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卷八 年 級 歷 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諸考生先將自已的姓名、考號填寫清楚,并認真核對答題卡的姓名、 考號、 考室和座位號;2.必須在答題卡上答題,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答題時,請考生注意各大題題號后面的答題提示;4.請勿折疊答題卡,保持字體工墓、筆跡清晰、卡面清潔;5.答題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膠和貼紙;6.本試卷共25個小題,考試時量60分鐘, 滿分100分。- 選擇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4分,共56分。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1.某公司在1949年 9月 29日人民日報中刊發了一則“統一承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廣告。這反映出當時A. 新生政權得到擁護 B. 企業的自主權擴大C.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D.農民真正獲得解放2.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感慨“中國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種工業落后的局面得以改變,主要得益于A.土地改革的順利推進B.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C. 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3 下圖是一位初中生制作的學習小卡片,他想要學習的主題是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A. 經濟建設B. 民族政策 C. 文化教育 D. 民主政治4.右圖是 1949-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統計圖, 其中1956 年和 1978年糧食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業合作化運動 (11) (C) (13) (1=) (14-) (廠)B. 土地改革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 農業合作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 農業合作化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5.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位于大慶市,它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 這是為了紀念A、 王進喜 B、 焦裕祿 C. 雷鋒 D. 鄧小平6.史料價值是指歷史材料在研究歷史問題時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適用性。下列探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材料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A. 《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B.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C、 老師講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課件D.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7.對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解讀正確的是A.說明中國將逐漸融入全球政治體系B.上海浦東成為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C.標志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D.利于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8.對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下列對聯中,體現十八大以來重大成就的是A.萬里江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B.九二共識促交往,兩岸關系譜新篇C.兩次回歸洗國恥,一國兩制載史冊D.偉大復興中國夢,綠色發展新時代9. 2023 年9月, 國務院、中共中央提出, 臺胞在閩定居落戶實現“愿落盡落”,擴大臺灣居民身份證核驗應用范圍,努力實現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社會面應用同等便利。這一舉措A.實現了兩岸和平統一的愿望B.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C.推動了福建省的對外開放D. 是“一國兩制”的重要內容10.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作為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正式交付海軍, 它是A.山東艦 B.復興艦 C.福建艦 D.遼寧艦11. 在萬隆會議上, 周恩來總理發言道: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已的見解。 ”這一發言最直接體現了新中國外交的哪一智慧A. “一邊倒”向社會主義陣營B. “求同存異”的方針C. “另起爐灶”的外交原則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2.1972年, 尼克松在周恩來總理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說:“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雖然我們不能彌合我們之間的鴻溝,但我們卻能設法搭一座橋, 以便我們通過它進行會談”。這說明A.中美兩國之間的分歧無法逾越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C.國家利益推動中美關系的改善D. 中、美兩國國際地位下降13.2025 年6月,來自非洲岡比亞的農民穆薩在袁隆平前放下一袋本地種植的雜交水稻新米。這說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A. 不僅保障了中國糧食安全,更惠及全球農業B. 僅僅在中國推廣, 沒有產生國際影響E. 主要依賴傳統種植方式,未結合現代科技D. 因技術復雜,難以在發展中國家應用14.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不同地方的人們之間的通信主要靠信件傳遞,一封信要走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才能達到。然而在今天,5G視頻通話可實現實時“面對面”交流,這一變遷體現A.交通技術的進步縮短了空間距離B.通信技術的革新改變了生活方式C.人口流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D.科技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15題14分,16題16分,17題14分, 共44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名稱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2年 土地改革1953-1956年 三大改造1955年 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1971 年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 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1992年 鄧小平南方談話2013年 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21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摘編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摸索中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請分別寫出中國“站起來”“富起來”的標志性事件。 (4分)(2)某校學生在學習中國現代史時,形成了兩種觀點。觀點一: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觀點二:堅持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請就其中一個觀點,選擇表格中相關史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行文流暢, 200字左右。 (10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i)材料一——圖片來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 過去, 中國對外開放的視野主要是站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立足點上考慮如何利用國外的資源與市場, 推動國內經濟貿易體制改革以適應國際經貿體制的關系。今天, 我們有條件、有責任也有義務站在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福祉的高度來部署中國的對外開放舉措。——摘編自裴長洪、劉洪愧《習近平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經濟學分析》材料三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摘編自《光明日報》發表的《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提取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信息,并進行簡要說明。 (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對外開放的視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分)結合所學分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別寫出A、B兩處的內容(4分)并簡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與材料三中的理論成果之間的關系。 (2分)17. 閱讀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概況年份 農業總產值(億元) 工業總產值(億元)1952年 46.5 11.41978年 155.6 212.12014年 11352.3 64369——《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奧會節目《閃亮的雪花》中,數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鴿模型燈籠,在節目結束之際,其中一只“小鴿子”掉隊被拉回鴿群。 節目播出后, “一個(鴿)都不能少” “兩岸不可分割 (鴿)”等話題登上熱搜。——來自觀察者網報道材料三 2024年6月 28日,中國舉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70年前, 中國與印度、緬甸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如今, 中國進一步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為動蕩的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來自新華社報道(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現象 (2分)根據所學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制度因素。 (2分)(2)材料二中掉隊被拉回的“小鴿子”指的是中國哪個地區 (2分)為解決該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國家提出來了怎樣的基本方針 (2分)列舉此方針目前已取得的成果 (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世界意義。(2分)舉一例新時代的“中國方案”。 (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