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有學者指出:“中國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具有一貫性,數億人數千年來在政治上、文化上團結至今。他們展示出了這種政治、文化的統一技術,并擁有一次獲得成功的極為珍貴的經驗,而且那種統一化傾向正是當今世界絕對必要的需求。”該學者意在強調中華文明( )A.最早進入國家階段 B.具有連續性的特征C.呈現多元一體特點 D.蘊含開放包容精神2.周公建侯衛的結果是以前殷酋邦中的王族、百姓及其部落酋邦組織受到排擠,而不再過問社會事務。取而代之的也不是原封不動的周人的或另外的部落血緣組織,而是一個“中央管理機關”,即周王室或諸侯政府。這一變化( )A.導致了諸侯勢力坐大 B.強化了宗族血緣關系C.構建了眾星捧月局面 D.完善了國家政治形態3.孟子主張“仁政必自經界始”,富民必先“易其田疇,薄其稅斂”;司馬光提出農乃“天下之首務”;明神宗時期全面推行“一條鞭法”;清康雍時期廢除“人丁稅”,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政策。這些主張和舉措反映出(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B.和諧共生的生態觀C.重農抑商的經濟觀 D.農為邦本的治理觀4.有學者認為,漢武帝將以往的自由經濟改為國家控制經濟的改革,主要針對商賈和富人群體,雖然力度很大,但并沒有給百姓增加多少負擔。下列能為此觀點提供依據的是( )A.鹽鐵官營,均輸平準 B.任用酷吏,打擊豪強C.劃分州部,分設刺史 D.改革幣制,行五銖錢5.前秦皇帝苻堅認為:“西戎荒俗,非禮義之邦。羈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國之威,導以王化之法,勿極武窮兵,過深殘掠。”他以“中國”“華夏”自居,以敕封的形式讓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務。其言行( )A.源于華夷之防的觀念 B.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C.促進少數民族封建化 D.導致了北方陷入分裂6.據《唐摭言》記載:唐高宗咸亨五年,考功員外郎覆試十一人,其中只張守貞一人為鄉貢(不經學館考試而由州縣推薦應科舉的士子);開耀二年,劉思立所取五十一人,只雍思泰一人為鄉貢;永淳二年,劉廷奇取五十五人,只元求仁一人為鄉貢。這從側面反映出唐代科舉制( )A.選拔人才的標準十分嚴格 B.鄉貢出身的考生不受重視C.學館教育在科舉中占主導 D.考試選拔程序尚不夠完善7.到唐朝開元末年,政府進一步放松了戶籍管理,結果是“不為版籍之書,人戶寢溢,堤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田畝移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蓋得非當時之實”。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傳統賦役制度難以為繼 B.賦稅征收標準發生改變C.社會階級矛盾日趨激化 D.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減弱8.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據說使團由道士組成,他們帶去了道教神靈的圖像,并且講授《道德經》。高句麗的學生還被允許到中國來學習道教,正如他們的同胞以及各國人民來中國學習佛法一樣。據此可知( )A.唐朝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B.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間文化雙向交流頻繁9.毛澤東在給友人蕭子升的書信中說到,王安石變法“欲行其意而托于古…而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毛澤東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 )A.變法舉措違背民意 B.變法理念脫離實際C.官場政治生態黑暗 D.改革者的性格缺陷10.《金史》記載:“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它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及遣使詣諸孛堇征兵,凡步騎之仗糗皆取備焉。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這表明金朝猛安謀克制度( )A.適應了農業生產需要 B.實現了疆域內民族平等C.具有軍事組織的特點 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響11.面對農村市場對小農群體的吸收與分化,宋代富民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考慮如何與佃戶間形成更為穩固的契約租佃關系。部分“富民召客為佃戶,每歲未收獲間,借貸赒給,無所不至,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這說明( )A.農民生產活動受到限制 B.自耕農經濟喪失了主導地位C.新的生產方式已經產生 D.契約租佃下佃農自主性擴大12.宋代,民眾“不特富家巨室為然,雖貧乏之人,亦且對時行樂也”。在宗教信仰上,更有不顧一切者,無一文錢的某淮陰人不惜用賣掉頭發的600文全部用來做佛事。這些現象說明當時( )A.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B.民眾價值觀念發生變化C.社會思想信仰較為混亂 D.重農抑商觀念漸趨消亡13.如表是明清時期地方志記載的黔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據表可知,當時黔東北地區( )發展狀況 出處營銷各地的經濟作物產品達十多種,主要有桐油、菜油、茶油等商品 《銅仁府志》遠銷外地的中藥材主要有茱萸、五倍子等,礦產商品以朱砂和水銀為大宗 《石阡府志》務川有砂坑(即朱砂)之利,商賈輻輳,人多殷富 《思南府志》A.專業生產區域形成 B.社會商品化程度提高C.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D.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弛14.有學者認為,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行省改為布政使司,又設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三司”,使地方的軍、政、財權集中于中書省,“中書省的職權愈重、威權愈大,和皇帝的沖突、矛盾也就日益嚴重、尖銳,愈益不可調和”。這可用于探究明代( )A.宰相制度的廢除 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中央集權的強化 D.地方行政效率降低15.清代嘉慶《臨桂縣志》將《蠲恤》一目列為卷一(如圖所示),詳細記載清代國家對廣西地區賦稅錢糧的蠲免情況,以及嘉慶元年朝廷對廣西耆民的旌表。其《序目》稱:“圣朝赤子是保,緩其租賦,丐其庸調,矜此鰥寡,致養耆耄,王政所先,天民無告,志《蠲恤》第一。”該地方志的編纂( )A.消除了社會階級矛盾 B.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C.彰顯了君主絕對權威 D.加強了西南邊疆治理16.黃宗羲指出,天以仁生萬物,必不會讓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終導致禍亂爭奪,所以天生“聚一團生氣”的人為圣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萬民也會歸順他,這便是君主的起源。黃宗羲認為( )A.專制制度是社會一大毒瘤 B.人可以擁有合理的私欲C.君主設立目的是興利除害 D.物盡其才才能社會安定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非華夏各族內徙,形成了各族交錯雜處的局面,加強了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春秋時期,諸夏又稱諸華,或合稱華夏,含有民族文化優越感。華夏民族深感異族內遷給華夏文明帶來的危機,因此強調“夷夏之辨”。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往往強調遵行周禮,以是否遵行華夏禮樂文明為區分夏、夷的最高標準,但同時也沒有忽略夷、夏的族類差別,注意到夷狄與華夏在語言、習俗、經濟生產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戎狄薦居,貴貨易土”。材料二 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經過劇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統一、只剩下了齊、韓、趙、魏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附庸小國。在春秋時期被稱為夷狄的許多內遷民族,至戰國時期已為華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國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對諸蠻的統一,經過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戰國時已與中原的華夏相認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隨著秦、晉、燕等諸侯國的發展,逐漸與華夏民族交融,成為華夏民族的組成部分。華夏民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吸收與交融,至此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劉正寅《中國歷史上華夏認同的演進與升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時期華夏認同的內涵。(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國時期華夏認同發展的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末至魏晉,“民本”理念已體現在規范專制君主權力運作的過程中,統治階層的重要成員頻頻闡述“民本”。如東吳陸遜議曰:“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自古以來從無“民殷國弱,民瘠國強”的情況,因此統治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其族侄陸凱亦以“夫民者,國之根也”進諫吳主孫皓,并告誡其應注重民眾基本的物質需求與日常生活狀態。曹魏華歆亦有“為國者以民為基”之論,主張重農非戰,重視文教德化,這些亦可略窺漢初陸賈、賈誼以來的民本思想的深遠影響。材料二 相對于漢魏,唐宋至元明時期的學術下沉與儒學世俗化,使得出身寒微的學者可以更為普遍地立于下層視角思考民本思想,因理學本身對下層社會的關注和對“人欲”的約束,宋元的民本思想在“民意”和“君責”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唐宋統治階層對“民意”相對較為寬容,學者也多意識到“民意”同樣為民本的重要內容;唐宋以后的學者對“君責”的闡述更為思辨化、系統化,并在辨析君民關系過程中上升到理論高度。——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楊艷秋《兩漢以來民本思想的發展演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魏時期民本思想得到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宋之后民本思想的新發展及其影響。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某班圍繞“北宋中央與地方關系”這一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展示如下材料:組別 材料甲組 宋代實行朝廷、府州、縣三級政制,在朝廷與府、州間設“路”,作為行政監察區。“以天下之治寄於守令,守令之眾朝廷不能盡知,其要:寄於監司”。——摘自《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84等乙組 太祖周知其弊………始詔諸州支度經費外,凡金帛悉送闕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財,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費浸多。——摘自《宋史·食貨志》丙組 宋初將各地軍隊中精壯者抽調朝廷成為禁軍,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被稱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廂軍作為地方軍,雖間或出戍外地,但很少進行軍事訓練,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因而也稱“役兵”。——摘自白壽彝《中國通史》丁組 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摘自南宋葉適《水心別集》卷14《紀綱二》(1)分別指出甲乙丙三組材料從什么方面進行研究 (2)運用甲乙丙三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丁組的結論。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條曲線演繹了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變化(如圖所示)。讀懂人口,才能讀懂中國歷史,在傳統經濟社會中,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可以是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變化曲線圖——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對中國人口歷史的變化提出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參考答案1.B2.D3.D4.A5.B6.C7.A8.A9.B10.C11.D12.B13.B14.A15.D16.C17.(1)內涵:強調“夷夏之辨”;宣揚華夏文化;突出民族間的禮儀和服裝差異。(2)意義:推動了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8.(1)傳統民本思想的影響;汲取王朝更替的歷史教訓;維護統治的現實需求;社會思想的流變。(任答3點即可)(2)新發展:重視“民意”強調對“君責”的思考。影響:豐富并發展了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提升了統治者國家治理的水平;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為后世社會治理提供了借鑒。(任答2點即可)19.(1)甲組:從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加強對地方管控等方面進行研究;乙組:從中央與地方的財賦分配方面研究;丙組:從中央與地方的軍隊部署方面進行研究。(2)闡述:甲組材料體現宋通過調整地方制度,增設監察機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乙組材料體現宋通過將財賦收歸中央,削弱了地方財政;丙組材料體現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使中央軍力優于地方。這些措施有效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但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地方失去自主性,地方貧弱,軍備廢弛,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印證了丁組材料中說的北宋的地方制度能使自己感到安定,卻不能長治久安。20.【示例】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再次迎來增長的高峰政治上,明到清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君主專制得到加強,社會相對穩定,清初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這為人口快速增長創造了政治條件。明清統治者在經濟上為緩解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獎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引進和推廣馬鈴薯、甘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明清時期經濟發展格局出現了變化,湖廣、江西等地成為新的糧食中心,農民多種經營興盛,生活水平提高,促進人口數量的增長。明實行一條鞭法、清推行攤丁入畝,政府賦稅政策的調整或人身控制的松弛都有利于人口數量的增長。人口變化常常成為衡量經濟興衰的標尺,不僅客觀反映了社會經濟狀況,也反映了統治集團國家治理的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