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鄭口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假期作業檢驗(開學)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考古學家在英國東南部的科爾切斯特發掘了一座約建于公元45年的羅馬車營遺址,通過糞便化石考證,確認守軍的食物有英國北部的野兔、地中海沿岸的尤花果、歐洲大陸草原的牛肉以及西亞的椰棗等。這反映了當時羅馬帝國境內( )A.農業技術的進步 B.長途貿易與貨幣經濟繁榮C.邊疆治理的穩定 D.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2.1307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秘密授意下,圣殿騎士團(12世紀初由教皇確認其地位,僅受教宗管轄)大團長莫菜被捕,并以“否認基督和踐踏十字架”的罪名處死,騎士團成員也被下達追捕令。蘇格蘭國王則聲明騎士脫離團體就可免責,吸引騎士前往蘇格蘭。這折射出該時期( )A.宗教文化專制的加強 B.封建君主權力的強化C.封君封臣制度的松動 D.政治分裂局面的加劇3.16世紀的最后幾十年,對于一個西班牙人來說,現在一磅羊肉的價格在以前幾乎能買到一只羊。而在英格蘭,1500—1600年間小麥價格上漲了425%,法國漲了650%。這一歷史現象導致( )A.英格蘭成為新貿易中心 B.資產階級經濟實力上升C.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 D.商品經濟發展面臨困境4.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并用通俗的德語重新翻譯了《圣經》,讓信徒自己閱讀《圣經》、誠心修道,從而得到救贖。這去除了繁瑣的浮華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視精神世界的修煉與內心的獨白。這反映宗教改革( )A.有利于喚醒人的主體意識 B.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C.旨在推動文化教育的普及 D.否定了神權至上的思想5.如表所示為19世紀60年代俄、美兩國農奴/奴隸制度改革的相關內容。由此可知,兩國的改革( )俄國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或者交換農奴;農奴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須交納贖金美國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A.旨在維護國家統一 B.利于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C.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D.構建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6.18世紀上半葉,英國的手工業者、農民可能因為發明或投機上升為企業主或富商,地主、商人會因為經營不善而淪為雇工,就連英國貴族也廣泛參與礦業開采和商業投機。這說明英國( )A.社會具有開放性和流動性 B.工業革命引起社會階層的流動C.貧富差距激化了階級對立 D.經濟和職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7.1905年,伊朗(時稱“波斯”)發生了立憲革命,一位目擊者寫道:我以為東方正在覺醒,在中國,其表現為顯著的反抗外族的態度;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形式的改革。這說明( )A.中伊反帝斗爭出現了聯合傾向 B.東方覺醒在當時具有必然性C.東方覺醒形式受各國國情影響 D.中伊均遭受嚴重的外來侵略8.1918年,當威爾遜總統在以調停人的身份踏上歐洲的土地時,為千百萬民眾懷著巨大的希望和信任所期盼,歐洲輿論一度將其視為“救世主”;同一時期,歐洲出現無產階級革命高潮。這反映了( )A.歐洲成為美蘇爭奪焦點 B.歐洲世界優勢地位喪失C.凡爾賽體系具有脆弱性 D.舊有統治秩序受到懷疑9.20世紀20年代初,盡管連年戰爭造成的惡果尚未克服,但新經濟政策“已經收到成效”,它不僅使工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而且社會主義經濟成分也在不斷擴大,工農聯盟得到鞏固和加強,廣大中農群眾被吸引過來團結在蘇維埃政權周圍。據此推斷,推行新經濟政策( )A.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B.使國家權力和壟斷資本相結合C.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由之路 D.是擴大執政黨階級基礎的策略10.1952年,美國政府開始資助富蘭克林圖書項目,協助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進行創作和翻譯,影響遍及伊朗、埃及、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國。此舉主要目的是( )A.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B.扭轉美蘇爭霸中的被動局面C.維護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導 D.強化自身在世界范圍的影響11.下表是美國1960-1993年間科技研發經費來源結構的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美國( )年份 1960 1970 1976 1980 1985 1990 1993政府 64.6 56.9 51.0 47.1 45.8 40.6 36.3企業 33.3 40.0 45.4 49.4 50.9 55.0 58.9大學 1.1 1.8 2.1 2.1 2.1 2.9 3.1A.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 B.利用國際經濟組織掠奪全球C.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增強 D.大學成為科技研發主要力量12.20世紀80年代以后,拉美地區制造業產值占GDP比重不斷下降(如下圖,單位:%,不含加勒比國家),在大部分年份中,作為拉美工業支柱的制造業增長率低于經濟增長率。這可用于研究拉美國家( )A.工業化進程具有曲折性 B.與發達國家間經濟實力差距拉大C.對全球化融入水平較低 D.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于依附地位13.隆慶四年(1570年),文淵閣大學士高拱上奏道,廣東、廣西、云南、貴州以及北方的薊、遼、山、陜等邊疆地區“有司雖有牧民之官,實有疆場之責,乃官其地者,非雜流則遷謫”,建議“今后各邊有司,必擇年力精強、才氣超邁者除補”。此建議被中央采納。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邊官晉升機會增多 B.邊疆治理力度加大C.改土歸流趨于式微 D.內閣地位明顯提高14.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文獻《人權宣言》,在起草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意見,形成了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以英國《權利法案》為藍本,但未被采納,可以推斷,該版本的起草者試圖( )A.保留等級制和貴族權力 B.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C.維護君權神授專制思想 D.否認議會權力的至高地位15.《顧維鈞回憶錄》記載:1912年的北京由“廢帝宣統管轄之下的紫禁城”“東交民巷和民國首都三部分組成”;1913年,“(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臨時國會被解散了”“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據此可知,當時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 B.軍閥統治喪失基礎C.帝國主義勢力異常強大 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16.北魏前期實行宗主督護制,任命塢主(豪強地主)為宗主來代行地方行政權力。486年,朝廷采納李沖建議,“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為公調,二匹為調外費,三匹為百官俸……。朝廷此舉( )A.旨在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B.增加了自耕農的賦稅負擔C.受到了租庸調制的影響 D.加速了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包括4個王國、6個大公國、5個公爵領地、7個侯爵領地、3個自由市、1個直轄地。4月16日,新選出的國會通過帝國憲法,確定各邦可以保有一些自治權。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集中了國家的巨大權力。首相主持帝國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議會選舉。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議會的實際權力很小。——摘編自【德】史蒂文·奧茨門特《德國史》材料二 法國雖采納內閣制,但內閣力量脆弱,議會權力很大,議員行使職權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在形式上,法國內閣成員是總統的官員,實際上內閣組成后即向議會報告施政方針,以便取得眾議院的“信任”。議會如果投不信任票,內閣即需提出辭職,并重新組閣。法國總統非經議會兩院同意,不準宣布戰爭。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后,不得提前罷免,除了叛國罪外,不對任何罪行負責。——摘編自游盛華《從1875年憲法看第三共和國政治生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特征。(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法兩國形成不同政治體制的原因。18.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一 19世紀中后期,倫敦持續發展的同時,英國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許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是在具有資本主義特征的工業村莊和工礦區發展起來的,特別是礦業資源豐富的城鎮、工礦區,借助便捷的運河、港口、鐵路的交通優勢,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了大批無家可歸的農民產業工人。城市的繁榮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商品批發、運輸業、倉儲、旅店等商貿服務業,信貸業務也發展起來。同時,大量失業工人生活居住條件惡化,死亡率上升,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嚴重。——摘編自馬先標《英國城市化發展的特征與啟示》等材料二 中國城市由傳統城市走向近代是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一批有別于傳統封建市鎮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貿易成為開埠城市的經濟主體,城市商業得到發展,洋行大量出現。興辦近代工業使中國城市化發展加快。這些城市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移植嫁接到傳統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而開始了艱難的近代之旅。——摘編自侯蕊玲《論中國近代城市產生發展的幾個特點》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國近代城市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城市病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特點。19.【中共建國前后的鹽業管理】材料一 山東全境淪陷后,中共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政府與敵人展開了一場奪鹽的人民戰爭。自1941年起,抗日政府積極開墾鹽田,收復被敵侵占的鹽場。抗日政府頒布了《鹽業交易所組織暫行辦法》,向食鹽產出地“鹽槽子”派遣大量干部,政府直接進行管理食鹽生產和批發銷售。食鹽運輸需要大量人力且利潤較高,經過組織,抗日政府讓未參與戰斗的部分部隊和部分地區的窮苦群眾參與食鹽運輸。抗日政府在各根據地設立了三級稅務機構,依民主政府制定法律嚴查食鹽走私,不少稅務干部在戰斗中犧牲。同時,抗日政府實行嚴格的食鹽專賣制度,根據地內保障了人民食鹽需求,對外則利用食鹽從淪陷區賺回了大量法幣和偽鈔。——摘編自孫樹芳《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鹽業斗爭與歷史經驗論析》材料二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鹽業制度在其后30年間不斷起伏波動,但無論管理權上收或下放,其國家專賣的性質卻從未改變。專賣的基本內容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價格管制,二是監督產銷,三是特許經營,四是禁私緝私。——摘編自黃天華《試述新中國成立后的鹽業專賣體制(1949—1980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山東抗日民主政府鹽業措施的意義。(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國家鹽業專賣的原因,并總結中共歷史上鹽業政策的成功經驗。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權利政治觀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主流,這種政治觀自形成以后經歷了“應然”“實然”“將然”三個發展階段,源于15、16世紀,17、18世紀是西方權利政治觀的“應然”階段,這時很多思想家紛紛指責、揭露專制主義制度的弊端,提出了符合歷史發展和理性要求的制度設想。19世紀是西方權利政治觀向“實然”階段過渡的時期,西方主要國家先后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并向工業化社會過渡,提出了各種改革方案,為完善政治制度、塑造權利政治觀出謀劃策。——摘編自徐大同等《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回顧與前瞻》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近代西方權利政治觀的發展”,自擬一個能夠反映材料觀點的論題,并運用世界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D2.B3.B4.A5.B6.A7.C8.D9.A10.D11.C12.A13.B14.A15.D16.D17.(1)政治特征:①實行聯邦制,各邦保留一定自治權;②君主立憲制,但君主權力巨大;③首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④議會權力較小,立法權分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2)原因:德意志:①長期分裂,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需要強大的中央政權來實現統一和發展資本主義;②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其專制主義傳統影響了帝國政治體制;③容克貴族勢力強大,與資產階級妥協,保留了較多封建殘余。 法國:①法國大革命后,封建勢力遭到沉重打擊,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強大;②啟蒙運動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觀念廣泛傳播,民眾對民主權利要求較高﹔③法國長期的政治動蕩,使資產階級認識到權力制衡的重要性。18.(1)表現:倫敦發展的同時,地方城市也發展,形成多城市中心;工業化推動下新城市產生,并非在原有封建城鎮基礎上發展起來;交通運輸業革命推動城市化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各種商貿和金融服務業發達,各種基礎服務設施完善;貧富分化等各種城市病也產生。(任答三點)原因:兩次工業革命中新能源的利用;資本家的殘酷剝削;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任答兩點)(2)特點:具有半殖民地特征;空間分布不均衡;受西方工業文明影響大;起步晚;發展艱難。(任答兩點)19.(1)①有利于保障抗日根據地人民的生活;②利于改善根據地財政狀況,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③鍛煉了黨的革命隊伍,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和力量;④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的抗戰,為奪取全國抗戰的勝利做出貢獻。(答對3點)(2)原因:①中國古代歷來實行食鹽專賣政策;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鹽業政策提供了經驗;③建國后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④食鹽國家專賣有利于維護廣大民眾的生活穩定和利益。⑤食鹽本身特點適于國家專賣;(答對3點)經驗:①堅持黨的領導;②以人民利益為核心;③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實現鹽業的法制化管理;④政策制定上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原則。(答對3點)20.示例一論題:17、18世紀是西方權利政治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論證: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將西方權利政治觀的形成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以理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給人文主義賦予了政治內涵,他們以反對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為使命,提出社會契約論、自然權利說,主張人民主權,倡導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自然權利是神圣不可剝奪的。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維護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捍衛人權;盧梭主張向不合理的封建制度開戰,認為人民的權利被政府篡奪時,人民就有權通過暴力方式推翻它。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建立政權提供了理論支撐,為資產階級憲政學說和權利政治觀的形成奠定理論基礎。因此,17.18世紀是西方權利政治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示例二:論題:近代西方權利政治觀的形成具有鮮明的階段性。論證:近代西方權利政治觀的形成從15、16世紀以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并具有鮮明的階段特征。15、16世紀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將人從宗教神學禁銅中解放出來,將人置于宇宙的中心,提升了人的地位。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否定了基督教教權對世俗世界的統治,將人從教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西啟蒙思想家以理性主義為指導,以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為主要政治訴求,他們的自然權利說、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等均推動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17、18世紀以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政權的建立,將權利政治觀推向“應然'階段。綜上,近代西方權利政治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鮮明的階段特征。(“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