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期末檢測試卷歷史(滿分70分,時間60分鐘)一、單項選擇(本大題有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在美國作家邁克爾·H.哈特撰寫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隋文帝楊堅名列其中。楊堅能夠入選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國家統一 B.開通大運河 C.實現經濟飛躍 D.開創科舉制2.數軸學習法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圖是我國唐朝時期的時間軸,其中①、③處是()A.安史之亂、貞觀之治 B.唐朝建立、安史之亂C.黃巢起義、安史之亂 D.安史之亂、黃巢起義3.下列三幅文物圖片集中反映了唐朝的()敦煌榆林窟第25窟《耕稼圖》(局部) 唐三彩騎駝樂俑圖 開元通寶A.陶器生產技術 B.海外貿易發達C.農業產量極高 D.社會經濟繁榮4.閱讀下面材料,杜甫詩中所描繪的“世亂”的影響是( )A.使唐室內地空虛 B.引發了黃巢起義C.使唐朝由盛轉衰 D.導致了唐朝滅亡5.《唐會要·雜錄》載:“貞觀四年,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與以上局面相關的是( )A.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B.西域正式歸入中央統轄C.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經6.有人認為,王安石變法以富國而非富民為目標,奪商人、地主、農民之利歸國家財政,幾乎把整個社會作為“取財”的對象。新法損害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利益,導致變法的社會基礎喪失。材料表達的是王安石變法( )A.實施的背景 B.改革的內容 C.取得的成效 D.失敗的原因7.“大宋皇命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送至雄州交割。”這段材料記載的是( )A.澶淵之盟 B.宋夏和約 C.郾城大戰 D.宋金和議8.某同學在學習“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主題時,制作了如下示意圖,其中“ ”應填寫()A.元朝 B.南宋 C.清朝 D.明朝9.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元朝廣大疆域內出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圖中 處應填寫的民族是( )A.吐蕃B.匈奴C.突厥D.回回10.如圖是某校學生在學習宋元時期三大科技發明時收集的圖片資料。從該資料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A.宋元時期交通發達 B.宋元時期的科技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C.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華 D.宋元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增強11.下表反映的是()“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此地必歸中國同一政府之管轄,事實證明隔海兩邊地區之居民皆系中國人”A.戚繼光抗倭和鄭和下西洋 B.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C.岳飛抗金和鄭成功收復臺灣 D.鄭和下西洋和鄭成功收復臺灣12.在起義的過程中,起義軍領袖提出“均田免賦”“平買平賣”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當時還流行“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其部隊逐漸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材料中的“起義”( )A.結束了中原分裂割據局面 B.建立全國性統一王朝C.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 D.給唐朝統治者以致命打擊13.有人用“盛世與危機”概括中國的明清時期,中國的明清時期之所以出現了危機,主要是因為( )A.文化專制和閉關政策 B.白銀外流與殖民入侵C.重農抑商和焚書坑儒 D.外族入侵和軍閥割據14.對如下所示大事年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時間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事件 鄭成功收 復臺灣 中俄簽訂《尼布楚 條約》 清朝在西藏設置 駐藏大臣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 歸祖國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B.封建社會的危機C.繁榮與開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15.“京劇正是循勃興花部之俗并有所發展而興盛起來的。它雖認真吸取昆曲成就,但力避其雅,唱詞淺白、音樂簡明、表演生動而火爆,更重要的是反映著更普遍民眾的心聲。”由此可見,京劇的興盛得益于( )A.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B.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C.符合廣大民眾的需要 D.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二、辨析改錯(8分)16.科技文化反映時代風貌。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1)唐朝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他因此享有“詩圣”的美譽。【 】改正:(2)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 】改正:(3)元朝湯顯祖的《竇娥冤》,通過浪漫手法描寫了含冤竇娥,鞭撻了黑暗勢力。【 】改正:(4)清代的小說創作成就突出,其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改正:三、材料解析(17題10分,18題10分,共計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繅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摘自王建《涼州行》(節選)(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哪些方面。(2分)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唐朝民族交融的特點。(2分)材料二: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完成統一大業,無疑是這一時期各民族沖突與諸政權互動水到渠成的歷史性結局。在這一時期中,有著時斷時續的民族戰爭,但也應看到,各民族與各政權之間通過榷場貿易、使者聘問與其他民間途徑,促進了相互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摘編自虞云國《試論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境內諸政權的互動》(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元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2分),并列舉史實加以說明。(2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認識。(2分)18.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圖一 唐朝中央機構 圖二 明朝中央機構工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一所示中央機構的制度名稱。(1分)與圖一相比,圖二的中央機構發生了什么變化 (2分)根據所學,指出明朝是如何強化皇權的 (2分)材料二:中國古代的文化專制制度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固然曾對某朝某代的社會結構的穩定起過作用,但是推行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其結果禁錮了思想,阻礙學術的進步,使社會閉塞,嚴重阻礙中國文化健康發展。——摘編自李寧艷《淺議明清文化專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的具體表現(2分),并概括材料中作者對文化專制政策的看法。(2分)(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1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1)將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內容按照時序排列:(填寫字母)。(4分)EA(2)上述材料中,研究“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主題的材料是:__和__(填寫字母)(2分),研究“中國古代經濟發展”主題的材料是:___和__(填寫字母)(2分),材料B和C研究的主題是:___ ___(2分)。(3)仿照以下示例,從上述圖片任選一個進行解讀(示例除外)。(2分)示例:圖A:《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是明朝一部科技巨著,該書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期末檢測試卷歷史答案一、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D C C D A B D B A C A A C二、辨析改錯(8分)16. (1)×,將“詩圣”改為“詩仙”。(2)×,將“紀傳體”改為“編年體”(3)×,將“湯顯祖”改為“關漢卿”。(4)√三、材料解析(17題10分,18題10分,共計20分)17.(1)方面:農業生產、服飾、手工業、音樂。(2分)特點:相互學習、雙向交融。(2分)(2)方式:民族戰爭、榷椎場貿易、使者聘問。(2分)史實:宋遼澶淵之盟后開展榷場貿易。(2分)(3)認識: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共同推動國家發展。(2分)18.(1)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變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2分)強化措施:設錦衣衛、八股取士。(2分)(2)表現:八股取士、文字獄。(2分)看法:阻礙思想文化進步。(2分)(3)趨勢:皇權不斷加強。(1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1) B→D→E→C→A→F(2)科技:A、D;經濟:E、F;主題:中外交流(3)示例:圖D: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提高印刷效率,促進文化傳播,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