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特點;民國初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情況;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br/>——魯迅北洋時代是一個空前混亂的年代,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一個說真話的時代,一個出大師的時代。——陳欽《北洋大時代》北洋 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課標要求:袁世凱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時期中華民國北洋軍閥統治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南京臨時政府統治【時空定位】1912.3.10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1916袁世凱去世1928東北易幟1927寧漢合流1949.4.23南京解放1912.1.1中華民國成立晚清1912.2.12《清帝遜位詔書》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閱讀教材,梳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的過程以及民主抗爭的史實1912.3.10袁北京就職1913.3宋教仁案1913.11解散國民黨1914.5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為總統制1914底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1915.5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915.121916.3取消帝制,6月病逝袁世凱復辟路革命黨共和路1913“二次革命”1915護國戰爭稱帝,年號“洪憲”,將民國改為帝國(一)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準備修訂法律總統制(連選連任)責任內閣制1914年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同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袁世凱大權獨攬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一)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準備修訂法律對日妥協主要內容有: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顧問。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破壞中國主權,喪權辱國引發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反日情緒高漲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一)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準備修訂法律對日妥協召開國會輿論造勢霸道總統是如何誕生的?袁世凱:不選我當總統,不準吃飯孔教之于中國,猶如空氣之于人類。1915年10月,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為由,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表示一律“贊成”君主立憲。為復辟帝制制造有利的輿論環境,袁世凱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二)革命黨人的反袁斗爭二次革命直接原因:“宋教仁案”這次革命是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制,保衛民主共和的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結果:二次革命很快被鎮壓下去,并且使袁世凱的力量更加鞏固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二)革命黨人的反袁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蔡鍔 李烈鈞 唐繼堯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隨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思考:護國運動為何成功?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革命黨人與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孫中山《討袁檄文》思考: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①袁世凱簽“中日民四條約”出賣了國家民族利益,復辟帝制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發動一系列反袁的斗爭④帝國主義對其失去信心,北洋軍閥內部矛盾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一)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從1912年至1928年的16年間,國家元首變換了12次,共有7人先后擔任總統,每人每次平均在位不到16 個月;內閣政組45次,有29人擔任過政府首腦(總理),任期最長的為17個月,最短的僅有5天。——摘編自楊大辛:《北洋政府總統與總理》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期之分裂。....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申報》“時評”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一)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直系軍閥皖系軍閥奉系軍閥滇系軍閥桂系軍閥晉系軍閥直皖戰爭直奉戰爭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二)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總統府國務院段祺瑞(親日)出任國務總理,在是否參加一戰對德宣戰問題上,與黎元洪總統(親美英)斗爭激烈。1917年5月,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府院之爭”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三)張勛復辟張勛借調和府院之爭入京,率兵入京,擁清溥儀復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武力鎮壓張勛“辮子軍”,復辟鬧劇僅12天以失敗結束。◎張勛◎張勛辮子軍與北京警察在街頭◎溥儀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四)護法運動1.背景: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經過:1917年8月,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舉孫中山為大元帥。3.特點:革命黨人借西南軍閥的力量攻打北洋軍閥4.結果:西南軍閥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孫中山孫中山認清了西南軍閥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的真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根據已學知識在這幾種政治力量角逐之下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點?該時期民主共和制度為什么不能成功?進而我們能得出什么啟示?特點:①軍閥割據混戰,政治分崩離析;②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斗爭激烈;③革命黨為維護辛亥革命果實進行了一系列斗爭,均以失敗告終。④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企圖分而治之。原因:①政治: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②經濟:小農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③思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解放程度有限。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五)參與一戰材料: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后,外交總長向袁世凱建議:唯有參戰,取得參加戰后和會資格,才有挽回《民四條約》中喪失權利的機會......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參加歐戰之機會,加入協約國陣營......努力收回國權,提升國際地位。——王建朗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思考:內憂外患的中國為何要參加一戰?(1)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2)概況:1917年,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3)影響:①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②十幾萬名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一)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1、原因:從1912-1916年間,北京政府所頒發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96項之多。……有關工商業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公司條例》《公司注冊規則》《商人通例》《商業注冊規則》《商會法》《商標法》……——《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時間 國別 減少比例1915年與1914年相比 歐洲列強 約1/51918年與一戰前相比 英國 1/21918年與一戰前相比 法國 1/31918年與一戰前相比 德國 完全停止出口【課堂探究】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概括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1、原因:①內部原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特別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②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清華學校學生在操場焚燒日貨(一)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2、表現: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以輕工業為主(一)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一)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3、影響:隨著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也急劇增加,達到200多萬人,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階級基礎。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二)民國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原因:建立共和政體,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了種種新氣象。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各方面除舊布新。2、表現:宣布改用陽歷,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結果: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應該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⑴經濟:⑵政治:⑶思想:①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③袁世凱復辟帝制;②資產階級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④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⑴標志:⑵指導思想:⑶主要陣地:⑷代表人物:2.興起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青年》)民主和科學①擁護“德先生(民主)”,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②擁護“賽先生(科學)”,反對舊藝術、舊宗教。③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胡適 文學革命)。④倡導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北京大學和《新青年》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選三 P81)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3.影響①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推動了社會轉型;③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推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選3 P10)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分類 充滿希望的時代 無比黑暗的時代政治 鞏固共和制度: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誕生;席卷全國的國民大革命開展 袁世凱復辟帝制;軍閥混戰與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尤其是日本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倡國貨;興辦實業 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文化 民主共和、實業救國和民主科學思潮影響擴大;新文化運動興起并發展;馬克思主義傳播 袁世凱推行尊孔復古逆流;新文化運動對東方文化持絕對否定態度,或對西方文化持絕對肯定態度【總結提升】有學者認為,北洋軍閥時代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可謂“黑中有亮,暗中有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