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同步課件(共26張PPT)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同步課件(共26張PPT)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共26張PPT)
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魯迅《自選集·自序》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期?
黑暗中孕育著光明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課標要求: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直系軍閥
皖系軍閥
奉系軍閥
馮國璋
曹錕
吳佩孚
孫傳芳
段祺瑞
張作霖
(1920--1924)
(1924--1928)
(1916--1920)
袁世凱獨裁專制
(1912-1916年)
北洋軍閥割據混戰(1916-1928年)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2
“宋教仁案”1913.3
解散國民黨1913.11
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5
《修正大總統選舉法》1914.12
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915.5
復辟帝制1915.10
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1916.3
袁世凱逝世1916.6.6
1913.7 “二次革命”
1915.12 護國戰爭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宋教仁案”使國民黨人拋棄了對袁世凱的幻想,力主武力討袁。 1913年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鈞成立討袁總司令部,宣布江西獨立,并通電討袁。隨后,江蘇、安徽等地紛紛宣布獨立。
但這次革命持續了不到兩個月,因國民黨內部自行瓦解而崩潰。孫中山、黃興等被迫流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
安陽袁林(袁世凱墓)
1915年12月11日,參政院進行國體投票,各省代表1993人全部擁戴君主制,“恭戴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參政院于當天上書“勸進”。袁世凱假惺惺地將勸進書退回。當日,參政院“再勸進”,15分鐘“草成”2000余字的第二次推戴書。次日一早,袁世凱承認帝位,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13日,接收百官朝賀,同時下令查禁反對帝制活動。
——李侃、李時岳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
袁世凱模仿古代帝王在天壇行祭天之禮
思考: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袁復辟帝制,出賣國家利益,違背歷史發展潮流。
②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復辟沒有了思想基礎。
③革命派堅決反袁,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軍閥割據
北洋軍閥是產生于清末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
袁世凱逝后,各領導人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分裂割據。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府的實權相繼由皖系、直系、奉系控制。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示意圖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
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
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
馮國璋
段祺瑞
張作霖
各派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晥、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
1.軍閥割據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知識拓展】軍閥割據的評價
袁世凱當權時,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在形式上是統一的。在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后,連這種形式上的統一也維持不住了,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這種局面之所以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主要是“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這些割據稱雄的派系軍閥之間,或者為了爭奪中央政權,或者為了保持與擴大自己的地盤,進行連年不斷的紛爭,導致戰亂頻仍。
軍隊是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主要支柱。各派軍閥競相擴充軍隊。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軍閥政府不惜以出賣國家利權為代價大量舉借外債,并采取強售公債、強迫借款、濫發紙幣,尤其是增加賦稅等辦法,對各階層人民主要是廣大農民進行直接的掠奪。軍閥的專制統治和割據、紛爭、乃至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使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孫中山沉痛地說:當時的中國,“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 。
“府院之爭”的焦點主要表現在制定憲法與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在制定憲法的問題上,黎、段各因各自政治立場的不同,導致制憲未成。
1917年3月,又因中國對德絕交和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糾葛,而導致雙方的矛盾更加復雜多變,進而導致北京政局的極度動蕩。
黎元洪
段祺瑞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
2.府院之爭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張勛復辟最終失敗。
張勛
復辟時穿朝服的溥儀
3.張勛復辟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原因
張勛復辟帝制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過程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結果
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
4.護法運動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知識拓展】中華民國早期歷任總統一覽圖
職稱 姓名 任職時間
南京臨時 政府時期 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1912.1.1-1912.4.1
北京政府 時期 大總統 袁世凱(1916.1.1-3.22“洪憲皇帝”) 1912.3.10-1913.10.10
1913.10.10-1916.6.6
黎元洪 1916.6.7-1917.7.1
馮國璋(代) 1917.7.1-1918.10.7
徐世昌 1918.10.10-1922.6.2
黎元洪 1912.6.11-1923.6.13
曹 琨 1923.6.14-1924.10.23
臨時執政 段祺瑞 1924.11.24-1926.4.20
大元帥 張作霖 1927.6.18-1928.6.3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5.中國參加“一戰”
目的
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概況
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
影響
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北京政府在歐戰爆發之初,保持中立,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后,外交總長陸征祥即向袁世凱建議:唯有參戰,取得參加戰后和會資格,才有挽回《民四條約》中喪失權利的機會。但因日本阻撓,而中國本身內部因帝制而動亂,此議暫時作罷。待袁氏死后,日本以大敵已除,其在華勢力更加擴張,又得英法保證支持日本戰時所得成果,乃改為支持中國參戰,乘機進一步控制中國。
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參加歐戰之機會,加入協約國陣營,戰后得以戰勝國身份參與國際新秩序之重建;并以國內昂揚之民族主義,配合“聯美抑日”外交方針,在巴黎和會、國際聯盟及華盛頓會議中,努力收回國權,提升國際地位。
——王建朗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5.中國參加“一戰”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三、民國初期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一)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原因:
代表:
成就:
影響?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推動新文化運動開展
無產階級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和中共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①內部原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政治障礙;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特別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
②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 ,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主要原因)。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面粉廠紗廠(福新面粉公司)
范旭東辦天津永利堿廠
速度規模超過以往半世紀成績;
產業結構以面粉、紡織關系民生衣食輕工最快
三、民國初期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很快衰落的原因:(“短暫”的原因)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從中得到的啟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是獲得民族獨立
【教材補充】20世紀20年代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迅速蕭條
材料:1922年大生爆發危機,到1925年,僅大生一廠所負債務就高達906.9萬兩以上,為資本總額的258.89 %;被迫向江浙財團提出清資償債。
——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
三、民國初期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一)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二)民國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背景:共和政體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
2、措施:①改用陽歷;②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③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稱呼。
3、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三、民國初期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歷史背景
根本: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反對封建思想。
三、新文化運動
(1)政治:帝國主義加緊侵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2)經濟、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3)思想:①辛亥革命后,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思想影響;
②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舊被“專制和愚昧”束縛著。
(4)直接: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
中國民眾普遍地缺乏民主覺醒,沒有建立民主國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
------陳獨秀
(1)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第二卷改名為《新青年》。
(2)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3)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
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
——陳獨秀
2.概況
三、新文化運動
“他們所非難本志的,無非是破壞孔教,破壞禮法,破壞國粹,破壞貞節,破壞舊倫理(忠孝節),破壞舊藝術(中國戲),破壞舊宗教(鬼神),破壞舊文學,破壞舊政治(特權人治),這幾條罪案。”
——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6卷1號
反對專制、
反對迷信、
反對舊文學、反對舊道德
提倡民主、
提倡科學、
提倡新文學、提倡新道德
顛覆舊傳統
重構新篇章
3.內容
民主制度+民主意識
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民主
科學
三、新文化運動
山西省成為全國離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內離婚案多達2127件。在一些小城鎮,離婚事件也屢見不鮮。浙江鎮海縣婦女都知道沒有愛情就離婚。
——1919年8月5日《大公報》
“中國現在的社會,萬惡之原,都在家族制度,家庭可以廢除;或許一時廢除不了,但過不了幾十年就會廢除。傳統家庭倫理和家庭制度,是個性解放和社會進步的重大障礙。”
——李大釗《萬惡之源》
婦女解放、婚姻自由
家庭革命
三、新文化運動
4、評價
1924年北京大學“最崇拜的人物”問卷統計表 序號 被崇拜者 票數
1 孫中山 473
2 陳獨秀 173
3 蔡元培 153
… …… …
14 孔子 1
①推動思想解放文化進步
②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化傾向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肯認錯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學人家。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魯迅論語文改革》
三、新文化運動
第八卷改版后,《新青年》封面正中為一個地球,東西兩半球分別伸出兩手相握。暗示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國團結,也暗示全球無產階級團結。
興起: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
內容:高舉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
意義:推動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
府院之爭
張勛復辟
護法運動
參加一戰
北洋軍閥割據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政治
經濟
改用陽歷,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
文化
袁世凱統治
民國初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解散國民黨→《中華民國約法》→《修正大總統選舉法》→“中日民四條約”→洪憲帝制
護國戰爭
復辟帝制
原因:民國建立、政府鼓勵、忙于一戰、群眾反帝
概況:榮氏兄弟面粉廠、紗廠
影響:產業工人增加
1915.12云南獨立,1916.3袁取消帝制
段破壞《臨時約法》
新文化運動
社會生活
課堂小結
政治上:二次革命 護國與護法運動
這是最好的時代
這是最壞的時代
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興辦實業
習俗上:用陽歷、剪發易服、稱同志
政治上:復辟帝制、軍閥混戰
經濟上: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
文化上: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打到孔家店”


之中孕育著光明
民主、民族意識覺醒
工業化快速發展
新文化、新風尚、新國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乡城县| 招远市| 图木舒克市| 元阳县| 德江县| 乌海市| 樟树市| 眉山市| 桑日县| 凤凰县| 青阳县| 罗城| 什邡市| 嘉定区| 浪卡子县| 鹿邑县| 塔城市| 南安市| 宜宾市| 临汾市| 竹溪县| 临沧市| 建德市| 竹溪县| 赫章县| 洱源县| 达孜县| 咸阳市| 亚东县| 保山市| 连平县| 宜川县| 金川县| 昭平县| 含山县| 什邡市| 开鲁县| 鄱阳县| 德江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