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開學第一課課件(共67張PPT)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開學第一課課件(共67張PPT)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共67張PPT)
高中歷史·開學第一課
《中外歷史綱要》
一、什么是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
二、為何學史
三、初高中歷史銜接
四、如何學史

什么是歷史
從繁華包容的長安,到鶯歌燕舞的江南,再到大漠孤煙的塞北,《長安三萬里》通過家喻戶曉的大詩人高適、李白等大唐群星的傳奇故事,為觀眾展現出大唐的雄渾氣魄,李白等歷史名人的豪情壯志,以及唐詩傳承千年的經典魅力,在大銀幕帶領觀眾感受盛世大唐之美和傳統文化之美。
電影中的傳奇故事是歷史嗎?
請同學們思考,神話是歷史嗎?
神話雖然不是歷史,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歷史,而且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古老歷史往往都離不開神話。
——葛劍雄《歷史是什么》
小說是歷史嗎?
歷史小說是小說的一種。通過描寫歷史人物和事件,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和歷史發展趨勢。它依據歷史事實,但不同于歷史教科書,它可以作適當的想象、概括和虛構,但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應有歷史根據,具有真實與虛構相統一的特征。它的寫作不僅應有歷史資料價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為后人提供某種借鑒,為現實生活服務。
討論:從成長經歷中(讀過的書、看過的劇、聽過的故事、經歷過的事等)思考
“歷史”是什么?
現在
歷史
未來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第一篇 什么是歷史?
“歷史”一是指“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往事”,二是指“對這種往事所作的記錄、陳述和對這種往事真相的追究”。
——王學典《史學引論》
“發生過的”—— 實在的歷史
“寫出來的”—— 描述的歷史
廣義地說,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運動發展過程,分為自然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
狹義地講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第一篇 什么是歷史?
口述史料(一手或二手史料):
口頭講述并記錄下來的資料
神話傳說、俗諺、回憶錄等
實物史料(一手史料):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等
文獻史料(一手或二手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史書、書籍、報刊等
歷史的重要載體:史料
如何區分原始史料(一手)與非原始史料(二手)?
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不由當事人刻意留下;二手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一般帶有作者的主觀意見
然而,一手史料就一定能反映歷史真實的情況嗎?
第一篇 什么是歷史?
歷史作為過去的事具有客觀性,作為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又具有主觀性。人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只能無限接近歷史真相,卻永遠不能達到歷史真相。
歷史≠歷史學科
一切已過去的事實
有選擇性的研究對象
第一篇 什么是歷史?
我們親身見證過的的歷史……
巴以沖突升級

為何學史
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2018年6月,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
學校的歷史課必不可少,而且要學習正確的、全面的歷史知識,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2019年12月,習近平在澳門濠江中學附屬
英才學校觀摩中國歷史公開課后強調
歷史是人生一切經驗的總記錄和總檢討
——錢穆
第二篇 為何學史?
1.應試之需
第二篇 為何學史?
你了解什么是“3+1+2”高考模式嗎?
+
+
卷面分各150分
等級賦分
A B C D E5個等級
起點賦分:30分
卷面分100分
不分文理
“3+1+2”模式
1.應試之需
高一教材在高考中的地位
新高考3+1+2模式
第二篇 為何學史?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
——2016.11.30,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過去。
2.以史為鑒、以史育人、以史化人。
第二篇 為何學史?

第二篇 為何學史?

第二篇 為何學史?
添加標題文本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在抗戰的14年中傷亡3500萬人以上。
忘記了歷史中的血淚榮耀,就會背叛肩上的責任使命。
第二篇 為何學史?
3.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2019年1月2日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

第二篇 為何學史?
如果你不讀中國歷史,你就不知道中國為什么偉大;如果你不讀世界歷史,你就不知道中國為什么落后。
——資中筠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鑒古知今,明智之學。
——清 龔自珍 《尊史 》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英】培根《談讀書》
第二篇 為何學史?
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和清醒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的功效作用,習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歷史的本質、規律、經驗等做了科學客觀的界定和闡釋。
一、堅持唯物史觀,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斷。
三、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維護黨和國家歷史。
四、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五、從黨的歷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二、堅持辯證法,對各歷史時期作出重大判斷

初、高中歷史銜接
《中外歷史綱要·上》
《中外歷史綱要·下》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經濟與社會生活
文化交流與傳承
通 史
高一年級學習
(合格性考試)
專 題 史
高二年級學習
(選擇性考試)
高中歷史教材 ·“3+1+2”模式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大單元一:
中國古代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中外歷史綱要上目錄概覽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大單元二:
中國近代史: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半殖半封社會
中外歷史綱要上目錄概覽
大單元三:
中國現代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社會主義社會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的區別
初中歷史 高中歷史
學科地位 小科、合格性考試 “3+1+2”中的“1”
學習內容 通史 通史+專題史
能力要求 “識記”“理解”(記憶式歷史) “認識”“探討”
(分析式歷史)
初中:是什么(時間、事件、人物等)
高中:是什么(特點)、為什么(原因)、怎么樣(影響、評價)、橫向縱向相互關聯等。(課時少容量大、密度較大、節奏加快,高一內容在高考占比80%左右。誰先進入狀態,誰就將搶得高中學業成功先機!)
初中歷史
高中歷史
總體容量大
知識點密集
敘述過于濃縮
知識更加結構化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四、如何學習高中歷史?
【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所涉及的主要歷史內容和學習要求,便于在學習開始之時了解本單元的內容線索和應掌握的必備知識。
【本課導入】置于每一課的課文標題之下。通過導圖和導入語,以情境導入方式,生動、簡潔地引出本課要講述的內容。幫助理解本課內容,增加學習興趣。
【學習聚焦】每目設一個學習聚焦,置于每一目的標題旁,以精練的文字概括或提煉本目的基本內容。有利于自學和重點難點的掌握,也有利于幫助提高綜合概括能力。
【思考點】 緊密結合正文提問,可即時回答, 以提高興趣和關注力,并訓練歷史理解與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縱橫】 (初中相關史事)從時間和空間等角度,擴展、補充正文內容,通過相關史事的講述,揭示不同時空條件下歷史的延續、變遷與發展。
【史料閱讀】 (初中材料研讀) 配合課文,提供簡要的文獻材料,作為知識的補充或拓展,加深對正文內容的理解,提升證據意識和閱讀、分析、解釋史料的能力。
【問題探究】(初中課后活動)結合每課正文內容設置一個思考題,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深入掌握本課基本內容,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素養。
【學習拓展】(初中知識拓展)根據本課所學內容進一步擴展歷史思維。
【圖表】 指與課文內容相契合的各種插圖和表格。各種文化遺址、文物、歷史文獻、歷史人物、圖畫、歷史事件的照片、圖畫及示意圖、歷史地圖、地名表和反映統計數字的柱狀圖,加強學習的直觀性。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
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和方法
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生產力
生產關系
決定
反作用
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
決定
反作用
決定
反作用
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唯物史觀
歷 史
唯物主義
階級斗爭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下的多元史觀
整體史觀
文明史觀
近(現)代化史觀
生態史觀
社會史觀
革命史觀
唯物史觀
辯 證
唯物主義
主觀與客觀
繼承與發展
原因與結果
共性與個性
必然與偶然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整體與局部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基本表達
分期方式
特定術語
時間
年份、紀年、年代、
朝代、世紀、公元前后等
歷史階段、經濟發展、
社會形態、王朝斷代等
特定歷史階段:文藝復興、一戰等
空間
地理方位:西北、東南等區域劃分:西歐、東亞等
古今對照:唐長安—西安
元大都—北京
地理常識:關東、關中
江南、漠北
時空觀念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
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
史料實證
實物(文物)史料
口述史料
文字(文獻)史料
影像史料
孤證不立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
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
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歷史解釋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原則: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避免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發明家”。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家國情懷
“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第三篇 初、高中歷史銜接

如何學史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建構正確全面的歷史認識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掌握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
第四篇 如何學史?
2.落實 “預習—聽講—復習—作業—課外活動”五環節學習法
(1)預習—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
預習任務:
①了解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
②思考課本中提出的問題,不看答案試著自己作出回答
③在預習中自己提出問題

(2)聽講—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
主要任務:
①有針對性的聽,并在教材做好批注和筆記(不同顏色和樣式)
②與老師和同學一起積極探討歷史問題

第四篇 如何學史?
(3)復習—細水長流
主要任務:
① 把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梳理線索(思維導圖、時間軸等方法)
②溫故知新

第四篇 如何學史?
(4)作業—檢驗學習效果
主要任務:
①先復習再作業
②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5)課外活動—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主要任務:
①多閱讀,并寫下閱讀筆記
②聽講座,看紀錄片
③查閱資料和相關視頻

第四篇 如何學史?
閱讀通史類歷史基礎讀物
觀看歷史類經典紀錄片
查閱網絡資料和相關視頻
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世界形勢,都和歷史息息相關。學會時刻思考為什么,并嘗試去解決它
中美關系
端午吃粽子
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學習資源推薦
錢 穆 《國史大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黎東方 《黎東方講史》
王家范 《大學中國史》
陳寅恪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田余慶 《東晉門閥政治》
閻步克 《波峰與波谷》
鄧小南 《祖宗之法》
孟 森 《明史講義》
黃仁宇 《萬歷十五年》
顧 誠 《南明史》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
胡 繩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李 碩 《翦商》
楊 照 《史記的讀法》
李 零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
李不白 《透過地理看歷史》
郭建龍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社科院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學習資源推薦
《中國通史》
《如果國寶會說話》
《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
《國家寶藏》
《典籍里的中國》
學習資源推薦
學會用歷史的思維分析社會問題,探索背后的深層動因;
學會用歷史的態度理解歲月往事,與不同時代的人物共情;
學會用歷史的精神砥礪自我品格,培養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學會用歷史的視角省察走過的路,把握眼下的路,走好未來的路。
第四篇 如何學史?
史學常識
中國歷史的分期:



中國古代史
1840年以前
中國近代史
1840-1949年
中國現代史
1949年至今
注:依據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劃定
鴉片戰爭
新中國成立
史學常識
中國古代王朝更替: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歌》
一、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
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5年
1840年
封建社會
戰國
確立
魏晉南北朝
分裂與融合
隋唐
繁榮
宋元時期
政權并立
民族融合
經濟發展
明清
衰落
秦漢
發展
形成—發展—鼎盛—衰落
原始社會
距今170萬年前
階段劃分 文明時期 歷史地位
第一階段 先秦文明 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第二階段 秦漢文明 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階段 魏晉南北朝 古代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四階段 隋唐文明 古代中華文明的鼎盛與繁榮
第五階段 宋元文明 古代中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
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時期
第六階段 明清文明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
固和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紀年圖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分裂與統一
三個大分裂時期:
①春秋戰國時期 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③五代十國遼宋夏金時期
四個統一時期:
①秦漢時期(秦結束春秋戰國五百多年分裂動蕩)
②西晉時期(西晉結束三國鼎立分裂割據局面,實現短期統一)
③隋唐時期(隋結束南北朝分裂戰亂)
④元明清時期(元結束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分裂)
中國古代的重要“盛世”
1、兩漢: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2、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3、金朝:大定之治。
4、清朝:康乾盛世。
古今地名對照
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鎬京、長安(西安)洛邑(洛陽);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古代帝王的謚號、廟號、年號、尊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系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較早朝代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后來廟號多,明清時期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1、謚號: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謚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暢都是貶字,沖、殤、愍、哀、悼等謚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義。
2、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3、年號: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
4、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
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如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上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
你應該知道的歷史常識?
歷史常識——常見紀年方法
1
2
3
4
1
2
3
4
時空概念——“中原”
中原一詞的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指狹義的中原,即專指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
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土”、“華夏”和“神州”,中原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河南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決定性作用。其實中原指河南也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稱。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
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簡稱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是一部對后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史書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況《荀子·勸學》
對諸位的期望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經驗和歷史所昭示我們的,卻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沒有從歷史方面學到什么。
——黑格爾《歷史哲學·緒論》
讓我們攜手努力,完成高中學業,快樂地進行歷史學習!
歷史課堂紀律
課前準備:教材、筆記本、黑筆、紅筆
課堂要求:1.打鈴前準備好課本和導學提綱
2.上課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
3.積極配合老師的安排,維持課堂紀律
4.不遲到不早退、不睡覺不吃喝東西、不看課外書、不玩手機、
不隨意講話打鬧、不寫其他科目作業
5.老師宣布下課后才能離開座位離開教室
作業要求:1.認真做好每節課課堂筆記(正確性、條理性);
2.作業必須按照格式書寫;按時完成作業、練習冊
3.課代表按照要求時間及時將作業收齊上交
https://b23.tv/5cULy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滨县| 柳江县| 万荣县| 九龙坡区| 安西县| 华池县| 繁昌县| 海口市| 镇巴县| 小金县| 鄂温| 广州市| 腾冲县| 无棣县| 崇文区| 共和县| 繁昌县| 双城市| 清镇市| 霍州市| 洛阳市| 四川省| 彰化县| 寿阳县| 三门县| 利辛县| 招远市| 大邑县| 汨罗市| 湖北省| 柘城县| 那坡县| 晋宁县| 博罗县| 乌拉特后旗| 景洪市| 珲春市| 彭水| 龙泉市| 桃江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