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四 中國古代民族交融與對外交往主題一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時間 相關史事 影響傳說時代 阪泉之戰后,炎帝、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涿鹿之戰后,蚩尤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盟。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 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長期不斷交往、交流的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春秋 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 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秦朝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抵御了匈奴的進攻秦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設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促進了民族交融西漢初年,與匈奴和親 緩和了雙方關系漢朝 漢武帝大舉反擊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 促進了民族交融張騫通西域 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班超經營西域; 東漢設西域長史府 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三國兩晉南北朝 蜀漢改善民族關系 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北方各族內遷,北方人南遷,北方地區的民族大交融 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各民族相互認同感日益加強,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方式:戰爭;和親;設置行政機構;人口遷徙;統治者的改革等民族關系總體特征:有戰有和,和平交往是主流。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的突出特點之一。民族交融的實質:從形式上看,是漢化過程;從經濟上看,是農業化過程;從社會發展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封建化過程。民族交融的意義:①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②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③各族人民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共同開拓了廣袤的疆域,共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共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1.內容:①遷都洛陽,將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②推行漢化措施: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2. 作用: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1.路線: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和北非。2.交往概況: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3.特點:雙向交流4.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2)海上絲綢之路1.路線:①向西: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今天的斯里蘭卡。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再轉運到歐洲地區,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②向東:今山東沿岸出發可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2.作用: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和南亞等國的聯系,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3)絲綢之路開辟的條件①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②漢武帝時,打敗匈奴,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③西漢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發展。④秦漢文化的發展以及以絲綢為主的極富地域特色的產品對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談談你對“古絲路嶄新的時代內涵”的理解。古代絲綢之路曾搭起古代中國與世界友好交流的橋梁;新時代的“一帶一路”構想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各國深化合作,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繁榮發展。古代絲綢之路為我們今天倡導的戰略留下了哪些文化內涵?開放、進取、合作、包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