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復習檢測卷答案解析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 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如改漢姓、穿漢服),促使鮮卑貴族接受中原禮儀制度,體現民族交融對社會風俗的影響。A項“完全漢化”過于絕對;C項“南朝文化主導”與史實不符;D項“放棄軍事傳統”未體現。2. 答案:D解析:北魏439年統一北方,結束十六國割據。A項“長期分裂”符合史實,但圖示側重政權更迭;B項“均實行漢化”以偏概全(如匈奴漢國未全面漢化);C項與北方戰亂、經濟凋敝的史實不符。3. 答案:D解析:南朝士族奢靡之風盛行,北朝因戰亂頻繁更重務實(如顏之推強調農耕)。A項士族衰落始于隋唐科舉制;B項北朝經濟未超越南朝;C項儒家倫理在南北均有影響,非變化主因。4. 答案:A解析:隋朝運河勞民傷財加速滅亡,唐朝則受益于其漕運功能。B項“根本對立”過于絕對;C項隋唐均重視運河;D項南移完成于南宋。5. 答案:C解析: 唐太宗主張慎戰,但為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如擊突厥、征高麗)采取積極防御,體現策略靈活性。A、B、D均為背景因素,非矛盾本質。6. 答案:A解析: 壁畫反映絲路商旅遇盜的常見風險。B項“民族矛盾”圖中未體現;C項藝術風格非題干焦點;D項與畫面內容無關。7.答案:D解析: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大量人口被地方隱匿(如河北三鎮),中央戶籍銳減。A項是直接誘因,但D項是人口統計銳減的主因;B、C發生于中晚唐,非主因。8. 答案:A解析:條文尊重蕃商習俗(同類案按本族法),異族案用唐律,體現開放性與主權意識。B項“徹底瓦解”不符合史實;C、D與條文無關。9. 答案:B解析:“機梭聲”與“牛驢走”體現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模式。A項草市在詩中未提及;C項南移完成于南宋;D項雇傭勞動非唐代主流。10. 答案:B解析:修訂氏族志抬高關隴集團(含鮮卑貴族),削弱山東舊士族,強化皇權統治基礎。A項是手段而非目的;C項九品中正制已廢除;D項不符合等級社會現實。11. 答案:A解析:“譯語人”是絲路貿易中語言溝通的專職人員,體現東西交往頻繁。B項唐代開放包容;C項西域歸屬始于漢朝;D項與題干無關。12. 答案:C解析:兩稅法按資產征稅,取代租庸調以人丁為主的稅制。A、B、D是特點或影響,非核心。13. 答案:C解析:胡服流行體現民族交融對服飾文化的影響。A項等級制度未瓦解;B項女性地位變化缺乏依據;D項與題干關聯弱。14. 答案:B解析:“白衣長發”“彌勒下生”是民間宗教(如白蓮教)常用讖語,玄宗禁令旨在維護統治穩定。A、C、D與題干不符。15. 答案:B解析:法律限制夜市,但揚州等地夜市繁榮,體現經濟發展對制度的突破。A項“嚴重脫節”表述絕對;C、D與唐代重農抑商政策不符。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55分)16. (1)特征與原因:北魏:主動漢化(如改漢姓、定族源),推動民族融合。(2分)原因:孝文帝改革適應農耕文明;鞏固統治需要;中原文化先進性。(3分)北齊:民族對立(鮮卑貴族歧視漢人),融合受阻。(2分)原因:六鎮之亂后鮮卑化回潮;統治者刻意制造族群矛盾。(3分)(2)發展與意義:發展:打破“華夷之辨”,推行平等政策(如唐太宗“愛之如一”)。(4分)意義: ①促進多民族國家認同(如“關隴集團”融合胡漢); ②推動經濟文化交流(如西域樂舞傳入); 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基礎。(8分)(3)總體趨勢:從沖突對立到包容共存; 從“胡漢分治”到“胡漢一體”; 最終形成“中華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意識。(8分)17. 答案要點:(1)運作機制與作用:機制:三省分工明確(中書決策、門下審核、尚書執行);相互制衡;皇權主導。(6分)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減少爭議);強化中央集權;為后世官僚制度典范。(4分)(2)途徑與評價:途徑: ①完善科舉制(吸納寒門人才); ②尊崇儒學(設弘文館、國子監); ③以史為鑒(總結前代治國經驗)。(6分) 評價: ①積極:擴大統治基礎;推動文化繁榮;形成“貞觀之治”。 ②局限:科舉內容限于儒家經典;未能根本解決士族問題。(9分)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復習檢測卷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洛陽城內“胡服騎射”之風漸衰,而“衣冠士族,并為中原之儀”。這一現象直接反映了( )A. 鮮卑貴族完全漢化B. 民族交融推動社會風俗變遷C. 南朝文化占據主導D. 北魏政權放棄軍事傳統2. 下圖是某一歷史事情的形勢和政權更迭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 北方長期處于分裂狀態B. 民族政權均實行漢化政策C. 江南經濟發展超越北方D. 北魏最終完成北方統一3. 《顏氏家訓》載:“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至北朝,顏之推卻告誡子孫“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這一變化反映了( )A. 士族階層走向衰落B. 北朝經濟水平超越南朝C. 儒家倫理觀念強化D. 社會動蕩沖擊享樂風氣4. 隋煬帝時期開通大運河,“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唐代詩人皮日休卻評:“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兩種評價的差異源于( )A. 運河功能的時代變遷B. 史家立場的根本對立C. 隋唐治國理念不同D. 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5. 唐太宗在《帝范》中強調:“夫兵甲者,國之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但唐朝前期的邊疆政策仍以主動出擊為主。這一矛盾說明( )A. 儒家思想影響軍事決策B. 唐朝面臨嚴峻外部威脅C. 統治者務實靈活的策略D. 府兵制保障軍事優勢6.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胡商遇盜圖》描繪了商隊遭劫場景,劫匪為漢人形象。該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 )A. 絲綢之路的貿易風險B. 民族矛盾的尖銳化C. 佛教繪畫的藝術風格D. 法律體系的完備性7. 下表唐玄宗天寶年間有900萬戶,唐憲宗元和年間人口為 247萬戶,導致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安史之亂的破壞B. 均田制的瓦解C. 黃巢起義的沖擊D. 藩鎮隱匿戶口8. 《唐律疏議》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此條文體現唐朝( )A. 法律體系包容開放B. 華夷觀念徹底瓦解C. 司法審判效率低下D. 邊疆治理趨于松弛9. 白居易《朱陳村》詩云:“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詩中反映的唐代經濟現象是( )A. 草市促進鄉村繁榮B. 農業家庭手工業結合C.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 雇傭勞動普遍化10. 唐高宗至玄宗時期,朝廷多次修訂《氏族志》,將武氏、宇文氏等鮮卑貴族納入一等門第。此舉旨在( )A. 打擊山東士族勢力B. 構建新的統治基礎C. 恢復九品中正制度D. 促進民族平等政策11. 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記載,唐代沙州(今敦煌)設有“譯語人”,職責為“傳譯蕃語,溝通華夷”。這反映唐代( )A. 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B. 對外政策趨于保守C. 西域正式歸屬中央管轄D. 佛教傳播依賴翻譯12. 唐德宗時期推行“兩稅法”,規定“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其改革的核心是( )A. 擴大征稅對象范圍B. 簡化稅收名目C. 以財產為征稅標準D. 減輕農民負擔13. 《舊唐書·輿服志》載:“開元初……婦人著履,規制亦重;又有線靴,織成之。”至中唐,“時人爭服胡服,貂帽貂裘,婦人則簪步搖釵”。這一變化說明唐代( )A. 社會等級制度瓦解B. 女性地位顯著提高C. 民族交融影響生活D. 紡織技術取得突破14. 唐玄宗在《禁斷妖訛等敕》中斥責:“比有白衣長發,假托彌勒下生……妖訛滋甚。”此敕令針對的是( )A. 佛教寺院經濟擴張B. 民間秘密宗教傳播C. 藩鎮割據勢力滲透D. 道教與皇權的沖突15. 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揚州夜市“千燈照夜,商賈喧嘩”。但唐代法律仍規定:“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這反映唐代( )A. 法律與現實嚴重脫節B. 商業發展突破制度限制C. 城市管理趨于寬松D. 抑商政策已被廢止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55分)1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詔曰:“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資治通鑒》卷140材料二 (北齊)高歡曾對鮮卑貴族言:“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又對漢人豪強稱:“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通典·食貨典》材料三 隋唐王室源出“關隴集團”,其母系多鮮卑貴族。唐太宗嘗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貞觀政要·安邊》(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北魏至北齊時期民族關系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隋唐統治者對民族政策的發展及其歷史意義。(12分)(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民族交融的總體趨勢。(8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唐初,以三省長官共議國政。中書省掌詔令起草,門下省掌審核駁正,尚書省掌執行。然“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太宗深察其弊,乃置政事堂,使兩省長官合署辦公,共議軍國大事。——《唐會要·政事堂》材料二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歷觀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皆逾不惑之年。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二十四定天下,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于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貞觀政要·崇儒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機制及政事堂設立的作用。(10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太宗實現“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途徑,并評價其影響。(1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分精練】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檢測卷.docx 【高分精練】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檢測卷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