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核心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間軸:1949-1976 年核心線索: 政權鞏固 →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 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成就與曲折)【第 26 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新中國成立(1949)1. 歷史意義(必背!)①四個“徹底結束”: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封建專制統治;結束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的局面;結束帝國主義壓迫。②兩個“改變”:改變中國發展方向(向社會主義過渡);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社會主義陣營)。③立國宣言: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49.10.1)。2. 鞏固政權的措施領域 措施 意義政治 建立各級人民政權 確立中央集權體制-土地改革(1950-1952)消滅封建剝削,恢復經經濟 穩定物價(“銀元之戰”“米棉濟,為工業化奠基之戰”)捍衛國家安全,提高國際軍事 抗美援朝(1950-1953)地位“一邊倒”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外交 打破封鎖,打開外交局面原則(1953)3.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953-1956)1. 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一化三改”(工業化 +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質: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2. 三大改造完成(1956):標志:生產資料公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3. 一五計劃(1953-1957):重點:重工業(鞍鋼、長春一汽、沈陽機床廠)。成果:奠定工業化基礎,工業產值年均增長 18%。4. 政治制度建設①1954 年憲法:性質: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原則:人民民主 +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第 27 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1966)1. 中共八大(1956)主要矛盾:人民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意義: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開端。2. 探索中的失誤(三面紅旗)事件 表現 后果“大躍進” 高指標、瞎指揮(鋼產量 資源浪費,生態破壞1070 萬噸)人民公社化 “一大二公”(大食堂、平 挫傷生產積極性,導致運動 均分配) 饑荒反右派擴大 55 萬人錯劃為“右派” 破壞民主法治,知識分化 子受打擊①反思: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經濟上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標;政治上把階級斗爭擴大化②經驗教訓: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政策制定需立足國情,避免冒進。3. 經濟調整(1961-1965)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成果:經濟恢復,1965 年糧食產量接近 1957 年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1. 起因:領導人錯誤判斷階級斗爭形勢(“資產階級復辟”)。導火索:《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1965)。2. 階段與事件發動標志:1966 年“五一六通知”。高潮:紅衛兵運動、“一月風暴”(1967 奪權)。轉折點:林彪事件(1971,“九一三”)。結束標志:粉碎“四人幫”(1976.10)。3. 影響破壞:民主法治癱瘓,經濟停滯,文化斷層。有限建設:科技:氫彈(1967)、人造衛星(1970)、雜交水稻(1973);外交:恢復聯合國席位(1971)、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高頻考點與拓展要點】1. 抗美援朝的意義(常考論述題!)軍事: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神話。政治:鞏固新生政權,提高中共威望。國際:奠定東亞格局,保障東北亞和平。2. 三大改造的特點和平贖買(資本主義工商業);自愿互利(農業合作社);漸進過渡(從互助組到高級社)。3. “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重難點圖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過程1949 新中國成立 → 1950 土地改革 → 1953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開始 → 1956 三大改造完成 → 1954 憲法頒布【易錯點提醒】土地改革對象:地主階級(非封建制度)。“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非輕工業)。文革期間經濟并非完全停滯:三線建設、外交突破是亮點。背熟本清單后,結合教材地圖(如“一五計劃工業分布圖”)、史料(如《朝鮮停戰協定》原文),即可覆蓋 100%考點。沖刺口訣:“49 站起,53 抗美,56 制度立,八大矛盾要牢記,文革十年教訓深!”《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核心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間軸:1949-1976年核心線索: 政權鞏固 →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 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成就與曲折)【第26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新中國成立(1949)1. 歷史意義(必背!)①四個“徹底結束”: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封建專制統治;結束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的局面;結束帝國主義壓迫。②兩個“改變”:改變中國發展方向(向社會主義過渡);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社會主義陣營)。③立國宣言: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49.10.1)。鞏固政權的措施領域 措施 意義政治 建立各級人民政權 確立中央集權體制經濟 -土地改革(1950-1952)穩定物價(“銀元之戰”“米棉之戰”) 消滅封建剝削,恢復經濟,為工業化奠基軍事 抗美援朝(1950-1953) 捍衛國家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外交 “一邊倒”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 打破封鎖,打開外交局面社會主義制度建立(1953-1956)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一化三改”(工業化 +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質: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三大改造完成(1956):標志:生產資料公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一五計劃(1953-1957):重點:重工業(鞍鋼、長春一汽、沈陽機床廠)。成果:奠定工業化基礎,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8%。政治制度建設①1954年憲法:性質: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原則:人民民主 +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1966)1. 中共八大(1956)主要矛盾:人民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意義: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開端。探索中的失誤(三面紅旗)事件 表現 后果“大躍進” 高指標、瞎指揮(鋼產量1070萬噸) 資源浪費,生態破壞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大二公”(大食堂、平均分配) 挫傷生產積極性,導致饑荒反右派擴大化 55萬人錯劃為“右派” 破壞民主法治,知識分子受打擊①反思: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經濟上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標;政治上把階級斗爭擴大化②經驗教訓: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政策制定需立足國情,避免冒進。經濟調整(1961-1965)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成果:經濟恢復,1965年糧食產量接近1957年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1. 起因:領導人錯誤判斷階級斗爭形勢(“資產階級復辟”)。導火索:《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1965)。階段與事件發動標志:1966年“五一六通知”。高潮:紅衛兵運動、“一月風暴”(1967奪權)。轉折點:林彪事件(1971,“九一三”)。結束標志:粉碎“四人幫”(1976.10)。影響破壞:民主法治癱瘓,經濟停滯,文化斷層。有限建設:科技:氫彈(1967)、人造衛星(1970)、雜交水稻(1973);外交:恢復聯合國席位(1971)、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高頻考點與拓展要點】抗美援朝的意義(常考論述題!)軍事: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神話。政治:鞏固新生政權,提高中共威望。國際:奠定東亞格局,保障東北亞和平。三大改造的特點和平贖買(資本主義工商業);自愿互利(農業合作社);漸進過渡(從互助組到高級社)。“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重難點圖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過程1949 新中國成立 → 1950 土地改革 → 1953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開始 → 1956 三大改造完成 → 1954 憲法頒布【易錯點提醒】土地改革對象:地主階級(非封建制度)。“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非輕工業)。文革期間經濟并非完全停滯:三線建設、外交突破是亮點。背熟本清單后,結合教材地圖(如“一五計劃工業分布圖”)、史料(如《朝鮮停戰協定》原文),即可覆蓋100%考點。沖刺口訣:“49站起,53抗美,56制度立,八大矛盾要牢記,文革十年教訓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知識清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核心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docx 【知識清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核心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