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鄭州七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年級期末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70分鐘,滿分100分。考生應首先閱讀答題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Ⅰ卷(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請將符合題意的選項在答題卷中正確填涂。)1.古埃及古王國時期,永生被視為法老的專屬特權,而普通人只能通過依附法老(如在法老金字塔附近安葬或參與其葬禮)獲得永生。中王國時期,奧西里斯神話逐漸成為主流信仰,強調無論貧富,所有人均可通過“亡者審判”獲得永生。由此可推知,中王國時期( )A.信仰自由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B.民主政治得到較大發展C.法老神權削弱且集權統治受到沖擊 D.來世觀念決定文化創造2.“當希臘人拿下了美索不達米亞后,巴比倫的天文學和數學全部被希臘人理解清楚了。”“他們學會了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代數學,在解二次方程的時候,希臘人采用了巴比倫的方法,用平方系數來乘,而不是采用除的方法。”這從側面反映出( )A.西亞數學發展水平高于古希臘 B.東方文化滋養了古希臘文明C.古希臘批判性接受了西亞文化 D.古代巴比倫科學具有原生性3.公元2世紀,羅馬新征服的中東地區案卷檔案顯示,在繼承、監護和婚姻等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形式上羅馬法被遵從,但實質上當地法仍發揮作用。至君主制時期,依托皇帝權威的成文法逐步成為基本法律淵源。這說明( )A.古羅馬法傾向于當事人自治 B.法學家的作品已無足輕重C.政治權力結構影響法律形態 D.羅馬帝國從法治走向人治4.大化改新后,日本參照中國官制建立了位階制,根據“官位相當”的原則,按照位階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位階制履行職責。這一制度( )A.擴大了統治基礎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強化了專制皇權 D.實現了社會轉型5.復活盤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盤上繪有象形文字,每個字都用方格或環形花紋圈了起來,里面的圖案或像人,或像鳥獸,或是一些圈圈點點;削發的玉米神從龜背中升起,神的旁邊有兩個人被認為是玉米神的兒子,一個正在協助玉米神,另一個正向玉米神致敬。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A.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發展 B.瑪雅文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C.阿茲特克發達的農業生產 D.古代美洲借鑒亞洲農耕技術6.哥倫布航海活動沒有能像達·伽馬那樣帶給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黃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罵他是“江湖騙子”。盡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仍然兌現她對哥倫布的承諾:給哥倫布以“航海司令”的頭銜、10%的戰利品回報,以及將他發現的地區的總督權過繼給他的后代。這可用于研究( )A.哥倫布航海因未獲得黃金而失敗 B.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強烈C.西歐開辟新航路以民間資助為主 D.開辟新航線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動因7.1602年,荷蘭的大商人集股組建了新型的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公司從政府那里得到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廣闊區域的貿易壟斷權,公司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招募軍隊、在殖民地發行貨幣和任命官員等。該公司的組建( )A.表明其擁有了主權國家全部職能 B.適應了早期殖民擴張的現實需要C.標志荷蘭股份制壟斷組織的出現 D.說明荷蘭長期控制著世界航海業8.莎士比亞將金錢比作“害人靈魂的更壞的毒藥”。如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準備服毒殉情時對藥販說道:“這兒是你的錢,那才是害人靈魂的更壞的毒藥,在這萬惡的世界上,它比你那些不準販賣的藥品更會殺人;你沒有把毒藥賣給我,是我把毒藥賣給你。”這反映出( )A.文學創作的人文主義色彩 B.社會經濟轉型與道德觀念的沖突C.新興市民階層的價值追求 D.作者極力控訴資本積累的罪惡性9.馬克斯·韋伯說:“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倫理——現實苦行主義——的形成,提倡勤奮、節儉、勞作、克制享樂,這種新的倫理改變了人們獲得財富與支配財富的態度和動機。”新的社會倫理的本質是( )A.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再生 B.中世紀城市自治和市民階層興起的反映C.從政教合一到政教分離 D.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訴求10.康德把“理性的運用”看作一個有機體,理性的公開運用和理性的私下運用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是指任何人作為一名學者都可以在全部聽眾面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而一個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職崗位或者職務上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行為稱為“理性的私下運用”。他意在強調A.理性的運用影響個人自由 B.自律與他律的本質區別C.公共秩序下自由的有限性 D.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11.下圖為1400-1900年英國人口和實際工資變化趨勢示意圖。由此可見,英國( )A.人口增長提高生產成本 B.技術變革推動社會進步C.供求關系決定工資水平 D.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12.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時期美國先后通過了《工廠檢抽查法》《童工法》《純凈食物和藥品法》《肉食檢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鐵路公司擅自定價,授權州際商務委員會確定鐵路最高運費)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的制定頒布( )A.旨在維護壟斷資產階級利益 B.大大緩解了經濟危機的破壞C.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發展趨勢 D.確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13.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雖然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首先在一國范圍內進行,但“現代的工業勞動,現代的資本壓迫,無論在英國或法國,無論在美國或德國,都是一樣的,都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據此可知,馬克思、恩格斯( )A.強調工人運動應堅持國際聯合 B.強調應以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C.認為應尊重世界各國民族差異 D.認為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水平一致14.下面分別為1876年和1914年的非洲地圖。這一變化( )A.源于柏林會議召開確立“有效占領”的原則B.反映出列強在非洲殖民的矛盾日益尖銳C.迎合了資本主義由自由向壟斷過渡的需要D.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15.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描述的不僅是馬孔多小鎮的興衰史更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主人公烏蘇拉發出了“時間像是在打圈圈”的感嘆,揭示了拉丁美洲重復宿命的輪回。這說明拉丁美洲( )A.長期停滯于前殖民時代傳統 B.深陷依附性經濟結構的循環C.徹底喪失了本土文化主體性 D.全面陷入政治獨裁惡性循環16.1919年6月,戰勝國在巴黎簽訂《凡爾賽條約》。美、英、法三國代表起草條約的方式,舉行秘密會議,向世界發號施令,不征求中立國的意見和勸告,不給德國人提出異議的機會,沒有主要國家的重要社會、經濟團體的參加。德、俄被排斥于國聯之外。這( )A.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 B.削弱了德日軍國主義勢力C.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D.凸顯了“全體一致”的原則17.下圖為1919年英國漫畫家創作的名為《橋上的豁縫》的政治漫畫。圖中象征美國的山姆大叔躺在橋的一端,背靠“關鍵基石:美國”,翹著二郎腿,抽著香煙,悠然自得。橋對面的指示牌上赫然寫道“國際聯盟的橋由美國總統設計”,而由比利時、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架起的橋,中間卻有一個豁口,其大小形狀與關鍵基石相匹配。該漫畫的主旨是( )A.強調美國在國聯中的地位 B.表達對國聯未來的憂慮C.批評美國掣肘國聯的行為 D.敦促美國放棄孤立主義18.1921年蘇俄實行租讓制:即在政府監督下,在一定的期限內,將一部分礦山、森林、油田、企業、工廠、可耕地租給外國資本家經營,允許其在租期內獲得部分產品和額外利潤,租約期滿后,全部機器設備歸蘇聯所有。據此可知,租讓制( )A.開啟了蘇俄工業化建設 B.利用市場體制發展國民經濟C.踐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D.是客觀國情下的過渡性舉措19.恩格斯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中提到:俄共將“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十月革命后,俄國為此進行的實踐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 D.“新經濟體制”20.卡德納斯任墨西哥總統期間,恢復了1917年憲法規定的有關民主權利,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承認工人罷工的權利,支持工農運動,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賦予婦女基層選舉權等。這些改革措施( )A.肅清了國內殖民主義影響 B.滿足了全體人民的利益需求C.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D.推動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到來21.德國的飛機工業一開始只有3000名雇員,每年只能生產幾十架飛機,而到了1939年,飛機工業已經迅速膨脹為擁有25萬雇員、年生產3000架戰機的龐大體系。這一巨大轉變使德國重新實現了充分就業。當時德國飛機工業的發展( )A.催生了德國法西斯運動 B.消除了經濟危機對經濟影響C.推動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D.從側面體現了英法綏靖政策22.關于圖中“1937年波蘭邊界”“1945年波蘭邊界”及其變化,下列各項的解釋,正確的是( )A.1937年,德國入侵,波蘭失去西部領土B.1945年,波蘭戰勝德國,占領東普魯士C.波蘭在蘇聯支持下建國,擴大領土面積D.波蘭邊界變化折射出大國間的戰略博弈23.1980年,盡管美國號召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蘇聯卻承擔第三世界國家的交通費。1984年,盡管蘇聯缺席,洛杉磯奧委會卻花費290000美元承擔約30個非洲國家的交通費,20個第三世界國家實現了奧林匹克首秀,這些信息可用于說明( )A.冷戰重點轉移非洲 B.馬歇爾計劃成效顯著C.美蘇對抗方式升級 D.第三世界影響力增強24.1961年貝爾格萊德會議召開時,正值柏林危機達到高潮,全體與會國家元首都給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寫了內容相同的個人信件,對于戰爭威脅發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決方案。這一集體行動( )A.反映南北斗爭主導世界格局 B.導致世界兩極格局走向崩潰C.展示了第三世界政治影響力 D.阻止了柏林危機向熱戰轉化25.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后,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主要內容有:大幅度減稅,鼓勵儲蓄與投資,推動經濟發展;控制貨幣供應量和緊縮信貸,以降低通貨膨脹率;緊縮社會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其主要目的是( )加強對經濟全面干預 B.恢復自由放任政策C.促進與蘇聯經貿往來 D.解決“滯脹”問題26.如圖是近代以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主流經濟理論影響力演變曲線圖,據此判斷正確的是( )A.M理論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B.N理論主張自由放任C.N理論指導了羅斯福新政 D.經濟滯脹復興M理論27.1968年,勃列日涅夫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時說:我們在國防和加強華約上耗費的資金占蘇聯年度預算的23%;如果我們不這么做,帝國主義國家對付社會主義國家的態度肯定是另一種樣子。這反映了當時( )A.美蘇仍處于冷戰狀態 B.美國馬歇爾計劃走向破產C.東歐受到蘇聯的控制 D.蘇聯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28.如下圖是英國政治漫畫家大衛·洛發表于1947年6月5日的新聞漫畫《來自德里的黑馬》,漫畫配文:“有這個馬鞍蓋在馬身上,沒人會關注其他事情的”。據此推知,《蒙巴頓方案》( )A.是英國調整殖民政策的產物 B.標志著殖民統治在亞洲終結C.是解決印度問題的最佳方案 D.推動了二戰后國際法的發展29.2024年1月,沙特、埃及、阿聯酋、伊朗和埃塞俄比亞五國正式加入金磚合作機制,金磚合作機制的內涵與外延、容量與空間均大為拓展。截至2024年11月,“大金磚”十國總人口已占全球人口的45%,GDP總量占全球GDP總量的30%。金磚國家的發展( )A.加速區域集團化進程 B.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C.推動多極化格局形成 D.助推國際經濟新秩序優化30.截至2020年3月,中國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3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相繼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金磚+”模式、解決朝核問題的“雙暫停”倡議以及“雙軌并進”思路。這體現出新時代的中國( )A.謀求與周邊地區的睦鄰友好合作 B.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C.推行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D.增強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二、非選擇題(共三題,40分。其中31題16分,32題14分,33題1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亞歷山大建立帝國后,延續了波斯的行省制,實行中央對地方自上而下的分級管理。在領土上廣泛興建新的城市、圖書館。遇有重大決策或事件,以至于被后世稱為“至死是個迷信的奴隸”。當時帝國境內存在著特征迥異的兩種文化,即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希臘文化重理性,極力采取措施促進兩種文化的融合,既使東方希臘化——摘編自胡長林《亞歷山大帝國與秦帝國集權君主政治的共性》材料二 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貢。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膩”,歷三主矣。……其俗勇于戰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唯食駝馬等肉。俱紛摩地那山在國之西南,鄰于大海,擊破波斯,又破拂菻,吞并諸胡國,勝兵四十余萬。長安中(711年),又獻方物。開元初,遣使來朝——摘編自(后晉)劉昫《舊唐書 大食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亞歷山大帝國、大食能夠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共同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食傳》對研究大食對外關系的史料價值。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咖啡是用經過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來的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尋一方靜室,沖一杯咖啡成了不少人緩解疲勞的選擇,但濃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蓋它所承載的“黑色”歷史。咖啡原產于非洲埃塞俄比亞,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 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荷蘭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島廣泛種植咖啡。 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英國人發現投資咖啡種植利潤豐厚,就在其殖民地牙買加藍山山脈大量種植,由此逐漸形成享譽世界的“牙買加藍山咖啡”。拉丁美洲也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19世紀末,在西半球、東南亞、非洲等適宜種植的地區,形成了大規模的種植園體系和供應鏈。20世紀咖啡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進一步加速,但咖啡生產國的相對貧困化問題在現有國際體系下仍難以根本解決。——摘編自潘宏勝《咖啡的傳播與貿易》(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咖啡傳播特征,并分析咖啡成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咖啡承載的“黑色歷史”進行解讀。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1980年比1950年增長9.3倍左右;美國工業生產1980年比1950年增長了2.1倍。1965~1982年蘇聯按人均計算的居民實際收入增加1.02倍。美國私人非農業部分的工人的實際周平均工資,從1965年的101.1美元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元。從1973年到1994年,美國普通工人每周實際工資已下降了1.9%,實際工資大體已降到(20世紀)50年代末的水平。1988年到1993年,美國私營部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9%,而職工每小時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據《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年)》《蘇聯經濟概論》等整理材料二 1980~2007年美國經濟貿易逆差與GDP增長率(單位:10億美元、%)——摘編自鄒玉娟《財貿經濟——美國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并存及其原因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和蘇聯1950~1980年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并簡要分析造成這些態勢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1980~2007年經濟發展的主要態勢,并概括促成這些態勢的主要因素。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B B D B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A C B A C D A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D C D D A A B B31.(1)原因:帝國疆域遼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對異族的寬容(開明)政策。(2)價值:《舊唐書 大食傳》是五代時期編纂的文獻史料,有關唐朝的大部分資料都沒有毀壞;該書是用中國人的視角看待大食、不全面,要結合大食的歷史記錄、甄別、分析。32.(1)特征:歷時久;范圍廣,拉美成為主要產區;形成大規模種植體系和供應鏈;生產和消費逐漸全球化;伴隨文化交流與碰撞。原因:咖啡自身獨特的魅力;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利潤豐厚,種植廣泛;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2)解讀:近代早期,咖啡種植園條件惡劣,殖民者對咖啡生產者進行殘酷壓榨;種植咖啡的巨大利潤刺激了奴隸貿易的發展;造成被殖民地區經濟的畸形發展。總之,咖啡的“黑色”歷史,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資本主義發展的罪惡和不公。33.(1)態勢:美國:經濟總量繼續增長,勞動生產率提升,但經濟增長率、居民實際收入下降;蘇聯:經濟總量,勞動生產率、經濟增長率和居民實際收入均呈現增長趨勢。原因:美國:侵越戰爭、經濟危機的拖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政策的失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經濟體制改革的促進;爭奪霸權與軍事工業、重工業發展的帶動。(2)態勢:GDP增長率總體上升,低速增長,貿易逆差起伏不定。因素:新理論應用;新模式應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投資,創造就業;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綜合國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