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課程標準】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淵影響。活動一: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原因:①日美加緊侵華,民族矛盾激化;②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指明了方向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一: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榮氏紗廠國內原因:①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激化階級矛盾(根本原因)②“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③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一: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導火線(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顧維鈞1919年1月,巴黎和會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二:閱讀教材122頁,梳理五四運動爆發的概況。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學生罷課學生被捕1919年6月初開始上海工人、學生、商人罷課、罷工、罷市釋放學生,拒絕和約簽字(初步勝利)“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和約簽字”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三: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材料一:五四運動中有小學生決議不購食日制之奶糖,有牙醫明白標示“不醫仇人”,有南洋同學提議開除章宗祥學籍,并在校中鑄像懲奸……為了抗日除奸,人人身體力行。至于處于社會底層的苦力、小工也上街游行,散發傳單。“有小工數百人,游行街市,泥涂手足,油漆未滌,臂圈白布,上書一‘救’字。旁有類似排長者,手小旗,亦書‘救’字。前導一橫額云:‘吾工界同人,從商學兩界后,一致行動。’”“南市有身穿藍衣之苦力多人,肩負白布旗,上書‘萬眾一心,堅持到底’八大字。還有苦力船工不為金錢所動,拒載過江日人。——整理自《五四細節》,陳占彪著材料一: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總是看著上層的軍官、政客、議員,一位這些人掌握著權力,千方百計運動這些人來贊助革命。……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 ——吳玉章材料二:五四運動的大功勞,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開始鉆研馬克思主義。 ——茅盾性質一: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性質二: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性質三: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三: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社會:是一場中國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②思想:五四運動是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基礎;③作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④歷史: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四:閱讀教材,梳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概況。時間中心載體團體傳播 方式早期 組織廣泛傳播是從俄國十月革命后開始北京、上海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20年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翻譯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新思想傳播、新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如何把他們組織起來?建立共產黨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立志于改造中國的一批激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大多已經認定了社會主義,而毗鄰的蘇俄則已經開始嘗試著向東方國家輸出革命了。——楊奎松《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建黨背景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間:1921年7月23日。地點:上海法租界,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內容:①通過綱領,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②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③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建黨:中共一大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途。問題: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最低綱領: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最高綱領:用階級斗爭的手段,鏟除私有財產制度,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中共二大中共一大”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的實際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陳獨秀★ 中共“二大”,修正黨的綱領,提出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問題:怎樣理解陳獨秀所說的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①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③孫中山同感有必要徹底改造國民黨,再造新民國。④1924年1月,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標志)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背景材料:孫中山從十月革命中看到到了“人類中的大希望”,從五四運動中看到了人民群眾聯合斗爭所“帶來的絕倫之巨果”。孫中山決定重整旗鼓,再造新民國……但是孫中山又看到,當時的國民黨,黨員構成“非常復雜”,“大多數黨員”都是以加入國民黨為做官的捷徑。國民黨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組織紀律,都存在嚴重缺陷。——龔書鐸主編《中國近代史(1919-1949)》2.三大政策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聯俄:借助俄國的幫助進行革命斗爭,“以俄為師”,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方法。聯共:對國民黨進行改組,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兩黨友好合作。扶助農工:組織、領導農民和工人群體加入革命甚至進行武裝斗爭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3.綱領、目標民族主義:提出具體反帝斗爭要求,認清了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及關系,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危害。民權主義: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更加關注工農的利益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與共產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基本相同,它成了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合作的政治基礎。孫中山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客觀上反映出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深,也說明了孫中山具有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不僅明確提出反帝,而且關注和聯合工農群眾的力量。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工農運動、愛國反帝運動、反軍閥爭民主運動和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幾股革命潮流,相互推進,向前發展。4.過程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4.過程國民黨“一大”后,孫中山在蘇聯的幫助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參與下,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在黃埔,通稱黃埔軍校。1924年5月5日開學。孫中山為軍校總理,任命蔣介石為校長。軍校學習蘇聯紅軍建軍經驗,設立黨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創辦的革命軍事學校,它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批政治和軍事骨干力量,為以后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的進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蔣介石則在軍校中培植了他的一批親信骨干。①黃埔軍校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4.過程②工人運動:1924年7月廣州沙面租界工人為反對英法帝國主義制定新警律、妨礙中國人自由出入租借舉行罷工。罷工堅持一個多月取得勝利,這是工人運動重新走向高漲的起點。③農民運動:在國民黨中央的贊同下,1924年7月共產黨人彭湃等開始在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此后兩年共辦6屆,培養農運人才770余名。其中規模最大的第六屆,由毛澤東主辦,學員來自全國19個省區,共300余人。在1925年,廣東省37個縣有了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62萬人。五一國際勞動節時,廣東舉行第一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成立了省農民協會。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孫中山逝世1924年9月中旬,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正在雙方兵戎相見、戰事正酣之際,直系軍閥吳佩孚所部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從前線倒戈回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推翻了曹錕、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發動了北京政變。北京政變后,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為了實現全國的和平統一,孫中山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定應邀北上。1924年12月底,孫中山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4.過程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準備: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2)開始: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3)意義: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5.北伐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原因: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加劇,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國民黨右派國民黨內反對孫中山確定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右翼勢力。國民黨左派以廖仲愷、宋慶齡、汪精衛(后背叛)為代表。主張與共產黨合作,打倒軍閥列強,爭取民族獨立的組織。6.失敗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遇刺罹難。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組織西山會議派(公開反對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形成,國民黨公開分裂。1926年3月和5月,蔣介石發動了中山艦事件(蔣介石篡奪革命領導權、軍權的關鍵一步)和整理黨務案(對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內的任職活動做出種種限制規定),加深了國共合作的危機。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6.失敗(1)原因: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2)標志:①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②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他們公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震驚中外的四 一二反革命政變。幾天之內,三百多人被殺,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蹤。◎上海街頭的電線桿,掛著被殺害者的頭顱◎汪精衛6.失敗雖然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是國民革命最終失敗。其表現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隨著汪精衛集團舉行反共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最后破裂,國民革命遭到失敗。這時,國民黨、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的性質都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已不再是各革命階級聯盟的組織,而變為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政黨;國民政府已不再是各革命階級聯合的政權,而變為地主買辦階級(獨裁、內戰、賣國)的政權;國民革命軍已不再是革命的軍隊,而變為維護地主買辦階級統治的工具。中國出現新的形勢革命面對新的敵人。6.失敗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7.失敗原因(1)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聯合絞殺中國革命,尤其是帝國主義列強干涉、破壞中國革命,尋找代理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必須把馬列主義的普通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農民,結成鞏固的工農聯盟必須有共產黨的領導重視武裝斗爭(2)主觀原因: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缺乏統一和深刻的認識,未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陳獨秀犯了右傾錯誤。(放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8.經驗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2)加速了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3)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使中共吸取了教訓,認識到必須掌握對 革命的領導權和必須堅持武裝斗爭。(4)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9.歷史功績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