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百家爭鳴 課件(26張PPT) 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百家爭鳴 課件(26張PPT) 2025--2026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

資源簡介

(共26張PPT)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 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戰國時期
第6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第7課:百家爭鳴
第8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爭鳴”是指各學派或思想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治國救世的主張。
“百家”為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墨、道、法、陰陽、雜、縱橫、兵家等十家。
第7課 百家爭鳴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 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素養目標
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知道老子的思想主張,結合相關史料,分析
“道”“辯證”“無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重點)
2.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講述孔子的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
“仁”的核心思想及其對教育的貢獻,認識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重點、難點)
3.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制作表格歸納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聯系現實,認識百家爭鳴的深遠影響,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重點)
壹·老子和《道德經》
一、老子和《道德經》
1.老子及其思想
姓名 老子(李耳) 年代 春秋后期楚國人
著作 《老子》又稱《道德經》 地位 道家學派創始人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
【相關史事】
“子”是一種尊稱。春秋前期,一般稱卿大夫為“子”春秋后期,由于學者著書立說和講學之風興起,人們也用“子”來尊稱著名的學者和老師。
一、老子和《道德經》
1.老子及其思想
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思想 核心
處世
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材料:“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1)“道”是萬物之源;
(2)人要順應事物內在的規律;
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現實應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回歸自然是我們人類發展的必然。
一、老子和《道德經》
思想 哲學
政治
1.老子及其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追求“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材料: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材料: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現實應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雖然一時受到損失,但是因此能得到好處。
現實例子:(1)以美為首的北約,為一己私利,到處點燃戰火。(2)無節制的加班,使人產生焦慮。(3)高強度的學習,會導致學生厭學。
國家一旦把利益看淡,不與民爭利,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國家也就會長治久安。無為而治是依據規律、依據制度來管理,只要順應自然規律沒有什么做不到的。
貳·孔子和儒家學說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姓名 孔丘(字仲尼) 時代 春秋后期魯國人
著作 《論語》 地位 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1.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一生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2.孔子的主張
思想主張 核心 “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基礎 仁者愛人,即人要有愛心和同情心。
主張 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如果想要站得住,就要幫助別人也站得住;如果想要通達事理,就要幫助別人也通達事理。這句話是孔子教育他的學生時說的一句話。后來這句話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鼓勵人們要樂于奉獻,多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這句話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即在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展。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2.孔子的主張
政治主張 (1)恢復西周的禮樂文明;
(2)反對苛政;
(3)提出“為政以德”,關注民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2.孔子的主張
教育 (1)興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主張有教無類;
(3)提出因材施教、舉一反三等教學原則和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
謙虛好學
溫故知新
學思結合
實事求是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即貧窮)的顏回,窮居衛國的曾參都成為孔門高足。又如:“子路,卞之野人(即鄉野之人);子貢,衛之賈人(即富商巨賈);顏涿聚,盜也(即盜賊);顓孫師,駔也(即馬匹交易);孔子教之,皆為顯士。” ——《群書治要》卷三十六引《尸子》
孔子授學圖
二、孔子和儒家學說
3.影響
(1)古代:
①整理和修訂古代重要典籍,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②儒家學說后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現代: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②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
孔子學院全球分布圖
叁·百家爭鳴
三、百家爭鳴
1.背景(原因)
(3)思想文化:戰國時期,“學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學興起,學術思想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
孔子授學圖
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
新舊交替。
(1)經濟變化:鐵農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廣,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根源)
(2)社會變革:戰國時期,舊(奴隸制度)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封建制度)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
三、百家爭鳴
2.代表派別
儒家 孟子 (1)實行“仁政”,減輕對人民的剝削; (2)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3)擁護正義之戰,強調“仁者無敵”。 著作 《孟子》
荀子 實行“禮治” ,提倡禮法并用,明確尊卑等級。 著作 《荀子》
三、百家爭鳴
2.代表派別:儒家孟子
【學史崇德】
孟子在與人探討什么是“大丈夫”時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看來,不會被富貴擾亂心智,不會因貧賤改變操守,不會被威武屈服意志,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這種精神對后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重要影響。
(1)孟子的思想主張給后人哪些警示?
警示人們在富貴后,仍然要節儉樸素, 在窮困中,要正直高潔, 面對強權,要勇敢無畏。 當今,許多意志薄弱者經不起金錢和物質的誘惑,成了腐敗分子,成為人民的罪人。
三、百家爭鳴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節儉、賢人治國 著作 《墨子》
兵家 孫武 戰國時期,出現了吳起、孫臏等兵法家 著作 《孫子兵法》
2.代表派別
【相關史事】
《墨子》一書包含許多科學理論。其中,《經上》《經下》等篇目被合稱為《墨經》,論述了數學、力學、光學等相關的許多基本要素,記載了杠桿、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詳細介紹了城門結構、城池防御設施構造、弩機等器械制造工藝,對我國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墨子
三、百家爭鳴
道家 莊子 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獨立。 著作 《莊子》
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著作 《韓非子》
2.代表派別
莊子
韓非
“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
——《韓非子· 定法》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 ——《韓非子· 人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韓非子· 揚權》
三、百家爭鳴
3.定義
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著書立說。展開激烈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
4.影響
材料:百家爭鳴中的各個學派都有其獨特的貢獻,它們為中國以后幾千年的思想、文化、哲學、政治和社會做出了貢獻。
——斯塔夫里阿諾斯
(1)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
(2)為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課堂小結
老子
孔子
核心思想:仁(仁者愛人)
政治思想: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為政以德,反對苛政
源于春秋
盛于戰國
百家爭鳴
創辦私學,有教無類;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核心思想:道、順應自然
辯證思想: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以柔克剛。
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
荀子:禮治、禮法并用、明確尊卑等級
墨子: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莊子: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獨立。
韓非: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教育家
思想家
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課堂練習
1 . (2025廣東清遠一模)對聯對于培養家國情懷有著重大價值。“講屋宏開,群仰海邦領袖; 吟壇載啟,爭承尼父淵源。”此對聯體現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張是( )
A.豫時孫摩 B.有教無類 C.仁者愛人 D.因材施教
2 . (2025年廣東中山一模)戰國時期,有思想家指出:之前堯舜用禪讓的方式傳承帝位,受人尊敬,被譽為圣王,但燕王禪讓給大臣卻使燕國因內亂而亡國……由此看來,是非善惡隨時勢而變化。該觀點屬于 ( )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課堂練習
3. (2025年重慶三模)同學們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收集到下圖所示論據。據此推斷他們要論述的觀點是(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堅持人民立場,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馬克思
A.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 B.馬克思主義指導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C.中華文明具有延續性 D.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有契合性
課堂練習
4 . (2025年廣州模擬)孔子認為“為仁由己”,每個人都能成為弘道者;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將人的活動看做決定事物成敗的關鍵。這體現了儒家( )
A.對以法治國的推崇 B.對人精神自由的追求
C.對貴族生活的批判 D.對人自身力量的堅信
5 . 朱熹這樣評價他:“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他,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為萬世師表,道貫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課堂練習
6 .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國”,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強調“以法治國”。他們提出這些主張的共同目的是( )
A.解決社會問題 B.推崇西周制度 C.順應自然法則 D.樹立君主權威
7 . 《論語·鄉黨》中記載,有一天,孔子家的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見馬棚被燒,趕緊問家人“馬棚失火傷著人了嗎 ”卻不問馬怎么樣了。該故事體現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國 B.有教無類 C.仁者愛人 D.因材施教
本課完,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郴州市| 内丘县| 大渡口区| 扎赉特旗| 从化市| 湾仔区| 台北市| 宝清县| 湖南省| 瑞昌市| 乌拉特前旗| 嘉定区| 定南县| 衡水市| 惠水县| 东平县| 吴桥县| 仁化县| 天津市| 随州市| 酉阳| 灵璧县| 夹江县| 延庆县| 舟山市| 高青县| 徐闻县| 永川市| 贡觉县| 五峰| 莎车县| 武威市| 车致| 湟中县| 广州市| 扬中市| 汕尾市| 乐陵市| 澄城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