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同步導學案知識框架基礎考點一、王室衰微1.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東周開始。2.春秋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3.研讀史料,“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說明當時社會出現了什么現象 這些現象使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1)現象: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周王室地位不斷下降,大國諸侯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操控政治,競相角逐。(2)狀態: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思維指引 生產力的發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周王室衰微,失去對諸侯的控制是分封制瓦解的主要原因。史料實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二、諸侯爭霸研讀教材,分析春秋時期諸侯進行爭霸戰爭的原因。諸侯打出了什么旗號 出現了哪些霸主 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如何評價春秋爭霸 1.原因:王室衰微;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間矛盾有所發展。2.旗號:“尊王攘夷”。3.霸主:齊桓公(第一個霸主)、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先后北上爭霸。4.影響:(1) 諸侯爭霸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2)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歷史解釋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長期延續,使得各諸侯國耗費巨大,難以為繼。——《中國歷史》七上P32知識拓展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研讀教材及右欄史料,說明春秋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這種變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歸納春秋時期其他領域經濟發展的表現。1.變化: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2.作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3.其他領域:(1)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2)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各諸侯國統治者對經濟活動提供一定的鼓勵和保護,金屬貨幣得到廣泛的使用。思維指引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春秋時期社會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史料實證達標訓練1.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下列文物見證的歷史是( )A.鐵犁牛耕技術不斷發展 B.鼓勵耕織使布帛增多C.獎勵軍功提高作戰能力 D.鑄鐵技術得到大發展2.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被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材料反映了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周朝即將滅亡C.分封制得到鞏固 D.周朝政局穩定3.春秋時期,秦楚等國以新占領的地方為縣,直屬于國君,由國君派官員去治理,他們在縣里只替國君征收賦稅,判斷訟獄。這說明春秋時期( )A.分封制度遭到破壞 B.周王室地位被取代C.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D.統一趨勢得到發展4.《孟子》云:“許子以釜甑(炊煮的器物)霧(燒火做飯),以鐵耕乎 ”據此可知,戰國時期( )A.諸侯通過戰爭獲得土地 B.分封制已徹底崩潰C.人們已經使用鐵制農具 D.形成了中央集權制5.《管子》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記載鐵礦山達30多處,鐵農具得以廣泛使用。這一演變過程主要反映出( )A.小農經濟逐漸形成 B.手工業得到發展C.生產力在不斷進步 D.分封制開始瓦解6.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7.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使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 )A.經濟的發展 B.制度的變革 C.文化的傳承D.社會的動蕩8.春秋時期,魯國國君朝覲周王僅3次,而朝齊、晉、楚三國競達33次之多。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周王室地位已經衰落 B.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C.魯國國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魯國的宗親9.在春秋時期,人們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連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論語》中也有“犁牛之子,驛且角”這樣把“犁”和“牛”連用的句子。這種現象體現了 ( )A.牛耕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 B.牛耕在春秋時期已全國普及C.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動井田制瓦解10.“戎狄多居山間,車戰難以施展,步兵作戰靈活敏捷,故戎狄擅長步戰。”晉國吸收戎狄軍事文化優勢,逐步變車戰為步戰。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時期的戰爭客觀上促進了( )A.政治變革 B.國家統一 C.民族交融D.思想解放11.七年級(1)班的同學,在學習了第5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后,對本課內容進行了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回答相關問題。【追根溯源探因果】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從此,我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該時期王權逐漸衰落,周王室統治出現了危機。 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材料二 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后人評說析作用】材料三 在評價春秋爭霸戰爭時,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列寧曾這樣評價戰爭:“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它們雖然像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和痛苦,但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它們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加速破壞極端有害的和反動的制度。”(1)據材料一及所學,分析春秋爭霸局面出現的原因。(2)據材料二及所學,指出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是哪一諸侯國。除了“桓公”外,該時期稱霸的霸主還有哪些 (3)從列寧對戰爭的評價角度出發,說說春秋時期的戰爭對歷史前進的積極作用。參考答案1-10 AAACC BAAAC11.(1)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民、財產和政治上對別國的支配權(2)齊國。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3)在爭霸過程中,許多中小諸侯國被滅掉少數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這加速了統一的步伐;戰爭使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促使這些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