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27屆高一(歷史)試題說明: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卷(非選擇題),滿分100分。2.考試時間:75分鐘。3.將第I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題卡上。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有學者認為,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原本靠著狩獵和采集過著舒適生活的人類,在農業產生后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據此可知,農業的產生()A.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 B.降低了勞動生產效率C.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D.促進了社會階級分化2.約公元前2900年,蘇美爾地區的一塊石碑上雕刻有一個統治者,他戴頭冠,穿長褶裙,孔武有力。同時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個人正主持宗教儀式,手刃敵人,表明他擁有宗教和軍事權力,在同時期的雕刻中還出現了奉獻產品的民眾。這些情況表明該地區()A.官僚體制成熟 B.種姓制度形成C.出現成文法典 D.進入文明時代3.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受到從亞洲歸來的馬其頓士兵描述的影響,希臘學者迪西亞庫繪制了基于實測數據的世界地圖,認為亞洲面積大于歐洲,挑戰了荷馬時代的傳統觀念。這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通 B.亞歷山大的遠征 C.羅馬帝國的擴張 D.希臘殖民的擴展4.羅馬哈德良皇帝在別墅中仿建埃及金字塔,龐貝城的伊西斯神廟則融合了埃及神祇崇拜與羅馬建筑形式。羅馬神朱庇特對應希臘神宙斯,密涅瓦對應雅典娜,維納斯則融合了希臘神阿佛洛狄忒和腓尼基神阿斯塔特的特征。這些可用來說明()A.羅馬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B.地中海區域文化的交流交融C.交流導致羅馬文化創新性缺失 D.古羅馬文化落后于周邊民族5.自5世紀末開始,法蘭克國王一般會把征伐得來的土地無條件賞賜給私人扈從,或者饋贈給教會。8世紀時,法蘭克國王查理·馬特廢除了這一傳統,代之以新規定:領主向其附庸授予采邑并提供保護,附庸向領主宣誓效忠并服兵役。這一變化反映了()A.神圣羅馬帝國的擴張 B.教會權力的逐步擴大C.封建社會的日益發展 D.君主專制體制的出現6.印加人自稱為“太陽的子孫”。印加王自稱為“太陽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權威。下圖是印加帝國創始人、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的畫像。這可用于研究,印加()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國家的政權統治方式C.獨立發展的文明特征 D.農業立國的經濟格局7.英國作家喬叟(1340-1400年),以一批去朝圣的香客為線索,寫成短篇故事集。這批香客中有侍從、地主、自耕農、貧苦農民、僧侶、市民、商人和手工業者等。喬叟以倫敦方言生動地描寫了他們的外表、舉止和精神面貌,是14世紀英國社會的畫卷。該故事集()A.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 B.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C.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D.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廣泛傳播8.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蘇丹讓猶太人擔任財政官吏、醫生等職務;與外國人打交道所需的外語人才主要由基督徒充當;帝國的海上力量使用希臘臣民。這表明奧斯曼帝國采取()A.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B.因俗而治的政治策略C.靈活實用的統治政策 D.兼收并蓄的文化制度9.下表為1518年,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的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部分內容。這反映出麥哲倫遠航()A.皇室支持有限 B.經濟效益輕微 C.殖民動機強烈 D.耗費財力巨大10.16世紀末至19世紀初,馬鈴薯在北歐廣泛種植,為當地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來源;番茄則逐漸轉變為地中海飲食的核心調味食材,成為意大利面、披薩等經典菜肴的靈魂;辣椒則逐漸融入多國烹飪傳統,豐富了歐洲餐桌的風味層次。這反映出()A.美國對歐洲飲食文化的歷史貢獻 B.世界聯系加強影響歐洲物質生活C.歐洲飲食結構變化引發物種交流 D.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11.牛頓的成就證明:《圣經》并非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源泉,人們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也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識,神圣的天體可以被正確地統一到力學規則下。這表明牛頓的成就()A.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方法 B.推動了近代物理學領域的發展C.促進了民眾思想的解放 D.打破了人們對《圣經》的信仰12.1697年至1699年間、威廉三世在議會壓力下,被迫收回了賞賜給荷蘭寵臣的愛爾蘭土地,還將光榮革命中隨身帶來的荷蘭衛隊遣送回國。當1698年議會要求裁撤6萬人軍隊時,威廉曾說,一場新的戰爭迫在眉睫,若解散軍隊無疑會使英國陷入危險的境地。但議會對此置若罔聞。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 B.《權利法案》已遭到破壞C.國王喪失了軍政實權 D.權力制衡機制日臻完善13.18世紀末,童工約占西方工人總數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時。1821年,法國爆發了反對雇傭童工的抗議。19世紀,英法等國先后頒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齡及工作時間,并規定兒童要接受教育。19世紀西方兒童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是()A.資本主義制度建立 B.初等教育的普及 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生產方式的進步14.19世紀中葉以后,多種傳染病在英屬非洲殖民地流行。歐洲殖民者宣稱,“傳染病的流行,是非洲人'不道德導致的,只有進步的'西方生物醫學能夠拯救”原始的、疾病橫生的“非洲大陸”,并通過強制性傳染病診治、社會衛生運動及限制非洲人進入城鎮等方式進行傳染病防治。上述言論和做法()A.促進了非洲民族意識覺醒B.服務于西方的殖民統治C.激化了與非洲殖民地的矛盾D.推動了非洲社會的進步15.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情況“發生多么大的變化”。“《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表明馬克思主義()A.兼具科學性與開放性的特點 B.動員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C.立足于帝國主義時代的變化 D.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規律16.1893和1895年,提拉克先后發起了紀念象頭神甘奈希的民族節慶日和反抗莫臥兒帝國的民族英雄西瓦吉的群眾大會。1896年,馬哈拉斯特拉發生饑荒,提拉克和戰友們分赴災區,“了解他們,組織他們”,領導農民進行抗稅斗爭。由此可見,提拉克領導的斗爭()A.以本國封建主義為主要斗爭對象 B.強調運用非暴力方式實現斗爭目標C.主張凝聚民眾力量實現國家獨立 D.具有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雙重性質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摧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雅利安”入侵者最初是游牧的牧民。這一階段的雅利安人信奉吠陀教(一般認為,吠陀教是古婆羅門教的前身),這種信仰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方式。吠陀崇拜儀式以動物犧牲為中心環節,包括以家畜為犧牲;婆羅門僧侶講述著口口相傳的遠古傳奇,這些神話傳說同時也佐證了如下信條:社會巨額剩余價值應當納入武士統治階層及婆羅門僧侶階層的腰包,因為他們是“再生的”神明,生來就超越社會上其他階層群體。大約公元前1000年左右,冶鐵技術的緩慢傳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統治階層以武力達成所需,并以宗教種姓制度為理論支撐,將雅利安普通平民歸入低級的吠舍階層(即耕種者),被征服的族群則是種姓制度中最底層的首陀羅。延續千年的種姓制度就此在印度扎根。-摘編自克里斯·哈曼《世界人民的歷史:從石器時代到新千年(1999)》材料二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蠻族”的入侵下滅亡。當時的“蠻族”日耳曼人較之羅馬而言是一個落后民族。在蠻族入侵過程中,帝國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毀。而基督教教會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保持著教區為基本單位劃分的組織系統,為日耳曼諸王國汲取羅馬行政區劃體制提供了藍圖。基督教的教階制也為世俗封建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規范。中世紀時期,西方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質和機制,這就是宗教文化占主導地位,基督教滲透到西方社會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各個階層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哲學是神學的奴仆,教育是宗教的工具,文學和藝術也是教義的衍生物。-摘編自劉文華《基督教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作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基督教教會對歐洲社會發展的歷史作用。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會是中世紀英國城市生活的基本組織。在經濟上,行會的職能主要表現在控制入會人員,包括入會時對成員的身份、地域和行業限制,以及成員的晉升限制;行會的商業管轄包括規定商品售賣的時間、地點、價格等;行會還對手工業生產質量和生產規模進行控制。在政治上,行會的作用主要是行會成員能夠成為市政官員,從而參與市政管理。此外,行會還是市民生活的組織管理者。行會作為中世紀工商業者自愿形成的行業共同體,有較多法人式實踐和合作觀念,這實際上是現代公司制度的萌芽。-摘編自李月星《中世紀英格蘭行會職能研究(1100-1400)》等材料二16世紀,近代的公司組織開始取代家庭企業而成為一種新興的私有企業組織。商人們為了遠距離經商,結成了股份公司。這種組織與家庭企業相對比有兩個特點:一是利潤和風險都根據投資多少進行均攤,可以吸收大量資金;二是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離,出現專業管理階層。公司領導人甚至開始插手國家政治。-摘編自錢乘旦《新世界史綱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英國行會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析近代公司組織興起的原因。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國的啟蒙思想最初來自英國。牛頓和洛克的思想在新世界深入人心,造就了像富蘭克林這樣出身貧寒的偉人。在英國殖民統治后期,特別是在獨立戰爭以后,法國啟蒙運動開始影響美國。從1776年《獨立宣言》到1787年憲法,法國啟蒙思想已貫穿到美國社會尤其是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者的頭腦之中。歐洲啟蒙運動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美國民眾,18世紀美國受到歐洲的文學啟發,造就了美國文學新的起航。這些都為美國這個初生的國家帶來新的社會道德秩序與基本思想文化。-摘編自劉美彤《美國文化中啟蒙思想的影子》材料二18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者以法國的“開明專制”為參照進行改革,間接促進啟蒙思想在拉美的傳播。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加之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外部因素的沖擊,殖民地精英們的民族意識愈發高漲。18世紀后半葉,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的思想逐漸被拉美知識精英廣泛接受,啟蒙思想中關于自由和共和的思想,激發了拉美人民對政治獨立的要求,加速其獨立意識的形成。當然,拉美人民對啟蒙思想并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將啟蒙思想與自身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現實進行了調和。正如宗主國西班牙、葡萄牙的有限改革一樣,拉美地區的變革也是非常有限的。崇尚歐洲啟蒙思想的政治精英用啟蒙思想詮釋獨立的合法性,但他們的政治表達處處折射出拉美保守的政治文化傳統,使得獨立后的拉美政治動蕩、經濟難以獨立發展。-摘編自尹建龍等《啟蒙運動思想傳入拉丁美洲的過程及其影響》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上半期歐洲啟蒙思想在北美和拉美廣泛傳播的相似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上半期歐洲啟蒙思想在北美和拉美傳播的不同影響并簡析其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世紀上半葉,近代工廠制在英國逐步建立起來。1771年,理發師阿克萊特創辦了水力紡紗廠,總投資約為三四千鎊,雇傭300多人,到1816年雇傭達到727人。1788年,卡特賴特位于瑞特福德的工廠的投保資產高達13000鎊。制陶業中,前工業化時期的制陶工不復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挖泥工、運泥工、拌土工、制胚工、上釉工、裝窯工、燒窯工、上彩工等。工廠主頒布嚴厲的規章制度,推行苛刻的工廠紀律,對工人實施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強制其適應機器大生產方式。-摘編自劉金源《論近代英國工廠制的興起》材料二工廠主將工人每天十幾個小時地固定在某一處,隨著機器的節奏不停地做著機械運動,以保證最大限度地使用機器。工廠主對工人的進廠、離廠、吃飯、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時間都作了具體的規定:“工人進廠、出廠和飲食都是在鐘聲所指示的一定的時間進行的。在工廠的內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嚴格限定的老是一樣的任務。-摘編自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1)根據材料一,概括工廠制度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廠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鄭州市第一中學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1.C 2.D 3.B 4.B 5.C 6.B 7.A 8.C 9.C 10.B 11.C 12.A 13.D 14.B 15.A 16.C 17.(1)特點:歷史悠久;等級森嚴;與宗教緊密相連;滲透人民生活。 (2)歷史作用:為日耳曼諸王國汲取羅馬行政區劃體制提供了藍圖;推動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建立;基督教會對歐洲的教育、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教會的存在為歐洲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和信仰基礎,促進了思想上的統一;但中世紀的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18.(1)特點: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項職能;具有法人式實踐和合作觀念,成為現代公司制度的萌芽。 (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商業規模擴大;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興起;股份制公司利于集資和分散風險;西方殖民擴張的需要。 19.(1)相似因素:遭受西方列強的殖民壓迫;有識之士的積極宣傳;民族意識的覺醒;受宗主國政治變革和思想解放的影響;啟蒙思想提倡自由、民主和天賦人權等。 (2)不同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后,建立美利堅合眾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拉美獨立戰爭后,多數拉美國家雖然宣布為共和國,但實際上采取的是獨裁統治,經濟發展艱難。 原因:受宗主國文化影響不同:北美宗主國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而拉美宗主國是封建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經濟基礎不同:北美獨立前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相當發展,而拉美經濟則發展有限;民族構成不同:北美獨立前已形成統一的美利堅民族,而拉美則未形成統一民族。 20.(1)特征:資本高度集中(投資大);勞動力高度集中(生產規模大);勞動分工進一步精細;規章制度嚴格;機械化生產。 (2)積極影響:推動了機器普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催生了近代企業管理制度。 消極影響:環境污染與資源過度消耗;社會分化與階級矛盾;技術停滯與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波動與危機頻發。(答 “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安全事故頻繁、童工現象的普遍化” 等也可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