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人類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這些文明的共同特點是( )A.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B.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C.都建立了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帝國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體2.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大秦即羅馬帝國,下列關于大秦的表述,符合此時期的是( )A.國家達到空前繁榮 B.編訂了《查士丁尼法典》C.分裂為東西兩帝國 D.與中國處于聯系隔絕狀態3.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標志。下列屬于蘇美爾地區文字的是( )A.甲骨文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腓尼基字母4.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以下不屬于文明出現標志的是( )A.文字產生 B.原始農業出現 C.階級對抗 D.國家形成5.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實現第一次生產力大飛躍。這主要得益于( )A.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 B.國家開始形成C.私有制的逐漸產生 D.早期城市的出現6.中古時期的歐洲,是分裂并且地方割據的,長期以來沒有強有力的、能完全代表國家主權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中央權力結構顯得十分粗糙,難以體現作為政治核心所必需具有的公共權威。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 )A.莊園和農奴制度 B.基督教的統治 C.城市贏得自治權 D.封君封臣制度7.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在中央設三省六部,采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員,錄用儒生出身的官吏。這反映當時( )A.亞洲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B.朝鮮半島深受中華文明影響C.東西方文明相互交流融合 D.朝鮮半島政治制度領先世界8.總的來說,拜占庭文明是以君士坦丁堡為其文化萌芽、發展、繁榮和向周圍地區擴散的中心,以古代亞洲東方文化為其重要補充,以基督教中的東正教思想為其文化的指導思想,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其文化形成的基礎和核心的一種獨特文化體系。能為此觀點提供依據的是( )①拜占庭是首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②以羅馬式穹頂風格的教堂聞名于世③基輔羅斯接受并進入了基督教文化圈④《羅馬民法大全》對歐洲法學思想產生深遠影響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9.自5世紀末開始,法蘭克國王一般會把征伐得來的土地無條件賞賜給私人扈從,或者饋贈給教會。8世紀時,法蘭克國王查理·馬特廢除了這一傳統,代之以新規定:領主向其附庸授予采邑并提供保護,附庸向領主宣誓效忠并服兵役。這一變化反映了( )A.神圣羅馬帝國的擴張 B.教會權力的逐步擴大C.封建社會的日益發展 D.君主專制體制的出現10.新航路開辟以后,馬鈴薯、玉米、可可等美洲特產,傳到亞歐非諸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這表明新航路開辟促進( )A.人口遷移 B.物種交換 C.香料貿易 D.族群混合11.16--18世紀,在美洲大陸出現了許多構詞方式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等。這一現象的根源是( )A.新興城市大量出現B.歐洲殖民者掠奪美洲土地C.工業革命的進行D.大批美洲獨立國家的建立12.16世紀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斷開采美洲白銀,并將其運送到本國和其他殖民地。運送到本國的白銀通過外債和貿易流通到西歐各國,然后西歐各國再用白銀購買東亞的絲綢、瓷器、香料等,賣給拉美的礦主和城市居民。由此可見,美洲白銀的流通( )A.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B.加速了全球貿易聯系的發展C.推動了“三角貿易”的發展 D.推動了西班牙資本原始積累13.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說:“不用像以前那樣要經常到威尼斯去進貨和長途奔波了,黃金像水一樣直往口袋里流,擋都擋不住。我打算投資辦個工場再賺它一把。”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 B.早期殖民擴張的興起C.商品經營方式的創新 D.歐洲價格革命的發生14.15世紀,一名伊比利亞半島的水手耗費數年光陰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只需帶回一小袋丁香和肉豆蔻,賣的錢不僅足夠他買一棟小房子,還可以讓他安穩度過余生。這可以用來論證( )A.東西交通暢通無阻 B.民眾生活相對富足C.歐洲爆發商業革命 D.新航路開辟的動因15.16世紀初,達·伽馬的船隊在航行中俘獲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將船上的人都當作異教徒燒死;到達印度后,為了獲得貿易權,命令卡利卡特城統治者驅逐阿拉伯商人,并大肆殺戮當地民眾;次年船隊返回葡萄牙,所獲利潤竟超過航行成本60倍以上。這些說明了( )A.傳播宗教是遠洋航行的主要動因 B.地理大發現使葡萄牙成工業帝國C.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D.殖民掠奪與新航路開辟一路相隨16.17世紀,隨著拉丁美洲地區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和對勞動力需求的急劇增加,英法荷三國將加勒比島嶼作為貿易樞紐,投身到涉及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三角貿易”之中。與此同時,西班牙實施壟斷貿易制度,只允許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貿易,禁止殖民地與外國、殖民地之間相互貿易。這集中反映出( )A.奴隸貿易的猖獗 B.三角貿易的罪惡 C.重商主義的興起 D.殖民爭奪的激烈二、材料題17.材料: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之間始終存在著定程度的聯系和影響。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1)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 因素)有哪些?(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明交流的表現。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莊園經濟是歐洲中世紀時期農業的基層單位,也是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基層單位。作為封建主義生產方式,不同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具有的國際統一性,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封建莊園是在封建大地產的基礎上,以占有一定數量的依附勞動者為前提而產生的,是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形成的,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它的產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摘編自齊丹丹《淺談中古西歐莊園制度》材料二: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貨幣地租于13世紀末逐漸流行起來,黑死病后發展尤為迅速。勞役地租折算成貨幣后,農奴實際上成為領主土地的承租人,與自由佃農已沒有什么區別。13世紀以后,莊園制度加速瓦解。掙脫農奴制枷鎖的農民,同新興市民階級一起,創造著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從而為現代工業的發展鋪墊了道路。——摘編自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1)據材料一,概括西歐莊園的特點。(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莊園貨幣地租盛行的原因及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哥倫布等航海家探險以后,與以往不同的物種交流出現,有學者稱之為“哥倫布交換”。美洲作物在非、亞、歐等洲生根發芽。小麥、馬、豬等從歐洲來到美洲,食物供給有增加,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發大瘟疫。1500—1800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隸被運往西半球,還有一些規模可觀的歐洲移民浪潮,他們到美洲定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美洲文明孤立發展的歷史從此結束。——摘編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等材料二:僅僅數年前,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來自三大洲的艦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歐洲的人都趕來觀看、購買和品嘗這些刺激的新鮮事物。——摘編自奈杰爾·克利夫《最后的十字軍東征》(1)“哥倫布交換”是指植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或遷移。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哥倫布交換”的主要特點。(2)結合所學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動因。20.糖是創造甜蜜,也是引發罪惡的世界性商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航路開辟后,特別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后,蔗糖開始作為壓倉之物大批地從亞洲運往歐洲大陸銷售,繼而出現專門運送蔗糖的商船,導致可供歐洲人挑選的蔗糖種類豐富且數量繁多。18世紀之前蔗糖主要作為貴族奢侈品和藥物使用,18世紀以來蔗糖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作為茶、咖啡、巧克力和酒精飲品的甜味劑,作為烘焙面包和制作水果甜點的原料之一,1850年之后,英國貧困階層的蔗糖消費超過了富裕階層。據《拉丁美洲史稿》記載:“由于歐洲市場上對糖的需求量很大,價格昂貴,可以獲得巨利,王室便設法予以推廣……至十八世紀末,新西班牙地區的產糖量已達到二萬五千噸,其中的三分之二出口。”——摘編自馬江偉等《論拿破侖“大陸封鎖政策”對歐洲制糖業的影響》材料二:糖是中世紀貴族盛宴上的珍稀“白金”;是用來炫耀權力和財富的神秘香料;是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的“神藥”。同樣,它也是壓迫非洲奴隸的罪魁禍首;是破壞環境、引起政治爭端的關鍵因素;是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元兇……它就是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樞紐,象征著甜蜜與權力。——摘編自(英)尼爾·巴特利《糖的暗黑歷史》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相關知識,以“甜蜜與罪惡”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2024—2025學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1.B 2.A 3.B 4.B 5.A 6.D 7.B 8.D 9.C 10.B 11.B 12.B 13.A 14.D 15.D 16.D 17.(1)標志:一般認為,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 (2)表現: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西亞的農耕技術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冶鐵技術傳到埃及和希臘;西亞神話傳入并影響希臘;埃及的雕刻藝術影響了希臘。 18.(1)特點:是中古西歐農業經濟、政治社會基層單位;有鮮明的地域性;以封建大地產為基礎;占有大量的勞動力;是生產力水平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 (2)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興起;領主消費的需求;領主消費方式 (觀念) 的變化;瘟疫災害的影響。 影響:加速莊園制度瓦解;促進商品經濟 (城市) 發展;引起社會關系變動;為現代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西歐社會轉型。 19.(1)特點:交換內容多樣;范圍廣;歐洲主導;推動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打破文明相對孤立狀態(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發展);具有不公正性。 (2)動因:資本主義萌芽;航海技術的進步;傳統商路不通暢。 20.示例:蔗糖的甜蜜與殖民的罪惡。 大航海時代以來,在蔗糖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西方殖民國家相繼在美洲殖民地發展甘蔗種植園經濟。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力,殖民者不斷擴大黑奴貿易,給非洲帶來深重的災難。蔗糖所承載的商業價值促進了西歐的崛起。工業革命后,甘蔗種植區域以及蔗糖的生產和貿易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將亞非拉落后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阻礙了亞非拉地區的正常發展。總之,蔗糖的資本化和全球化發展,不僅加強了歐洲列強對世界的控制,也給亞非拉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