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導入新課農業知識競猜稻黍(shǔ)俗稱黃米粟(sù)俗稱小米麥高粱菽(shū)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時空觀念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鄖縣人距今約110萬-80萬年藍田人距今約100萬-5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距今約3萬年山頂洞人早期農業文明出現距今約1萬年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學習目標1.了解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表現、標志,理解其意義。知道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重點掌握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理解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2.識讀圖片,總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點,掌握識圖的基 本方法。了解各原始文化遺存的特征。(時空觀念)3.結合史料分析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基本概況、區域特征,學會從史料閱讀和分析中提取關鍵信息。(史料實證)4.初步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呈現出多元一體,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家國情懷)這幅圖描繪了史前時期人們刀耕火種的農業活動場景。農業的出現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國原始農業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重 大意義的發明創造?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問題思考】假如你生活在原始社會,采集、狩獵時會遇到哪些問題?有什么好辦法能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問題:食物來源不穩定、經常挨餓、居無定所......辦法: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探究1】我國原始農業起源和發展的過程如何?再經過2000多年人們開始對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距今約2萬年前出現最早的人工栽培農作物,長江中下游開始栽培稻,北方開始栽培粟和黍。距今約1萬年前稻作和粟作農業逐漸推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種發展到用耒耜進行耕作;家畜飼養出現。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感動中國2004】袁隆平,畢生夢想:消除饑餓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 之父,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袁隆平畢生致 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 用與推廣,提出“三系法”和 型雜交水稻,推翻傳統“無性 雜交”的學說等理念,解決了世界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目前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農業作物之一,主要種植區是中國南方地區、印度部分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它提供了全人類約四分之一的主糧供應。知識拓展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2.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3.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以種植粟和黍為主。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探究2】隨著農業的發展,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發生了那些新的變化?④飼養家畜①磨制石器②制作陶器③種植農作物⑤建房定居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意義: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石斧石墨盤和磨棒有農業,然后人類的食物,乃能為無限制的擴充,人口的增加,才能無限制。人類才必須定居。一切物質文明,乃有基礎。——呂思勉《中國通史》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探究3】我國原始農業遺址分布有何特點?距今6000多年,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碳化的粟和菜種。距今8000多年,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出土了少量炭化的粟和黍。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出土了碳化的粟和黍。距今約1.4萬多年,江西仙人洞遺址發現陶罐中附著稻粒。距今70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大量的稻谷、谷殼、稻桿和稻葉堆積。距今1.2-1萬年,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早期栽培稻遺存。特點:1.分布廣,數量多;2.沿大河流域分布(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仙人洞遺址復原陶罐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陶器之一(距今約10000年左右)遠古先民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燒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現了。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片,經科學測定可早至約2萬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東、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萬年以上的陶器。陶器發明后,人類不僅可以用它燒煮食物,而且能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人類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有重要意義。相關史事P10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1.生活年代:2.發現地點:距今約7000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3.房屋建筑:干欄式建筑【問題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有什么好處?河姆渡人干欄式建筑復原想象圖湘西土家族吊腳樓因為地處長江流域,地勢低洼、炎熱潮濕。干欄式建筑具有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可防蛇蟲猛獸之害,房屋上面可住人,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歷史地位: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重要影響。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河姆渡遺址里的木結構水井發掘現場及其復原想象圖知識拓展:水井出現前人類逐水草而居,隨著鉆井取水的方式被人們發現之后,有了固定的水源,人們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鑿井工程量巨大,因此一旦建成往往又會進一步固定人們的居所。因此農耕民族往往安土重遷,不輕易離開家鄉,并且將不得已的遷徙形容為“背井離鄉”的苦難經歷。歷史地位: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4.農業生產:(1)栽培水稻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2)農業工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帶藤條殘木柄骨耜(sì)耒(lěi)耜(sì)耜耒刀耕火種:砍伐樹木,焚燒樹樁與野草用作肥料,然后直接在燃燒過的地區播種的耕種方法。石器鋤耕:利用耒耜作為挖土的工具,有利于深翻土地,改變刀耕火種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進農業發展。5.家畜飼養: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河姆渡出土豬下頜骨河姆渡出土狗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圣水牛頭骨說明了:河姆渡居民,會飼養豬、狗等家畜。6.手工業: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1)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2)運用雕刻等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品。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3)懂得使用天然漆。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玉璜玉玦(jué)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骨哨(樂器)漆碗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區,有一處距今 約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遺址——舞陽賈湖遺址。賈湖居民能夠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遺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證明當時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有了初步發展。墓 葬中隨葬的部分龜甲,上面刻畫有符號。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能夠吹奏七聲音階的笛子。相關史事P11賈湖遺址出土的刻符龜甲和骨笛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分布地區:2.距今時間:3.生活概況:黃河中游地區(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1)粟作農業生產;(2)過定居生活;(3)磨制石器;(4)制作陶器;(5)飼養家畜。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人們制作陶器的時候,在泥坯表面用礦物顏料繪出圖案,經過燒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紋樣,稱為“彩陶”。仰韶文化施彩的陶器有盆、缽、瓶、罐等,圖案包括魚、鳥、花、太陽、星辰和幾何紋樣等。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廣泛,主要在黃河中游地區,影響范圍可達黃河上游、下游,以及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知識拓展P14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生活年代:距今約6000年2.發現地點:黃河流域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半坡聚落遺址模型壕溝居住區活動室窯場公共墓地窖穴3.典型代表:半坡遺址、雙槐樹遺址、靈寶西坡遺址(一)仰韶文化——半坡居民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4.房屋建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問題思考】半坡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的房子?這樣的建筑有什么好處?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地面上挖出半人高的地穴,然后沿其外圍建立支架,上面再覆蓋上圓錐形的屋頂。屋內有灶坑。原因: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好處:遮風擋雨,冬暖夏涼,防寒保暖,抵御野獸。坑灶門道(一)仰韶文化——半坡居民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5.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6.生產工具:半坡遺址出土的菜籽半坡遺址出土的粟(一)仰韶文化——半坡居民采集食物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6.手工業:(一)仰韶文化——半坡居民(1)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為彩陶。(2)還大量使用裝飾品,并制作樂器陶塤。人面魚紋彩陶盆三角紋彩陶缽鳥魚紋彩陶葫蘆瓶尖底瓶裝飾品陶塤( xūn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3)還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見半坡人已經會簡單的紡織、制衣。(一)仰韶文化——半坡居民考古學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相繼發現了蠶繭、絲織品殘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蠶蛹、蠶形象遺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經能夠養蠶繅(sao)絲,制作絲織品。絲織品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土的牙雕蠶出的重大貢獻。相關史事P12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紡輪絲織品殘片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發現的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考古學家還發現多處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看不出顯著差別,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的差別。仰韶文化滎陽青臺遺址墓葬區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從陪葬品數量可看出,早期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明顯的貧富分化。晚期,出現明顯的差別。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不同點 距今年代所處區域房屋樣式種植作物生產工具家畜飼養手工業相同點 ①處于相同的社會發展時期;②種植農作物;③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⑤飼養家畜等距今約7 000年長江流域干欄式建筑水稻磨制石器、骨耜豬、狗、水牛豬、狗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粟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黃河流域距今約6 000年陶器、玉器、樂器、雕刻品等樂器陶塤和各種彩陶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約5900-4400年(二)大汶口文化1.距今時間:2.發現地點:主要分布在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3.手工業:陶器、玉器表明當時已經出現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權貴階層也已經出現。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約4400-3800年(三)龍山文化1.距今時間: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繼者,距今約4400—3800年。 龍山文化發展了制陶技術,人們能夠制作更為精美的陶器。 其中的一種陶杯,表面黑色,通體程亮,器壁最薄處不足 1毫米,稱為“蛋殼陶”。制作這種陶杯需要使用穩定且能夠 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和高超的燒窯技術,表明當時社會 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相關史事P13蛋殼黑陶杯單耳黑陶杯鏤空蛋殼黑陶杯材料1:山東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會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隨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無所有。材料2:良渚遺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外城組成。祭壇上權貴的墓地里,隨葬品豐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隨葬品很少。【探究4】下述材料反映了新石器晚期出現了怎樣的社會狀況?出現了貧富分化與階級分化說明私有制開始出現,這最終促使國家出現,推動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良渚古城的考古證實:距今約5000年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國家,我國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課堂小結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定居生活代表: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住干欄式建筑,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飼養家畜,使用天然漆,會制作陶器、玉器、樂器、雕刻。大汶口文化:制作陶器、玉器,出現貧富分化,加速邁向社會文明。仰韶文化代表: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黍、飼養家畜,制作樂器、彩陶,會紡織制衣,原始氏族發展。課堂檢測1.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你能從下面哪個遺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B2.(2020·內蒙古赤峰)據考古發現,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內蒙古赤峰興隆洼遺址等,都發現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遺存,時間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遠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CA.已從事農業生產 B.以捕魚狩獵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 D.會人工種植水稻課堂檢測3.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說明半坡原始居民( )A.會人工種植水稻 B.以捕魚狩獵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 D.已從事農業生產D4.下列各圖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AB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