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三國鼎立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二、教材分析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豪強趁機擴張勢力,軍閥割據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發展過程。三國鼎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三國均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對抗中進步、在競爭中發展,從而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三、學情分析本課內容的學習對象是初一學生,因為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生顯著的心理特征表現為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表現出單一和片面的特點。根據對學生已學習的歷史知識的了解,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東漢末年的歷史背景,對曹操、劉備、孫權等歷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方面,學生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教學目標:1.閱讀教材并結合地圖,能夠運用時間和空間要素簡要敘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過程,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262年)。(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通過識讀材料分析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史料實證)3.通過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分析曹操在兩場戰役中一勝一敗的原因,歸納影響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實現了局部統一,為以后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認識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唯物史觀、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重點:赤壁之戰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影響。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影響。六、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史料探究法、合作探究學習七、教學準備:制作希沃多媒體課件八、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傳統京劇臉譜色彩的含義,提問學生課本中京劇《捉放曹》的劇照是何人物,提出問題: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是什么樣子?他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什么關系?(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曹操白臉奸臣的形象,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新課講授】壹:官渡 風云際會的中原烽火詩中所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譯文:尸骨曝露于荒野無人收埋,千里之間荒無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僅有一人幸存,想起來就讓人心感悲傷。解讀:《蒿里行》是曹操的詩作,記述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材料是其中的四句。景象:《蒿里行》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原因: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師: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混戰。當時北方最大的兩個政治集團分別是誰?(袁紹和曹操)先有董卓禍亂朝綱,后有李傕、郭汜攻打長安,漢獻帝一路逃亡,狼狽不堪。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袁紹和曹操有什么樣的選擇?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主動權,另一政治軍事集團袁紹為首,占據黃河以北,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方。師:簡單分析曹操和袁紹,分享官渡決戰前夕的重要信息點,袁紹的謀士許攸投奔曹操。曹操聽說后,高興得顧不上穿鞋,赤腳相迎。許攸問曹操,還有多少軍糧可供支持戰爭,曹操開始并沒有以實相告。在許攸的一再追問下,曹操只得說出實情。許攸得知曹軍糧食只夠吃一個月,便告訴他袁紹的輜重屯積在烏巢,當率精兵前往襲擊。曹操依計而行,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過程:200年,曹軍與袁軍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采用聲東擊西、避實擊虛、打擊敵人要害的戰術;偷襲袁軍后勤供應營地,燒毀軍糧,袁軍軍心渙散。結果:曹軍勝利請學生思考:不同選擇,有怎樣的結果?請閱讀教材,梳理官渡之戰概。(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歷史地圖來理解認識歷史。生:回答表格師:補充說明我們剛剛以及了解到了官渡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處于弱勢方的曹操為何能取得勝利呢?【合作探究】展示四則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曹操取得勝利的原因。材料一:當時的漢獻帝,雖有名無權,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機發兵洛陽,迎獻帝到許,借皇帝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材料二: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不論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發出《求賢令》,因而曹操周圍“猛將如云,謀臣如雨”。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還有軍屯,兵士平時屯種,戰時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軍糧供應有了保證,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材料四: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烏巢,燒掉糧草。生: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用人上:招攬人才,重用人才;經濟上:實行屯田,重農業生產;軍事上:采取正確的戰術。師: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取得了勝利,這為曹操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而我們又知道曹操是一個擁有雄心壯志的歷史人物,從他的詩句中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學生在語文中是否學過龜雖壽?那龜雖壽是如何表達曹操的情懷呢?生:希望統一天下師:那面對曹操的野心,他的對手該如何應對呢?貳: 赤壁 江火焚天的亂世華章展示課文95頁材料研讀:諸葛亮曾對孫權說: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劉備)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三國志 諸葛亮傳》生:孫權聽從周瑜和諸葛亮的建議,決定與劉備聯合迎戰曹操。師:思考:請閱讀教材圖文以及觀看視頻,梳理赤壁之戰概況。師:思考:回憶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概況,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何戰敗?生:經過討論分析,戰敗原因:①官兵疲敝,且來自北方,不習水戰;②曹操驕傲自滿,戰術失誤;③孫劉聯軍戰略戰術得當。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生:學生討論師:一是戰術運用。這兩場戰役中,兵力少的一方戰術運用得當,準備充分;兵力多的一方出術失誤,輕率出戰,對戰爭形勢沒有很好掌控。二是主帥表現。這兩場戰役中,兵力少的,主師能夠謹慎、沉著應對戰爭;兵力多的一方,主帥驕傲自大,輕視對手。經驗教訓:①謙虛謹慎,驕兵必敗;②重視利用自然條件;③團結可以戰勝強大敵人等。(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比較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過程中,思考曹操戰敗的原因,提高全面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總結歸納歷史問題的水平。師:強調赤壁之戰的影響是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那么三國鼎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為什么是三國鼎立而不是統一的局面呢?生:三方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叁:三國 山河三分的英雄史詩師:赤壁之戰后曹操劉備孫權對于自己的統治范圍又進行了哪些拓展呢?這些統治范圍的拓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答: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學生活動】:繪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勢圖。(設計意圖)幫助學生了解魏蜀吳的地理方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師:既然三國鼎立已經形成了,那接下來是不是要鞏固政權發展經濟了?那請同學們根據材料說一說三國經濟的發展的概況?師:展示材料(1)魏國《柳龍骨車》中的牛轉翻車曹魏馬鈞改進了汲水工具翻車。翻車既輕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國農業領域長期使用。材料:早在建安年間,曹操修復了鄴城附近的天井堰十二渠。魏文帝黃初末年,司馬孚將沁水入渠口的木門改造成石門,有效防止洪水來時沖壞木門,淹沒農田。曹魏后期,劉靖主持修建了戾陵遏和車箱渠配套水利工程。鄧艾主持淮河兩岸水利工程建設,加寬了淮陽、百尺水渠,溝通了黃河與淮河、穎河水系,又在穎南、穎北大建陂塘,挖通300多里的溝渠。這些水利工程灌溉田地2萬頃,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七年級上冊 教師教學用書》結論: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2)吳國發展情況: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蜀國七擒孟獲劉備去世后,南中地區屢屢發生反叛。諸葛亮率軍南征,采取了“攻心為上”的策略,曾將當地首領孟獲俘獲。孟獲不服,諸葛亮便把他釋放,后來又捉住了他,又將他釋放。在第七次被釋放的時候,孟獲心悅誠服地表示歸降。南中地區的平定,穩定了蜀漢的戰略后方,開發了西南地區,加強了西南各族的交融。發展情況: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合作探究】:根據兩幅圖的變化,思考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歷史意義?你認為這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生:是進步的歷史,因為實現了局部統一。(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識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落實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課堂小結】東漢末年,中央政權衰敗,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互相爭奪權力。于是爆發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接著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戰勝了曹操。三個政權沒有能力消滅對方,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各個國家發展本國的經濟,客觀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九、板書設計第16課 三國鼎立壹:官渡 風云際會的中原烽火貳: 赤壁 江火焚天的亂世華章叁:三國 山河三分的英雄史詩十、課后作業根據以下材料,談談你眼中的曹操,一百五十字作用,史論結合,邏輯清楚。材料一: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三國演義》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毛澤東對歷代帝王的評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