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同步導學案知識框架教學目標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史料實證)了解陳勝吳廣起義和劉邦項羽起義的基本史實及歷史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知道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唯物史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教學難點:秦的暴政與農民大起義之間的關系。基礎考點一、秦的暴政觀察圖片,結合教材,列舉秦始皇統治暴虐的具體表現。繼位的秦二世統治又如何 1.表現:(1)沉重的賦稅;(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法律嚴苛,刑罰殘酷;(4)焚書坑儒。2.秦二世:恣意揮霍,窮奢極欲,繼續營建龐大的工程、征調民力屯衛咸陽,還向郡縣加征糧餉,賦役愈加沉重,民眾陷入無法生活的境地。史料實證二、陳勝、吳廣起義研讀右欄史料,分析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什么 他們提出了什么口號 建立了什么政權 起義的結果如何 1.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遇雨誤期,在當時,戍守誤期要被處死。2.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3.政權:“張楚”政權。4.結果:由于起義軍未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作戰實力有限,內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戰斗,最終失敗。史料實證(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是以陳涉(勝)……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賈誼《過秦論》歷史解釋三、秦朝的滅亡1.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2.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直抵秦都咸陽,秦朝統治者投降,秦朝滅亡。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達標訓練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這一時間用世紀年代法表示為( )A.公元前3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末C.公元前2世紀初 D.公元前2世紀末2.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之后,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張楚政權的建立 B.陳勝吳廣的號召C.秦朝殘暴的統治 D.六國貴族的卷入3.“世家”是給諸侯以及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作的傳。在《史記·□□世家》中記載:“將軍身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這里的“將軍”是指 ( )A.陳勝 B.吳廣 C.項羽 D.劉邦4.學習歷史要具備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素養。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后,項羽和劉邦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楚漢之爭( )A.仍屬于農民戰爭的性質 B.結束了秦朝的殘暴統治C.是為爭奪帝位而展開的 D.以項羽的勝利宣告結束5.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率九百戍卒,奮起于大澤鄉,“伐無道,誅暴秦”,吹響了反秦起義的號角。秦末“反秦起義”風起云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匈奴南下 B.秦滅六國 C.秦的暴政D.遇雨誤期6.《史記》記載:“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是以陳涉 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這段史料適合用于研究( )A.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B.秦末農民起義的經過C.秦末農民起義的特點 D.秦末農民起義的影響7.《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秦末農民起義( )A.起因于官吏的貪腐 B.反對實行郡縣制C.以六國貴族為主力 D.得到了廣泛響應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視,然而在一次出巡途中,發生了行刺事件,后又出現了刻有“始皇死而地分”文字的隕石。這說明秦朝( )A.統治危機嚴重 B.各地起義不斷C.政治統治穩定 D.中央集權加強9.秦簡記載:“五人行盜,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去左足,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這一記載說明了( )A.秦朝的賦稅很沉重 B.秦朝的刑罰很殘酷C.秦朝的偷盜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10.《史記》中記述陳勝吳廣因“失期,法皆斬”而起義,而根據1975年考古發現的《云夢秦簡》記載,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據此進行的歷史推測中較為合理的是( )A.陳勝吳廣起義是歷史傳說 B.秦有法律但民眾不甚了解C.《史記》內容虛構成分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虛設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修建驪山陵和阿房宮役使70多萬人,征伐南方調發了50萬士卒,修筑長城征派了40萬人。 當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萬左右。材料二 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于是(皇帝)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秦民益駭懼思亂。——《資治通鑒·秦紀三》材料三 原先六國的貴族仍然忠于各國的王室,而精英知識分子也對其禁錮諸子學說的政策十分不滿,平民百姓更是不堪遠征和大興土木的沉重負擔。奉行法家思想的秦王朝倒是從反面證明孟子關于“民心”的說法是正確的:戰無不勝的秦王朝失去了民心,于是便分崩離析了。——摘編自[關]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1)材料一、二反映出秦朝統治出現了哪些問題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參考答案1-10 BCACC ADABB11.(1)大興土木、徭役繁重、焚書坑儒、嚴刑峻法。(2)暴政使秦喪失民心;原來的六國貴族不忠于秦的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