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課件(共23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課件(共23張PPT)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國歷史
教學思路——單元述引:①歷史脈絡
從教材內容的分析來看:述史時間從170萬年前元謀人的活動到約5000年前堯舜禹時代,時間跨度漫長,但歷史進程緩慢;教材內容主要是緊扣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敘述遠古人類在自身演化的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的逐漸順應的歷史進程。
直立行走是類人猿轉變為人的關鍵節點,開闊了視野、解放了上肢,獲取食物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人類自身的生產與食物的生產自此相互促進;由于人類本身喜
群的習性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雙向驅動,不斷遷徙中的群居生活成為早期人類的生活常態。同時,由于直立,胸腹部大面積袒露,非常容易受寒感冒,加之人體隱私部位的暴露,為了御寒和羞恥心的驅使,就有了最初的樹葉、獸皮制作的圍裙,人類開始走出動物界,成為萬物的靈長。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曙光自此開始躍出地平線,并以不斷加快的速度,照亮溫暖我們的世界。
原始農業的出現又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一步!采集和漁獵食物對自然界的依賴性非常強,由于資源有限與人口增加的壓力,生活區域不斷更換,群居人員和人數也會不斷變化,很難形成較為固定的人際關系;
從野蠻到文明
遷徙中的采集漁獵與群居關系中人性的萌芽
聚居中的貧富分化與階級關系中國家的誕生
定居中的農耕畜牧與社會關系中人文的初現
子概念①:
物質文明與
精神文明
子概念②:
政治文明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中國歷史
教學思路——單元述引:②教學線索
從教學內容的整合來看,本單元的內容結構是圍繞著大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個維度、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逐步呈現史前時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概貌。
本單元緊扣“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核心概念,以原始人類生活與生產方式的緩慢變化為主線,從人類自身生存與生產的生理需求;人際交往中人性、人文覺醒與人格尊嚴被尊重的需求;階級對立與斗爭中統治權奪取與維護的需求三個層面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立足于
“人”的本位,從人身到人性再到人格,螺旋式地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登場并不斷豐富發展。
基于以上認識,本單元的教學線索就可以概括為“人之初現 文明曙光耀中華”,從人的直立行走,告別野蠻的動物世界,走向文明的人類社會,圍繞著人自身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展開的物質、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產生演進的歷史進程;克服饑餓、寒冷的生理需求推動了從采集漁獵到畜牧農耕的演進,克服孤獨、恐懼的心理需求推動了語言文字乃至音樂神話的演進,克服內斗、動亂的社會需求推動了社會組織的出現、社會規則與政治組織的演進,這一過程又恰恰印證了物質決定意識、經濟決定政治的唯物史觀。
單元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
子概念①:原始時期的人類在尋求自身生存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相處交往過程中精神文明的萌芽與初步發展
子概念②:生產生活的演進過程中政治文明的初現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中國歷史
教學思路——單元述引:③教學主題
單元主題“人之初現 文明曙光耀中華”一是時空的設限,即原始人時代的中國;二是凸現了單元核心概念“中華文明”的起源。
單元共設3課內容,按照時序和歷史發展邏輯圍繞“中華文明”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維度敘述原始人類生產、生活的歷史圖景,
以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組織的形成直至國家雛形出現的這一歷史演進脈絡,政治文明初現端倪。力圖刻畫歷史圖譜,而實現單元知識的結構化,學習思路的清晰化。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以“起源”為題眼,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私有制、階級、國家三個層面敘述中華文明的緣起,而貫穿其中的底層邏輯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正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階級對立的不斷加劇,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從無序走向有序,這樣,社會管理的組織、制度就應運而生了,而地域之間交流的不斷增多,社會組織從氏族到部族、再到城市和國家,
社會管理的手段也從氏族、部族的習俗走向國家的法律和制度。
第一單元: 人之初現 文明曙光耀中華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天地生人 火石并用開新篇——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第2課 農耕定居 衣食漸豐潤人文——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第3課 國家初具 文明肇始鼎中華——中華文明的起源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國歷史
1. 時空觀念:距今約5300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時我國境內黃河、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城市的不斷興起,并進而走向國家的過程。
2. 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研讀分析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和黃帝等古史傳說相關的文字、圖片等史料,了解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發展的概況與脈絡。
3. 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通過問題探究認識中環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物質文明發展是政治文明進步的基礎及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重點難點:
1.重點: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和黃帝等古史傳說
2.難點:從物質文明走向政治文明的演進過程及中華文明起源與初步發展的多元一體特征。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
課標
要求
教學目標
中國歷史
教學思路:
提綱
國家初具 文明肇始鼎中華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主題一:文明肇始路:從城市到國家——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主題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主題三:文明新征程:從隨俗到立制——遠古的傳說
“現今史學界一般把‘文明’一詞用來指一個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這種社會中,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已由城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活動的中心。” ——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
中國歷史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古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考古學家們的最新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有
“……距今五六千年間是社會發展出現‘個性化’突出的歷史階段,又是各區系間交流最重要時期……這已是金屬文明萌發階段。”
——蘇秉琦(考古學家)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著5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30世紀至21世紀漫長的時間里,中華大地的文明之光猶如“滿天星斗”,在許多不同的自然區域穿透蒙昧、破夜向陽;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各氏族部落的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氏族內部及氏族之間的矛盾也隨之不斷激化,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的發展,有效的社會管理就迫在眉睫了,正是在這一時代需求的推動下,在物質文明獲得初步發展的基礎上,政治文明開啟了破冰之旅。
中國歷史
教學過程——設問導讀
(1)如何認識從城市形成到國家產生的歷史進程?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主要原因何在?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為什么成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2)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時代?如何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
(3)華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從炎帝、黃帝到堯、舜、禹時代的遠古傳說反映了怎樣的歷史?
(4)考古發現的歷史遺跡遺物和遠古的傳說對于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中國歷史
教學過程——新課推進
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并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關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2018年5月28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會)
觀點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中國歷史
教學過程——【環節一】文明肇始路:從城市到國家——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問題探究
(1)城市的形成
問題1:如何認識從城市形成到國家產生的歷史進程?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河南澧縣城頭山新石器時代各時期城墻分布示意圖
材料1: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
——《漢書·食貨志》(晁錯)
“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史記·封禪書》
時間 5000多年前
原因 ①農業、畜牧業的較大發展奠定物質基礎;②抵御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的需要
表現 ①人口顯著增長并向區域中心集中;②交通商業有所進步;③公共設施的修建
1.早期城市的形成:
材料2:中國早期城市出現的起因主要是基于軍事防御、防御洪水的需要,城市多具備政治、軍事中心的功能,商業功能不明顯。城垣的修筑與挖掘聚落環壕有關,經歷了環壕聚落、整修城壕堆土成墻、有意建筑城墻等階段。城市的選址必須具備地勢高、瀕臨河流、生態環境好、存在天然屏障等基本條件。作為都邑,還存在著都城居中的理念,也就是說,都城大多要選在統治區域的中心地帶。
——張國碩《中國早期城址城墻結構研究》
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墻、壕溝、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與便利)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2)國家的出現
問題1:如何認識從城市形成到國家產生的歷史進程?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材料3:當時尚未有國家之組織,各部落間互推一酋長為諸部落之共主。禹之后有啟,蓋至是而始進于君位世襲之時代,則已儼然有國家之規模矣。
——錢穆《國史大綱》(上)
材料4: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區別于鄉村的高級聚居形態。從具體的考古現象出發,如果聚落里有宮廟建筑、禮儀性建筑等,我們就可以判斷它們已經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職能,是國家的權力中心。 ——許宏《踏墟尋城》
材料5:國家是階級統治,在有階級的社會中,任何一個階級的統治都來源于它們的經濟統治,而一個階級的經濟統治又必須依靠它的政治統治來維護和鞏固,因此國家政權總是屬于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治統治是統治階級的聯合力量,是統治階級的集體意志和力量的表現。 ——列寧《國家與革命》
2.早期國家的出現:
形成 過程 ①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②早期國家的出現是階級矛盾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結果。
教學過程——【環節一】文明肇始路:從城市到國家——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問題1:推動國家形成的主要原因何在?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為什么成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①國家形成的主要原因:
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代表“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
西梁河遺址,大約距今5500—5000年,遺址中有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著貴族的積石冢,反映了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
◎生產力的進步——物質文明;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政治文明;圖騰、神廟與禮儀——精神文明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一】文明肇始路:從城市到國家——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3)國家的認識
生產力進步
剩余產品產生
私有制出現
貧富分化
階級出現
上層:掌握權力
下層:被統治
早期國家
②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女神廟遺跡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問題3: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時代?
(1)長江下游的早期國家——良渚古城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時間 距今約5300-4300年
地點 浙江余杭
布局 ①城區由內向外分設為宮殿區、內城、外城
②城外有河流
考古發現 ①規模龐大,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②有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的建筑;④城中池中寺遺址發現大量炭化稻谷;
反映了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城市概況:
良渚博物院:現代稻谷和良渚遺址出土炭化稻谷(右)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問題3: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時代?
(1)長江下游的早期國家——良渚古城
◎社會狀況:
考古發現 ⑤墓地隨葬品對比鮮明:城內外貴族墓地隨葬著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城外普通墓地的隨葬品稀少。
不同身份和等級的群體埋葬在不同區域,說明當時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相當明顯。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出現早期國家。
◎歷史認識:
歷史
認識: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問題3: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時代?
(2)黃河中游的早期國家——陶寺古城
◎城市概況:
陶寺古城遺址示意圖
時間 距今約4300-4000年
地點 山西襄汾
概況 ①城區面積廣大,達280萬平方米
②城內有宮城,宮城內建有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及墓地
陶寺古城遺址俯瞰圖
陶寺古城遺址墓葬
考古發現 ①陶質的建筑材料;②墓地隨葬品對比鮮明:大型墓葬多且來源十分廣泛,小型墓葬很少,貴族墓地發現人殉現象;
說明當時的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 反映周邊各地的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問題3: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時代?
(2)黃河中游的早期國家——陶寺古城
◎社會文化:
考古發現 ③出土了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④發現了又可能是觀象臺的遺跡。
◎青銅器、玉器和陶器是當時珍貴的器物,一般作為禮器使用,體現了貴族的身份;書寫符號的出現為國家的管理和統治提供了基礎條件。
◎觀象臺用于觀象授時,是 推動農業生產的重要設施。
陶寺觀象臺(復原圖)
◎陶寺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約4300年的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
歷史認識: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問題3:為什么良渚、陶寺古城的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時代?
(3)文明時代的開啟
①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②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考古發現,證明當時的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早期國家已經出現,所以說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
歷史認識:
材料6:距今4300多年前,晉南之地,表里山河,沃野千里。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下,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漢、甘青、江浙等區域文化的互動碰撞和文化融合中,陶寺蘊化出一座煌煌都城。在這里,先民筑城建宮、敬授民時、阡陌交通、以禮治國、合和萬邦,初現王權禮制及早期國家的基本面貌。這座都城很可能是堯舜時代的都城。雄極一時的陶寺文明是迄今黃河流域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最早實證。
——高江濤《從陶寺考古中探尋中華早期文明》(光明日報 2024-07-08)
材料7:良渚文化的發現,打破了華夏文明的黃河起源一元論,并成為中華5000余年文明史的有力實證。在此之前,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學術界普遍認為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夏商時期。然而,良渚文化的發現,將我國文明史的起點提前到了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使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良渚文化,讓世界看到“文明的曙光”》(央廣網杭州2023年12月4日消息 記者 王春然)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問題4:如何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
(4)早期中華文明的起源
◎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二】文明開新局:從多元到一體——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
①多元——構成中華文明的各種文明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具有多樣性、差異性。
②一體——構成中華文明的各種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發展: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們彼此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距今4000多年,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
材料8:過去有一種看法,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的民族文化先從這里發展起來,然后向四處擴展。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在歷史上,黃河流域確實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文明時期,它常常居于主導的地位。但是,在同一時期內,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點和途徑在發展著。 ——蘇秉琦《關于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問題》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問題5:華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1)華夏族的形成——①部落并存: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三】文明新征程:從隨俗到立制——遠古的傳說
屬于傳統的、軼事性的或屬于某一特殊專題的知識。——360百科
傳說
傳說中可能包含著許多真實的歷史信息,被考古資料證實的部分是可信的史實,并且它能夠讓后人復原的某些歷史場景成為可能。
黃帝.神農氏
炎帝.軒轅氏
蚩尤
◎五六千年前,中國步入部落聯盟時期
◎黃河流域的主要部落: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炎帝、黃帝和蚩尤是遠古傳說中最為著名的人物
歷史
認識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阪泉之戰的結果:炎帝戰敗并歸順黃帝,炎黃部落結成聯盟;推動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的實現
◎涿鹿之戰的結果:蚩尤戰敗,黃帝部落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歷史進入新時期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三】文明新征程:從隨俗到立制——遠古的傳說
問題5:華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1)華夏族的形成——②部落聯盟:
炎黃部落
蚩尤部落
材料9: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 ——《史記·五帝本紀》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①形成:涿鹿之戰后,黃帝因此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崇為人文初祖,華人也自稱為“炎黃子孫”。
②特點:華夏族是由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三】文明新征程:從隨俗到立制——遠古的傳說
問題5:華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1)華夏族的形成——③諸夏合族:
材料10:“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屈原《九歌·國殤》
材料11: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太古及三代載記》
2020年黃帝陵全球華人新年祈福大典現場
中國歷史
問題探究
◎禪讓制
① 含義:原始社會時期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被推舉的部落聯盟首領沒有特權,以德為先。
②實質:樸素的民主政治(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資料短缺,為保證氏族部落生存,必須要有高尚的品德)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教學過程——【環節三】文明新征程:從隨俗到立制——遠古的傳說
問題6:從炎帝、黃帝到堯、舜、禹時代的遠古傳說反映了怎樣的歷史?
(2)堯舜禹的禪讓: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遠古五帝之一。因封于唐,故稱“唐堯”。 他雖是部落聯盟首領,卻生活簡樸,克己愛民,得到人民的愛戴。
功績:鼓勵開墾農田,發展歷法,適時耕種。推舉舜作為繼承人。

舜帝,姓姚名重華,號稱舜帝,即孝順友愛的君主。舜嚴于律己,寬厚待人,處處以身作則。
功績: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讓位于禹。


禹的父親鯀主持治理黃河水患9年卻以失敗告終,被流放羽山而死。
功績:禹用疏導的方法,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趨勢,疏通九河引水入海,平息了洪水。大禹治水精神:創新精神,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無私奉獻和敬業精神
中國歷史
教學過程——課堂小結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什么重要的意義?
問題6:考古發現的歷史遺跡遺物和遠古的傳說對于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材料12:三皇的傳說較為粗線條地勾勒出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脈絡。《史記》中就載有《五帝本紀》,這實際上是司馬遷整理當時的傳說,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的事跡,而黃帝則建立起了較為統一和正式的王國。五帝的時間是在三皇之后夏王朝之前,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研究與比較,河南的二里頭文化應該是夏文化。那么,五帝的時代就應該是龍山時代。這樣看來,恰恰印證了國家的出現使得龍山時代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期。
——方啟《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
大汶口遺址的墓葬及出土的骨鐮
遠古的傳說不一定是史實,但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粗線條的信息;考古發現的歷史遺跡遺物不僅印證了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文字記載,還可能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是實證中華文明的起源的重要史料。
中國歷史
教學過程——布置作業
1.課后作業
2.活動探究
材料13:黃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兩者實為一事……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
結合阪泉、涿鹿(今河北)的地理位置及其物產,查找相關資料,說明材料所涉觀點。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中國歷史
設計反思——“依標定教”與“以學定教”的耦合與相向而行
(1)亮點:“單元教學”“核心概念教學”是義教課標的亮點,也是我們科學使用新編教材的重要關注點。所以本課教學設計立足單元,整體設計單元核心素養目標,確定教學主線,圍繞主線確定單元各課需要落實的核心素養目標;并以主線貫通全單元的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設計成教學內容。個人認為,這樣“單元—課—目”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基本達成了新課標的要求。
(2)疑惑:“依標定教”就是依據2022年版義教課標的要求明確學科核心素養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所以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按照歷史學科“論從史出”的原則,選用了大量原文的史料。但是從“以學定教”的原則看,七年級的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畢竟有限,從學情的角度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的史料解讀,會花費很多時間。
如果在教學設計時就將原文史料翻譯成現代文,雖然有利于教學進程的推進,但也有可能失去史料的本真,也擔心會讓學生對史料的運用產生誤解。
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
脈絡清晰的教學思路
有的放矢的問題設計
推波助瀾的合作引導
水到渠成的課堂生成
讓每個學生接受有溫度的歷史教育
中國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夏邑县| 朝阳区| 海门市| 保康县| 临清市| 新巴尔虎右旗| 巴塘县| 砀山县| 嘉鱼县| 简阳市| 梁河县| 石棉县| 北海市| 阳新县| 巩留县| 蒲江县| 宝应县| 密云县| 镇平县| 孙吴县| 喀喇| 大同县| 桃江县| 台东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安福县| 嘉黎县| 茌平县| 桃源县| 邹城市| 米林县| 伊宁县| 冷水江市| 泸定县| 丹阳市| 宝兴县| 右玉县| 合水县| 越西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