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同步導學案知識框架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傳播歷史的分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時空觀念:知道道教興起和佛教傳入及其發展狀況,理解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史料實證:識讀《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漢朝造紙工藝流程想象圖》,了解這些史料反映的歷史現象,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歷史解釋:了解張仲景、華佗和司馬遷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們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響。家國情懷: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直面挫折、堅韌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史記》。教學難點:道教和佛教。基礎考點一、造紙術的發明研讀史料與教材,說明“蔡侯”指的是誰。他的主要事跡是什么 “蔡侯紙”使用了哪些原料 分析其“自是莫不從用焉”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造紙術發明的意義。1.人物及事跡: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2.原料: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3.原因:蔡侯紙的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4.意義: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史料實證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后漢書·蔡倫傳》二、醫學、數學與農學的成就1.右圖建筑是為紀念何人而建 他有哪些主要貢獻 人們如何評價他 (1)人物: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2)貢獻: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辨證施治理論,還發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預防疾病。(3)評價: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稱為“醫圣”。2.研讀教材,指出與醫圣同時期的名醫還有誰。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人物:東漢末年名醫華佗。(2)成就: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創編“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3.數學:最晚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知識,內容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算術、代數、幾何等,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4.農學:秦漢時期代表性著作是《氾勝之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地、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家國情懷三、司馬遷與《史記》右欄史料是誰的名言 他的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回答出這部著作的體裁、內容與價值。1.人物:西漢史學家司馬遷。2.著作:《史記》。3.體裁: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5.價值:對我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史料實證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摘自《中國歷史》七上·P87學史崇德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張陵創立五斗米道。2.佛教:(1)創立:約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主張眾生平等。(2)傳入: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3)影響: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達標訓練1.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一項重大成就,為人類的文化傳播、思想交流和科學發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貯和傳遞手段。“它”是 ( )A.造紙術 B.“麻沸散” C.絲綢之路D.“治未病”2.東漢末年爆發了大瘟疫,張仲景四處奔走,觀察各個地方的流行疫病,一邊走一邊想辦法防御和破解,經過多年的研究,張仲景終于發明了治療疫病的方法,這體現了張仲景( )A.吸取前人經驗 B.個人天資聰慧C.積極臨床實踐 D.刻苦閉門研究3.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這表明《史記》 ( )A.取材廣泛 B.體例完備 C.完全可信D.敘事簡潔4.“它給予貧苦人民以一個‘死后天國’之期待”,“方士走向民間的時代,正是東漢末季大饑饉、大癘疫的時代”。這段話旨在說明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 )A.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B.體現了專制統治的強化C.迎合了苦難人民的心理 D.見證了中外交往的成果5.《傷寒雜病論》中系統記載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傳、初愈防復等內容。該內容體現了 ( )A.“治未病”理論的內涵 B.古代藥物學的成就C.體操“五禽戲”的作用 D.中西醫結合的優勢6.對下方所示這組圖片的主題及其影響解讀準確的是 ( )A.耕織技術的革新 B.漢字字體的演變C.書寫材料的進步 D.文書格式的改進7.華佗曾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援,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由此可知,華佗主張 ( )A.對癥下藥 B.保護動物 C.針灸治療D.運動強身8.《后漢書》記載:“(蔡倫)用樹膚(樹皮)、麻頭及敝(破)布、魚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一做法( )A.發明了造紙方法 B.損害了紙張質量C.簡化了造紙流程 D.降低了造紙成本9.隨著佛教傳入我國,“五體投地”“大千世界”“皆大歡喜”等佛教用語也逐漸融匯到漢語中。這表明佛教( )A.備受統治者推崇 B.豐富了中國文化C.和諧了中印關系 D.促進了民族交融10.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以“人間地位的平等和財富的平均”為教義,得到廣大貧苦百姓的支持。這說明道教產生的社會背景是( )A.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B.時局動蕩,民生艱難C.百家爭鳴,思想活躍 D.經濟發展,政治清明1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某班以“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創辦手抄報,請你協助完成。【史學之慧】材料一【思想之光】材料二 孔子開創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它光芒四射,燦爛奪目,成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最富麗的時代。——李定一《中華史綱》【科技之光】材料三 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長的植物紙草,不容易長期保存。希臘人用羊皮作書寫材料,但羊皮太貴。我國古代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代他在改進造紙技術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提出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和漁網作原料造紙的新技術。這一技術不僅使原料的來源更加廣泛,而且成本低廉,紙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文史之萃】材料四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小勤奮好學,飽讀書詩。青年時游歷名山大川,實地考察風土人情,收集史料。他立志繼承父親遺志撰寫史書。繼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時間寫出了一部不朽的歷史巨著。(1)圖1中的文字記錄了我國什么時期的歷史?圖2示意圖中,頒行的全國的通用文字是什么?(2)材料二中孔子“自由講學”的途徑是什么?“黃金時代”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什么局面?(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造紙術的改進對古代社會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4)材料四信息卡中的“他”史學巨著是什么?該著作對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參考答案1-10 ACACA CDDBB11.(1)商朝;小篆。(2)創辦私學;百家爭鳴。(3)原料來源廣泛,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便于書寫和保存;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4)《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