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課標要求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二、課時安排:1課時三、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這一道路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時空觀念】以直觀的地圖讓學生了解國民大革命后的局勢、紅軍長征的經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分析材料,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引導學生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影響,認識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歷史解釋】學會概括寧漢合流、東北易幟、南昌會議、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中華蘇維埃的建立等歷史事件的基本內容,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家國情懷】認識紅軍長征遇到的自然險阻、國民黨圍追堵截和黨內指導思想錯誤等問題,深入感受長征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四、教材分析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分別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講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概況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歷程。由于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和所實行的專制統治,才會使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的嚴峻考驗下,去探尋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五、學情分析本課學習對象為高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他們經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對本課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于本課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識點較為生疏,例如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中國革命新道路開辟的意義以及長征精神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該階段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意識,能夠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小組交流、協作討論等活動,但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還比較差,需要教師不斷地指導與培養。六、重點、難點重點: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遵義會議的基本情況及歷史意義。難點:紅軍長征的意義,理解長征精神。七:教學準備教師收集整理有關的史料、圖片等資料,并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對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長征的了解范圍和程度,以及興趣取向,以及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八、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晚清中國的道路探索的曲折過程以及1927年國共合作的失敗,發出提問中國民主革命道路,路在在何方? 學生思考問題 設疑問難,制造懸念,引發思維,以此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第一篇:分道揚鑣,路在何方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政治上:形式上統一 (以時間為線索,展示以下事件,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講述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的過程。) 1927.4,四一二政變 1927.7,七一五政變 1927秋,寧漢合流,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1928.5.3,濟南慘案 1928.6,皇姑屯事件 1928底,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經濟上:夾縫中發展 展示材料1: 提出問題: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 發展狀況: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工業、橡膠工業、搪瓷工業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教師總結并分析其原因、影響 原因:(1)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并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等) (2)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 (3)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影響: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國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過渡:為什么說是在夾縫中發展呢? 展示 材料2:蔣家天下陳家黨,宋氏姐妹孔家財。 材料3:官僚資本還不斷以資金入股的方式滲透到民族工業中去,對民族工業進行侵蝕。“火柴大王’劉鴻生回憶說:“我在重慶辦的中國毛紡織廠、火柴原料廠及在蘭州辦的西北毛紡織廠,都有官僚資本的投資。我原來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慶卻成了大老板的伙計。” 教師提問:由上述材料可以得出民族資本主義在發展中遭遇到了什么的壓迫?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官僚資本的膨脹與巧取豪奪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 概念解讀:官僚資本主義 含義:主要是指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憑借國家政權的壟斷力量,通過發行公債、苛捐雜稅、商業投機、通貨膨脹等手段巧取豪奪而積累起來的資本。 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對內依封建主義、對外投靠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資本形式。 得出結論: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學生根據PPT,梳理教材。 學生回答問題并思考原因和影響。 學生閱讀材料,找出答案 學生閱讀理解官僚資本主義 時空觀念:以時間為線索,展示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的過程。 史料實證:以圖表直觀展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 教師分析,幫助學生聯系所學,得出答案。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其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素養。 歷史解釋:幫助學生認識并理解官僚資本主義的內涵第二篇: 血腥風雨,武裝尋路 ——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1.從俄國式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論 (以時間為線索,出示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所開展的一系列的重要歷史事件圖片,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講述中共如何從中國革命走向中國式革命) 有了軍隊: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有了方向: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有了道路:1927.9 秋收起義后 2.中國式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 有了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展示 材料3:1928.6.18,中共六大,第一次公開承認中國革命未到直接革命的形勢,大會仍然堅持蘇維埃革命模式。 材料4:“共產國際的領導同志都還擔心我們離工人階級太遠了。我說我們在農村里經過長期斗爭的鍛煉,有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完全可以無產階級化。共產國際的一些同志聽了之后大嘩,不以為然。” —周恩來 材料5:1930.10.30,第一次明確提出要以農民運動來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城市的思想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方針開始成為共產黨自上而下的共同使命。 教師引導分析,得出結論:對新道路的質疑之聲雖有質疑,但依然發展壯大并逐漸取得認可。 有了政權:革命實踐 ① 井岡山根據地鞏固擴大(建立十幾個根據地) ② 革命武裝力量壯大:紅軍發展到十萬人; ③ 粉碎了敵人三次“圍剿”; ④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 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有了思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 思維導圖形式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內涵 概念解釋:土地革命 情景探究:三黑有了土地后…… 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鉆進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送到舌頭上, 是咸是甜,自己先來嘗一嘗。 三黑從來沒睡過這么好的床, 今天準備好了,叫麥籽兒睡上。 這么好的床,麥籽兒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發芽,趕緊鉆出來吸些雨露。 三黑耙過地,坐下來歇一歇。 看見自己種的蕎麥已經開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蕎麥地里,還有兩個蟈蟈兒在叫喚, 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癢抓抓的好喜歡。 教師提問:結合相關史實,思考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 學生觀察并回憶,構建歷史大事件軸 學生根據教材自主梳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過程 學生閱讀材料,感悟中國式革命道路的建立過程也是充滿曲折 學生根據教材自主梳理中共紅色力量發展壯大并直至創立政權的過程 看圖思考,充分理解三者之間的內涵 請學生朗讀后并思考 時空觀念:以時間為線索,層層推進,讓學生了解走上中國式革命道路的過程。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通過對史料的研讀與自我思考積極主動學習又認識到“論從史出”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思維導圖形式展示,形象直觀,方便學生理解 學生通過感悟三黑擁有土地后的心情,更好的理解土地革命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第三篇:萬里長征,路在腳下 ---獨立自主之路 1.長征緣由 展示下圖以及李德簡介,引導學生得出長征的原因: 2.長征歷程 播放長征的相關視頻,然后請學生自主梳理長征的過程。 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轉折:1935年1月,遵義會議。 會師: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結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重點探究:獨立自主之路 “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 ①時間:1935年1月 ②內容: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③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展示 材料6:中共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在關乎中國命運的理論中有一部分總是牽扯進蘇聯的國家利益,并不總是積極從中國國情出發。……長征后與共產國際失聯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真正起步,當時中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思考。——戴海東《長征中失聯共產國際對中共的影響》 教師提問:此時的中共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幼稚→成熟 3.長征意義 展示材料: 材料7 長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 材料8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教師提問:根據以上材料,結合課本知識,想一想:長征的勝利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宣傳了中共的政治主張 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 鑄就了長征精神 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及材料,分析并思考得出原因 學生觀看視頻并感悟歷史 學生先根據初中已學知識梳理遵義會議的內容,然后根據材料思考問題。 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材料,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提升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利用視頻的沖擊,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歷史分析問題的能力。落實唯物史觀,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通過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并利用書本知識分析概括課后拓展并升華 課后拓展探究:長征精神 播放有關長征精神的視頻,并引出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的新時代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學生觀看視頻,體味長征精神 滲透家國情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課后作業以“長征路”為主題,結合中國現代史的相關史實,評述我國已走過的一段“長征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