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監測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監測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監測歷史試卷
1.(2025七下·武鳴期末)隋煬帝時進士科和明經科都適應了一般士紳的要求,通過考試,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門,只要有才就有機會躋身掌權的統治階層中,參與到各級政權。材料意在強調科舉制( ?。?br/>A.加強了皇帝選官的權力 B.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消除了隋朝的階級矛盾 D.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據題干“一般庶族寒門只要有才就有機會躋身統治階層”可知,科舉制使原本沒有特權的底層人士能夠參與政權,D符合題意;
寒門入仕意味著更多階層加入統治集團,與材料直接對應,排除A;
材料未提及考試內容與儒家經典的關系,無法得出,排除B;
消除階級矛盾用詞絕對化,材料只體現階層流動而非矛盾消失,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科舉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下·武鳴期末) 隋末“擁有萬戶的城市空空蕩蕩,千里之內沒有煙火”。唐代貞觀年間出現了“商旅、行旅在野外停宿,沒有盜賊侵擾;連續幾年農業豐收”的景象。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隋文帝編訂戶籍、發展經濟 B.武則天重視生產
C.唐太宗以民為本、發展生產 D.唐玄宗勵精圖治
【答案】C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題干中隋末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經濟崩潰,而貞觀年間的繁榮并非偶然,唐太宗通過制度調整(如三省六部制強化中央效率)、民生改善與秩序重建,使唐朝迅速從戰亂中恢復,史稱“貞觀之治”,這一變化的核心原因是唐太宗以民為本、發展生產的政策,C項正確;
隋文帝是隋朝開國皇帝,其政策主要影響隋初而非貞觀年間,且隋末戰亂已嚴重破壞其成果,排除A項;
武則天于690年稱帝,統治時期主要在7-8世紀初,晚于貞觀年間,時間不符,排除B項;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始于712年,開創“開元盛世”,與貞觀年間(7世紀中期)相差近百年,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先抓住題干中現象的變化,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加以理解,再對比備選項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3.(2025七下·武鳴期末)唐朝都城長安聚集了各地各族和各國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居住人口達百萬。長安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答案】A
【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大運河的開通;女皇武則天
【解析】【分析】題干中“長安聚集了各地各族和各國的商人、使者等,居住人口達百萬”體現了唐朝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景象;“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則反映了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社會開放的特點,A符合題意;
政權分立不符合唐朝大一統背景,排除B;
早期國家屬于先秦時期特征,與唐朝無關,排除C;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唐時期階段特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七下·武鳴期末)郭子儀曾向唐肅宗匯報時局:“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br/>A.大運河的開通 B.安史之亂的影響
C.科舉制度的確立 D.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據題干“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叛亂,持續八年,戰火涉及北方大片區域,使社會經濟遭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 B符合題意;
大運河開通于隋朝,它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沿岸繁榮,排除A;
科舉制度確立于隋朝,它是選官制度,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文化發展,和社會經濟破壞無關聯,排除C;
題干描述的是戰爭導致的社會經濟破壞,并非民族矛盾尖銳直接造成(安史之亂主要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引發),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七下·武鳴期末)宋初統治者懲戒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但也導致“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材料中的“舊弊”與“新弊”分別指的是( ?。?br/>A.外重內輕、安史之亂 B.崇文抑武、軍隊龐大
C.藩鎮割據、財政緊張 D.丞相專權、特務統治
【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晚唐五代“舊弊”是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威脅中央。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但宋朝采取一系列集權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臃腫,軍隊數量龐大,造成財政開支巨大,出現“財政緊”的“新弊”, C符合題意;
“外重內輕”是唐朝后期的軍事格局特點,排除A;
“崇文抑武”是宋朝為防止武將專權采取的政策,不是“舊弊”,排除B;
“丞相專權”主要是明朝加強皇權前面臨的問題,“特務統治”是明朝的特點,都與宋朝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七下·武鳴期末)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圖中的貨幣樣式,可知( ?。?br/>A.各民族政權之間交流互鑒 B.北宋手工業技術穩定發展
C.宋遼西夏之間商貿繁盛 D.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答案】A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錢幣樣式若存在相似性(如形制、文字或圖案),說明各政權在貨幣制度上相互借鑒,體現文化交流,A符合題意;
手工業技術發展需具體工藝特征支撐(如鑄造技術提升),但題目未提及技術細節,僅比較樣式,排除B;
商貿繁盛需貨幣流通量或貿易證據(如出土異域錢幣),樣式相似不直接證明貿易規模,排除C;
崇文抑武政策與錢幣樣式無直接關聯,屬于政策層面,與題干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黨項族與契丹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黨項族與契丹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七下·武鳴期末)金統治者受中原文化影響,提倡儒學。朝廷還專門設置譯經所,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翻譯成女真文字,推行科舉制。金統治者的目的是(  )
A.復興儒家思想 B.提升本國實力
C.完善科舉制度 D.促進統一趨勢
【答案】B
【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金統治者受中原文化影響,提倡儒學。朝廷還專門設置譯經所,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翻譯成女真文字,推行科舉制”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入主中原后面臨如何統治文化先進的漢族地區的問題。因此金朝提倡儒學,用儒家思想維護社會秩序,爭取漢族士人支持。翻譯經典,促進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培養本民族人才。推行科舉,選拔漢族士人進入官僚體系,穩定統治。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增強國力,B項符合題意;
A:復興儒家思想是金統治的手段,A項不符合題意;
C:完善科舉制度是維護統治的手段,C項不符合題意;
D:促進統一趨勢與金朝的歷史背景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女真族的崛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2025七下·武鳴期末)分析下表中宋代經濟發展的狀況,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紡織業 江浙地區絲織業發達;棉紡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景德鎮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造船業 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發達,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A.商業繁榮 B.農業成就突出
C.手工業技術領先于全世界 D.經濟重心南移
【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表格中紡織業的江浙絲織業、東南沿海棉紡織業,制瓷業的江南中心與景德鎮,造船業的廣州/泉州/明州,均明確指向南方地區成為手工業核心。經濟重心南移的核心特征正是南方經濟全面超越北方,D符合題意;
商業繁榮未在表格中體現(無貨幣、市場等信息)排除A;
農業與表格內容無關,排除B;
領先于全世界僅造船業明確提及,其余行業未涉及國際比較,表述不全面,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七下·武鳴期末)北宋鑄幣量很大,最多時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因此民間開始出現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這反映出宋代( ?。?br/>A.海外貿易興盛 B.商業繁榮
C.鑄幣業發達 D.農業經濟停滯
【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繁榮超過前代,城市商業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農村出現定期集市,貨幣需求量激增。由于金屬貨幣攜帶不便且鑄幣量無法滿足需求,北宋前期四川地區率先出現紙幣“交子”,這是商業繁榮的必然結果,B符合題意;
題干未提及海外貿易,排除A;
題干強調的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不是強調鑄幣業發達,排除C;
紙幣交子的出現是商業繁榮的產物,與農業是否停滯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七下·武鳴期末)《中國通史綱要》記載:“他設立了叫做‘錦衣衛’的偵緝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會有殺身滅家的災難?!辈牧现械摹八笔牵ā 。?br/>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據材料“他設立了叫做'錦衣衛'的偵緝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會有殺身滅家的災難。”結合所學可知,為監視官民,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 A符合題意;
明成祖成立東廠特務機構,排除B;
康熙帝、乾隆帝與錦衣衛的設立無關,排除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七下·武鳴期末)明清時期,許多有技藝之人難以入仕,學子多苦讀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科技人才屢遭埋沒。從材料看,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主要是( ?。?br/>A.提倡格物致知 B.促成實學風氣
C.壓制技術創新 D.完善教育體系
【答案】C
【知識點】科舉考試的變化
【解析】【分析】據題干“明清時期,廣東許多有技藝之人難以入仕。地方學子多苦讀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科技人才屢遭埋沒?!笨芍髑鍟r期廣東科舉制度重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主要是科技人才遭埋沒,壓制技術創新,C符合題意;
明清時期廣東科舉制度并不提倡格物致知,不符合題意,排除A;
明清時期廣東科舉制度并未促成實學風氣,不符合題意,排除B;
題干材料“明清時期,廣東許多有技藝之人難以入仕。地方學子多苦讀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科技人才屢遭埋沒?!迸c完善教育體系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八股取士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八股取士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七下·武鳴期末)明末,流行這樣的歌謠:“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據此可推知,當時( ?。?br/>A.倭寇對西北造成巨大破壞 B.封建統治面臨嚴重危機
C.民眾的文化素養普遍提高 D.文學創作脫離社會現實
【答案】B
【知識點】李自成起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的歌謠描述了貧苦百姓難以生存(“近來貧漢難存活”),并呼吁投奔起義領袖李自成(“早早開門拜闖王”)。這反映了明末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現實,B符合題意;
倭寇活動主要集中于明朝中期的東南沿海,與明末西北地區的農民起義無關,排除A;
歌謠屬于民間口頭傳播形式,無法證明文化素養普遍提高,排除C;
歌謠內容直指社會現實問題(貧困、起義),與選項描述相反,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李自成起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七下·武鳴期末)“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時,太倉積粟可支十年,國庫銀兩增至400萬兩。”這最能說明改革的何種直接成效( ?。?br/>A.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B.恢復了漢唐時期的疆域版圖
C.徹底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 D.短期內緩解了明朝財政危機
【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時,太倉積粟可支十年,國庫銀兩增至400萬兩?!笨芍?,張居正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了明朝短期的財政危機,D符合題意;
題干未提及手工業、雇傭關系等經濟結構變化,與材料無關,排除A;
材料僅討論財政,未涉及領土問題,排除B;
徹底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與史實不符,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七下·武鳴期末)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廣名醫朱方旦發現了人的思想中樞是“腦”而非傳統醫學認定的“心”。此說引發了醫界的震動和朝廷的恐慌,結果朱方旦被朝廷以“妖言惑眾”罪處斬,所有著作一律焚毀。該材料所反映的清朝統治措施是(  )
A.文字獄 B.八股取士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答案】A
【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據題干“朱方旦因思想觀點被朝廷以'妖言惑眾'處斬,著作焚毀”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為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因言論、思想等治罪,此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獄,A符合題意;
八股取士是科舉選官制度,側重考試內容和形式對思想的束縛,與題干因思想觀點治罪不同,排除B;
重農抑商是經濟政策,與思想控制無關,排除C;
閉關鎖國是對外政策,限制對外交往,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字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字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七下·武鳴期末)軍機大臣張廷玉曾被雍正皇帝褒獎為“每年按照皇上的旨意起草詔書,都能完全表達出皇上的意思,用來教導臣子百姓,他的功勞非常巨大”。這段材料反映了軍機大臣的職責是( ?。?br/>A.代表朝廷監視官吏 B.秉承皇帝意旨擬寫成文傳達
C.負責教導全國百姓 D.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
【答案】B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
【解析】【分析】據題干“每年按照皇上的旨意起草詔書,都能完全表達出皇上的意思”可知,軍機大臣的主要職責是傳達皇帝的旨意,B符合題意;
代表朝廷監視官吏是廠衛機構職能,與材料無關,排除A;
教導百姓是材料中詔書的間接效果,并非軍機大臣本職,排除C;
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屬于刑部和錦衣衛職責,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軍機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軍機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七下·武鳴期末)明朝中葉以后,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北方諸省只有南方三分之一。南方比北方先受惠于新進作物,以致整個南方,雖多山地,卻能維持龐大的人口。材料反映了明朝( ?。?br/>A.從越南引進占城稻 B.南北方經濟交流日益頻繁
C.人口出現迅速增長 D.新進作物影響南北方人口
【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指出南方人口占全國一半以上,北方僅其三分之一,且南方因先引進新作物(如玉米、甘薯)得以在山地維持龐大人口。因此,新作物使南方山地開發成為可能,導致人口分布差異,D符合題意;
占城稻是宋朝引進的,明朝引進的是美洲作物,排除A;
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經濟交流,排除B;
材料重點是新作物對人口分布的支撐,而非單純增長,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七下·武鳴期末)蘇州在乾嘉時“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以致有“語其繁華,都門不逮”之贊。材料敘述了清代蘇州(  )
A.政治地位不斷提高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C.城市商業繁榮興盛 D.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答案】C
【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題干通過“居貨山積”(貨物堆積如山)、“行人流水”(人流量密)、“列肆招牌,燦若云錦”(店鋪林立、招牌華麗)等描寫,直接展現了商品貿易的繁景象,C符合題意;
政治地位未涉及材料中“都門不逮”,僅對比繁華程度,無關政治地位,排除A;
市民生活側重日常娛樂文化,而材料核心是商品交易場景排除B;
“水陸交通”雖隱含于“流水”,但材料未具體展開交通網絡,屬于次要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七下·武鳴期末)《本草綱目》不僅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與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還建立了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藥物綱目體系,使我國中藥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據此可知,《本草綱目》的特點是( ?。?br/>A.實用性、科學性 B.文學性、藝術性
C.理論性、絕對性 D.總結性、靈活性
【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實用性體現在1800多種藥物記載能為實際用藥提供參考,1100多幅形態圖幫助辨認藥材;科學性體現在結構嚴謹的綱目體系符合分類學邏輯,A符合題意;
文學性指修辭手法,藝術性指審美價值,但題干未涉及文字美感或繪畫藝術層面的描述,排除B;
理論性雖可對應綱目體系,但“絕對性”違背科學發的辯證規律,且題干未體現絕對化結論,排除C;
開放性指吸收外來成果,靈活性指變通方法,但題干強調體系化建設而非開放吸收,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科技著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科技著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5七下·武鳴期末)我國對外交流的歷史悠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繁榮,各國商賈、使節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手工器物和動植物,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波斯金銀器皿的傳入推動了中國金銀制造業發展;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天文、醫藥等知識傳入的同時,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中國道教及完成本土化的佛教也向西、向東傳往域外,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匯溝通。
——摘編自陳濤、尹北道《絲綢之路:唐朝這樣走向世界》
絲綢之路開通于哪個朝代?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文化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對外交流產生的影響。
(2)材料二 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澳虾?號”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
——摘自黃純艷《宋代中國為何展現“海洋大國”氣象》
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的原因。
(3)材料三 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船只上百,滿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被稱為“寶船”。船隊在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國威,邀請各小國前往朝貢,并就地進行交易,用所載貨物換取當地特產……鄭和的船隊已經熟練掌握潮汛、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以航海天文學與指南針定位技術相結合,保證了較高的航行精確度,開辟了多條新的航海路線。
——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依據材料三,概括鄭和遠洋航行的特點并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4)材料四 以下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史實(部分)
時期(時間) 史 實
唐朝 對外交流頻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與朝鮮半島、東羅馬帝國、大食往來頻繁。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玄奘西行。
遼、宋、夏、金、元 海外貿易繁榮,中外文化交往密切。
1405-1433年 鄭和七下西洋
明朝中期 我國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戚繼光等進行抗倭斗爭,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皇帝兩次擊敗入侵雅克薩的俄軍
清朝 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根據材料四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變化。
【答案】(1)朝代:西漢(答漢朝也可以)。
主要特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創新性強;雙向交流;世界領先。(任答2點)
影響: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任答2點)
(2)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任答3點)
(3)特點:船隊規模巨大,以和平交往為主,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任答2點)
影響: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由明清以前和平交往為主到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宋代的經濟發展;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與唐朝的對外交往。根據材料一“絲綢之路繁榮”和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西漢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來。商人們載著中國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后世稱“絲綢之路”。根據材料“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可得出開放包容;根據材料“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可得出兼收并蓄;根據材料“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可得出創新性強;根據材料“天文、醫藥等知識傳入的同時,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可得出雙向交流;根據材料“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可得出世界領先。根據材料一“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繁榮,各國商賈、使節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手工器物和動植物,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波斯金銀器皿的傳入推動了中國金銀制造業發展;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 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可知,唐朝對外交流,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根據材料一“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中國道教及完成本土化的佛教也向西、向東傳往域外,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匯溝通”可知,唐朝對外交流,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
(2)本題考查宋朝對外交往的知識。根據材料“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可得出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根據材料“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可得出中國商品質量高;根據材料“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可得出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
(3)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根據材料三“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船只上百”可知,鄭和遠航船隊規模巨大;根據材料三“船隊在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國威,邀請各小國前往朝貢,并就地進行交易,用所載貨物換取當地特產”可知,鄭和遠航以和平交往為主;根據材料三“鄭和的船隊已經熟練掌握潮汛、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以航海天文學與指南針定位技術相結合,保證了較高的航行精確度,開辟了多條新的航海路線”可知,鄭和遠航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結合所學可知,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本題考查對外交往的變化。根據材料四的分析可知,從唐朝至明朝前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以和平交往為主,從明朝中期至清朝時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從唐朝至清朝時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故答案為:
(1)朝代:西漢(答漢朝也可以)。
主要特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創新性強;雙向交流;世界領先。(任答2點)
影響: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任答2點)
(2)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任答3點)
(3)特點:船隊規模巨大,以和平交往為主,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任答2點)
影響: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由明清以前和平交往為主到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與唐朝的對外交往、宋朝的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等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0.(2025七下·武鳴期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端午節激蕩愛國熱情。自古以來,無數先賢忠貞不屈之英雄氣節,撼蕩天地、千秋凜然,鋪就了端午節的文化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鼻杉壹皣运烂髦?,“九死未悔”的堅韌與“魂魄為雄”的剛毅撼動千古。人們為屈原投粽入江、龍舟競渡,百舸爭流激揚其報國之志。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匯聚成赤膽報國的拳拳深情,凝結為心系國家興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斑^”端午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傳承至今的民族文化傳統。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1日《弦歌不輟 粽香綿長》
根據材料一概括端午節的節日習俗以及端午節的核心文化內涵。
(2)材料二
朝代 文學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唐代 李白 《望廬山瀑布》
宋代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元代 關漢卿 《竇娥冤》
清代 曹雪芹 ①
根據材料二中表格內容,補充表格中①處的內容;)任選兩個朝代,指出其主要文學形式是什么?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大眾化傾向,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 自由開放的宋朝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激發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宋朝是中國人對世界作出最大貢獻的朝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有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
——《中國古代文明的頂峰——偉大的宋朝文明》
根據材料三分析宋朝在各方面取得空前偉大成就的原因;請用科技方面的史實說明“宋朝是中國人對世界作出最大貢獻的朝代”
(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文明有什么突出特性?
【答案】(1)節日習俗:包粽子、龍舟競賽。核心文化內涵:愛國、關心民生疾苦。
(2)①:《紅樓夢》,文學形式:唐朝:詩;宋朝:詞;元朝:曲;清朝:小說。(答對兩組即可)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
(3)原因:宋朝社會自由開放,多元化環境激發了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史實說明: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答其他發明也可得分)
(4)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任答2點)
【知識點】傳統節日及習俗;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端午節。根據材料一“人們為屈原投粽入江、龍舟競渡”可知,端午節的習俗包括包粽子、龍舟競賽等。核心文化內涵:根據材料一“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匯聚成赤膽報國的拳拳深情,凝結為心系國家興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可知,端午節的核心文化內涵包括愛國、關心民生疾苦。
(2)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學。①:根據材料二“清代”“曹雪芹”可知,①應填《紅樓夢》。
文學形式:根據所學唐詩、宋詞、元曲的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主要文學形式是詩;宋朝時期,主要文學形式是詞;元朝時期,主要文學式是元曲;清朝時期。主要文學形式是小說。
原因:根據所學古代文學的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文化需求增加,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大眾化。
(3)本題考查宋朝的科技發明。根據材料三“自由開放的宋朝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激發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可知,宋朝社會自由開放,多元化環境激發了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史實說明:根據所學宋朝科技文化的知識可知,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4)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特征。特性:根據材料一"自古以來,無數先賢忠貞不屈之英雄氣節,撼蕩天地、千秋凜然,鋪就了端午節的文化底色"可知,傳統節日(如端午)習俗千年傳承,體現文化延續性;根據材料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知,文學形式隨時代演變,不斷創新;根據材料一"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匯聚成赤膽報國的拳拳深情,凝結為心系國家興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可知,愛國主義(如屈原精神)凝聚民族認同,貫穿歷史,體現了統一性;根據材料三"自由開放的宋朝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激發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可知,宋朝自由開放,吸收多元文化,促進科技、思想繁榮,體現了包容性。其它符合題意亦可。
故答案為:
(1)節日習俗:包粽子、龍舟競賽。核心文化內涵:愛國、關心民生疾苦。
(2)①:《紅樓夢》,文學形式:唐朝:詩;宋朝:詞;元朝:曲;清朝:小說。(答對兩組即可)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
(3)原因:宋朝社會自由開放,多元化環境激發了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史實說明: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答其他發明也可得分)
(4)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任答2點)
【點評】本題考查端午節、中國古代文學、宋朝的科技發明、中華文明的特點等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1.(2025七下·武鳴期末)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觀察下面兩幅地圖
圖1 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
圖2 遼、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
材料一兩幅圖中,中央王朝管轄的區域較大的是圖  ?。ㄌ钚蛱枺?。圖1中,①是唐朝設置的什么機構?
(2)材料二 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
——摘編自施建中《中國古代史》
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是什么?舉一個例子說明唐朝實行“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
(3)材料三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 ——《中國政治制度史》
據材料三,概括元代在地方實行的制度名稱及其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設置什么機構來管轄東南地區。
(4)材料四縱觀清朝的邊疆治理過程,其治理智慧在于,清初以“因俗而治”的策略把邊疆地區納入版圖,真正實現了“大一統”格局,體現了治理中妥協的智慧;待70—100年之后,邊疆地區統治逐漸穩定,但也出現各種問題,為此,清廷逐步謀劃“修教齊政”之策,即把邊疆和內地治理通盤考慮,把中央權力進一步滲透到邊疆地區,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形成治理的聯動效應,體現治理中改革的智慧。
——摘自呂文利《清朝邊疆治理的一體化方案》
依據材料四,概括清朝邊疆治理的智慧。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有效治理產生的影響并總結古代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發展趨勢。
【答案】(1)較大的是圖1;①是北庭都護府。
(2)政策特點:開明;例子: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統,需要管理遼闊疆域;東南: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
(4)智慧:①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②修教齊政,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5)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開發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往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利于鞏固國家主權的意識等。(任答2點)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唐朝的統治。根據材料一可知,圖片中的兩個形勢圖分別是唐朝前期的邊疆各族分布圖,以及遼、西夏和宋的形勢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邊疆除了中原地區外,還包括了新疆的一些地方,而宋朝的疆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所以相比較來說,區域較大的是唐朝,即圖1。
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為了加強對于新疆地區的控制,設置了安息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地區屬于北庭都護府的管轄范圍。
(2)本題考查唐朝民族關系。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是開明的民族政策。且材料二中強調“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可知,民族政策的特點是較為開明。
例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吐蕃和唐朝進行和親,先后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加強了唐蕃之間的友好聯系,促進了兩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融。
(3)本題考查元朝統治。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即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4)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可知,“清初以‘因俗而治’的策略把邊疆地區納入版圖,真正實現了‘大一統’格局,體現了治理中妥協的智慧”,可知,智慧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扒逋⒅鸩街\劃‘修教齊政’之策,即把邊疆和內地治理通盤考慮,把中央權力進一步滲透到邊疆地區,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形成治理的聯動效應"可知,清朝治理中改革的智慧是:修教齊政,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5)本題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央對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能夠增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央對邊疆設置機構,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的同時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多民族在統一的政權下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民族交往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趨勢: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的趨勢是,中央不斷通過設置機構等方式加強對于邊疆的控制,即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故答案為:
(1)第1空、較大的是圖1;①是北庭都護府。
(2)政策特點:開明;例子: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統,需要管理遼闊疆域;東南: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
(4)智慧:①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②修教齊政,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5)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開發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往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利于鞏固國家主權的意識等。(任答2點)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唐朝的民族政策、元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 / 1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監測歷史試卷
1.(2025七下·武鳴期末)隋煬帝時進士科和明經科都適應了一般士紳的要求,通過考試,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門,只要有才就有機會躋身掌權的統治階層中,參與到各級政權。材料意在強調科舉制( ?。?br/>A.加強了皇帝選官的權力 B.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消除了隋朝的階級矛盾 D.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2.(2025七下·武鳴期末) 隋末“擁有萬戶的城市空空蕩蕩,千里之內沒有煙火”。唐代貞觀年間出現了“商旅、行旅在野外停宿,沒有盜賊侵擾;連續幾年農業豐收”的景象。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隋文帝編訂戶籍、發展經濟 B.武則天重視生產
C.唐太宗以民為本、發展生產 D.唐玄宗勵精圖治
3.(2025七下·武鳴期末)唐朝都城長安聚集了各地各族和各國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居住人口達百萬。長安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br/>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4.(2025七下·武鳴期末)郭子儀曾向唐肅宗匯報時局:“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br/>A.大運河的開通 B.安史之亂的影響
C.科舉制度的確立 D.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5.(2025七下·武鳴期末)宋初統治者懲戒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但也導致“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材料中的“舊弊”與“新弊”分別指的是(  )
A.外重內輕、安史之亂 B.崇文抑武、軍隊龐大
C.藩鎮割據、財政緊張 D.丞相專權、特務統治
6.(2025七下·武鳴期末)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圖中的貨幣樣式,可知( ?。?br/>A.各民族政權之間交流互鑒 B.北宋手工業技術穩定發展
C.宋遼西夏之間商貿繁盛 D.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7.(2025七下·武鳴期末)金統治者受中原文化影響,提倡儒學。朝廷還專門設置譯經所,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翻譯成女真文字,推行科舉制。金統治者的目的是(  )
A.復興儒家思想 B.提升本國實力
C.完善科舉制度 D.促進統一趨勢
8.(2025七下·武鳴期末)分析下表中宋代經濟發展的狀況,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br/>紡織業 江浙地區絲織業發達;棉紡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景德鎮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造船業 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發達,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A.商業繁榮 B.農業成就突出
C.手工業技術領先于全世界 D.經濟重心南移
9.(2025七下·武鳴期末)北宋鑄幣量很大,最多時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因此民間開始出現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這反映出宋代(  )
A.海外貿易興盛 B.商業繁榮
C.鑄幣業發達 D.農業經濟停滯
10.(2025七下·武鳴期末)《中國通史綱要》記載:“他設立了叫做‘錦衣衛’的偵緝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會有殺身滅家的災難。”材料中的“他”是( ?。?br/>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11.(2025七下·武鳴期末)明清時期,許多有技藝之人難以入仕,學子多苦讀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科技人才屢遭埋沒。從材料看,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主要是(  )
A.提倡格物致知 B.促成實學風氣
C.壓制技術創新 D.完善教育體系
12.(2025七下·武鳴期末)明末,流行這樣的歌謠:“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據此可推知,當時( ?。?br/>A.倭寇對西北造成巨大破壞 B.封建統治面臨嚴重危機
C.民眾的文化素養普遍提高 D.文學創作脫離社會現實
13.(2025七下·武鳴期末)“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時,太倉積粟可支十年,國庫銀兩增至400萬兩?!边@最能說明改革的何種直接成效( ?。?br/>A.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B.恢復了漢唐時期的疆域版圖
C.徹底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 D.短期內緩解了明朝財政危機
14.(2025七下·武鳴期末)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廣名醫朱方旦發現了人的思想中樞是“腦”而非傳統醫學認定的“心”。此說引發了醫界的震動和朝廷的恐慌,結果朱方旦被朝廷以“妖言惑眾”罪處斬,所有著作一律焚毀。該材料所反映的清朝統治措施是(  )
A.文字獄 B.八股取士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15.(2025七下·武鳴期末)軍機大臣張廷玉曾被雍正皇帝褒獎為“每年按照皇上的旨意起草詔書,都能完全表達出皇上的意思,用來教導臣子百姓,他的功勞非常巨大”。這段材料反映了軍機大臣的職責是( ?。?br/>A.代表朝廷監視官吏 B.秉承皇帝意旨擬寫成文傳達
C.負責教導全國百姓 D.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
16.(2025七下·武鳴期末)明朝中葉以后,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北方諸省只有南方三分之一。南方比北方先受惠于新進作物,以致整個南方,雖多山地,卻能維持龐大的人口。材料反映了明朝(  )
A.從越南引進占城稻 B.南北方經濟交流日益頻繁
C.人口出現迅速增長 D.新進作物影響南北方人口
17.(2025七下·武鳴期末)蘇州在乾嘉時“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以致有“語其繁華,都門不逮”之贊。材料敘述了清代蘇州( ?。?br/>A.政治地位不斷提高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C.城市商業繁榮興盛 D.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18.(2025七下·武鳴期末)《本草綱目》不僅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與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還建立了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藥物綱目體系,使我國中藥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據此可知,《本草綱目》的特點是(  )
A.實用性、科學性 B.文學性、藝術性
C.理論性、絕對性 D.總結性、靈活性
19.(2025七下·武鳴期末)我國對外交流的歷史悠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繁榮,各國商賈、使節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手工器物和動植物,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波斯金銀器皿的傳入推動了中國金銀制造業發展;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天文、醫藥等知識傳入的同時,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中國道教及完成本土化的佛教也向西、向東傳往域外,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匯溝通。
——摘編自陳濤、尹北道《絲綢之路:唐朝這樣走向世界》
絲綢之路開通于哪個朝代?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文化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對外交流產生的影響。
(2)材料二 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南海1號”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
——摘自黃純艷《宋代中國為何展現“海洋大國”氣象》
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的原因。
(3)材料三 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船只上百,滿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被稱為“寶船”。船隊在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國威,邀請各小國前往朝貢,并就地進行交易,用所載貨物換取當地特產……鄭和的船隊已經熟練掌握潮汛、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以航海天文學與指南針定位技術相結合,保證了較高的航行精確度,開辟了多條新的航海路線。
——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依據材料三,概括鄭和遠洋航行的特點并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4)材料四 以下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史實(部分)
時期(時間) 史 實
唐朝 對外交流頻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與朝鮮半島、東羅馬帝國、大食往來頻繁。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玄奘西行。
遼、宋、夏、金、元 海外貿易繁榮,中外文化交往密切。
1405-1433年 鄭和七下西洋
明朝中期 我國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戚繼光等進行抗倭斗爭,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皇帝兩次擊敗入侵雅克薩的俄軍
清朝 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根據材料四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變化。
20.(2025七下·武鳴期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端午節激蕩愛國熱情。自古以來,無數先賢忠貞不屈之英雄氣節,撼蕩天地、千秋凜然,鋪就了端午節的文化底色?!肮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鼻杉壹皣?,以死明志,“九死未悔”的堅韌與“魂魄為雄”的剛毅撼動千古。人們為屈原投粽入江、龍舟競渡,百舸爭流激揚其報國之志。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匯聚成赤膽報國的拳拳深情,凝結為心系國家興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斑^”端午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傳承至今的民族文化傳統。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1日《弦歌不輟 粽香綿長》
根據材料一概括端午節的節日習俗以及端午節的核心文化內涵。
(2)材料二
朝代 文學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唐代 李白 《望廬山瀑布》
宋代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元代 關漢卿 《竇娥冤》
清代 曹雪芹 ①
根據材料二中表格內容,補充表格中①處的內容;)任選兩個朝代,指出其主要文學形式是什么?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大眾化傾向,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 自由開放的宋朝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激發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宋朝是中國人對世界作出最大貢獻的朝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有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
——《中國古代文明的頂峰——偉大的宋朝文明》
根據材料三分析宋朝在各方面取得空前偉大成就的原因;請用科技方面的史實說明“宋朝是中國人對世界作出最大貢獻的朝代”
(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文明有什么突出特性?
21.(2025七下·武鳴期末)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觀察下面兩幅地圖
圖1 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
圖2 遼、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
材料一兩幅圖中,中央王朝管轄的區域較大的是圖   (填序號)。圖1中,①是唐朝設置的什么機構?
(2)材料二 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
——摘編自施建中《中國古代史》
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是什么?舉一個例子說明唐朝實行“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
(3)材料三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 ——《中國政治制度史》
據材料三,概括元代在地方實行的制度名稱及其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設置什么機構來管轄東南地區。
(4)材料四縱觀清朝的邊疆治理過程,其治理智慧在于,清初以“因俗而治”的策略把邊疆地區納入版圖,真正實現了“大一統”格局,體現了治理中妥協的智慧;待70—100年之后,邊疆地區統治逐漸穩定,但也出現各種問題,為此,清廷逐步謀劃“修教齊政”之策,即把邊疆和內地治理通盤考慮,把中央權力進一步滲透到邊疆地區,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形成治理的聯動效應,體現治理中改革的智慧。
——摘自呂文利《清朝邊疆治理的一體化方案》
依據材料四,概括清朝邊疆治理的智慧。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有效治理產生的影響并總結古代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發展趨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解析】【分析】據題干“一般庶族寒門只要有才就有機會躋身統治階層”可知,科舉制使原本沒有特權的底層人士能夠參與政權,D符合題意;
寒門入仕意味著更多階層加入統治集團,與材料直接對應,排除A;
材料未提及考試內容與儒家經典的關系,無法得出,排除B;
消除階級矛盾用詞絕對化,材料只體現階層流動而非矛盾消失,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科舉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題干中隋末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經濟崩潰,而貞觀年間的繁榮并非偶然,唐太宗通過制度調整(如三省六部制強化中央效率)、民生改善與秩序重建,使唐朝迅速從戰亂中恢復,史稱“貞觀之治”,這一變化的核心原因是唐太宗以民為本、發展生產的政策,C項正確;
隋文帝是隋朝開國皇帝,其政策主要影響隋初而非貞觀年間,且隋末戰亂已嚴重破壞其成果,排除A項;
武則天于690年稱帝,統治時期主要在7-8世紀初,晚于貞觀年間,時間不符,排除B項;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始于712年,開創“開元盛世”,與貞觀年間(7世紀中期)相差近百年,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及準確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題時需要先抓住題干中現象的變化,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加以理解,再對比備選項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3.【答案】A
【知識點】“開元盛世”;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大運河的開通;女皇武則天
【解析】【分析】題干中“長安聚集了各地各族和各國的商人、使者等,居住人口達百萬”體現了唐朝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景象;“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則反映了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社會開放的特點,A符合題意;
政權分立不符合唐朝大一統背景,排除B;
早期國家屬于先秦時期特征,與唐朝無關,排除C;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唐時期階段特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
【解析】【分析】據題干“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叛亂,持續八年,戰火涉及北方大片區域,使社會經濟遭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 B符合題意;
大運河開通于隋朝,它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沿岸繁榮,排除A;
科舉制度確立于隋朝,它是選官制度,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文化發展,和社會經濟破壞無關聯,排除C;
題干描述的是戰爭導致的社會經濟破壞,并非民族矛盾尖銳直接造成(安史之亂主要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引發),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晚唐五代“舊弊”是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威脅中央。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但宋朝采取一系列集權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臃腫,軍隊數量龐大,造成財政開支巨大,出現“財政緊”的“新弊”, C符合題意;
“外重內輕”是唐朝后期的軍事格局特點,排除A;
“崇文抑武”是宋朝為防止武將專權采取的政策,不是“舊弊”,排除B;
“丞相專權”主要是明朝加強皇權前面臨的問題,“特務統治”是明朝的特點,都與宋朝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錢幣樣式若存在相似性(如形制、文字或圖案),說明各政權在貨幣制度上相互借鑒,體現文化交流,A符合題意;
手工業技術發展需具體工藝特征支撐(如鑄造技術提升),但題目未提及技術細節,僅比較樣式,排除B;
商貿繁盛需貨幣流通量或貿易證據(如出土異域錢幣),樣式相似不直接證明貿易規模,排除C;
崇文抑武政策與錢幣樣式無直接關聯,屬于政策層面,與題干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黨項族與契丹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黨項族與契丹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金統治者受中原文化影響,提倡儒學。朝廷還專門設置譯經所,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翻譯成女真文字,推行科舉制”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入主中原后面臨如何統治文化先進的漢族地區的問題。因此金朝提倡儒學,用儒家思想維護社會秩序,爭取漢族士人支持。翻譯經典,促進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培養本民族人才。推行科舉,選拔漢族士人進入官僚體系,穩定統治。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增強國力,B項符合題意;
A:復興儒家思想是金統治的手段,A項不符合題意;
C:完善科舉制度是維護統治的手段,C項不符合題意;
D:促進統一趨勢與金朝的歷史背景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女真族的崛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D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表格中紡織業的江浙絲織業、東南沿海棉紡織業,制瓷業的江南中心與景德鎮,造船業的廣州/泉州/明州,均明確指向南方地區成為手工業核心。經濟重心南移的核心特征正是南方經濟全面超越北方,D符合題意;
商業繁榮未在表格中體現(無貨幣、市場等信息)排除A;
農業與表格內容無關,排除B;
領先于全世界僅造船業明確提及,其余行業未涉及國際比較,表述不全面,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繁榮超過前代,城市商業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農村出現定期集市,貨幣需求量激增。由于金屬貨幣攜帶不便且鑄幣量無法滿足需求,北宋前期四川地區率先出現紙幣“交子”,這是商業繁榮的必然結果,B符合題意;
題干未提及海外貿易,排除A;
題干強調的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不是強調鑄幣業發達,排除C;
紙幣交子的出現是商業繁榮的產物,與農業是否停滯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
【解析】【分析】據材料“他設立了叫做'錦衣衛'的偵緝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會有殺身滅家的災難。”結合所學可知,為監視官民,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 A符合題意;
明成祖成立東廠特務機構,排除B;
康熙帝、乾隆帝與錦衣衛的設立無關,排除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識點】科舉考試的變化
【解析】【分析】據題干“明清時期,廣東許多有技藝之人難以入仕。地方學子多苦讀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科技人才屢遭埋沒?!笨芍?,明清時期廣東科舉制度重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主要是科技人才遭埋沒,壓制技術創新,C符合題意;
明清時期廣東科舉制度并不提倡格物致知,不符合題意,排除A;
明清時期廣東科舉制度并未促成實學風氣,不符合題意,排除B;
題干材料“明清時期,廣東許多有技藝之人難以入仕。地方學子多苦讀八股,輕視實學與技藝,科技人才屢遭埋沒?!迸c完善教育體系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八股取士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八股取士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識點】李自成起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的歌謠描述了貧苦百姓難以生存(“近來貧漢難存活”),并呼吁投奔起義領袖李自成(“早早開門拜闖王”)。這反映了明末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現實,B符合題意;
倭寇活動主要集中于明朝中期的東南沿海,與明末西北地區的農民起義無關,排除A;
歌謠屬于民間口頭傳播形式,無法證明文化素養普遍提高,排除C;
歌謠內容直指社會現實問題(貧困、起義),與選項描述相反,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李自成起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時,太倉積粟可支十年,國庫銀兩增至400萬兩?!笨芍?,張居正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了明朝短期的財政危機,D符合題意;
題干未提及手工業、雇傭關系等經濟結構變化,與材料無關,排除A;
材料僅討論財政,未涉及領土問題,排除B;
徹底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與史實不符,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A
【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據題干“朱方旦因思想觀點被朝廷以'妖言惑眾'處斬,著作焚毀”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為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因言論、思想等治罪,此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獄,A符合題意;
八股取士是科舉選官制度,側重考試內容和形式對思想的束縛,與題干因思想觀點治罪不同,排除B;
重農抑商是經濟政策,與思想控制無關,排除C;
閉關鎖國是對外政策,限制對外交往,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字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字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
【解析】【分析】據題干“每年按照皇上的旨意起草詔書,都能完全表達出皇上的意思”可知,軍機大臣的主要職責是傳達皇帝的旨意,B符合題意;
代表朝廷監視官吏是廠衛機構職能,與材料無關,排除A;
教導百姓是材料中詔書的間接效果,并非軍機大臣本職,排除C;
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屬于刑部和錦衣衛職責,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軍機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軍機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指出南方人口占全國一半以上,北方僅其三分之一,且南方因先引進新作物(如玉米、甘薯)得以在山地維持龐大人口。因此,新作物使南方山地開發成為可能,導致人口分布差異,D符合題意;
占城稻是宋朝引進的,明朝引進的是美洲作物,排除A;
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經濟交流,排除B;
材料重點是新作物對人口分布的支撐,而非單純增長,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題干通過“居貨山積”(貨物堆積如山)、“行人流水”(人流量密)、“列肆招牌,燦若云錦”(店鋪林立、招牌華麗)等描寫,直接展現了商品貿易的繁景象,C符合題意;
政治地位未涉及材料中“都門不逮”,僅對比繁華程度,無關政治地位,排除A;
市民生活側重日常娛樂文化,而材料核心是商品交易場景排除B;
“水陸交通”雖隱含于“流水”,但材料未具體展開交通網絡,屬于次要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實用性體現在1800多種藥物記載能為實際用藥提供參考,1100多幅形態圖幫助辨認藥材;科學性體現在結構嚴謹的綱目體系符合分類學邏輯,A符合題意;
文學性指修辭手法,藝術性指審美價值,但題干未涉及文字美感或繪畫藝術層面的描述,排除B;
理論性雖可對應綱目體系,但“絕對性”違背科學發的辯證規律,且題干未體現絕對化結論,排除C;
開放性指吸收外來成果,靈活性指變通方法,但題干強調體系化建設而非開放吸收,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科技著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科技著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1)朝代:西漢(答漢朝也可以)。
主要特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創新性強;雙向交流;世界領先。(任答2點)
影響: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任答2點)
(2)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任答3點)
(3)特點:船隊規模巨大,以和平交往為主,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任答2點)
影響: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由明清以前和平交往為主到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宋代的經濟發展;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與唐朝的對外交往。根據材料一“絲綢之路繁榮”和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西漢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來。商人們載著中國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后世稱“絲綢之路”。根據材料“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可得出開放包容;根據材料“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可得出兼收并蓄;根據材料“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可得出創新性強;根據材料“天文、醫藥等知識傳入的同時,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可得出雙向交流;根據材料“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可得出世界領先。根據材料一“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繁榮,各國商賈、使節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手工器物和動植物,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波斯金銀器皿的傳入推動了中國金銀制造業發展;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 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可知,唐朝對外交流,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根據材料一“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中國道教及完成本土化的佛教也向西、向東傳往域外,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匯溝通”可知,唐朝對外交流,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
(2)本題考查宋朝對外交往的知識。根據材料“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可得出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根據材料“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可得出中國商品質量高;根據材料“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可得出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
(3)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根據材料三“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船只上百”可知,鄭和遠航船隊規模巨大;根據材料三“船隊在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國威,邀請各小國前往朝貢,并就地進行交易,用所載貨物換取當地特產”可知,鄭和遠航以和平交往為主;根據材料三“鄭和的船隊已經熟練掌握潮汛、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以航海天文學與指南針定位技術相結合,保證了較高的航行精確度,開辟了多條新的航海路線”可知,鄭和遠航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結合所學可知,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本題考查對外交往的變化。根據材料四的分析可知,從唐朝至明朝前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以和平交往為主,從明朝中期至清朝時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從唐朝至清朝時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故答案為:
(1)朝代:西漢(答漢朝也可以)。
主要特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創新性強;雙向交流;世界領先。(任答2點)
影響: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任答2點)
(2)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任答3點)
(3)特點:船隊規模巨大,以和平交往為主,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任答2點)
影響: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由明清以前和平交往為主到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與唐朝的對外交往、宋朝的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等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0.【答案】(1)節日習俗:包粽子、龍舟競賽。核心文化內涵:愛國、關心民生疾苦。
(2)①:《紅樓夢》,文學形式:唐朝:詩;宋朝:詞;元朝:曲;清朝:小說。(答對兩組即可)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
(3)原因:宋朝社會自由開放,多元化環境激發了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史實說明: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答其他發明也可得分)
(4)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任答2點)
【知識點】傳統節日及習俗;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端午節。根據材料一“人們為屈原投粽入江、龍舟競渡”可知,端午節的習俗包括包粽子、龍舟競賽等。核心文化內涵:根據材料一“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匯聚成赤膽報國的拳拳深情,凝結為心系國家興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可知,端午節的核心文化內涵包括愛國、關心民生疾苦。
(2)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學。①:根據材料二“清代”“曹雪芹”可知,①應填《紅樓夢》。
文學形式:根據所學唐詩、宋詞、元曲的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主要文學形式是詩;宋朝時期,主要文學形式是詞;元朝時期,主要文學式是元曲;清朝時期。主要文學形式是小說。
原因:根據所學古代文學的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文化需求增加,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大眾化。
(3)本題考查宋朝的科技發明。根據材料三“自由開放的宋朝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激發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可知,宋朝社會自由開放,多元化環境激發了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史實說明:根據所學宋朝科技文化的知識可知,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4)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特征。特性:根據材料一"自古以來,無數先賢忠貞不屈之英雄氣節,撼蕩天地、千秋凜然,鋪就了端午節的文化底色"可知,傳統節日(如端午)習俗千年傳承,體現文化延續性;根據材料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可知,文學形式隨時代演變,不斷創新;根據材料一"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匯聚成赤膽報國的拳拳深情,凝結為心系國家興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可知,愛國主義(如屈原精神)凝聚民族認同,貫穿歷史,體現了統一性;根據材料三"自由開放的宋朝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激發了中國人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在思想、文化、科技、宗教、教育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可知,宋朝自由開放,吸收多元文化,促進科技、思想繁榮,體現了包容性。其它符合題意亦可。
故答案為:
(1)節日習俗:包粽子、龍舟競賽。核心文化內涵:愛國、關心民生疾苦。
(2)①:《紅樓夢》,文學形式:唐朝:詩;宋朝:詞;元朝:曲;清朝:小說。(答對兩組即可)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
(3)原因:宋朝社會自由開放,多元化環境激發了創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史實說明: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答其他發明也可得分)
(4)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任答2點)
【點評】本題考查端午節、中國古代文學、宋朝的科技發明、中華文明的特點等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21.【答案】(1)較大的是圖1;①是北庭都護府。
(2)政策特點:開明;例子: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統,需要管理遼闊疆域;東南: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
(4)智慧:①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②修教齊政,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5)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開發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往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利于鞏固國家主權的意識等。(任答2點)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唐朝的統治。根據材料一可知,圖片中的兩個形勢圖分別是唐朝前期的邊疆各族分布圖,以及遼、西夏和宋的形勢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邊疆除了中原地區外,還包括了新疆的一些地方,而宋朝的疆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所以相比較來說,區域較大的是唐朝,即圖1。
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為了加強對于新疆地區的控制,設置了安息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地區屬于北庭都護府的管轄范圍。
(2)本題考查唐朝民族關系。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是開明的民族政策。且材料二中強調“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可知,民族政策的特點是較為開明。
例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吐蕃和唐朝進行和親,先后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加強了唐蕃之間的友好聯系,促進了兩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融。
(3)本題考查元朝統治。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即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4)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可知,“清初以‘因俗而治’的策略把邊疆地區納入版圖,真正實現了‘大一統’格局,體現了治理中妥協的智慧”,可知,智慧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清廷逐步謀劃‘修教齊政’之策,即把邊疆和內地治理通盤考慮,把中央權力進一步滲透到邊疆地區,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形成治理的聯動效應"可知,清朝治理中改革的智慧是:修教齊政,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5)本題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央對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能夠增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央對邊疆設置機構,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的同時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多民族在統一的政權下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民族交往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趨勢: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的趨勢是,中央不斷通過設置機構等方式加強對于邊疆的控制,即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故答案為:
(1)第1空、較大的是圖1;①是北庭都護府。
(2)政策特點:開明;例子: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3)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統,需要管理遼闊疆域;東南: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
(4)智慧:①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②修教齊政,實現全國地方教化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5)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開發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往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利于鞏固國家主權的意識等。(任答2點)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唐朝的民族政策、元朝對地方和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孜县| 邵阳市| 苍山县| 宣城市| 潮州市| 灵石县| 汉中市| 道孚县| 章丘市| 上栗县| 崇明县| 石河子市| 玉门市| 东辽县| 诏安县| 景东| 阳江市| 城市| 沙田区| 宜丰县| 上虞市| 宣威市| 天津市| 连江县| 苍山县| 普格县| 石嘴山市| 龙山县| 张掖市| 巴马| 海晏县| 壶关县| 博客| 彰化县| 安仁县| 阿尔山市| 特克斯县| 岳普湖县| 新兴县| 外汇|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