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6課 戊戌變法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課標要求:了解戊成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核心素養目標2史料證實: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知道維新變法的背景,準確說出公車上書的時間、原因、人物、經過、結果及影響。概括宣傳變法的基本史實,提高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涵養史料證實。唯物史觀: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知道戊戌變法的背景,準確說出戊戌變法開始的標志、內容、理解戊戌變法的性質,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涵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通過本課學習,感悟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犧牲的反抗斗爭精神。導入新課救亡圖存列強入侵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列強瓜分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洋務運動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新的變革18401856187018941898半殖民地半化程度不斷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目 錄01康有為與公車上書02維新運動的開展03百日維新感悟人生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1.背景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列強瓜分中國邊疆危機半殖民地半化程度不斷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材料1:著名史學家陳旭麓也說:“曱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華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材料2: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吳玉章《吳玉章回憶錄》(1)甲午中日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加深,民族意識覺醒。曾國藩李鴻章材料3: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就產生了資本主義,因而產生了資產階級。——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的“兩個過程”及有關問題》(2)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正式登上政治舞臺。材料4:“議院者,公議政事之院也。集眾思,廣眾益……君民同體,上下同心。”——《盛世危言·議院》材料5:我們甲午戰敗(1895),非由于器械之不精也,資源之不廣也,或人才之不足也。我們之敗,是敗在顢頇落伍、貪污無能的政治制度。——唐德剛《從晚清到民國》材料6: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鄭觀應《盛世危言》(3)早期維新思想突破“器物”限制,開始轉向西方政治制度,為變法做了理論準備。直接原因:概念解析材料7: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但是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它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所以由失敗帶來的警悟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它可以稱為 “變”的起點。——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維新派活動于19世紀90年代的中國資產階級政治派別之一。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因受中日甲午戰爭以后民族危機嚴重的刺激,期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封建專制政體,救亡圖存,振興國家而得名。1895年春,《馬關條約》即將簽訂的消息傳到國內,激起朝野一片反對聲浪。2.領導人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康有為,廣東南海人。自幼熟讀經史,20多歲時到香港和上海游歷,對西方式治理下的社會有了親身感受。此后,他廣泛閱讀了當時能夠搜集到的西學書籍、報刊,鉆研西學知識。1891年正式在廣州收徒講學,宣傳維新思想,培養變法人才。梁啟超,廣東新會人。自幼聰穎好學,有“神童”之譽,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1890年,梁啟超慕名拜訪康有為。他自認為對經文詩詞頗有所知,康有為卻指出那些都是無用之學,并向他講解變法救國的道理。梁啟超聽完大為震撼,于是拜康有為做老師,后來成為維新運動的骨干。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托古改制 經世致用3.公車上書時間:背景:人物:主張:意義: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各省應試舉人《馬關條約》簽訂激起朝野上下反對;拒和、遷都、變法。拒和: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變法成天下之治。材料8:棄臺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康有為《公車上書記》變封建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1)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登上歷史舞臺。(2)它沖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次覺醒。公車: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后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感悟人生二、維新變法的開展:1.組織學會萬木草堂實務學堂中外紀聞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推動維新思想廣泛傳播。名稱 地點強學會 北京上海強學會 上海南學會 長沙農學會 廣州興儒會 瑞安勵學齋 西安蜀學會 成都材料10:強學會,清末資產階級創立的第一個維新派政治團體。1895年8月,在帝黨官僚首領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為發起、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的強學會在北京成立。楊銳、沈曾桐、徐世昌、袁世凱、張之洞、聶士成、汪大燮、孫家鼐、李提摩太、李佳白等數十人為會員。“強學會”的宗旨是“求中國自強之學”2.創辦報刊《時務報》1896年創刊于上海,梁啟超主筆。主張“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國聞報》1897年創刊于天津,嚴復主筆。主張“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材料11: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梁啟超《變法通議》材料12:西方勝過中國的地方,不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國只有實行變法維新,在能“自強保種”。——嚴復材料1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嚴復譯《天演論》學習西方制度變法圖強思想主張: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人物鏈接嚴復: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讀于福州船政學堂。1877年被選赴英國學習海軍。留學期間,廣泛涉獵西方各種政治學術理論。兩年后回國,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所譯《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生物進化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有影響圖報報紙。 思想特點:強調科學理性、制度變革,主張通過教育和制度改革強國。地位:維新派中最具西學背景的思想家,推動思想啟蒙。3.創辦學堂梁啟超創辦的時務學堂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康有為與其弟子梁啟超、陳千秋等為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為國家培養有識之士與棟梁之才,特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講學,之后更是在萬木草堂策源發起中外聞名的戊戌變法。萬木草堂不同于封建舊式學府,它與封建教育分庭抗禮, 培養學生志在用新的觀念與方式改造中國與社會,培養和造就大批維新變法骨干。湖南時務學堂創辦于1897年10月,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學堂。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后,抨擊封建專制主義傳統觀念,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為維新運動醞釀思想、準備干部。時務學堂既是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的一個重要陣地,又是舊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轉變的一個典型代表,它還是戊戌維新期間全國最具影響的學校之一。4.影響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學會 開堂講學 聚集改革力量創辦報刊 著書立說 尋找變法依據論戰交鋒 擴大變法影響持續上書,爭取皇帝支持變法圖強。主要觀點: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影響:感悟人生三、百日維新1.背景材料16: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職恐自爾之后,皇上與諸臣,雖欲茍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初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材料17:太后若仍不給我事權,我愿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敗給日本后光緒帝材料18: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違祖宗大法,無損滿洲權勢,即不阻止。——濮蘭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紀》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百日維新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其開始的標志又是什么?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國軍艦突然駛進往日平靜的膠州灣,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里,艦上官兵竟順利登陸并占領了青島。這就是震動中外的膠州灣事件。①德國強占膠州灣。②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呼吁變法救國。③光緒帝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決心變法。2.開始標志:光緒帝急需解決的問題:帝國主義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國運;掙脫慈禧太后的權力束縛,奪取實權。愛新覺羅·載湉,光緒皇帝。4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慈安逝世后由慈禧太后獨裁)。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后雖名義上歸政于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材料19:(1898.1)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材料20:慈禧早年曾支持過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的失敗給她以巨大的刺激和精神震撼。當光緒皇帝把自己“不愿為亡國之君”而決意變法的想法轉告給太后時,她表示,“茍可以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3.主要措施類別 內容 作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士民上書言事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議政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創辦京師大學堂有利于傳播資產階級思想和培養人才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性質: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也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閱讀教材,歸納百日維新相關內容。資產階級北京大學材料21: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業者,將及萬人。——《夢蕉亭雜記》材料22: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謀生計者,任其自由。于是滿族諸人大嘩,謠謗四起。 ——黃鴻寺《清史紀事本末》材料23:全國的讀書人都覺得前功盡棄。他們費了多少心血,想從之乎也者里面升官發財。一旦廢八股,他們絕望了……――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類別 內容政 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 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教 育 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創辦京師大學堂軍 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結合材料思考,變法會觸動哪些人的利益?舊官僚舊讀書人八旗兵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掌有實權,阻撓和破壞變法詔令的貫徹。4. 結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軟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政變)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康有為逃往香港,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劉光第 39歲楊銳 41歲林旭 23歲楊深秀 49歲康廣仁 31歲譚嗣同 33歲戊戌變法失敗的標志寧可亡國,不可變法,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慈禧學史崇德戊戌政變時,譚嗣同拒絕出走,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等人被捕后,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正氣凜然地喊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后倒在屠刀之下。他在《獄中題壁》寫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表現出矢志為變法獻身的精神,激勵更多后來者繼續探索救國之路。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舍我其誰的犧牲精神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譚嗣同有兩個著名弟子:一個叫蔡鍔,一個叫楊昌濟。蔡鍔有一個學生叫朱德,楊昌濟有一個學生叫毛澤東。人間正道是滄桑,少年中國最終在他們腳下實現。5. 失敗原因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從中可以獲得什么教訓?材料24:朝廷中大多數高級官員的位置都出自她 (慈禧太后)的恩賜并效忠于她……協助皇帝作出重要決策的高級官員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材料25:變法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抵制和反對,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撫大多持觀望態度。材料26:當慈禧太后把光緒帝囚禁后,他無奈感慨“雖有改革之心,卻毫無實權,朕就是一個傀儡呀!”①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光緒帝沒有實權材料27:光緒帝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幾年吃的東西不顧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吃了。”——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材料28:榮祿:“固知法當變,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有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既變矣!”——王樹增《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材料29:變法形勢危急時,維新派勢單力薄,只好將希望寄托在袁世凱的身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②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相對弱小,缺乏必要的政治經驗。材料30:維新志士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王先明《中國近代史》③缺乏群眾基礎教訓: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合作探究思考: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均由清臣所策動,推行時間有長有短,但均歸于失敗,試比較二者的異同?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學習側重時間目的代表人物學習對象性質領導派別評價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19世紀60—90年代1898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救亡圖存,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學西方學英國、日本君主立憲制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①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產生②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③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開端①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技的傳播②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③影響了后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④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相同點:不同點:①二者均遭守舊勢力反對;②皆因清朝腐敗難救而不果。①洋務運動失敗在于只學西方之皮毛,舍本逐末;②維新運動倡導者官職卑微、缺乏權勢,支持者光緒帝名為皇帝卻沒有實權。6. 影響材料31: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顏炳罡 《戊戌變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材料32:維新派大力傳播著……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進化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有利于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李捷、王順生《中國近代史綱要》材料33:“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近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摘編自《回顧戊戌重溫歷史》材料34:戊戌之敗,使國人知非革命不足以救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知識,分析戊戌變法的地位及產生的影響。地位: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也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影響:戊戌變法使更多仁人志士關心國家命運,促進了思想啟蒙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對近代教育和報刊事業的發展也產生長遠影響。同時也加快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步伐。拓展延伸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為廣育人才,講求時務,決定創辦京師大學堂。變法失敗后,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下來,不過規模非常有限,學生總數僅200余人。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京師大學堂停辦,1902年復校,增設預備科及速成科等,速成科又分為仕學館和師范館,后增設進士館、譯學館、醫學實業館。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同年,京師大學堂設政法、文學、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設有經、法、文、格致、農、工、商七科,畢業生分別授予貢生、舉人、進士等頭銜。辛亥革命后,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原師范館發展為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大學堂材料35: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課堂總結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封建勢力進行阻撓破壞序幕發展結局公車上書組織學會創辦報刊百日維新戊戌政變變法失敗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影響:思想解放高潮?戊戌變法既是一場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也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