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總分:71分 建議用時:45分鐘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4·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2023年12月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從距今約5 800年至距今3 500年可劃分為中華文明的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其中距今5 800—5 200年前后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此成果將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線向歷史縱深推進了五六百年。由此可知( )。A.人們對中華文明有了更深入的認識B.古國時代中原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C.歷史學發展取決于考古技術的進步D.牛河梁遺址表明中華文明已經成熟2.(2024·云南三校高三下學期聯考)仰韶文化早期,通過采集獲得的野生植物仍然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但農耕生產的比重逐漸增加,多數考古遺址發現的農作物遺存大多為粟和黍,說明當地是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只有淮河上游的舞陽賈湖遺址中發現了豐富的稻作農業遺存。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不少地方的考古遺址中都發現了稻作遺存。這一變化( )。A.體現了精耕細作的特征B.反映了早期農業的發展C.展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D.印證了南稻北粟的格局3.(原創)2021年,在河南洛陽蘇羊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20余件可復原的屈家嶺(位于今湖北荊門)時期的器物,如罐形鼎、花邊捉手器蓋等,還發現了一枚頗具紅山文化特征的獸首石雕。這些發現可用來證實( )。A.新石器時代南北交流頻繁B.長江流域文明具有優越性C.中華文明已出現區域交流D.早期國家形成的共性特征4.(2024·河北保定三模)甘肅南佐遺址距今5 100年左右,該遺址核心區是由9座大型夯土臺及其內外環壕圍成的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聚落遺存,中央有面積達上萬平方米的帶有夯土圍墻和護城河的宮城區(見下圖)。這可用于研究該時期(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態 B.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C.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 D.游牧部落的典型形態5.(2024·江蘇鹽城模擬)下表所示為二里頭文化禮器系統與諸區域禮制文化因素的對應關系(部分)。據此可知,中國早期禮樂文化( )。二里頭文化禮器 原型器物所在區域文化 象征權力類型青銅鼎、爵、卜骨 王灣三期文化、二里頭文化 政治權力、祭祀權力青銅鈴、綠松石龍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權力玉琮、玉璧、玉鉞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權力、軍事權力A.維護專制王權 B.形成完備體系C.呈現統合趨勢 D.促進華夏認同6.(2024·安徽池州三模)下圖為后人依據“大禹五服制”制作的夏朝國家結構示意圖。據此可知,夏朝( )。A.華夏認同觀念初步形成B.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C.血緣關系決定行政區劃D.國家組織管理松散7.(2024·河北保定三模)《逸周書》記載:“湯放(放逐)桀而復薄,三千諸侯大會。”《太平御覽》記載:“諸侯有不義者,湯從而征之,誅其君,吊(慰問)其民,天下咸服。”上述文獻記載可以說明商代( )。A.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 B.構建了貴族宗法制度C.推動了早期國家發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8.(2024·陜西西安高三模擬)文獻資料與考古研究表明,中國遠古三大族團均有自己的圖騰。東夷族團的圖騰是鳥,華夏族團的圖騰是龍,南苗族團的圖騰是犬。每個大族團的下屬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圖騰,如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巴族的圖騰是虎,等等。這( )。A.體現出南北文化的交融B.標志著“中國”概念的形成C.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D.反映了人對自然的征服9.(2024·四川雅安三模)商代,“公”是商王對其旁系親屬的稱呼。周初,除周王室貴族憑血緣關系稱“公”者外,周王還常把“公”的稱號授予功臣,如呂尚便被賜予“公”的稱號,被稱為“太公”。這一變化反映了周初( )。A.宗法觀念逐漸淡化 B.國家治理的理性化趨勢C.專制王權不斷強化 D.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10.(2024·內蒙古赤峰一模)某學者認為,西周時期的“諸侯大亞”是留居王畿內的外服諸侯的分族。他們往往在王朝供職,既是王官人選的重要來源,也是最高統治者介入邊域經營的紐帶。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西周時期的“諸侯大亞”有利于( )。A.消弭中央與地方的矛盾B.擴大官吏人才來源C.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推動分封體制完善11.(2024·河北模擬)某史書記載:“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廟宇大都建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上述城市建設原則遵循的主要理念是( )。A.尊卑等級觀念 B.以孝為先觀念C.科學規劃觀念 D.天人合一觀念12.(2024·廣東高三上學期調研)據商代甲骨文記載,當時酒的種類分為鬯(加有草藥的香酒)、醴(低酒精含量的米酒)、酒(充分發酵的米酒),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時一次多至上百卣(古代盛酒器具),而且貴族頻繁地舉行祭祀。僅在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中就發現40尊青銅爵,足見當時社會上飲酒之風的盛行。這從側面反映出商代( )。A.宗教與王權緊密結合B.農業生產的較快發展C.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13.(2024·江蘇南通三模)西周后期,各青銅器作坊為了滿足貴族們對大量成套青銅禮器的需求,將產品集中到鼎和編鐘等為數不多的器類上,并簡化了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流程。此時的作坊生產反映出( )。A.青銅鑄造技術衰落B.貴族等級分封制解體C.禮樂制度得到發展D.官府不再壟斷手工業14.(2024·湖南一模)傳說黃帝時期有人“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支)”,以“調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夏朝后期有很多王以日干為名;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干支的記載,商王也多以天干為代號。這說明( )。A.先秦時期對天文歷法有初步認知B.古代君主重視記錄物候氣象變遷C.中國傳統紀年法的發展一脈相承D.生肖與星座影響了古代社會生活15.(2024·吉林長春三模)中國古代音樂一般包括宮、商、角、徵、羽五音。武王克商后,《周禮》規定音樂不用商音。西周晚期,青銅編鐘越來越多地用于娛樂活動,商音再次出現,并提高了音樂性能。這種變化體現了( )。A.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B.青銅鑄造工藝的進步C.自然尚美的現實需求D.西周禮樂制度的完善二、非選擇題(共26分)16.(改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京東胡林人遺址出土了距今10 000年前后栽培的粟和黍。此外,浙江上山遺址、湖南玉蟾巖遺址也出土了距今10 000年左右栽培的稻。這表明當時農業生產力提高,人們過著定居生活。距今約5 300年前的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了祭壇、積石壕、神廟、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浙江良渚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都發現了大型都邑、宮殿和權貴階層的大墓,這表明當時社會分層和分化加劇。約4 000年前的二里頭遺址中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由古國文明向王國文明過渡。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等區域由于洪澇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環境變化,農業遭受嚴重打擊,文化和社會轉向衰落,本區域的文明進程出現挫折,轉而被納入以中原地區王朝為中心的文明一體化進程。約3 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加強了對王畿地區之外廣大區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1)根據材料,概括原始社會時期中華文明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推動奴隸社會時期中華文明繼續發展的因素。(8分)17.(2024·遼寧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圖1 圖1:西周利簋,于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臨潼縣,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圖2 圖2:利簋上書金文,三十二個字“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錫又(右)事(史)利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原文大致意思:武王征伐商朝,在甲子日的早晨,歲星當位,(在)黃昏時就攻克了商都。辛未日,武王在闌地的軍隊中,賞賜給右史利青銅,(利)用來制作了紀念檀公的珍貴禮器] 根據材料,從三個不同的角度闡述“西周利簋”這一文物的史料價值。(12分,角度明確,闡述具體,邏輯合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A 根據材料“此成果將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線向歷史縱深推進了五六百年”可知,此成果是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成果,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新成果的出現,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A項正確;材料沒有進行比較,無法體現古國時代中原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排除B項;“取決于”的說法絕對,排除C項;牛河梁遺址表明中華文明尚處于起源階段,此時中華文明并不成熟,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區水稻遺存較少,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水稻種植范圍擴大,不少考古遺址中發現了稻作遺存,這說明了稻作農業的北傳,反映了早期農業的發展,B項正確;精耕細作農業萌芽于夏、商和西周,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國家初始形態主要體現在階級分化、城市建筑等方面,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水稻向北方推廣,而非強調南稻北粟的格局,排除D項。3.C 蘇羊遺址出土了屈家嶺時期的器物和具有紅山文化特征的石雕,表明這一時期中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存在交流與交融,這說明當時中華文明已出現區域交流,故選C項;存在南北交流不意味著南北交流頻繁,A項錯誤;題干材料無法證實長江流域文明的優越性,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階級和國家機器的產生,無法體現早期國家形成的共性特征,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可知,該遺址布局嚴整,有大型的夯土臺和內外壕溝,這是社會組織能力提高的表現;宮城處于中央,凸顯了權力,這說明該遺址可用來研究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C項正確。原始群落的遺存達不到這樣的規模,排除A項;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強調多個部族和邦國的存在,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游牧部落,排除D項。5.C 根據材料可知,二里頭文化禮器系統與諸區域禮制文化因素存在相似之處,這反映出中國早期禮樂文化呈現統合趨勢,C項正確;此時還未出現專制王權,排除A項;從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形成完備體系”的結論,排除B項;此時還未出現華夏認同觀念,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可知,“大禹五服制”中描述的理想化圈層結構是將疆域劃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從都邑到流放之地,王權的控制力逐層遞減,這說明夏朝國家組織管理松散,D項正確;華夏認同觀念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且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項;雖然夏朝的統治確實具有王權與神權結合的特征,但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B項;血緣關系會影響行政區劃,但不起決定作用,排除C項。7.C 根據材料可知,商湯滅夏后,在諸侯中威望提升,進而通過征伐“不義”諸侯,使“天下咸服”,商朝統治得以強化,這說明早期國家獲得發展,C項正確;商朝尚未形成“中央集權體制”,排除A項;商湯得到天下認可不能說明其構建了貴族宗法制度,排除B項;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戰國時期,排除D項。8.C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遠古三大族團均有自己的圖騰,每個大族團的下屬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圖騰,這體現了早期人類的圖騰崇拜,折射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早期文明生活,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的交融,排除A項;此時“中國”概念尚未形成,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圖騰崇拜,不能說明人對自然的征服,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可知,“公”這個稱謂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到西周時期,統治者利用“公”這一稱謂來拉近王室與功臣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國家治理的理性化趨勢,B項正確;周初實行宗法制度,宗法觀念濃厚,排除A項;西周時期王權有限,尚未出現“專制王權”,排除C項;秦漢時期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D項。10.C “諸侯大亞”留居王畿內,往往在王朝供職,說明他們與中央聯系緊密,同時他們又是最高統治者介入邊域經營的紐帶,這就使得中央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地方,C項正確;消弭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的說法夸大了“諸侯大亞”的作用,排除A項;外服諸侯的分族仍然是貴族,不能說明官吏人才來源擴大,排除B項;材料所述與分封體制無關,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可知,宗廟作為王權及等級制度的重要象征,在都城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廟位于宮城的中心,反映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及布局大都以“禮制”為基礎,體現了尊卑等級觀念,A項正確;以孝為先首先表現在家族方面,統治者講求孝也是為了維護其等級利益,且材料沒有體現“孝”,排除B項;等級理念并非科學的理念,排除C項;尊卑等級并非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排除D項。12.B 據材料“用酒量很大”“貴族頻繁地舉行祭祀”可知,商代飲酒之風盛行,而酒的釀造與糧食生產緊密相關,這從側面反映出商代農業生產發展較快,B項正確;材料強調商代貴族祭祀頻繁,社會上飲酒之風盛行,并不能說明王權與宗教緊密結合,排除A項;從材料中無法看出商代統治者對國家治理方式的改進,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商代貴族的飲酒之風,沒有涉及貧富差距,排除D項。13.C 據材料“為了滿足貴族們對大量成套青銅禮器的需求,將產品集中到鼎和編鐘等為數不多的器類上,并簡化了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流程”可知,貴族等級分封制仍然存在,禮樂制度得到發展,C項正確,B項錯誤;“將產品集中到鼎和編鐘等為數不多的器類上,并簡化了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流程”,說明青銅鑄造技術進步,而不是衰落,排除A項;“各青銅器作坊為了滿足貴族們對大量成套青銅禮器的需求”,說明官府仍然壟斷手工業,排除D項。14.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中國人已經發明了干支紀日法,這和當時人們觀察天文星象,進而產生“日月之行”“陰陽之氣”“四時之度”的觀念有關,故A項正確;材料所述僅涉及夏商君主以天干為代號,未涉及古代君主“重視記錄”氣象變化,排除B項;材料所述為干支紀日法,而非“紀年法”,排除C項;“生肖與星座”不等于天干地支,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15.C 根據材料可知,出于政治需要,西周早期規定不用商音,但西周晚期商音再次出現且音樂性能提高,這主要是因為對美妙音樂的崇尚,使人們拋開政治因素而追求自然、回歸音樂本質,C項正確;社會轉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對美妙音樂的追求,與青銅鑄造工藝的進步與否無關,排除B項;青銅編鐘越來越多地用于娛樂活動不代表禮樂制度的完善,排除D項。16. 【答案】 (1)特點:原始社會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原始社會時期中華文明如滿天星斗,多姿多彩;多元一體,相互交流。(6分)(2)因素:農業生產力不斷進步(生產工具的發展);政治制度的創新(王位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文字的出現與逐步成熟;人本思想的出現及踐行(敬天保民思想、周公制定禮樂制);勞動人民的勤奮創造。(8分,任答四點即可)【解析】 第(1)問,從文明發展階段、文明分布、文明整體特征等角度進行分析。第(2)問,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勞動人民等角度進行分析。17. 【答案】 西周利簋是研究西周歷史的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1分)政治角度:為研究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提供了直接證據,可以與文獻史料相互印證。(3分)經濟角度:西周利簋的形制與紋飾直接展現了西周時代的青銅器鑄造水平。(3分)文化角度:利簋的形制是上圓下方,體現了古代天人觀中的“天圓地方”的理念;利簋內側銘文是西周金文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西周金文的藝術風格。(3分)綜上所述,利簋作為一手史料,在研究西周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觀念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重要的實物史料。(2分)【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材料描述了西周利簋的出土地等基本信息以及銘文信息;其次,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三個角度具體闡述西周利簋的史料價值;最后,對所闡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