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到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總分:71分 建議用時:45分鐘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原創)史載,漢獻帝曾四次下詔“禪位”于曹丕,詔書中有以下記載:“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勛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跡,而重華禪以帝位。”材料反映出漢獻帝的“禪讓”( )。A.有利于構建曹魏政權合法性B.開創了新型朝代更替模式C.維護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D.沖擊了傳統儒家天命思想2.(2024·湖南二模)西晉初年,晉武帝懲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同姓王多達27位。這些王多擔任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掌握軍政大權。這一做法( )。A.壯大了門閥士族的力量B.實現了鞏固統一的目的C.改變了刺史的原有職能D.埋下了宗室動亂的隱患3.(2024·湖南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竹子只能生長在溫暖的氣候環境里。根據文獻記載,兩漢和西晉時期,陜西和河南都有茂密的竹林;而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苻堅在長安種植的竹子卻大面積枯死。這一情況帶來的直接結果是( )。A.民族交流交融 B.生態環境的惡化C.政權更迭頻繁 D.人口內遷與南遷4.(2024·廣東汕頭模擬)東晉和南朝宋齊時北邊的疆域,大致以淮水為界,經過幾度北伐,疆域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隨后又退回到了淮水一線;梁陳只能保有長江以南。這( )。A.源于江南經濟的初步開發B.符合古代政局變遷的整體趨勢C.說明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D.導致了門閥政治逐漸走向衰落5.(2024·安徽高三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下表所示為北魏時期的部分墓志(節選)。這體現出( )。墓主 墓志(節選)乞伏保達 其先蓋夏禹之苗裔爾朱紹 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因為郭氏,封居秀容,酋望之胤,遂為爾朱A.北方民族交融持續增強B.孝文帝改革效果顯著C.北方華夏認同意識增強D.北魏實現了北方統一6.(2024·江西上饒二模)考古發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展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模、位置和名稱等與魏晉一致。北魏此舉意在( )。A.促進北方各民族交融B.樹立北魏政權的正統性C.推行中原的禮儀制度D.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7.(2024·福建廈門模擬)魏晉時期,州郡志書的撰述形成熱潮。與前代志書側重政區沿革和疆域四至不同,魏晉志書關注的對象主要是“異物”,所記多為長江以南的草木禽獸。這種現象反映出( )。A.社會上的宗教氛圍濃厚B.社會安定促進文化發展C.地志書寫凸顯實用精神D.人口遷移影響地理認知8.(2024·貴州遵義高三上學期階段練習)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大大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聯系;唐朝時期,大運河成為“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賦以存立”的重要生命線。這說明隋唐時期(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B.水路運輸成為主要運輸方式C.經濟重心南移產生重大影響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定9.(2024·廣東廣州二模)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詔修史書,于貞觀十年(636年)修成《梁書》《北齊書》等。《梁書》認為南齊敗亡是末代統治者“掊克聚斂,侵愁細民”所致;《北齊書》認為“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書》認為隋亡是因為隋煬帝“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統治者( )。A.宣揚君權神授 B.重視民生C.鼓勵秉筆直書 D.虛美隱惡10.(2024·福建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閱武》中寫道:“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遂以喪邦。何則 越習其威,徐忘其備。”據此可知,唐太宗( )。A.認為治國理政應該因勢而異B.總結隋亡唐興的經驗教訓C.強調文治武功需要統籌兼顧D.主張安不忘戰的軍事思想11.(2024·江蘇揚州模擬)繼640年唐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寧國公主、崇徽公主嫁去回紇,另外,唐王朝與奚、契丹等少數民族也進行了和親。唐朝此舉( )。A.說明國家實力尚弱 B.提高了女性政治地位C.意圖穩定民族關系 D.標志著羈縻政策終結12.(2024·浙江二模)《禮賓圖》(見下圖)是出土于陜西唐章懷太子(654或655—684)墓中的壁畫,描繪了鴻臚寺官員接見三位使節的情景。下列選項中,對該圖分析正確的是( )。A.鴻臚寺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禮儀B.鴻臚寺的職責僅限于管轄少數民族事務C.鴻臚寺是隸屬于唐朝尚書省的官方機構D.唐朝與世界各地區的交往活動更加頻繁13.(2024·湖北黃石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大蟲皮制度是吐蕃王朝對有戰功者賜以虎皮衣飾以彰其勇,并授予“大蟲皮”等稱號的一種政治制度。考古學家通過對敦煌、新疆出土的吐蕃文書以及石窟壁畫、題記等的考察,確定了該制度的創立時間不晚于尺帶珠丹時期(704—755年在位)。這主要表明( )。A.藏族先民具有虎崇拜的傳統B.歷史事實的確認應注重證據C.當時西藏已直屬于中央政府D.歷史研究必須借助實物史料14.(2024·湖北模擬)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藩鎮割據局面持續了100多年。河朔三鎮節度使不論是世襲的還是軍士擁立的,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認可;此外絕大多數藩鎮,如中原、邊疆、東南型藩鎮,其節度使的調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決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鎮( )。A.擁兵自重相互混戰 B.強化了中央集權C.導致國家由盛轉衰 D.延續了唐朝統治15.(2024·湖北武漢模擬)“牛李之爭”是唐末官僚集團內的黨爭典型,“牛黨”首領牛僧孺代表主事科舉的禮部尚書“門生”勢力,而“李黨”首領李德裕代表的是公卿世家勢力。“牛李之爭”以牛黨茍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這反映了唐末( )。A.社會流動性尚可 B.君主專制的削弱C.門閥士族達到新高峰 D.政黨政治的萌發二、非選擇題(共26分)16.(2024·陜西漢中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摘編自[西晉]江統《徙戎論》材料二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納漢臣崔宏建議,自謂黃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黃帝嫡孫。拓跋珪及繼任的三位皇帝或親往或遣使至涿鹿黃帝廟祭祀。孝文帝時又下詔:“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對關于遷都的質疑,他說:“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時,漢臣薛宗起建議不應以祖先曾經的居住地為確定門第等級的主要標準,他說:“陛下黃帝之胤,受封北土,豈可亦謂之胡邪!”(1)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關于民族問題的主張,概括其理由。(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在民族關系理念上的發展,并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進步作用。(8分)17.(2024·新疆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傳統史籍不會刻意記錄某些個體生命的生活痕跡,作為地下文物的墓志則寄托了生人對逝者的哀思。墓志常以固定的格式記述墓主人的出身背景、生平經歷、仕宦生涯或家庭生活等內容,末尾以銘文對墓主人的一生進行概括,故又稱“墓志銘”。唐朝開放包容,各族人士寓居中土,甚至終老華夏,他們的墓志透露出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真實細節。墓主人 民族 墓志主要內容何文哲 粟特人 任職禁軍,救君主于危難康君 粟特人 金鞍寶馬,去來三市之傍;綏頰高談,出入五侯之第。……陸大夫之宴喜,愿得分庭;孫丞相之招賢,方齊置驛米繼芬 米國人 其先西域米國人也……信行為遠邇所稱,德義實閭里咸荷安思溫 粟特人 儒釋二門,特加精意。篆隸得回鸞之妙,莊周自天性之奇 ——摘編自蔣愛花《四海同風:墓志所見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以上唐代墓志出現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以上唐代墓志的史料價值。(6分)參考答案1.A 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迫讓位于曹丕,禪讓詔書中列舉堯舜時代的禪讓故事,宣揚“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的觀點,來構建曹魏政權取代漢政權的合法性,故A項正確;禪讓制古已有之,開創新型朝代更替模式的表述錯誤,排除B項;禪讓只是政權的和平過渡,和世家大族政治特權并沒有邏輯關系,排除C項;漢代儒學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與“天命不于常”并不沖突,D項錯誤。2.D 根據材料可知,西晉初期,同姓王權力較大,這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D項正確;大封同姓王與門閥勢力無關,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做法并未達到鞏固統一的目的,反而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釀成“八王之亂”,排除B項;刺史職能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改變,排除C項。3.D 由材料可知,東晉十六國時期,在長安種植的竹子大面積枯死,說明氣候在變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為了生存,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D項正確;民族交流交融是氣候變冷所帶來的間接結果,排除A項;材料所述現象本身就是生態環境惡化,B項不是這一情況帶來的結果,排除;政權更迭頻繁是氣候變化帶來的間接結果,排除C項。4.B 根據材料可知,南朝前期,還能將疆域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到了南朝晚期,疆域只能保持在長江以南,反映了南方政權在南北競爭中漸趨衰落,這符合中國古代整體上由北方統一南方的政局變遷趨勢,B項正確;南方的開發增強了南方的實力,不符合南方政權只能保有南方的邏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東晉和南朝的疆域變化,不能直接說明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排除C項;門閥政治的衰落與南弱北強沒有關聯,排除D項。5.C 根據材料可知,這兩位少數民族人士認為自己的祖先出自華夏族,反映出北方華夏認同意識增強,C項正確;材料沒有論及民族交融,也沒有體現“持續”,排除A項;華夏認同是否受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僅從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排除B項;僅從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北魏實現了北方統一,排除D項。6.B 北魏是少數民族政權,其遷都洛陽,在洛陽建設中借鑒中原正統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強調其政權的正統性,B項正確;促進北方各民族交融是北魏此舉的客觀作用,不是主觀目的,排除A項;北魏此舉的目的是強調其政權的合法性,排除C項;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是北魏政權的一個重要目的,但材料中的舉措無法體現這一目的,排除D項。7.D 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的志書側重記載長江以南的草木禽獸,說明長江以南的地理情況逐漸被人們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人口逐步向南遷徙,影響了地理認知,D項正確;草木禽獸與宗教氛圍關系不大,排除A項;“社會安定”的說法錯誤,魏晉處于分裂時期,排除B項;草木禽獸與實用精神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8.D 根據材料可知,大運河大大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聯系,成為唐朝的生命線,這說明大運河的修建促進了國家的統一,鞏固了國家的統治,D項正確;材料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判定隋唐時期中國的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判斷水路運輸是否成為主要運輸方式,排除B項;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尚未完成,排除C項。9.B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統治者認為南齊、北齊、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當時的統治者施行暴政,搜刮百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初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輕徭薄賦,重視民生,B項正確;材料主要表達的是唐朝統治者對待歷史的態度,排除A項;秉筆直書指史官只根據歷史的真相來書寫歷史,排除C項;唐朝修史時直指前朝弊政,可見唐朝統治者并沒有虛美隱惡,排除D項。10.D 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通過勾踐和徐偃的例子來說明即使在和平時期,也不能忘記戰爭的可能性,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加強軍事力量的培養和維護,D項正確;唐太宗在這段話中并沒有直接提到治國理政應該因勢而異,排除A項;唐太宗的確對前朝興衰進行了思考,但材料并非總結隋亡唐興的經驗教訓,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軍事方面,而非對文治武功的統籌兼顧,排除C項。11.C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統治者通過和親的方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友好關系,體現了唐朝穩定民族關系的意圖,C項正確;唐朝時期的國家實力比較強大,排除A項;材料與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無必然聯系,排除B項;唐朝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采取了羈縻政策,排除D項。12.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鴻臚寺屬于禮部主管外交的機構,而禮部屬于尚書省,因此鴻臚寺是隸屬于唐朝尚書省的官方機構,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禮部的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鴻臚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務與外事接待活動及兇喪之儀的機構,排除B項;“各地區”的說法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D項。13.B 根據材料可知,通過對敦煌、新疆出土的吐蕃文書以及石窟壁畫、題記等的考察,考古學家確定了“大蟲皮”制度的創立時間,說明歷史事實的確認應注重證據,B項正確;材料內容不能說明藏族先民的虎崇拜傳統,排除A項;西藏直屬于中央政府是在元朝,排除C項;歷史研究可以借助實物史料,但必須借助實物史料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4.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藩鎮雖然有一部分游離于中央政府之外,但名義上與中央政府之間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權力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唐朝的迅速崩潰,延續了唐朝統治,D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看不出各藩鎮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出藩鎮之間相互混戰的結論,排除A項;唐朝藩鎮削弱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排除C項。15.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身科舉的牛黨戰勝出身士族的李黨,這說明科舉制的作用日益凸顯,在客觀上有利于庶族子弟通過科舉進入統治階層,反映出社會流動性尚可,A項正確;牛李黨爭不一定會削弱君主專制,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門閥士族在黨爭中失敗,排除C項;政黨政治是民主政治的產物,排除D項。16. 【答案】 (1)主張: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遠離中原。(2分)理由:儒家的傳統觀念;夷夏風俗習性不同;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4分)(2)發展:北魏皇帝自稱是黃帝的后裔,改姓元氏;效仿黃帝遷都河南。(4分)進步作用:促進了洛陽的繁盛;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推動了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華夏認同意識;奠定了隋唐國家統一的基礎。(4分)【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一“內諸夏而外夷狄”“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可以得出作者主張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該遠離中原。第②小問從思想、社會風俗、對中原的危害等角度進行闡述。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二“自謂黃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黃帝嫡孫”“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得出北魏皇帝自稱是黃帝的后裔,改姓元氏;根據材料二“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得出效仿黃帝遷都河南。第②小問從對洛陽的影響、北方整體發展、民族關系、華夏認同意識以及對后世統一趨勢的作用等方面闡述。17. 【答案】 (1)時代背景:商品經濟活躍;統治者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儒家思想影響大,文化認同增強;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和鞏固;等等。(6分)(2)史料價值:唐代墓志屬于第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同時,墓志也具有文獻史料價值,對研究唐朝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和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我們也要看到,這些史料記載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需對其史料價值進行甄別,并將這些史料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6分)【解析】 第(1)問從經濟、民族政策、思想文化等角度進行說明。第(2)問結合材料及所學史學理論研究的知識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