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講 三國至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總分:71分 建議用時:45分鐘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4·河北模擬)唐初,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兩人),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兩人)和尚書省的長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門下省的政事堂共議國政。為彌補宰相的缺額或增加宰相的人數,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級較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唐初此舉( )。A.助推決策權和執行權的分離B.導致國家權力機構的臃腫C.降低了朝廷政令的執行效率D.加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2.(2024·北京東城區一模)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見諸宰相,宰相須同進同出。諸宰相“會食于政事堂”,皇帝還安排很多負實際行政責任的低級官員也進入政事堂。從上述材料可推知,唐代( )。①實行集體議政 ②宰相權力逐步擴大 ③外重內輕局面改善 ④決策失誤有所減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湖北一模)魏晉時期,州郡擁兵,刺史、郡守多帶將軍號。同時,魏晉以軍將為都督,或都督一州、數州、一郡、數郡,而都督兼領州刺史、郡太守,既統軍事,又理民政。這表明魏晉時期( )。A.職官設置雙軌制 B.政權更迭頻繁C.地方政權軍事化 D.中央集權加強4.(2024·江蘇二模)漢代士人在忠孝之間往往選擇先忠后孝,到魏晉南朝時,士人忠君觀念逐漸淡化,重孝道而輕忠君,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觀念。與士人忠孝觀的轉變密切相關的是( )。A.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 B.社會倫理道德的淪喪C.士族門閥政治的形成 D.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5.(2024·四川南充二診)鄉品本是魏晉中正代表鄉黨輿論為士人評定的資格等級。一般認為,魏晉士人鄉品的評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實際上,中正授予鄉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這一現象( )。A.導致了選舉權地方化B.表明選官制度理性化C.加劇了社會階層固化D.體現對官員文化素質的重視6.(2024·湖南三模)《隋書》記載:“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這一變化( )。A.說明隋朝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B.體現了隋朝的國家治理能力增強C.折射出科舉制度完善了選官機制D.表明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7.(2024·遼寧沈陽三模)下表所示為唐代高門士族清河崔氏入仕情況統計。這可以用于印證唐代( )。入仕總人數287人 有確切記載入仕途徑的有84人。其中,18人以門蔭入仕,66人以科舉入仕為相總人數12人 1人以門蔭入仕,3人入仕途徑不明,其余8人均以科舉入仕。科舉及第的8人中,7人為進士科出身,1人為諸科出身A.士族仍舊把持國家大權B.科舉制為士族所壟斷C.官僚隊伍素養明顯提高D.科舉取士日益受重視8.(2024·江西高三3月聯考)安史之亂后,作為司法監察機構的御史臺在政務運行過程中承擔著部分文書傳遞工作和行政監督職能。同時,御史臺還侵奪了本屬于尚書省六部諸曹的政令權和事務權。這表明唐代中后期( )。A.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完善B.中樞運行機制受到沖擊C.權力制衡機制日益失效D.御史臺的權力一家獨大9.(2024·重慶模擬)在唐初的國家財政收入中,戶、地兩稅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天寶年間,每年地稅所得約1 240萬石,約占國家全年收糧總數的1/2,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經和租、調大約相等。這一變化反映出( )。A.實施賦稅改革的可能性B.百姓賦稅負擔相對減輕C.國家管控力被嚴重削弱D.租佃關系的進一步發展10.(原創)下圖為隋大業五年(609年)至唐長慶元年(821年)應稅戶數和戶均口數折線圖。據該圖可知( )。A.唐朝戶均口數持續增長B.貞觀之治時期人口迅速增長C.兩稅法實施后效果顯著D.晚唐以后戶口總數不斷減少11.(2024·江西重點中學7月聯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史合一”“詩史合一”的傳統。近代著名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詩史互證,開創了詩文證史這一歷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詩句與解讀的對應關系最為恰當的是( )。唐詩 唐朝風貌A 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 兩稅法的實行B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商品經濟發展,市坊分離C 歌酒長春不夜,金翠照羅綺,笑語盈盈。陸海人山輻輳,萬國歡聲 民族間的交往豐富了社會生活D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科舉制的創立A.A B.B C.C D.D12.(2024·河南開封三模)北魏蘭陵長公主孕中被駙馬傷及胎兒而亡。當時,朝中大臣一派主張駙馬謀殺皇室成員,應處死;另一派認為駙馬罪不至死。起初駙馬被判處死刑,后又因皇子出生被皇帝赦免。由此可知( )。A.以儒入法難以為繼 B.封建皇權至高無上C.家國同治面臨困境 D.朝廷政治環境寬松13.(2024·遼寧丹東二模)與前代相比,唐朝增加了對戶籍信息的定期更新和審查,“三年一造戶籍……州、縣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造籍每三年一次,一次稱一比,州縣戶籍保管十五年,尚書省戶籍保管二十七年。唐朝政府的這一做法( )。A.旨在限制地域間的人口流動B.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C.杜絕了地方隱瞞戶籍的現象D.為賦稅征收提供了準確數據14.(2024·河北模擬)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設立義倉,采納度支尚書的建議,“收獲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于當社造倉窖貯之。即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開皇十六年(596年)又詔曰:“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這一變化表明( )。A.義倉功能得到擴展 B.社會結構逐漸穩定C.賦稅制度已經成熟 D.征糧標準發生變化15.(2024·廣東江門二模)唐朝有許多地方性的禮儀活動,比如迎接敕使、舉辦鄉飲酒禮等,其中往往都有鄉村耆老與正長等鄉族勢力參與,有時他們的地位還十分重要,如每年舉辦鄉飲酒禮時,以刺史或縣令為主人,設賓、介、眾賓等席次,由鄉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充任。這一做法對地方的影響是( )。A.強化了與中央的聯系B.助長了藩鎮勢力C.推動了儒學全面復興D.有助于社會教化二、非選擇題(共26分)16.(2024·湖南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漢朝田租大致在十稅一至三十稅一之間;此外,漢代未成年人(7—14歲)征口賦20錢(武帝時23錢),成年人(15—56歲)征算賦120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實行租調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彊(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摘編自[東漢]班固《漢書》、[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二 485年,北魏馮太后以孝文帝的名義(當時孝文帝尚未親政)頒布均田令。在此基礎上,北魏變舊的以戶計征的租調制為新的以丁計征的租調制,具體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繳納帛一匹、粟二石;15歲以上未結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頭,也分別出一夫一婦的租調。——摘編自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漢末年賦稅征收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北魏租調制改革的看法。(6分)17.(改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某位同學學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后,構建了下面的知識框架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制度創新與隋唐鼎盛”為主題自擬一個題目,寫一則歷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1.D 根據材料可知,唐初實行群相制,皇帝會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階較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防止皇權旁落,加強皇帝對朝政的控制,D項正確;三省在設置時就把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了,排除A項;僅宰相人數增加不足以使國家權力機構臃腫,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執行機構,無法得知朝廷政令的執行效率是否降低,排除C項。2.B 根據材料“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見諸宰相,宰相須同進同出”“皇帝還安排很多負實際行政責任的低級官員也進入政事堂”可知,皇帝和三省長官集體議政,這會使決策失誤有所減少,①④正確,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宰相權力的擴大,②錯誤;外重內輕形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材料未涉及,且唐代此局面并未改善,③錯誤,排除A、C、D三項。3.C 魏晉時期,刺史、郡守多帶將軍號,都督既統軍事又理民政,這體現了地方政權的軍事化特征,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地方官員軍政一體,而非單純的職官設置形式,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政權更迭的情況,排除B項;實際上這種地方官員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情況往往會削弱中央集權,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勢力發展,門閥士族形成,更加強調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族利益,因此士人更加注重孝道,C項正確;魏晉時期,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沖擊,但其正統地位并未喪失,排除A項;“淪喪”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魏晉時期,君主專制制度衰落,排除D項。5.C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阻礙了社會階層流動,加劇了社會階層固化,C項正確;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權力本身就在地方手中,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并不看重文化素質,排除D項。6.B 材料信息顯示,隋代地方長官都由吏部任命,這種做法有利于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體現出國家治理能力的增強,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地方長官的任命方式,與地方行政區劃沒有關系,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官員的任命而非地方官員的選拔,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中央官制的變化,D項錯誤。7.D 根據表格可知,唐朝時期,高門士族清河崔氏有確切記載入仕途徑的人中,大多數是通過科舉入仕的,成為宰相的人也多是通過科舉入仕的,這說明科舉取士日益受到重視,D項正確;清河崔氏的入仕途徑無法說明士族仍然把持國家大權和科舉制為士族所壟斷,排除A、B兩項;材料僅涉及清河崔氏子弟的入仕途徑,不能說明整個官僚隊伍素養的提高,排除C項。8.B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唐代中后期,原本僅掌握監察權的御史臺獲得了一部分行政權,這使得唐代中樞運行機制受到沖擊,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監察機構職能的變化,不能表明中書門下體制的完善,排除A項;權力制衡機制主要體現在不同權力之間的制約關系上,材料沒有涉及不同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排除C項;掌握監察權的御史臺獲得了一部分行政權不意味著御史臺的權力一家獨大,排除D項。9.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實施賦稅改革成為可能,A項正確;材料折射出百姓賦稅負擔加重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強調賦稅征收,與國家管控力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提及國家稅收比重,未涉及租佃關系的變化,排除D項。10.C 從圖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后,應稅戶數急劇減少,760年降到最低的190萬戶;建中元年(780年),兩稅法實施,歸附政府的農民戶數激增,總數近400萬戶,C項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亂時期,戶均口數急劇下降,A項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650年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應稅戶數持續增長,此時為唐高宗時期,并非貞觀時期,B項錯誤;807年以后應稅戶數保持穩定,并沒有不斷減少,材料中沒有821年以后的晚唐階段的數據,D項錯誤。11.A 據材料“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可知,當時賦稅分夏、秋兩次征收,A項正確;據材料“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可知,唐代城市布局嚴謹,坊市制度成熟,而坊市制度分離出現在宋朝,排除B項;材料“陸海人山輻輳,萬國歡聲”反映的是對外交往,而非民族交往,排除C項;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材料“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描繪的是唐代士人科舉中第后的情形,排除D項。12.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駙馬的罪責,盡管大臣有爭論,但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駙馬被判處死刑后又因皇子的出生而獲得赦免,這顯示了皇權在法律判決中的決定性影響,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僅為個案,無法說明“以儒入法難以為繼”,排除A項;材料并未明確提及家國同治的困境,排除C項;從駙馬被判處死刑后又因皇子出生被赦免來看,材料更多地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定期更新和長期保存戶籍信息,唐朝政府能夠更準確地掌握人口數據和資源分配情況,從而為賦稅征收提供更為精確的數據,D項正確;完善戶籍制度和定期更新戶籍信息的目的是掌握國家人口,而非限制人口流動,排除A項;“消除了”“杜絕了”的表述絕對,排除B、C兩項。14.D 由材料可知,義倉征糧標準由根據收獲糧食的多寡繳納相應的粟麥轉變為固定上限,說明征糧標準發生了變化,D項正確;發生改變的是義倉的征糧標準,而不是義倉的功能,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義倉的征糧標準的變化,與社會結構逐漸穩定無關,排除B項;隋朝實行的是租調制,材料并未涉及,無法說明當時賦稅制度成熟,排除C項。15.D 唐朝舉行的地方性禮儀活動中,往往都有鄉村耆老與正長等鄉族勢力參與,有時他們的地位還十分重要,這體現了唐朝對基層教化的重視,有助于社會教化,D項正確;鄉村耆老與正長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參與地方禮儀活動和加強地方與中央的聯系無關,排除A項;鄉村耆老與正長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參與地方禮儀活動,不會助長藩鎮勢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禮儀活動的內容,無法得知其推動了儒學全面復興,排除C項。16. 【答案】 (1)變化:從征收貨幣地租向征收實物地租轉變;以定額田租代替定率田租,以戶稅代替人頭稅。(4分)原因: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曹操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經濟,采取了相對減輕稅負的措施。(4分)(2)看法:北魏租調制改革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6分)【解析】 第(1)問第①小問從地租形式、田租計算、賦稅種類方面回答;第②小問從時代背景、統治者目的等角度進行分析。第(2)問從社會經濟、農民負擔、社會穩定等方面回答。17. 【答案】 題目:制度創新促進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2分)闡述: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在繼承前代統治智慧的基礎上,發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均田制和租調制的基礎上規范了納庸代役。制度的創新使唐朝前期政治開明,行政規范、高效,統治基礎不斷擴大,經濟持續發展,民族進一步交往交流交融,文化繁榮,國力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為后世國家治理提供了借鑒。(8分)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對當今國家治理的啟示在于,制度建設一定要契合時代要求,適應生產力發展,有利于安定團結,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2分)【解析】 首先,觀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識框架圖,明確短文題目,如制度創新促進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然后,綜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對相關論題進行論證,如通過分析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發展,分析制度創新與政治、經濟、民族和文化等的關系,及其對“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現的意義等。最后在史實描述的基礎上,升華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