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總分:72分 建議用時:45分鐘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24·江蘇蘇州三模)下表所示是南宋農業發展的相關資料,從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地區 內容 出處江南西路撫州 春夏之間,舊谷既盡,新谷未種,天特生麥以濟缺乏,使爾人民吃此麥飯,種此禾稻,循環接續,常得飽足 黃震《黃氏日抄》江、浙、湖、湘、閩、廣 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千錢,農獲其利,倍于種稻。而佃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于是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 莊綽《雞肋編》A.稻麥復種制起源于南宋時期B.物種交換提高了糧食的產量C.稻麥輪作導致耕地過度開發D.市場需求刺激種植結構變化2.(2024·四川成都三模)宋代在銅礦坑冶處設置機構,招集坑戶,支給本錢;坑戶自雇工匠從事礦石開采,采得礦石后即送到官爐中冶煉,所產銅、鉛交送官府。如信州鉛山坑戶募集十余萬人晝夜開鑿,生產銅、鉛上千萬斤。據此可知,宋代( )。A.匠戶已獲得完全的人身自由B.錢荒現象有了根本好轉C.官營礦冶業吸納民間力量D.雇傭勞動關系開始出現3.(2024·山東聊城二模)南宋紹興年間,政府曾實行“經界法”,以都保區劃為單位,逐丘丈量田土。其主要步驟有差官、置局、打量步畝、攢造圖帳等,其中打量步畝、攢造圖帳是“經界法”的核心。“經界法”的實行旨在( )。A.明確田畝數量 B.確定土地權屬C.限制人口流動 D.保障賦稅收入4.(2024·遼寧沈陽三模)元大德年間的《南海志》記載:“廣為蕃舶湊集之所,寶貨叢聚……而珍貨之盛,亦倍于前志之所書者。”書中先列舉了各種舶貨,后記錄了與廣州有貿易往來的“諸蕃國”已有勿斯離(今伊拉克西北部)、層拔(今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等。這一記載可用于說明元代( )。A.造船技術的重大進步B.海上絲路得到拓展C.政府重視外貿的發展D.廣州外貿地位提高5.(2024·江西二模)宋代,江南的湖州是全國稻米的核心產地,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諺語;江南其他的地區也出現了“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湖州安吉)十口之家,養蠶十箔(養蠶用的竹篩或竹席)”“(長江流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的說法以及蠶戶、桑戶、織作戶等諸多戶種。這反映出當時( )。A.江南地區人身依附關系松弛B.種植業與紡織業已完成分離C.江南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D.城鄉戶籍分類實現了精細化6.(2024·湖北黃石三模)下表所示為遼、西夏、金的貨幣鑄造與使用狀況。這集中反映了遼、西夏、金與宋( )。鑄幣情況 貨幣使用情況遼 共鑄造年號錢23種 不敷需求,“公私交易”皆使北宋銅錢西夏 共鑄造貨幣10多種 在西夏故地發現的10余處大型錢窖中,宋錢平均占 90%金 所鑄錢幣“輕重如宋小平錢” 大榆堡鄉金朝窖藏出土的24 911枚錢幣中,金朝錢幣僅187枚A.民族交融方式多樣化 B.經濟交流的頻繁性C.“歲幣”關系的緊密性 D.國家狀態的統一性7.(2024·湖南二模)北宋宋神宗時期,創立了免役錢等新稅種,大多直接向農民征收貨幣。南宋時期,又進一步向農民征收折帛錢,中央政府的貨幣收入進一步增加。兩宋政府的這些舉措( )。A.滿足了商業發展的需要B.提升了農業商品化程度C.維護了農民收入的穩定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危機8.(2024·甘肅模擬)唐朝,“客戶”是指離開原住地、遷往他鄉的客籍戶,依照本籍戶的七、八、九等戶標準納稅;北宋前期,“客戶”專指無常產者,不直接承擔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戶承擔。這一變化( )。A.表明地區間的貧富差距縮小B.折射出賦役制度趨于貨幣化C.削弱了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D.適應了土地租佃關系的發展9.(2024·山東濟寧三模)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詔淮南民饑,有以男女雇人者,官為贖還之。今民間不敢雇傭人,而貧者或無以自存,望聽其便。”宋仁宗采納了這一建議。這反映出宋代社會治理注重以政策調整( )。A.化解社會發展衍生的問題B.追求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合理C.強化政府的經濟管控職能D.遏制貧富分化帶來的階級對立10.(2024·河北承德二模)《宋史》記載,吏部侍郎孫祖德“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規有其財”。同樣,宋神宗元豐年間,屯田郎中劉宗古“規孀婦李財產,與同居”。另外,宋哲宗時,“常州江陰縣有孀婦,家富于財不止巨萬”,以至于知秀州王蘧“利高資,屈身為贅婿”。這折射出( )。A.商品經濟影響了社會觀念B.儒家思想的影響力被削弱C.政府官員的薪資標準較低D.官商結合得到政府的支持11.(2024·河北保定三模)宋代士大夫很少參與劇烈的戶外運動,像唐代社會風行的狩獵、拔河等活動不再受青睞,一些益智類游戲(如弈棋)成為被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休閑項目。唐宋士大夫這一休閑生活的變化源于( )。A.選官制度的變革B.儒家思想的演進C.文官地位的變化D.商品經濟的發展12.(2024·廣東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水運儀象臺(見下圖)是由北宋蘇頌主持制造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天文儀器,吸取了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采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的工作原理。這可以用來說明,中國古代科技( )。A.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B.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C.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D.來自經驗積累,缺少創新13.(2024·湖北二模)下表所示為《舊唐書》與《新唐書》相關內容的對比。據此可知( )。《舊唐書》 編撰于五代十國的后晉時期 史料來源主要是《唐實錄》和唐朝國史。存在大量轉抄《唐實錄》和唐朝國史的原文的現象,體例較為混亂《新唐書》 編撰于北宋時期 針對《舊唐書》中文字煩瑣的問題,追求文字精練;效仿“春秋筆法”,其敘事把綱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A.《舊唐書》具有秉筆直書的特點B.理學有利于《舊唐書》的傳播C.《新唐書》注重史學體例的創新D.《新唐書》深受儒家倫理影響14.(2024·遼寧丹東一模)斗茶(比賽茶的優劣)最初興起于晚唐,因風雅而備受文人貴族追捧,后形成風氣。入宋以來,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斗茶。下圖是南宋宮廷畫師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描繪的便是宋朝民間斗茶的熱鬧場景。這幅畫( )。A.體現浪漫主義藝術風格B.體現文化下移發展態勢C.歌頌勞動人民反抗精神D.表明貴族熱衷市井風情15.(2024·河北模擬)傭書是通過抄書獲取收益的職業。宋代抄書不再是傭書的代稱,傭書業務包括代寫上書文字、供詞、訴訟狀子,填寫稅鈔,辦理公證文書,為舉人、官員承辦各類文書等。對這一變化的合理解釋是( )。A.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B.科舉制面向全社會開放C.政策寬松促進商業繁榮D.科技進步影響社會生活二、非選擇題(共27分)16.(2024·河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宋代都城的居民主要是皇族、官紳地主階層和一般的城居地主、房主、高利貸者、富商等,城市小手工業者、小商販等貧下坊郭戶,“家業”微薄,不足以影響全城收入結構。皇族、縉紳及城居地主的傳統收入,多來源于貢賦和私租,而直接依附他們的官府役人、工匠、婢仆等人的收入,實際上是這類租賦的一小部分……宋代汴京收入中的各地上供米綱、絹帛綱、土貢,“全仰兩浙苗米”……北宋汴京界身巷的“金銀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動即千萬”,其中多官僚商人,特別是那些憑借官勢、輾轉經銷專賣物資和交引鈔券者。吳自牧所云南宋臨安“城內外不下數十處,收解以千萬計”的質庫,幾乎都屬于富豪之家。而這些官僚地主兼營放貸業的資金,無不植根于鄉村農業之中。——摘編自郭正忠《宋代城鎮的經濟結構》(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都城人群收入結構的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都城人群收入結構特征的成因。(8分)17.(2024·黑龍江五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下面是東晉至北宋寒門子弟入朝為官的比例變化圖。材料二 都城內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余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摘編自[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從宋到元,產生了大批新的啟蒙書籍。宋元以下,可以說啟蒙書籍只有較小的發展和補充,再沒有很大的變動。——摘編自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1)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現象及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8分)(2)若要進一步研究材料二中的現象,你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結合史實舉一例說明。(5分)參考答案1.D 根據材料可知,南宋時期,由于小麥種植帶來的經濟利益以及糧食供應的需要,江南民眾普遍采取稻麥輪作的種植方式,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的總產量,這說明市場需求刺激種植結構變化,D項正確;南宋時有稻麥復種不意味著稻麥復種開始于南宋,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物種交換,排除B項;“耕地過度開發”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2.C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官營礦冶業采用了招集坑戶、支給本錢、雇人開采、集中冶煉的生產方式,規模較大,這體現了官營礦冶業吸納民間力量,C項正確;在清代廢除匠籍制度前,官營手工業的匠戶沒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錢荒現象,排除B項;雇傭勞動關系何時開始出現,僅由材料信息不得而知,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可知,政府實行“經界法”,丈量田地,而丈量田地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賦稅收入,D項正確;A項是表象,排除;確定土地權屬不是最終目的,排除B項;C項和材料無關,排除。4.B 根據材料可知,元代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的重要集散地,與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這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得到拓展,B項正確;材料涉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未涉及造船技術和政府政策,排除A、C兩項;材料信息表明廣州在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沒有比較不能推知廣州外貿地位提高,排除D項。5.C 題干中江南地區不僅是全國稻米核心產地,還有種茶、養蠶織作、木棉種植等多種經濟活動,這反映出江南經濟結構有所突破,不再僅僅依賴單一的農業種植,多種經濟活動共同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中的人身依附關系,排除A項;耕織分離完成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種植業種類,而不是城鄉戶籍分類,排除D項。6.B 根據材料可知,遼、西夏、金都鑄造了多種貨幣但仍不敷需求,需要大量使用宋朝的貨幣,這說明遼、西夏、金商品經濟發達,且與宋朝有著密切的商業往來,故B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商業交流,不能體現出民族交融方式的多樣化,排除A項;遼、西夏、金大量使用宋朝的貨幣是經濟發展而非“歲幣”關系的結果,排除C項;遼宋夏金時期,國家并非大一統的狀態,排除D項。7.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民為了繳納政府的貨幣性賦稅,不得不出賣農產品以換取貨幣,這推動了宋代農業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項正確;這些舉措不可能滿足商業發展的需要,也沒有解決政府的財政危機,排除A、D兩項;隨著農民與市場聯系的加強,農民的實際收入也越來越受物價的影響,排除C項。8.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戶籍制度上,宋代改變了唐代關于主客戶的劃分標準。宋代不抑兼并,自耕農大量破產,租佃關系發展,為了減輕無地和少地農民的負擔,穩定社會秩序,宋代政府規定“客戶”不需要承擔差役和力役,這一變化適應了土地租佃關系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地區間的貧富差距,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賦役制度貨幣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排除C項。9.A 根據材料可知,該臣僚向宋仁宗提議,出現災害時,官府不要過度干預,允許民間從其所需,以緩解災情,避免造成更多社會問題,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這體現出宋代社會治理注重以政策調整化解社會發展衍生的問題,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解決災害導致的雇傭問題,不屬于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的范疇,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減少政府的經濟管控,排除C項;“遏制貧富分化帶來的階級對立”不是統治者的目的,排除D項。10.A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出現了政府官員不顧身份地位與禮儀道德而爭娶有錢的孀婦,甚至甘愿屈身為贅婿的現象,這說明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觀念,A項正確;宋代理學形成并逐漸成為官方統治思想,儒學的影響力并未被削弱,排除B項;宋代官員俸祿較高,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無法體現政府對官商結合的支持,排除D項。11.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理學形成,注重抽象思辨能力,因此宋代士大夫的休閑生活由唐代的開放尚武變為追求內斂雅致,益智類游戲廣受推崇,B項正確;唐宋時期都采用科舉制選官,排除A項;休閑生活取向與宋代文官地位提升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與士大夫推崇益智類休閑活動無關,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可知,水運儀象臺吸收了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科技成果和勞動經驗,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A項正確;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只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而非其產生、發展的根源,排除B項;材料僅能體現天文、機械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僅憑此不能斷定中國古代科技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排除C項;水運儀象臺是在前代成果和經驗基礎上的發展創新,且中國古代科技一度領先世界,并非“缺少創新”,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效仿‘春秋筆法’,其敘事把綱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可知,成書于北宋時期的《新唐書》重視倫理綱常,D項正確;從大量轉抄《唐實錄》和唐朝國史的原文來看,《舊唐書》并不具有秉筆直書的特點,排除A項;后晉時期,理學尚未形成,排除B項;追求文字精練、效仿“春秋筆法”都不屬于史學體例的創新,排除C項。14.B 根據材料可知,宋朝時期,斗茶從宮廷到民間普遍盛行,這幅畫描繪了民間斗茶的場景,能夠體現文化從宮廷向民間傳播,即文化下移的發展態勢,B項正確;這幅畫具有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C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根據材料無法得出貴族熱衷市井風情的結論,排除D項。15.D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傭書業務發生變化,抄書業務減少、代筆業務增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改進,坊刻印書業發達,從而對抄書業務造成了一定沖擊,推動傭書業務發生改變,D項正確;傭書業務的變化與印刷術和出版業的發展有關,與社會階層流動、科舉制及政府政策均無直接關系,排除A、B、C三項。16. 【答案】 (1)特征:收入集中于統治階級和富人;深受農業發展的影響;官僚地主的商業性收入規模大。(6分)(2)成因:都城人群結構的剝削性;農業的發展及其在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手工業及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紙幣的運用;信貸業務的發展及商業契約的運用;政府對社會控制的松弛。(8分,任答四點即可)【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從收入分布、主要來源以及商業性收入等角度概括特征。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都城人群結構、農工商業的發展以及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等角度分析成因。17. 【答案】 (1)現象:材料一反映的是東晉至北宋寒門子弟入仕的人數增加;材料二反映的是宋代蒙學教育的快速發展。(4分)聯系:北宋實施崇文抑武的國策,不僅進一步擴大了科舉錄取的規模,還完善了科舉考試的程序,使科舉考試更加公平開放,這增強了人們參與科考的意愿,使蒙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提高,并獲得長足發展。(4分)(2)角度:宋代理學思想的發展。(1分)說明:宋代理學思想的誕生與進一步發展,激發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不僅在宗族內部和社會上積極創辦私塾、學堂、書院等,還廣泛參與蒙學書籍的編撰,如理學家朱熹編撰了《童蒙須知》等,這些努力共同推動了宋代蒙學教育的發展。(4分)【解析】 第(1)問,先根據材料一、二分別對其所反映的現象進行概括,再結合所學知識就二者的內在聯系予以說明。第(2)問,結合宋代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推動因素,可從思想、經濟、科技等領域任選一角度入手,再結合史實進行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