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過關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考點過關練(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總分:82分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2024·北京房山區一模)下圖是1913年2月28日出版的《新聞報》上的一幅漫畫,漫畫中正在亭子里飲酒的是宋教仁。該漫畫反映了(  )。
A.護國戰爭成功阻止了袁世凱復辟帝制
B.袁世凱個人的權力受到了有效制約
C.國民黨嘗試以議會斗爭實現民主政治
D.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斗爭取得一定成效
2.(2024·天津模擬)1914年7月,袁世凱頒布《文官官秩令》,稱“歷代官制精意,重在官與職分”。因此,“本九品官人之法,仿六計弊吏之道”,將文官分為九秩,并一律冠以清代的卿、大夫、士之名,稱為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少士。據此可知,袁世凱的舉措(  )。
A.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B.隱含了復辟封建帝制的企圖
C.明確了文職官員的工作職責
D.有利于選拔德才兼備的官員
3.(2024·江西鷹潭高三上學期階段練習)民國初年,除關稅、鹽稅外,北洋政府實際上僅能直接收取人民少量稅錢,而稅收大部分被各省區當局就近截取而不交至北京。這反映出民國初年(  )。
A.人民納稅負擔減輕
B.臨時約法遭到嚴重破壞
C.中央政府較為弱勢
D.國家財政的半殖民地化
4.(2024·江西一模)在192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5個月里,北洋政府參議會共召開臨時會議15次、院內臨時委員會會議29次,簽發公文49次,其中就政治、法律、外交等問題向政府提交“質問文”26次。另外,參議院在這一時期還提出法律案10件、提議案5件、建議案5件。這可用來說明當時(  )。
A.政治秩序較為混亂 B.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憲政觀念得到傳播 D.北洋軍閥勢力擴大
5.民國初期,北洋政府頒布《文官甄別法草案》《文官甄別程序條例》等法規,專門設立官員甄別委員會,對所有未經考試而任命的官員進行甄別。例如,司法部司長田某稱其在日本東京學校畢業,但畢業文憑遺失,甄別委員會即電請駐日使館查復。這種選拔和甄別(  )。
A.旨在保證官員的素質
B.確保了國家政治清明
C.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
D.完善了官員監察制度
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中國招募了約9.6萬名華工,這些華工在西線戰場為遠征軍從事戰地勤務工作,其數量達到英國遠征軍勞工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華工以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效用最高的一支隊伍,堪稱西線戰場上當之無愧的勞工勁旅。華工的付出(  )。
A.迫使西方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為戰后中國收回山東主權提供了可能
C.提高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國際影響力
D.促進了半殖民地國家民族運動的高漲
7.(原創)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各派軍閥走馬燈式地上臺、下臺,誰也不能統一國家,不少經濟政策和制度安排僅停留在紙面上。政府對控制經濟力不從心,無力推動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原來政府控制的工礦企業日益萎縮,或轉向商辦。這種情況(  )。
A.促使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
B.導致外資控制中國經濟
C.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推動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8.(2024·遼寧模擬)民國初年,新型商人超越鄉土觀念,奉行“我本同處宇內,有分地無分民”的理念,開創了史無前例的義賑模式,建立起永久性的賑務團體,如紅十字會、中國華洋義賑會等,還在全國各省設立分會,建立起網絡化、規模化的賑濟結構。這反映出當時(  )。
A.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
B.革命運動改變民生觀念
C.政府有意提高商人地位
D.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
9.(2024·貴州遵義三模)1915年,日本出口中國自行車總價值達到55 687關平兩(一種貨幣單位),占中國全年自行車進口總價值的59.70%,以絕對優勢位列第一。而老牌自行車工業強國英國占35.73%,屈居第二。之后連續3年,日產自行車都占據中國市場第一的位置。這說明當時(  )。
A.列強對中國市場爭奪激烈
B.英國喪失工業大國地位
C.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很迅速
D.日本加緊對華經濟侵略
10.(2024·遼寧撫順三模)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現象。大多數城市家庭中都備有一桿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似乎在任何一個市鎮里,不論一斤什么東西的重量,都是隨環境而不同的。”這(  )。
A.造成了社會民生的凋敝
B.源于軍閥混戰社會動蕩
C.體現出國內市場的割裂
D.利于抵制外來經濟侵略
11.(2024·江西南昌一模)下表可以用來證明民國初年(  )。
北洋政府袁世凱統治時期注冊公司發展表
起訖時間 月數 按何規章注冊 注冊公司數 平均每月數
1912年4月至1913年5月 14 (清)《公司注冊章程》 20 1.4
1913年6月至1914年8月 15 (民國)《公司注冊暫行章程》 85 5.7
1914年9月至1915年12月 16 (民國)《公司注冊規則》 121 7.6
A.經濟法規頒行導致近代經濟結構的變革
B.西方文明傳入促使企業經營方式的轉型
C.北洋政府重視維護民族經濟發展的秩序
D.實業救國思潮推動重農抑商政策的轉變
12.(2024·陜西渭南一模)1915—1925年,北洋政府開放了16處口岸,其中20世紀20年代開放的11處口岸基本上是由中國當局自開的。口岸的地域分布多向內陸腹地延伸,涉及華東、華北、華中、西南、東北和西北。這些口岸的開放旨在(  )。
A.打擊革命黨勢力的蔓延發展
B.加速傳統自然經濟解體
C.阻撓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D.促進國家經濟均衡發展
13.(2024·遼寧大連高三上學期期末)1916年,《青年與工具》一文發表于《新青年》,陳獨秀為其撰文:“此文竟于發熱劇烈時力疾為之,以踐本志之約,其誨不倦重然諾如此。全文無一語非藥石。我中國人頭腦中得未曾有。望讀者諸君珍重讀之。”這表明(  )。
A.新文化運動重在啟蒙國人的思想
B.文化革新是《新青年》的宗旨
C.《新青年》是青年人的思想陣地
D.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文化平民化
14.(2024·湖南邵陽一模)1915年以后,以“新”字命名的各種進步刊物和社會團體大量涌現,如《新申報》、《新生活》、《新湖南》、《新中國》、新民學會、勵新學會等。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
A.使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發展前景
B.引發了許多救國思潮的出現
C.促進知識分子主體意識的覺醒
D.對新聞出版業影響尤為突出
15.(2024·北京豐臺區二模)1918年,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中指出:“東西文明,互有長短……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這一論述(  )。
①反映出李大釗的思想認識隨形勢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②體現出一戰促使部分國人開始對西方文明進行反思 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④實質上是對新文化運動早期主張的否定與背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37分)
16.(2024·安徽適應性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北宋理學興起,乃儒學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僅能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并亦可謂其乃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
——摘編自錢穆《朱子新學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種新國民者,不可不將其國古來誤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變其腦質。而欲達此目的,恒須借他社會之事物理論,輸入之而調和之,如南北極之寒流,而與赤道之熱流,相劑而成新海潮。
——摘編自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其最大的動因是辛亥革命所創建起來的共和國讓人們感到太失望,先覺者于混亂與苦悶中,想為國家、為民族尋找一條新出路。
——摘編自耿云志主編《中國近代思想通史》
(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時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12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上述材料中“新精神”“新國民”“新出路”的內涵及其意義。(13分)
17.(2024·河北高三上學期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國1912年至1928年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時期敘述的。這16年的歷史,理所當然地是古代中國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的繼續和發展,但它既然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時期,就會有它獨具的特點,有它展現出來的突出問題,有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物:它既為未來開辟道路,提供條件,也為未來設置局限。因此這段歷史和任何一段歷史一樣,是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總結的。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與近代化”這一主題,自擬論題進行論述。(12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述清晰。)
參考答案
1.C 根據材料可知,醉翁(宋教仁)之意在“總統”“內閣”,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國民黨嘗試以議會斗爭實現民主政治,C項正確;護國戰爭開始于1915年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當時袁世凱的權力并沒有受到有效制約,且漫畫中無法體現這一點,排除B項;護法運動開始于1917年,排除D項。
2.B 根據材料可知,在《文官官秩令》中,袁世凱將官職分為九個等次,并一律冠以清代的卿、大夫、士之名,可見袁世凱意欲通過官秩等級恢復清朝官制,加之此令在袁世凱1915年復辟帝制前夕頒布,說明其隱含了復辟封建帝制的企圖,B項正確;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是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排除A項;文職官員的工作職責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選拔官員的依據,排除D項。
3.C 根據材料可知,當時地方的稅收很大一部分被省區當局就近截取,并不上交北京,這說明中央政府較為弱勢,C項正確;北洋政府收取到的稅錢較少,不代表人民納稅少,排除A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于1914年5月1日被《中華民國約法》取代,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看出國家財政的半殖民地化,排除D項。
4.C 根據材料可知,1924年的北洋政府參議會尚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進行了憲政民主的實踐,如召開臨時會議,就政治、法律、外交等問題向政府提交“質問文”,提出法律案等,這說明當時憲政活動較為活躍,由此可推知憲政觀念得到了傳播,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正常的憲政活動秩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共和思想,排除B項;材料和北洋軍閥無關,排除D項。
5.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創建時,因官員考試尚未實施,各級政府官員成分復雜,素質高下不齊,北洋政府對所有未經考試任命的官員進行甄別,意在防止官員作偽,保證官員素質,A項正確;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描述的是民國時期的選官制度,與地方治理及官員監察制度無關,排除C、D兩項。
6.C 根據材料可知,約 9.6萬名華工在西線戰場為英國遠征軍從事戰地勤務工作,以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效用最高的一支隊伍,這提高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國際影響力,故選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主要是因為忙于戰爭,并非華工的付出迫使西方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華工在西線戰場的付出與中國收回山東主權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半殖民地國家民族運動高漲的促進作用,排除D項。
7.C 材料強調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府無法控制經濟,無力推動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政府控制的工礦企業轉向商辦,這種情況有利于民營企業的發展,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故C項正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清朝滅亡后的權力真空、地方勢力的崛起等,A項錯誤;政府對經濟控制的無力與外資控制中國經濟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B項;官僚資本膨脹主要是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而不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排除D項。
8.D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新型商人本著“有分地無分民”的理念開創了新型義賑模式,建立起網絡化、規模化的賑濟結構,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反映出當時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革命運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D 根據材料可知,1915年,日本自行車與英國自行車對中國市場的占有情況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開始后,日本趁歐洲忙于戰爭無暇顧及中國之際,加緊對華經濟侵略,D項正確;當時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英國自行車在華市場占有情況,不能由此得出英國工業大國地位喪失,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情況,排除C項。
10.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 20年代,軍閥割據混戰,政局動蕩,妨礙了統一開放的全國市場和統一的市場秩序的形成,材料所述重量標準的混亂體現的正是國內市場的割裂,C項正確;民生問題與列強侵略、軍閥混戰有關,和重量標準的混亂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排除B項;軍閥割據和度量衡的混亂影響了國內民族企業發展,某種程度上便利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排除D項。
11.C 根據材料可知,1912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先后出臺不同的經濟法規,注冊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平均每月注冊公司數也呈上升趨勢,這反映出北洋政府保護工商業,注重維護經濟發展秩序,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企業的經營方式,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在19世紀末就已經轉變,排除D項。
12.D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期所開放的通商口岸多向內陸腹地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時期通商口岸多集中于沿海地區,造成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存在區域差異,北洋政府采取這些舉措,顯然想均衡國家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革命黨在當時并未廣泛分布于這些地區,排除A項;加速自然經濟解體是客觀影響,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略勢力已經深入內地,排除C項。
13.A 根據“全文無一語非藥石。我中國人頭腦中得未曾有”并結合1916年的時間點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重在啟蒙國人的思想,以打造新國民,建設新國家,追求真正的民主政治,A項正確。
1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使知識分子為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積極求新,這說明知識分子的主體意識覺醒,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發展前景,排除A項;各種救國思潮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已經出現,排除B項;材料未將新聞出版業與其他行業進行比較,無法得知新文化運動對新聞出版業影響尤為突出,排除D項。
15.A 1918年的李大釗認可俄羅斯文明是東西文明的媒介,這是基于新文化運動初期所宣揚的民主與科學理論的,由此可知其思想隨著現實形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①正確;李大釗認為西方文明存在弊端,這顯然是在對西方文明進行反思,②正確;李大釗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逐漸接受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并促進其在中國的傳播,③正確;李大釗的思想是對新文化運動的豐富和發展,④錯誤。故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
16. 【答案】 (1)思想特征:材料一,儒學復興,兼采佛道;材料二,吸收西學,革新傳統;材料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6分)
政治背景:材料一,宋朝專制集權強化,民族矛盾尖銳;材料二,民族危機加深,清末新政;材料三,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加強專制統治。(6分)
(2)“新精神”
內涵:程朱理學。意義: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積極作用。(4分)
“新國民”
內涵:具有近代思想的公民。意義: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4分)
“新出路”
內涵:社會主義道路。意義: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5分)
【解析】 第(1)問,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各自所處時代的思想特征,再分別說明不同時期的政治背景。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新精神”“新國民”“新出路”的內涵,再結合新思想的實踐說明各自的影響。
17. 【答案】 示例
論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上升時期。(2分)
論述:近代化的內涵是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學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近代化。
具體而言,這一時期,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輕工業、軍事工業發展較快。政治上,民國憲政體制在形式上依然存在,并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專業型、技術化的外交團體出現,不平等外交也向修約外交轉變。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宣揚了民主與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三民主義得到新的發展。社會生活上,政府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簡化禮儀,改變稱呼,等等,體現了明顯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點。(8分)
盡管這一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依然沒有改變,救亡圖存、思想啟蒙與近代化的歷史任務依然很重,但是此時的中國并非黑暗一片,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因素等也在不斷增加。(2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評分標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首先,閱讀材料,圍繞主題,自擬論題,準確定位北洋軍閥的統治;其次,結合史實進行闡述,可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展開;最后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子长县| 饶阳县| 乌鲁木齐县| 平潭县| 马山县| 台湾省| 泰安市| 万载县| 射阳县| 观塘区| 荆门市| 武定县| 南投县| 长兴县| 博客| 巴林左旗| 博罗县| 丹江口市| 鄂州市| 连城县| 卢湾区| 太保市| 合川市| 资溪县| 麻阳| 岑溪市| 正镶白旗| 同仁县| 灯塔市| 团风县| 台北县| 郑州市| 邛崃市| 泾川县| 乐亭县| 万源市| 汝阳县| 上高县| 常州市|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