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感悟先賢們在國家治理上所展現的政治智慧。選官制度的創新壹一、選官制度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司馬光《資治通鑒》1.選官制度的發展歷程世卿世祿西周軍功爵制戰國察舉制九品中正科舉制兩漢魏晉隋唐一、選官制度的創新2.漢代的察舉制在封建社會里,孝為禮之始,廉為官之本,把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科目是理所當然的事。孝、廉,本為兩科,各自為目,分別取士,但也有既以孝舉又以廉舉者,后來演變成孝、廉并舉。——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孝:善事父母;廉:做官清廉。察舉在漢武帝時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國定期向中央推舉人才(西漢時每年舉1人),以及應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舉若干專門人才。常見的察舉名目是舉孝廉,還有如賢良、文學、兵法等。察舉標準有四條,“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察舉雖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選拔人當地的士人輿論,輿論對所有人都有一個基本的評價,評價高者,很自然能夠被推舉。——張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①選官依據:鄉里清議、德(孝廉)才兼備一、選官制度的創新2.漢代的察舉制②察舉制異化:選拔權力——從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選拔依據——從德才兼備到門第門生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漂移,考祥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察舉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嚴重。到東漢中后期,選舉權被地方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結交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范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張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后漢桓靈時謠》郡國舉孝廉,大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范曄《后漢書·樊條傳》一、選官制度的創新3.魏晉的九品中正制①九品中正制初創:選拔權力——從世家大族控制到收歸中央(設中正官)選拔依據——從門第門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九品中正制是針對察舉制帶來的選舉權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選舉改革,其目的就是將選舉權收回中央,由鄉里評議改為官方評議,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與朝廷官僚制的正常關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傾向。公元220年,曹丕繼任魏王……他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在地方設中正官代替鄉里評議考察人才。具體方法是,每州設一大中正,每郡設中正,由當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擔任,負責將本地士人狀況考評定級,以供吏部選官參考。中正屬于兼職,但也設屬員,負責訪問與編訂士人等級。中正編訂的本地人材料,在技術操作上分為兩項:一是“家世”,二是“狀”,即對本人道德狀況、才能學識的評語。然后根據“狀”,參考家世,評定每個人的“品”。品的分類,受班固評議古代人物分類的影響,將人物等級分為九個九個等級。中正所評等級越高,所受官職往往在比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遷就快。——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一、選官制度的創新3.魏晉的九品中正制②九品中正制異化:選拔權力——從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選拔標準——從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創之時,猶能“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選拔出有用人才,但后來逐漸被門閥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秦漢以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研究》影響: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一、選官制度的創新4.隋唐的科舉制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從南北朝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科舉由應試人于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秀才、明經等科是由察舉轉化而來,進士科為新設科目。——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②特點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差額錄取①原因◆庶族地主勢力增強要求分享政治權力;◆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繼承發展前代選官制度;一、選官制度的創新4.隋唐的科舉制③發展歷程一、選官制度的創新4.隋唐的科舉制④影響科舉制沖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閉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獲得從政機會。另一方面,使統治集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相當的穩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舉制的歷史作用》利: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中國的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一味順從的性格,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但是,隨著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近代阻礙了社會進步。一、選官制度的創新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朝代選官制度選官標準演變趨勢世卿世祿制夏商周血緣戰國至秦軍功爵制軍功兩漢魏晉南北朝察舉制德(孝廉)才九品中正制門第隋唐至清科舉制才學①選拔標準:由血緣、家世演變為才能。③選官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體現中央集權的加強。②選拔方式:由世襲、推薦演變為考試,趨向公平。【總結提升】一、選官制度的創新中央官制的變化貳秦朝西漢東漢魏晉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書臺三公三省制思考:到唐朝,中央官制又有何變化?二、中央官制的變化南北朝西漢東漢魏晉內廷尚書中書侍中尚書臺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中書省門下省中書省(草詔)門下省(審核)外朝丞相三公(虛置)尚書省尚書省(執行)三省出現:內朝機構外朝化的趨勢雖有三省,但各自的職掌和權力分配尚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構成中樞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三省六部制特點分工明確、彼此制約;三分相權、加強皇權、集體宰相制(群相),節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意義①三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② 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 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④ 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對后世影響深遠。唐太宗時期,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政事堂二、中央官制的變化我們只論漢、唐兩代官名之改革,便見中國政治史上政治意識之絕大進步。漢代九卿,就名義論,只是辦理皇室內廷事的家務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書,顯然成為管理國家政務的機構,不像漢代只似皇帝的侍從。此為中國政治史上一大進步。無論從體制講,從觀念講,都大大進步了。——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從家國同構走向家國相分賦稅制度的創新叁裴休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 。唐穆宗時登進士第。歷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書侍郎、宣武節度使、荊南節度使等職,曾主持改革漕運及茶稅等積弊,頗有政績。裴休制定漕運新法與稅茶法,宣宗下詔表彰其“興利除害,深見奉公”。裴休為何要對漕運進行改革呢?三、賦稅制度的創新租、庸、調三、賦稅制度的創新思考:唐代租庸調制相比前代有何進步意義?唐代租庸調制,最要用意在 “為民制產”務使大漢代唐代家有田地,自可向國家完糧。耕種田地的自然是企便可抽出余暇,為國家義務服役……租庸調項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使有庸,有家使有調,此制度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時必有田有家,于是對政府征收此輕微的稅顏,將會覺得易于負擔,不感痛苦。——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2、政府的賦稅收入有所保障3、有利于社會經濟穩步發展三、賦稅制度的創新兩稅法:背景:(1)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2)人口逃亡,戶籍減少(3)稅收減少,財政困難確立:780年,唐德宗實施兩稅法唐中期以后,隨著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襲世資,家累千金者,乃薄賦之;又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家無置錐者,乃厚賦之,豈不背謬!”百姓舉家逃亡,規避賦稅,被稱為“客戶”。——白壽彝《中國通史》三、賦稅制度的創新兩稅法內容:征稅額度:根據財政支出定稅額征稅對象:不分當地人和外來戶,以現居住地編入戶籍;商人征稅征稅標準:財產(士地面積和戶等高低)征稅項目: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僅征收戶稅、地稅先計州縣每發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戶無主客,以現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兩稅”其租庸調、 雜徭悉省。——《資治通鑒》三、賦稅制度的創新小組合作:三分鐘內完成表格放松了人身控制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稅收對象增加了收稅次數總結:加強了中央集權三、賦稅制度的創新分析兩稅法的弊端積極:(1)以財產為主要征稅標準,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體現社會公平;同時減輕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2)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3)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4)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消極:(1)田畝資產長期不核查審定,征稅嚴重不合理(2)以貨幣征稅,商人易隨意指定物價(3)稅外加征雜稅,人民負擔逐漸加重三、賦稅制度的創新本課小結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兩稅法賦稅制度九品中正制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選官制度中樞機構人才權力錢源中央集權加強,隋唐時期社會的繁榮課后作業“變”和“新”結合現實,談談你對政治制度創新的認識。作業:依據本課所講選官制度、中樞機構、賦稅制度制作三個表格。(包含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主要朝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