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選擇題1.(2022·山東日照·1)文物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下圖所示文物可以主要用于研究( )江西新干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銅 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出土的銅耜A.古代農業古代畜牧業 B.古代農業古代手工業C.古代商業古代手工業 D.古代漁業古代畜牧業2.(2022·湖北鄂州·1)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該工程是( )A.長城 B.都江堰 C.大運河 D.趙州橋3.(2022·湖南張家界·3)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體,充分發揮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該水利工程是( )A.靈渠 B.都江堰 C.大運河 D.三峽工程4.(2021·山東淄博·1)我國某歷史遺跡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項桂冠。它是( )A.長城 B.故宮 C.都江堰 D.京杭大運河5.(2021·福建省·3)圖1至圖2所示內容體現了都江堰( )A.造福千秋 B.控流發電 C.溝通水系 D.方便航運6.(2022·江蘇泰州·25)《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犁,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漢 D.唐朝7.(2022·陜西(A卷)·1)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A鐵農具 B耬車 C翻車 D筒車8.(2020·山東菏澤·1)下列農具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是( )9.(2021·福建省·4)秦始皇下令全國“車同軌”并修建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長約700千米,僅用兩年半時間即修通。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數量的增長 B.鐵制工具的出現C.國家體制的作用 D.筑路技術的提高10.(2020·廣西百色·2)秦統一后,為改變幣制混亂的狀況,由政府統一鑄造通行全國的貨幣(如圖1所示)這一舉措( )A.加強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進了各地的經濟交流C.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11.(2021·福建省·5)圖3所示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采取的經濟措施。這一舉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經濟地位C.提高了軍隊戰斗能力 D.增強中央政府的財力12.(2021·山東聊城·3)《漢書·食貨志》載:“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漢朝政府這樣做旨在( )A.統一鑄幣 B.鹽鐵官營 C.平抑物價 D.休養生息13.(2020·廣西南寧北部灣·2)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時指出,漢武帝時期,政府通過鹽業獲得的利益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出現這一狀況的直接原因是( )A.統一貨幣 B.輕徭薄賦 C.平抑物價 D.鹽鐵專賣14.(2020·山東濱州·2)《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15.(2022·吉林·2)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最早開辟絲綢之路的朝代是(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16.(2020·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盟·1)它的起點在長安,終點在羅馬。2000多年前,它將中國與意大利兩個文明古國緊密聯系在起。它指的是( )A.絲綢之路 B.瓷器之路 C.海上絲綢之路 D.一帶一路17.(2022·河南·5)317—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 )A.生產技術的進步 B.環保意識的増強C.水利工程的興修 D.自然條件的優越18.(2020·遼寧大連·2)某同學準備在學校公眾號中推送一篇關于“游歷大唐”的文章,下列內容可以出現在這篇文章中的有( )①玄奘攜帶佛經回到長安 ②婦女參加騎馬、打球等活動③百姓使用紙幣進行交易 ④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2022·寧夏·3)唐代長安城的規劃體現了天子的絕對權威,城市建筑的條理和規整是國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體表現。宋代東京城的規劃設計,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慮的問題,開設有商鋪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墻的城坊。從唐到宋都城設計理念的變化體現了( )A.國家統一的政治追求 B.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C.重農抑商的傳統國策 D.工商業發展的現實需求20.(2022·廣西河池·4)九年級(1)班黑板報展示了下列一組圖片,圖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 唐三彩騎駝樂舞傭 唐朝長安城平面圖A.社會風氣開放 B.民族文化交融 C.海外貿易發達 D.社會經濟繁榮21.(2021·山東濟南·4)讀下圖,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長安( )A.布局嚴整對稱 B.街道寬闊整齊 C.建筑規模宏偉 D.商業繁榮發達22.(2021·重慶B卷·3)重慶市云陽縣明月壩寺廟遺址發掘中,出土了5枚“開元通寶”錢幣。該錢幣鑄造于( )A.秦朝 B.漢朝 C.隋朝 D.唐朝23.(2020·江蘇南通·19)歷史圖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圖3可以用來研究( )圖3 長安城平面圖A.江南地區開發過程 B.北朝民族交融狀況C.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D.唐朝社會繁盛景象24.(2022·山東菏澤·3)這條道路基本上始于長安,“從事這些貿易活動的,當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亞的粟特人(如圖)”這一中外貿易的盛況出現于( )背著貨物的粟特人陶俑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5.(2020·湖北荊州·16)唐朝時婦女喜化“啼妝”,白居易的《時世妝》描寫了“啼妝”的特點:“時世妝,時世妝,出自西域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婦女喜化“啼妝”反映了唐朝( )A.城市商業的繁榮 B.詩歌創作的豐富C.社會風氣的開放 D.婦女地位的提高26.(2022·山東濱州·5)北宋學者沈括通過研讀唐詩注意到,唐朝人寫過不少“富貴詩”,描寫當時的奢華生活。在沈括看來,這些描寫“乃貧眼所驚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意思就是沒見過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現象的背景是( )A.唐朝人大多沒見過世面 B.唐朝經濟繁盛,人們生活奢華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唐朝27.(2022·山東青島·8)“宋遼金對峙的300多年間,傳統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變。”以下能體現“這一轉變”的現象是( )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君主專制空前加強C.儒學成為主導思想 D.北方民族實現交融28.(2022·湖北隨州·8)下圖是我國古代貨幣演變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手工業的進步 B.農業的發展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城市的繁榮29.(2022·黑龍江大慶·8)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A.魏晉南北朝時期 B.唐朝中期C.南宋時期 D.元朝時期30.(2022·江蘇泰州·29)宋代經濟較前代發達,農業發展,手工業興盛,商業繁榮。下列描述不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城市經商時間不再受到限制 B.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豐饒糧倉C.廣州、泉州造船業世界領先 D.河北定窯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瓷都31.(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8)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興起,后來發展成著名瓷都的是( )A.泉州 B.開封 C.景德鎮 D.廣州32.(2022·云南昆明·5)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城內大小店鋪比比皆是,大街上的買賣晝夜不絕,交易頻繁且數量巨大,“動以萬數”。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A.晉商、徽商活動較頻繁 B.海外貿易領先世界C.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D.都市商業貿易繁榮33.(2022·甘肅金昌·6)商人之間在大額交易時,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日漸增多。這反映出宋代( )A.文化生活豐富 B.手工業的興盛 C.商品經濟繁榮 D.邊界貿易興旺34.(2022·湖北恩施州·3)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找出其中的關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貨殖列傳》 材料二 “蘇湖熟,天下足” ——南宋諺語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A.南宋時期南方手工業興盛 B.南宋時期南方商業貿易繁榮C.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35.(2022·江蘇宿遷·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恢復順利,而北方戰亂不休,故南北經濟差異繼續擴大。至“靖康之難”,北方再遭戰火蹂躪,大批人口南渡,則又一次促使南北經濟差異擴大。該材料主要反映了( )A.江南地區的開發 B.金與南宋的對峙C.宋代商貿的繁榮 D.經濟重心的南移36.(2021·遼寧錦州·4)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仿形到計重貨幣,到寶泉貨幣,最后出現了紙幣的過程。紙幣的出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我國最早出現的紙幣是( )A.“交子” B.開元通寶 C.刀幣 D.五銖錢37.(2021·湖南郴州·4)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從材料中可知( )A.宋代政府鼓勵發展海外貿易 B.政府規定商業區居民區分開C.宋代店鋪經營時間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飯店吃飯38.(2021·山東濟南·5)《文獻通考》記載,北宋末年上供錢物共計一千五百零三萬(貫匹兩),……僅兩浙一路就占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東等五路,則占總額的百分之七十六。由此得出宋代( )A.江南地區開發 B.政治清明穩定 C.經濟重心南移 D.中外交流頻繁39.(2021·江蘇連云港·22)下圖反映的歷史信息,最能說明當時( )A.改進了造紙術 B.農業生產發展C.出現活字印刷術 D.商業貿易繁榮40.(2021·湖北宜昌·26)宋朝時期。中國社會突出的現象是( )A.經濟重心南移 B.文化專制盛行C.藩鎮割據嚴重 D.諸侯王勢力強大41.(2021·湖北隨州·2)宋代商業貿易非常繁榮。下列四個選項中能夠體現宋代商業貿易發展突破時間限制的是( )A.商貿活動輻射到鄉鎮,出現了草市 B.在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C.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交子 D.早市和夜市應運而生42.(2021·湖南株洲·3)“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材料反映的經濟現象是( )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C.政治中心逐漸南移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43.(2021·湖北荊州·16)宋代市舶收入,977年為30萬緡(音“民”,貨幣單位),978年為50萬緡,1159年為200萬緡。這些數據反映了宋代( )A.農業生產的繁榮 B.海外貿易的發展C.經濟作物的種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長44.(2021·福建省·8)宋代瓷器美學達到新高度。景德鎮青白瓷色質如玉,鈞窯的海棠紅艷如晚霞。由此可見,宋代制瓷業( )A.私營作坊為主 B.產品行銷世界 C.遍布沿海地區 D.工藝水平高超45.(2021·山東煙臺·6)大約一千年前,當貨幣還處于鑄幣支付時代時,中國就最早發明并開始使用紙幣。如今,中國將再次成為推動貨幣改革的力量。在歐洲探討是否應引入數字貨幣時,北京已經為數字人民幣的推出鋪平了道路。材料中的“紙幣”發明于(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46.(2020·湖南岳陽·31)《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這主要反映了( )A.國家重點開發東南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東南地區賦稅沉重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47.(2020·湖南永州·4)《東京夢華錄》卷二記載北宋都城開封“南通——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輒千萬,駭人聞見”。這則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都城( )A.城市街道整齊 B.建筑規模宏偉 C.客商往來不絕 D.商業貿易繁榮48.(2020·貴州黔南·5)下圖呈現了西漢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戶數的變化情況。這說明( )A.北方財富增長 B.中央集權加強 C.經濟重心南移 D.城市生活繁榮49.(2022·湖南衡陽·3)近年熱播劇《清平樂》的時代背景為北宋。劇中,宋仁宗帶著女兒徽柔公主到東京街頭游玩,公主可能看到( )A.瓦子的勾欄內正在表演蹴鞠 B.人們搶購熱門新書《紅樓夢》C.大相國寺在演戲劇《竇娥冤》 D.市民在傳頌鄭和下西洋的壯舉50.(2022·黑龍江雞西·5)宋代城市商業繁榮,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市已遍布城內各處C.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D.坊與市已沒有區別51.(2022·湖北黃岡孝感咸寧·16)隨著城市的繁榮,與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如瓦子和勾欄,南宋臨安的文化娛樂業更為發達。這一變化( )A.適應了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貪圖享樂之風C.體現了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業發展腐蝕了正統思想52.(2022·湖南株洲·18)下圖描繪了一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該傳統節日是( )清代龍舟盛會圖A.重陽節 B.中秋節C.端午節 D.元宵節清代龍舟盛會圖53.(2020·福建省·7)宋代,常有民眾在清明等節日放風箏,還出現了“圓社”等專業球類社團。這說明當時( )A.科學技術進步 B.娛樂方式多樣 C.商品經濟繁榮 D.經濟重心南移54.(2022·四川資陽·5)如表是中國古代某階段的發展概況表。該表反映出這一階段的歷史發展特征是( )政治 廢丞相,權分六部;設軍機處經濟 引進玉米、甘薯、馬鈴薯;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文化 《紅樓夢》問世;京劇逐漸成為主要劇種軍事 戚繼光抗倭;平定大、小和卓叛亂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55.(2022·江蘇蘇州·4)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菲律賓馬尼拉的白銀共計1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過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國。這種被稱為“絲一銀”貿易的“全球化”貿易( )A.有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B.導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C.為海上絲路的開通奠定基礎 D.表明當時中國已經步入近代56.(2021·山東聊城·8)明朝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A.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 B.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長壓力57.(2022·山東聊城·9)與漢代“千里不販糴”相比,明清時期,糧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為長途販運的主要商品,且出現了諸多商品糧基地。下列各項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是( )A.交子的出現 B.市舶司的設置 C.商幫的興起 D.十三行的設立58.(2022·湖南株洲·5)明朝末年,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B.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C.改進種植技術和改良新品種 D.形成大的商幫經營存款業務59.(2021·內蒙古赤峰·6)清朝前期,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對其起推動作用的是( )A.農業發展 B.文化繁榮 C.專制加強 D.疆域擴大60.(2021·四川眉山·16)清朝前期,農業上普通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人們大量開墾荒地種植玉米、甘薯等農作物。這( )A.源于新航路的開解 B.徹底解決溫飽問題C.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D.導致經濟重心南移61.(2021·江蘇南京·5)“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尤其是在絲織、棉紡織行業中達到的水平,領先于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這一現象可能出現在( )A.三國時期 B.隋唐時期 C.五代十國時期 D.明清時期62.(2021·福建省·11)表1所示納稅田畝數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A.精耕細作的推廣 B.手工業技術提高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水利工程的興修二、非選擇題63.(2022·山東青島·41)2022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開啟一段美妙的博物館研學之旅吧!請你在活動結束后完成本次研學任務單。(10分)第一站【走進“山博”——感悟文化特色】 現在看到的是山東博物館館藏的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它鐫刻了兩位偉大先賢的友好會面,記錄了當時的思想碰撞。據統計,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發現的數量以山東居多。 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第二站【云游“國博”——提升民族自信】接下來,讓我們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錢幣”云平臺專題展,對這次展覽中三個單元的部分貨幣進行研究性學習。單元 典型貨幣 簡介異曲同工 戰國貨幣 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種類繁多,幣制混亂,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周圓函方 秦朝半兩錢 半兩幣制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貨幣立法,其形制是秦以后我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兩千余年的錢幣基本形制。一紙千金 元朝中統元寶交鈔 北宋前期出現紙幣。元朝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統--的紙幣作為基本貨幣制度的國家,是我國古代國家信用紙幣制度的頂峰。這一時期的紙幣基本上已經具備了近代紙幣的雛形。第三站【暢游“聯博展”——品味交流互鑒】現在我們來到今天研學之旅的最后一站,“珠方共享一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這里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樣的文化。接下來,我們將遇見一只呆萌的“小獅子”。名 片 姓名:蘇哈爾之獅 出生時間:公元10世紀晚期的宋朝 家鄉:中國 現居住地:阿曼蘇丹國國家博物館 經歷:經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阿曼,于1981年在阿曼蘇哈爾被考古發現。(1)通過第一站的參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在山東居多的原因。(1分)合理想象他們圍繞“治國方案”會展開怎樣的對話。(2分)(2)通過第二站的參觀,概括戰國到元朝貨幣發生了哪些變化并分析變化帶來的影響。(3分)(3)如果文物會說話,第三站中呆萌的“蘇哈爾之獅”將會如何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呢?(2分)(4)同學們,快樂研學結束了,你認為博物館可以給予我們怎樣的“力量”?(2分)64.(2020·重慶A卷·2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代蜀地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當時,蜀地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僅從物力和財力上,而且從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過實行商鞅變法,迅速成為“兵革大強”的封建國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實行一系到封建改革,在經濟上修筑旅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墾荒種田,興修水利。于是,都江堰應運而生。——摘編自關金鐘《都江堰興建史學術討論會綜述》材料二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的又一個大糧倉,為秦始皇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圖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摘編自李彬彬《李冰對中國統一事業的貢獻》材料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局勢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國共產黨最終確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簽訂了《十七條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接照協議,進藏部隊先后進駐西藏各個國防重鎮,結來了西藏邊境線上長期有邊無防的歷史。根據中央“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央西藏工委和駐藏部隊實行生產自給,解決軍需民用,大力興建公路、機場、水利、工廠、農場等,先后組織13批1000多人次到內地參觀訪問,增進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這些舉措大大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站和西藏內部的團結,為西藏與全國一起共同發展進步創造了基本前提。——摘編自黃慧《歷史抉擇奠定發展進步基礎》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要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什么能“應運而生”。根據材料二歸納,都江堰建成后發揮了哪些作用?(4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2分)(3)綜上,對你有何啟示。(1分)65.(2021·山東泰安·16)(10分)為鞏固統治,有效治理國家,歷代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諸子皆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由漢廷定封號。漢武帝把大的王國分為若干小侯國,封國越分越小,不復為中央政權的威脅。同時武帝還利用各種機會對諸侯王實行削爵、奪地、除國。——摘編自庫曉慧《從漢初制度看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材料二(2)圖一是戰國時期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圖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請分別指出兩個水利工程起到的重大作用。(2分)材料三(3)依次指出圖三、圖四貨幣的發行朝代。圖五與圖三、圖四貨幣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優勢是什么?(3分)(4)周平、李大龍著述的《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指出:“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閱讀表格內容,歸納元朝、清朝治理邊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3分)66.(2022·山東煙臺·26)(17分)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幾千年農耕文明時代,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思想活躍】材料一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諸子 學派 思想墨子 墨家 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孟子 儒家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故曰:“仁者無敵。”荀子 儒家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韓非子 法家 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1)根據材料一,指出“異常活躍”的局面被稱作什么,并概括諸子的思想主張。(5分)【制度創新】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將“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思維導圖構建完整。(4分)【經濟發達】材料三四川境內只流通鐵錢,鐵錢分量重,單位價值比銅錢低,買賣商品用鐵錢極不方便,不能適應大額異地貿易交換的需求。當時成都富商大賈云集,商品交易日增,所以,富商就把現金交付本地殷實商鋪,收款商鋪把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入用楮紙制作的票券,交給存款方。這樣,四川商民之間,建立了一種類似飛錢而又只在一省區域內流通的交子。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政府鑒于私交子的信用不足引起的債務糾紛,在四川設置益州交子務,派京官二人擔任監官,主管交子發行兌換,史稱“官交子”。——摘編自劉汝明 趙文龍何成剛《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經濟與社會生活》(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宋貨幣的演變趨勢,并簡析其原因。(4分)【科技領先】材料四袁行霈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第三卷目錄(節選)第十章 世界領先的科技與科學觀念的發展 第一節 從雕版到活字 第二節 火藥、指南針與航海術 第三節 醫藥學與養生術 第四節 天文、地理與數學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唐以來中國古代“世界領先的科技”產生的影響。(任選兩節,每節限答一例)(4分)67.(2021·天津市·24)(16分)下圖均來自課本,課本是座博物館,蘊含豐富歷史,凝聚民族力量。下圖所示為秦兵馬俑。通過兵馬俑,人們能感受到當年強大的秦國軍隊統一六國的氣勢。(1)秦滅六國、實現統一的人物是誰?(3分)統一后,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3分)下圖所示為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濃郁的異國情調體現了民族交往的縮影。(2)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3分)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他的稱號是什么(3分)下圖為《盛世滋生圖》(局部)。描繪了乾隆時蘇州繁華的市井風情。(3)下圖描繪了哪個朝代的興盛景象?(2分)除了課本,還有很多的歷史學習資源,請舉一例。(2分)68.(2021·廣西賀州·15)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6分)材料秦統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我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漢武帝在各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統一國家的特征得到完整體現。漢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立為正統思想的核心,使之成為漢朝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儒學也從此成為中國歷代思想的主流。——摘編自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請回答:根據材料并結合史實,評價秦始皇、漢武帝対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發展的貢獻。(6分)69.(2021·山東菏澤·21)秦朝、漢朝、元朝是我國地方行政區劃變革的重要時期。依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統一后,贏政首先從體制改革入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二級的行政長官(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這種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確保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摘編自紀錄片《中國第一位始皇帝》(1)材料一中的“這種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請依據材料一指出這種制度的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長官是如何產生的?材料二……所謂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漢景帝、武帝后),始令諸侯王不得治民,漢置內史治之。自是之后,雖諸侯王,亦無君國子民之實,不過食其所封之邑入,況列侯乎?——馬端臨《文獻通考·封建考》(2)據材料二回答,西漢景帝、武帝統治前后,諸侯王的權力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為解決諸侯王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元朝疆域圖(3)據材料三回答,元朝實行的是什么行政區劃制度?請把A處內容補充完整。元朝為管理B處設立了什么機構?70.(2021·浙江臺州·8)江南農業足發展,經濟地位大提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人口戶(節選) 材料二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宋書》南宋時期,政府獎勵州縣官興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縣官大都兼“提舉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職務…….致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摘編于《中國史綱要》(1)材料一中人口發生怎樣的變化?它折射出這段時期經濟哪一發展趨勢?(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原因。71.(2021·江蘇揚州·26)(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材料二宋朝時期,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卷)材料三在力述“農本”的同時,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把水利機械作為農器制作中最主要的最見功效的一部分。——宋源《〈農政全書〉的水利經濟思想》(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貞觀時期為實現“民衣食有余”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2分)(2)據材料二,概述當時農業發展的表現。(2分)(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政全書》的作者和地位。(3分)(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2分)72.(2022·西藏·21)(16分)“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農具材料二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列寧在會上作了《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大會根據列寧的報告通過《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決定廢除余糧收集制,取而代之以實行糧食稅,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摘自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1900—2000)》材料三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摘自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1)寫出圖中農具的名稱。(1分)說明它的功能。(2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蘇聯在新經濟政策中關于農業改革的措施。(2分)簡述該措施對蘇聯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2分)(3)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三中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式。(2分)說明它的作用。(4分)(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農業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3分)73.(2022·內蒙古包頭·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從吐蕃傳來的馬球運動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甚至宮廷婦女都參與其中。唐與吐蕃、突厥首領會盟時組織馬球比賽。日本遣唐使把馬球的玩法帶回了日本。馬球運動這項強健體魄、開放心胸的運動,是當時社會和平、富足的體現,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摘編自吳建華《從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材料二宋代城市文化生活豐富,蹴鞠是市民階層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如圖銅鏡的背面呈現了一對青年男女在花園里踢球,有人為他們助興的情景。宋代蹴鞠銅鏡——摘編自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材料三1981年,中國女排在世界杯比賽中首次奪冠給國人帶來的激情,與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奮起直追的心情完全契合。國人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人民日報》寫道:“用中國女排這種拼搏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摘編自汪大昭《學習女排,振興中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球運動流行所展現的“盛唐氣象”。(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宋代蹴鞠流行的階層,并簡析原因。(3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女排奪冠的時代價值。(3分)74.(2021·浙江衢州·8)繁盛的唐朝享譽世界,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全唐詩》收錄的詩作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外國人……——摘編自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1)分別寫出上圖中A和工具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朝詩歌繁盛的表現,這與當時哪一制度密切相關?(3)依據上述材料中的相關史實,說明“繁盛的唐朝享譽世界”。75.(2020·湖南長沙·13)唐宋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兩座高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圖圖一唐朝長安城 圖二北宋東京城材料二唐宋兩個朝代的文化在許多方面是相接續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繼唐代之后又一個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經標志著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樞大臣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得以相互制衡,這個時期文明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在整合中創新。——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請回答:(1)比較圖一和圖二,從中提取唐朝長安和北宋東京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不同信息。唐宋時期我國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創新”政治制度的?76.(2022·江蘇無錫·24)(6分)宋朝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出現了深刻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為抑制武將勢力,鞏固皇位,宋太祖利用宴會“杯酒釋兵權”,剝奪宿將石守信等統領禁軍的權力……與輕武相對,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摘編)材料二宋代的紙幣是世界歷史上首次在一國國民經濟中使用的紙質貨幣。……這對貨物和服務的買賣來說,是一個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圖的和方便的發明。——【德】迪特·庫恩《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摘編)材料三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其中的三項——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在宋朝有了劃時代的突破。……這三種發明都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狀態!——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摘編)(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采取的基本政策。(1分)(2)材料二中的“世界歷史上首次在一國國民經濟中使用的紙質貨幣”是什么?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紙幣使用的積極意義。(2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并稱四大發明的還有哪一項發明。(1分)(4)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項發明中的一項,說明其對世界發展的貢獻。(1分)(5)有學者認為宋朝是“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但也有學者認為宋朝是“積貧積弱”的時代。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了學者們對宋朝歷史形象的認識。(1分)77.(2022·浙江金華·22)(12分)兩宋韻千古,雅俗競風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得到選拔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來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會地位升遷比例,對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會來講,都是驚人的。——【美】墨菲《亞洲史》材料二史料三則史料1: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史料2:南宋持羅盤陶俑 史料3:吳鉤《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材料三“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的詞描繪了宋朝大都市的繁華景象。(1)根據歷史背景判斷材料中的平民最有可能以何種方式實現“社會地位升遷”。(2分)(2)請指出材料二圖文史料的表現形式,并概括它們共同反映的經濟狀況。(4分)(3)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剃光頭在中國宋朝”,美國學者墨菲認為“宋朝確實是一個充滿自信和創造的時代”,任選一個觀點,結合相關史實談談你的理解。(6分)78.(2020·廣西桂林·18)(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瓦肆早的五更頭回就上演“小雜劇”,遲來的就看不到;不論風雨寒暑,勾欄里看客之多,日日如此;“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南宋也有勾欄瓦市“于茶中作夜場”。當時的里巷小兒的父母如被糾纏得緊,就塞給他一—點錢,讓去聽說書。——虞云國《水滸尋宋》材料二民國早期北京的公園大多由皇家花園、祭祀場所以及紫禁城自身這些舊日的皇家禁地轉變而來,……1913年10月,清皇室將社稷壇轉交政府之后,已經是新一屆民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正式提議將社稷壇改造成一座公園。……中央人民公園于1914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日開放。——董玥《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材料三伴隨著城市的飛速成長,過度擁擠……等問題都攤到當局者的政事議程上。……1848年催生了(英國)工人階級住房條件調查皇家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工作使市政當局為“勞工階層”建立新住房的措施提供了立法保障。——約翰·倫尼·肖特《城市秩序》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寫出宋代城市的特點。(不能照抄原文,2分)請列舉一個具有這些特點的宋朝大都市。(1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清皇室“社稷壇”成為“中央人民公園”體現出怎樣的社會變遷?(2分)“中華民國國慶日”的確定,是因為哪個事件?(1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城市“飛速成長”的經濟背景和主要表現。(2分)“皇家委員會”的工作有什么作用?(不能照抄原文,1分)(4)建設我們的小康社會,可以從上述歷史中獲得什么借鑒?(1分)79.(2020·山東濟寧·23)中學歷史課程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史料實證】羅吉義《宋代商業的發展和商業政策》中說:“宋代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唐代的水平而進入了比較成熟和高度繁榮的階段。”(1)請任舉一例宋代城市商業發展的表現,證明材料中的觀點。(2分)【時空觀念】(2)某班準備赴圖中標注地點開展“走訪革命勝跡·感悟黨的初心”研學之旅。請任選一個地點,寫出該地點發生的一個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及發生時間。(2分)【家國情懷】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重慶《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1945年8月29日)(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以“彌天大勇”赴重慶談判的目的和結果。(2分)【唯物史觀】菲律賓馬克坦島上有一座紀念亭,亭中石座銅碑一面刻著:“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死于此地。麥哲倫船隊的一艘船,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海。”碑的另一面則刻著:“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麥哲倫。”(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客觀評價麥哲倫。(2分)【歷史解釋】英國1750—1870年農村與城市人口變化示意圖(5)結合所學知識,對圖中英國城市人口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解釋。(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