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中國古代經濟史姓名_________一:考點記憶Ⅰ. 經濟重心南移問題1.“江南地區地廣野豐……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反映的是發生于何時的什么事件?主要原因及作用?2.“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開始和完成時間分別是?Ⅱ.農業工具革新及水利工程建設耒耜+磨制石器(河姆渡人+半坡人P1)——鐵制農具+牛耕(春秋戰國P2)——曲轅犁+筒車(唐玄宗P5)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李冰P2)——靈渠(秦朝,珠江+長江P3)——大運河(隋煬帝,北涿郡…P5)Ⅲ.農業著作1.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是什么 2.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農業百科著作是什么 3.“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是什么?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農業工具的革新,統治者的重視,社會環境的安定,適當的經濟政策,經驗教訓的總結(確認完成簽字__________ )二:考點運用1.“已經普通使用磨制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這比較典型地反映了我國 ▲ 流域的原始農耕生活。 A.珠江 B.長江 C.淮河 D.黃河2.推行“國家統一鑄幣,鹽鐵官營”措施的是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3.根據右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流動示意圖》反映出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A.江南社會相對穩定 B.江南自然條件優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業4.某歷史興趣小組舉辦主題為“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圖片展覽。下列圖片應該入選“盛唐篇”的是①《耕獲圖》局部 ②曲轅犁 ③耬車 ④筒車模型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5.下列史實最能體現宋朝商業繁榮的是A.開始使用牛耕 B.民間流傳“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C.“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D.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6.右邊示意圖顯示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圖中的①相對應的時期應該是A.東漢 B.南朝C.隋朝 D.南宋7.下列選項中,不符合史實的是A.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B.漢朝時,我國就有了紙幣——交子C.北方人民多次大規模的南遷,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D.我國古代統治者大多強調以農為本,推行重農抑商政策8.清政府規定:“外國商船只準在廣州一口通商貿易;對中國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歸則不準回國。該規定說明清朝 A.禁止對外貿易 B.實行閉關鎖國 C.加強思想控制 D.鼓勵商業發展9.成都離堆公園大門有一幅對聯:“完神禹斧椎功,陸海無雙,河渠大書秦守惠;攬全蜀山水秀,導江第一,名園生色華陽篇。”這幅對聯描繪的是 A.大禹陵 B.古運河 C.都江堰 D.古長城10.“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豐厚)哉?!边@反映出隋朝開鑿的大運河A.促進了經濟交流 B.促成了貞觀之治 C.鞏固了封建統治 D.結束了分裂局面11.正在熱播的《貞觀之治》、《貞觀長歌》等電視連續劇演繹了唐太宗一幕幕動人的故事。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是①虛心納諫 ②輕徭薄賦 ③統一文字 ④北擊匈奴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10分)中國是以農立國的世界文明古國。某校九年級同學探討了“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原因”。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面問題13.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遺產。中國古代建筑就是一部十分真實而生動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結合材料與所學,回答問題。(10分)【民居】(1)請寫出圖一民居的具體名稱。圖二反映的民居出現于宋代哪個城市?(2分)【水利】(2)圖三是四川成都平原上的一項防洪灌溉工程,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完好無損。請問它的主持修建者是誰?圖四的水利工程出現在隋朝,它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陵墓】(3)秦漢時期,陵墓建筑設計風格獨特,同時體現出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請列舉出這一時期轟動世界的陵墓建筑藝術的代表。(1分)【邊防】(4)中國古代很多王朝,為了抵御外敵入侵都曾“防胡萬里城”, 圖五所示的城防修建于秦朝,請說出它修筑的目的是為了抵御哪個少數民族的進攻?圖六城防的東西起止點分別是什么?(3分)【城市】(5)唐都的建筑大都規模宏大,規劃整齊,其獨特的風格也對周邊鄰國產生了重要影響,請說出經唐代高僧設計且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的佛教建筑是什么?(1分)【認識】(6)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是如何理解建筑與歷史的關系的?(1分)14.(10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據史書記載,漢朝時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采集植物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沒有非常富裕的人。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連連征戰,百姓流離失所,大量逃亡,掀起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更多的北方人遷到了南方。 ——人教版《中國歷史》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貜V野豐(物產豐富),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豐收),則數郡忘饑?!z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材料四: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 ——《宋史》材料五: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乾隆帝致英王的一封信請回答:(1)對比材料三與材料一,江南經濟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分)這一變化對我國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分)(2)依據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區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材料四的這種情況最早出現于何時?(1分)此時為鼓勵對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了什么機構來加以管理?(1分)(4)材料五說明清朝前期實行什么對外政策?(1分)這一政策實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消極影響? (1分)(5)綜合以上材料及問題,你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需要哪些條件?(1分)15.(10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時期,王朝更替,政權分立,江南得到開發,北方民族融合,這些都孕育著國家統一的因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三國鼎立示意圖材料二 東晉政府對待僑流的政策:建立僑郡縣,承認流人為僑人,給予僑民以持白籍、免除稅役的權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 ”。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J].中國史研究,1992年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移風易俗,信為甚難?!?br/>——《魏書 任城王傳》請回答:(1)哪一戰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1分)孫權建立了圖示中哪個政權?(寫字母)(1分)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實現短暫統一的是哪一朝代?(1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現的主要原因。(1分)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1分)(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為學習漢族先進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舉措 (1分)舉一例說明“移風易俗”的具體表現。(1分)孝文帝的這些改革措施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1分)(4)根據上述三則材料,歸納推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終走向統一的因素。(2分)三:我的盲點記錄單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原因經驗總結:如北魏 ⑧所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⑨(朝代)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的書籍。工具技術革新:如春秋時期所出現的① ,到戰國時,使用更加廣泛,使土地利用率提高。新作物引進:如漢武帝時,⑥出使西域后,苜蓿、核桃等傳入中原;宋朝時,從越南引進的⑦在江南地區推廣。政策調整:如秦國,③主持變法,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貞觀時期,④ (皇帝)吸取隋亡教訓,在經濟上,“⑤ (財政思想)”,發展生產,社會出現繁榮景象。水利興修:如秦國的李冰修建了② ,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綜上所述,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請提出一條合理的建議。 ⑩圖一 河姆渡遺址圖二《清明上河圖》局部圖三 圖四圖五 圖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