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歷史第二輪專題復習專題三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一) 民族政策(主要形式有戰爭,冊封、和親、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為主流,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行政管理(臺灣、西藏、新疆、)加強對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從方式上看:1、和親:①“漢家和親第一公主”劉細君;西漢漢元帝時,昭君出塞。②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8世紀中期,唐朝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為一家”。作用: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2、戰爭:①秦朝:秦始皇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統南疆,興修靈渠。②漢朝: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使西北邊郡得到安定;③宋遼、宋夏之間的戰爭,結果遼宋議和(澶淵之盟),夏宋議和,民族政權并立。④清朝時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影響:一方面,促進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來。另一方面,破壞了經濟,給人民增加了負擔。3、冊封①唐朝:唐玄宗冊封回紇、靺鞨、六詔首領;②清朝:順治帝賜予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并規定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影響:有效的強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4、設置機構(官職)①西漢,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②元朝政府加強對西藏和琉球的管轄,設宣政院管轄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臺灣)。③1727年,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④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東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設臺灣行省。作用: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管轄,鞏固了邊防,維護了祖國統一。從不同地區看:西藏①唐朝: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吐蕃采取和親方式,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通婚,加強了唐蕃之間的經濟、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為一家”。②元朝: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③清朝:順治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規定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管西藏事務。新疆(近期熱點)①西漢: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②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后又派軍隊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③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設立行省。3、臺灣①三國時,吳國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②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的管轄③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清朝初年,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打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臺灣回到祖國懷抱。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⑤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割占臺灣、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⑦解放戰爭后期,國民黨敗退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為解決這一遺留問題,中共制定“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的方針。(二) 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溝通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西亞和歐洲);2、唐朝:唐朝對外交通發達,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往范圍廣泛:鼓勵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唐都長安是一座國際化城市;與日本、新羅的交往;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強了中印聯系。3、宋朝:重視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泉州、廣州、明州是主要的對外港口;4、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國際化城市;大量外國人來到中國,如《馬可波羅行記》5、明清: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明初鄭和下西洋,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出現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入侵。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特點1、由開放走向閉關: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總體上以開放為主,特別是明清時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變化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根本原因)、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2、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變化原因: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等。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為主:和平交往: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戰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入侵。5、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閉關鎖國:明朝后期開始限制對外交往,到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表現: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清初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統一臺灣后,開放四個港口;后來只設廣州一地作為對對外通商口岸,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2)背景: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經濟,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統治者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③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統治。(3)影響:這一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是一種消極的政策,它阻礙了同外國的經濟交流,限制了國內的手工業(商品)生產,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同時,它使中國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不能適時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導致中國在世界上落伍。啟示:只有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適應歷史發展趨勢者存,逆歷史發展趨勢者亡。【點撥】:1、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是歷史的主流。認識歷史上的民族戰爭只有正義性和非正義性,不能用侵略的說法。2、認識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是各民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是各民族之間友好交融的結果;樹立尊重異族文明的意識,培養待人寬容和豁達的性格。3、歷史證明: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則國家興盛富強。海納百川、吸收先進文明,則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則招致落后。專題訓練一、選擇題1、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是 ( )A、避免北方其它民族侵擾 B、洛陽城繁華異常C、接受漢族文化,控制黃河流域 D、提高鮮卑貴族的地位2、岳飛抗金的戰爭被看作是正義的戰爭,主要是因為 ( )A、這是先進對落后的戰爭 B、屬于防御性的戰爭C、是反對掠奪反對奴役的戰爭 D、是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3、下列人物,可以稱為民族英雄的是 ( )①岳飛 ②文天祥 ③戚繼光 ④鄭成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4、某中學歷史探究學習中,同學們準備圍繞“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交流與碰撞”的主題創辦一期歷史板報,可以收集的相關史料有( ) ①張騫通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岳飛抗金 ④鄭成功收復臺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某班要出一期“歷代政府對西藏的管轄”黑板報,下列材料可供選擇的是( )①唐太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 ②清順治帝冊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 ③清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 ④新中國設立西藏自治區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材料解析題:6、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海內統一,國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亞洲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團和留學生來長安。外國來使中,也有一部分由鹽城海口登陸,轉道內河、陸道而抵長安。 ——摘編自《走進鹽城》材料二:1757年,乾隆帝下令將多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規定外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并對商品的出口加上種種限制。一切外國進口貨物一律由官方特許的“十三行”承銷,內地出口貨物也由“十三行”代購。——摘自《新課程歷史教學研究與資源叢書·必修Ⅱ》材料三:“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判斷,日本向中國派遣外交使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歸納清朝實行了怎樣的對外政策?你如何評價這一政策?(3)基于材料三的認識,李鴻章等人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運動。這場運動的名稱是什么?最終結果如何?(4)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談談應當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7、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會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節送公主入蕃。弄贊率其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舊唐書》材料二:右圖材料三:2008年3月14日開始,我國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區先后發生了多起打、砸、搶、燒暴亂事件,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這起事件完全是由達賴集團有組織、有預謀、精心策劃煽動起來的。”幾十年來,達賴集團在反動勢力和藏獨分子的支持下,從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國的活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與西藏地區的關系?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轄,當時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如何看待達賴集團的這種分裂行為?你認為藏族地區今后繼續繁榮進步的保證是什么?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