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大方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模擬測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龍山文化時期,還有一些組聚落如平糧臺和郝家臺組聚落的等級差別不太明顯,分別為一個等級和兩個等級。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四個組聚落均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聚落等級。這表明二里頭文化時期( )A.出現等級差別制度化跡象 B.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社會貧富分化開始出現 D.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2.中國古代某歷史時期,其突出特征是“強化的中央集權,疊層的政治架構,活躍的商業經濟,成長的市民階層,繁榮的海外貿易,南移完成的經濟重心”。這一時期是(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3.宋朝社會出現“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的現象,這說明( )A.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B.士族階層的衰落C.門第觀念的淡化 D.經濟重心南移4.關于上行文體(下級向上級所呈遞公文的一種文體),先秦時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稱“上書”,而秦朝則把臣下上書改稱為“奏從字形、字義上,“奏”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這種文體稱謂的轉變( )A.說明封建等級制度正式確立 B.體現了皇權的政治文化訴求C.文字統一推動政治認同形成 D.表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尖銳5.男人拖著大辮子、穿著寬大的褂袍,女人裹著小腳,這是清代中國人的基本裝束。然而這一習俗在民國初年就有了很大變化,變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現 ②西學東漸的影響 ③中國人現代化意識的發生了變化 ④南京臨時政府的推動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這是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綱領性文件, 是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政治和其他方針政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據和準則。它明確規定:“保證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資本家、農民、工人等)的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這一綱領A.成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法律保障 B.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C.有利于調動各個階層的抗日積極性 D.徹底消除了國內的階級壓迫和剝削7.在中蘇關系破裂的大背景下,中央審閱意見明確表示,南京長江大橋橋頭的建筑應與武漢長江大橋的橋頭不同,應更加雄偉壯麗。在否定了多個亭臺樓閣風格的設計方案后,中共中央于1960年初選擇了極富時代風格的三面紅旗樣式的方案(如圖所示)。這反映了( )A.對外關系影響建筑理念 B.政治因素影響建筑設計C.橋頭建筑不受技術制約 D.民族風格脫離現實需求8.與現在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責相似的古代雅典的機構是( )A.四百人會議 B.陪審法庭 C.公民大會 D.十將軍委員會9.國王入城儀式是中世紀后期西歐重要的皇家儀式。國王在視察城鎮時,城市會精心做好歡迎準備,竭力營造出喜氣洋洋的壯觀場景,以表達對國王的尊重和對其統治合法性的承認。盡管迎接國王花銷很大,但國王的到來可以給城市帶來有價值的回報。由此看出當時的西歐( )A.王權和城市互利互惠 B.王權開始興起C.城市開始興起 D.民族國家形成10.下面是非洲遠古神話中的“雙角女神”圖。女神頭戴牛角冠,角冠之上有谷類農作物,正在向耕作的人們傳播“卡根(象征萬物生命之源)”。與此相似的古埃及豐產女神愛西斯也頭戴牛角冠。對此解讀合理的是,遠古非洲( )A.牛耕廣泛傳播 B.社會分工擴大C.率先培育谷物 D.先民邁向文明11.“汲取古典文化的精華,創造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的文化體系和上層建筑”的是A.文藝復興B.啟蒙運動C.空想社會主義D.科學社會主義12.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大眾休閑文化在歐美出現,戲院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喜劇和音樂劇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足球等大型體育賽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當時歐美( )A.城市化進展顯著 B.貧富差距消除C.開始進行工業化 D.社會福利制度廣泛建立13.據統計,至1876年,西方列強僅占領了非洲土地的10.8%。但到1900年時,他們已經占領了整個非洲的90.4%。這一變化源于( )A.工業革命的縱深發展 B.交通通訊工具迅速發展C.西方列強矛盾的消除 D.歐美國家軍事力量增強14.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業生產增長率5.2%,也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這一局面( )A.協調了世界各國的發展步伐 B.推動了公平經濟秩序的建立C.得益于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 D.標志著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15.1951年伊朗宣布石油國有化,與原先控制該國石油的英國資本產生爭端。美國先是要求伊朗繼續與英國資本合作,并拒絕向因爭端導致經濟惡化的伊朗提供貸款,之后又與英國一起策劃政變,推翻了伊朗政府,建立了親美獨裁政權。這反映出( )A.中東地區一直是大國間的角逐場 B.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權益的艱難C.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了世界的霸主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崩潰二、多選題16.如圖是漢代某一時期的統治政策,這一時期( )A.主動減少財政支出 B.行均輸平準C.生七國叛亂 D.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三、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密折制度系清代獨創、先系滿文奏折,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始有漢文奏折,開初內容比較單一、只限于名單、清單一類東西,康熙二十年末,內務府包衣曹寅和李熙在江寧、蘇州織造任上,因受皇帝囑咐,刺探江南民情輿論向皇帝匯報。與此同時,康熙帝也需將旨意直接朱批在奏折上,再發還本人。由于內容大都涉及官場隱私及地方動靜,不能公開于眾,只能由具折人和皇帝兩人知道,這就是密折陳奏。密折陳奏使皇帝了解不少從一般題奏中無法得知的情況,有助于進一步擴大視野,到了雍正以后,規定朝廷內外的高級官員、凡屬“宜守機密”或“應速上聞”之事,都可密折言事,還制定了凡經朱批的委托、必須如數上繳朝廷,及錄副存檔和傳抄遵辦等制度。乾隆十三年(1748年),于內外各官已普遍使用奏折,于是詔令除保存題本外,廢止再用奏本。——摘編自白綱《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述密折制度的發展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密折制度的作用。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葡萄牙人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先鋒,他們最初是把非洲人賣到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做家務和農活。然而,其數量和不久后被運到美洲大陸種植園工作的大批奴隸相比微不足道。當地的印第安人無法做種植園的活,因為他們染上了來自歐洲的疾病,正在滅絕。種植園主起初想雇傭歐洲的契約工人,但他們工資太高且自由散漫,于是改用了非洲奴隸。第一批奴隸是在哥倫布首次遠航后不久運來的。在16世紀20年代在秘魯發現銀礦和40年代在巴西建立甘蔗種植園以后,奴隸的數量激增。而在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群島建立起生產煙草、大米和咖啡等作物的新的種植園以后,奴隸的數量更是進一步增加。有關奴隸總數的估計相差很大,研究表明,1500年至1867年間,有1200萬到2000萬奴隸被迫運離非洲。結果,到1850年。在南北美洲,非洲奴隸的人數是白人的3-4倍。——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的影響。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20世紀50、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70年代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滯脹”現象,即生產停滯和運貨膨脹同時并存。“滯脹”的發生表明凱恩斯主義失靈,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發達國家奉行凱恩斯主義,擴大社會需求,為此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和放松信貸,擴大貨幣供應量。這些做法在一定時期內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增加和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了通貨膨脹和超過了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大。1973年的石油危機觸發了“滯脹”的全面爆發。同時,“滯脹”也是一次結構性危機,傳統產業日益衰落,汽車、電器等曾經處于主導地位的產業市場飽和,生產能力過剩,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術尚待開發,勞動生產率下降。針對“滯脹”現象,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解決對策。——換編自楊寧——《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資本主義國家應對20世紀70年代“滯賬”現象的措施。20.閱讀下列圖表,回答問題閱讀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中有關中國近代化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至少選取材料中兩方面的信息,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B A C B C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A A A C B17.(1)變化:使用的文字從單一的滿文演變為滿文、漢文并用;呈報的內容日漸豐富;相配套的制度逐漸完善;使用的主體從皇帝親信、高級官員擴大到內外各級官員。(2)作用:擴大了皇帝的視野;提升了決策的準確性;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加強了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18.(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興起;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迅速增長;印第安人受屠殺和疾病影響正在滅絕;歐洲契約工人工資太高且難以管理。(2)影響: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加速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美洲的開發;改變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展;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交流;促進美洲、歐洲、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19.(1)原因:奉行凱恩斯主義,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科技進步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國際協調機制的建立,穩定了經濟秩序。(2)措施:調整經濟政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 度;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發展。20.論題: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論述: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思想,他們沖破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愚昧思想束縛,積極主動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和新式學堂,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也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將西方的君主立憲、進化論引入中國,希望通過政治變革,推翻封建的君主專制,建立民主政治,以挽救民族危亡。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是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的覆亡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中國近代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中國思想解放不斷深入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