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丹東市2024~2025 學年度(下)期末教學質量監測 高一歷史總分100分 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在尼羅河岸邊培育出了最古老的長絨棉(又稱海島棉);考古學家在秘魯挖掘出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500年間的紡織品殘片;印度典籍《吠陀》(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和文體形式)中記載,當時棉花已經在印度生長超過3000年。這表明A.世界動植物出現大交流 B.地理環境影響棉花的種植C.考古發現實證歷史認知 D.古代文明發展具有多元性2.考古發現,約公元前4500年到約公元前2900年,西亞地區的一塊石碑上雕刻有一個統治者,他戴頭冠,穿長褶裙,孔武有力;一枚印章上,刻有一個人正主持宗教儀式,手刃敵人;雕刻中還出現了奉獻產品的民眾。這最適合用于說明該地區A.雕刻藝術領先 B.宣揚君權神授C.出現私有觀念 D.進入文明社會3.波斯帝國境內有到帝國行政中心的“御道”;羅馬帝國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秦帝國境內有“馳道、直道、五尺道”。這些大國修建上述道路的主要目的是A.鞏固帝國遼闊的疆域 B.保障對外擴張的補給C.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D.推動經濟文化的交流4.中世紀法蘭西卡佩王朝發展過程中,路易六世支持城市爭取自治的公社運動,路易七世先后25次頒發給城市特許證,菲利普二世則向80多個城市頒發特許證,路易九世下令鑄造通行全國的貨幣,限制劣質貨幣的流通。這些措施客觀上有利于A.莊園經濟的繁榮 B.城市工商業發展C.教會勢力的壯大 D.國王權力的加強5.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人的社會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資源為特征,他們信奉萬物有靈,并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下列屬于其獨特文化成就的有①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 ②發明了瑪雅文字③發明了數字符號“0” ④使用“浮動園地”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 ②③6.學者馬克斯 韋伯指出:“天主教徒的雇工顯示出一直留守在手工業里的強烈意愿,所以比較多成為工匠師傅,而基督新教徒則相對較多流入工廠,為的是在這兒占有熟練勞工層與工業經理層的高階位置?!边@一現象表明A.基督教會打破天主教的壟斷 B.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擴大王權C.宗教改革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D.宗教改革直接引發工業革命7. 1789年10月,法國的紅、白、藍三色帽飾遭到禁衛軍的侵犯。凡爾賽士兵踐踏了三色帽飾,并在原來的地方換上了代表波旁王朝的的白色帽飾或貴族反革命的黑色帽飾,同時向其敬禮。這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初期A.普通民眾對君主制的徹底否定 B.反革命勢力仍具有一定影響力C.三色帽飾成為革命的唯一標志 D.君主立憲派掌握了絕對的權力8.1830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在非洲探索文化中一直占有獨特的地位。表1是該會的部分核心成員及思想。表1約瑟夫 班克斯 打開一扇通往非洲內陸的大門……每個國家都可以進入并將其商業和發現從西部擴展到這片廣袤大陸的東部。約翰 巴羅 地理知識不僅有利于地球物理知識,同時還影響政治。羅德里克 默奇森 最重要的地理問題是資源、需求和可達性。由此可推知,該協會的成立A.締造了帝國主義擴張話語 B.旨在促進非洲的合理開發C.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D.體現了柏林會議協商結果9.表2是1913年拉美主要國家的出口比重表(出口值按百萬美元計算)。表2國別 出口值 美國(%) 英國(%) 德國(%) 法國(%) 總計阿根廷 510.3 4.7 24.9 12.0 7.8 49.4玻利維亞 36.5 0.6 80.8 8.5 4.9 94.8巴西 315.7 32.3 13.1 14.0 12.2 71.5哥倫比亞 33.2 44.5 13.5 7.1 2.0 67.0古巴 164.6 79.7 11.2 2.8 1.0 94.7危地馬拉 14.5 27.1 11.1 53.0 0.1 91.3海地 11.3 8.8 7.1 37.2 44.2 97.3巴拉圭 5.5 — n/a 22.0 0.6 28.1烏拉圭 71.8 4.0 11.2 19.5 17.4 52.1拉丁美洲 1588.2 29.7 20.7 12.4 8.0 70.8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英國主導拉美國家經濟發展 B.拉美各國經濟完全依賴歐美市場C.拉美經濟發展存在安全隱患 D.卡德納斯的民主化改革頗見成效10.1921年4月,列寧在《關于租讓和發展資本主義》中強調:“租讓是一種特殊的租借合同,根據合同,資本家在一定期限內是一部分國家財產的租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權仍然屬于國家。”據此分析,這一政策旨在A.放棄社會主義的目標 B.回歸自由放任經濟道路C.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D.依靠西方資本戰后重建11.20世紀三十年代,當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了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諸多新政計劃時,盡管他深感憤怒,甚至提議擴增最高法院規模以推進其政策主張,但他從未違抗這些司法判決。這表明美國A.民主制度弊端嚴重 B.國家權力屬于人民C.法院擁有最高權力 D.政府實行分權制衡12.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在1954年《告阿爾及利亞人民書》中強調:“阿拉伯語教育是我們的靈魂武器。”法國殖民當局報告指出,1955-1962年間,阿拉伯語地下學校數量從37所激增至412所。人類學家布爾迪厄調查發現:92%的受訪阿爾及利亞青年將語言恢復視為獨立的首要意義。這反映了A.語言教育決定國家命運 B.文化認同推動民族獨立C.民族解放運動開始高漲 D.文化抗爭優于武裝抗爭13.20世紀60年代,全球有數百萬人死于天花。在美蘇的倡議和支持下,世界衛生組織啟動了全球范圍內根除天花項目。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蘇聯提供了絕大多數疫苗,美國提供了絕大部分資金。蘇聯科學家開發的冷凍干燥技術和美國制定的“環形疫苗接種”策略對天花疫苗的廣泛接種起到了關鍵作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美蘇兩國關系走向正?;? B.冷戰格局下美蘇對抗形式多樣C.美蘇在特定領域存在合作 D.全球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已建立14.1951-198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口占比從38%降至25%,同期法國從33%降至22%。而兩國服務業就業比例分別達到64%和61%,其中計算機服務、研發設計等知識密集型行業增長最快。這一現象主要源于A.產業結構的調整完成 B.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C.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 D.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15.表3是20世紀60-90年代蘇聯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表3時間(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社會總產值 7.4 6.3 4.2 3.3 1.8 -2國民收入 7.8 5.7 4.3 3.2 1.0 -4勞動生產率 6.8 4.5 3.3 3.1 — -3據此分析,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美蘇爭霸激烈,國際環境惡化 B.科技轉化滯后,新興產業薄弱C.經濟發展失衡,農輕發展滯后 D.體制積弊難除,改革未能突破16.2025年5月,第三屆國際農業生物多樣性大會召開。來自60多個國家的800余名政府官員、國際組織代表、科研機構專家及企業代表,共探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危機的路徑,共商全球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大計。這反映了A.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發展 B.國際新秩序已經基本建立C.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加強 D.可持續發展思想初步形成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做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泥板文書(如圖2所示)是古代西亞一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記錄。最初為蘇美爾人所采用,后來擴展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內容包括各種經濟文件、文學作品、法律條文和宗教典籍等。歷史上較早的泥板文書出土于沃爾城,現存于大英博物館,撰寫于約公元前1750年的古巴比倫帝國時期,距今已有將近3800年的歷史了。圖1 泥板文書(部分)——摘編自《波斯波利斯要塞泥板文書》(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西亞泥板文書的史料價值。(4分)(2)結合所學知識,試舉兩個研究古代西亞文明的重要資料,并說明理由。(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4時間或出處 內容1945年 《雅爾塔會議議定書》 德國必須以實物向戰勝國和以色列支付賠償,賠償應首先支付給那些承受了戰爭的主要負擔、蒙受了最大損失和組織了對敵斗爭勝利的國家。1952年 《盧森堡條約》 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政府支付價值30億馬克的賠償。1956年 《聯邦賠償法》 在二戰期間,因反對納粹或因種族、信仰及世界觀不同而受到納粹德國迫害,并在生命、肉體、健康、自由、財產等方面遭受損失的人,均有權向德國提出賠償要求。 德國根據各種賠償法律、協議、基金,以馬克、美元、歐元等貨幣向二戰受害者支付賠償。2000年 《強制勞工賠償協議》 德國向二戰期間被奴役的勞工幸存者及后代提供總額為100億馬克的賠償,由德國政府和德國企業共同承擔,德國將成立名為“記憶、責任與未來”基金會負責賠償金發放。——摘編自孫文沛《二戰后德國賠償問題研究》材料二德國的賠償既贏得了聲譽又教育了人民,不僅沒有重蹈覆轍,還促進了歐洲和解與一體化進程。對德國來說,二戰賠償史既是一段用物質和金錢補償戰勝國政府和受害者個人的經濟史,又是一段用經濟手段和外交政策重新建立德國國際聲譽和地位的政治史,還是一段用巨額賠償推動德國民眾集體反省并構建二戰史觀的社會史。對世界來說,德國二戰賠償不僅推動戰爭賠償到達了全新的領域和高度,而且為徹底解決戰爭遺留問題提供了歷史證明。只有全世界的戰爭受害者都得到誠懇的道歉和公正的賠償,世界的持久和平才可能實現。——摘編自孫文沛《二戰后德國戰爭賠償政策的演變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戰爭賠款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戰爭賠款的歷史意義。(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新自由主義走向末路,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分化嚴重且風險增大;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深刻變革,主要大國紛紛涌入前沿科技“競技場”,新生安全風險的治理相對缺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系數升高,治理成本高、治理難度大;發達國家內部經濟社會矛盾外溢,增加了世界秩序與全球治理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摘編自人民論壇網《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的特征、趨勢與變革之路》材料二在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下,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2024年,習近平主席出席多場主場外交與多邊峰會,同各國領導人就完善全球治理深入溝通。中國積極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宣布繼續用好資金窗口支持發展中國家,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等舉措,還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未來3年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落實進展報告》,在多國間開展穿梭外交解決地區沖突。中國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成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通過多種平臺促進各國人文交流。——摘編自鄭韜《長風破浪會有時——完善全球治理 中國在行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當今世界進入動蕩期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在當今國際治理中發揮的主要作用。(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5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部分目錄及簡介序號 目錄 簡介① 貿易時代的醫學, 1600到1800 探討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通過貿易網絡接觸亞非拉醫學知識,如美洲金雞納樹皮治療瘧疾的應用。② 植物、醫學與帝國 分析歐洲對殖民地植物資源的掠奪與醫學化利用,例如東印度公司對鴉片、奎寧的壟斷,同時壓制本土醫療傳統(如非洲巫毒療法)。③ 殖民主義、氣候與種族 討論歐洲殖民者將氣候差異與種族優劣論結合,構建“熱帶醫學”理論,聲稱熱帶環境導致殖民地居民體質低下,為殖民統治提供科學合法性。④ 帝國主義與疾病的全球化 分析殖民擴張如何導致疾病跨洲傳播(如天花、霍亂),以及歐洲如何通過檢疫制度和公共衛生措施強化對殖民地的控制。⑤ 帝國主義與熱帶醫學 分析19世紀末熱帶醫學的興起,其以“文明開化使命”為旗號,將殖民地視為醫學實驗場。⑥ 細菌學與文明開化使命 討論20世紀初細菌學理論如何被用于殖民衛生政策。同時,殖民者利用細菌學強化種族等級觀念。⑦ 殖民主義與傳統醫學 分析殖民地傳統醫學(如印度阿育吠陀、非洲草藥學)存續與適應。傳統醫者通過融合西方醫學元素,形成混合醫療實踐,挑戰殖民醫學的壟斷地位。⑧ 結論:全球衛生的殖民遺緒 總結現代醫學如何繼承殖民遺產,指出其在資源分配、疾病敘事等方面仍受帝國邏輯影響。——整理自普拉提克 查克拉巴提《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目錄,擬定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列出所選目錄的序號,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高一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D D A B C C B A C C D B C B D 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做題,共52分。17.(12分)(1)史料價值:泥板文書屬于原始(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分)可以用來研究古代西亞文明的概況;研究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研究古代西亞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文學、法律等。(2分。任答一點即可)(2)資料:《漢謨拉比法典》和《吉爾伽美什》。(4分。各2分)理由:《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結構、婚姻等多個方面。《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記載了洪水和方舟等大量傳說。(4分。每點2分)18.(14分)(1)特點:持續時間長;制定相關法律;實物和貨幣并用;強制賠償和主動賠償結合;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賠償的覆蓋面逐漸擴大。(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2)歷史意義:重建德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重新融入國際社會;促進德國經濟復蘇和發展;彌補戰勝國損失,安撫受害者心靈;促進歐洲和解,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為世界各國處理類似情況提供了借鑒;推動民眾反思戰爭,肅清軍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8分。每點2分,任答四點8分)19.(14分)(1)原因:世界多極化的深入發展;經濟秩序失衡;科技競爭激烈和失控;新生安全風險治理滯后;生態環境危機;發達國家社會矛盾外溢。(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2)作用:倡導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積極踐行全球發展倡議,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維護和平穩定;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加強各國人文交流;推進新型區域合作;致力于構筑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8分。每點2分,任答四點8分)20.(12分)示例一:序號:①②⑦(1分)(不寫序號或有一個序號不符合論題不得分)論題:殖民主義對醫學的發展具有促進與壓制的雙重影響。(2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借貿易網絡接觸亞非拉醫學知識,像美洲金雞納樹皮治療瘧疾的應用被知曉,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醫學知識的傳播范圍,為醫學發展帶來新元素。歐洲殖民者掠奪殖民地植物資源并進行醫學化利用,如東印度公司對鴉片、奎寧的壟斷,推動了對特定植物藥用價值的探索,客觀上促進了相關醫學研究。殖民主義對醫學發展也有壓制的一面。殖民者壓制本土醫療傳統,試圖將殖民醫學體系強加給殖民地,殖民地傳統醫學(如印度阿育吠陀、非洲草藥學)在殖民壓制下發展受限,打亂了傳統醫學自然演進的節奏。(8分。2-3個史實,史論結合)綜上所述,殖民主義擴張對醫學知識交流、藥用資源探索等方面有一定促進,但壓制本土醫療傳統、干預傳統醫學發展,給醫學多元發展帶來傷害,呈現出對醫學發展的雙重影響。(1分)示例二:序號:①⑤⑦論題: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近代醫學的交流與發展。在殖民擴張過程中,不同地區的醫學資源實現了跨區域流動。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發現了金雞納樹等獨特植物藥材,這些資源被引入歐洲及其他地區,豐富了醫學藥物種類,推動了藥物學發展。隨著殖民帝國在熱帶地區的擴張,促使西方對熱帶病展開研究,熱帶醫學應運而生,如針對瘧疾等疾病的研究取得進展,這體現了殖民需求對醫學研究方向的影響。此外,殖民活動促進了不同醫學體系的碰撞,印度殖民時期西方醫學傳入,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醫學觀念與技術的變革,客觀上加速了醫學知識的傳播與融合。綜上所述,殖民過程反映出歷史發展的復雜性,既需批判殖民主義的罪惡,也應正視其對醫學全球化進程的客觀推動,從中汲取經驗,更好地推動現代醫學在開放交流中不斷進步,服務于全人類健康。示例三:序號:①③⑥⑧論題:現代西方醫學的誕生與發展植根于殖民主義實踐并產生深刻影響。現代西方醫學的誕生與發展,與近代歐洲殖民擴張密不可分。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貿易網絡成為歐洲獲取非西方醫學知識(如美洲金雞納治療瘧疾)和藥用植物資源的渠道。隨著殖民統治的深入,醫學被系統地納入殖民統治的意識形態和治理工具。殖民者利用氣候決定論、種族優劣論、細菌學等,構建出“熱帶醫學”等理論,將殖民地的疾病歸咎于環境或種族“劣根性”,為殖民統治披上合理外衣。細菌學的新進展強化了種族等級觀念,服務于殖民衛生政策(如隔離、強制接種),其核心目的是保護殖民者?,F代醫學體系本身以及全球衛生治理的模式,如資源分配不公、疾病敘事的偏見、知識與權力結構和干預邏輯的慣性等,都繼承了殖民時期的遺產。綜上所述,現代西方醫學的構建過程與殖民主義實踐交織共生,只有深刻反思并主動消除這些殖民遺緒,才能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全球健康未來。其他合理的選擇和論題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