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武威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以下為我國不同時期的生產工具。這反映了( )A.小農生產方式的歷史悠久 B.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金屬生產工具的逐漸推廣 D.中原經濟優勢地位明顯2.咸寧二年(276年),晉武帝在太學以外,“起國子學,蓋《周禮》國之貴游子弟所謂國子,受教于師氏者也”。這一舉措可用于佐證西晉( )A.門閥與皇權結成利益共同體 B.官學發展強化中央集權C.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標準提高 D.儒學統治地位得到鞏固3.開元十一年(723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學者對此評論道:中書門下是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裁斷三省政務,統領使職系統;其權力不僅體現議定政事方針,而且直接掌管政務。下列選項對這一制度變化解讀合理的是( )A.三省趨向一體,提高工作效率 B.加強官員監督,實現權力制衡C.削弱宰相職權,解決君相矛盾 D.明確三省分工,完善中樞機構4.北宋土地買賣盛行,土地私有權通過買賣經常轉換。某些富豪之家由于子弟不肖放蕩,鬻賣田產而破落中衰,而許多自耕農節衣縮食不斷買田置地。這一現象( )A.使均田制度遭到破壞 B.促使賤民階層消失C.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 D.導致租佃關系減弱5.宋代張載認為,宇宙萬物都來自同一個“氣”。因此,世人和萬物都是一體,“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一思想( )A.闡述了天下為公的內涵 B.蘊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C.明確了格物致知的方向 D.體現了唯心主義的色彩6.全長1.4萬公里的“萬里茶道”是一條始于17世紀的國際商道,它南起中國福建武夷山,經江西、內蒙古等向北延伸,途經蒙古國,抵達俄羅斯。“萬里茶道”( )A.沖擊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 B.又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C.促進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 D.推動了東亞文化圈的發展7.下表為明清時期蘇州府部分地區市鎮增長情況。(注:表中的“市”是相較“鎮”而言相對簡陋的“小集鎮”)。這體現出該時期( ) 時間 縣名 清乾隆年間鎮(個) 市(個)長洲縣 12 5昆山縣 12 3常熟縣 8 30吳江縣 7 10A.重農抑商政策松弛 B.地區貿易網絡得到發展C.商業資本大量聚集 D.市鎮專業分工不斷細化8.鴉片戰爭后,西醫逐漸傳入中國。1859年,我國僅有西醫28人;1876年,我國有教會醫院或診所30所;1897年,教會醫院增至50所;1905年,西式醫院發展到166座,診所241所,西醫301人。據此可知,晚清時期( )A.西學東漸發生質的改變 B.列強侵略不斷加深 C.西方醫學得到國人認可 D.西醫影響不斷擴大9.20世紀50年代,上海開始籌劃地鐵建設,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響,長期徘徊。改革開放后,上海地鐵從戰備工程回到市內交通運輸上,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進入立體化時代。這反映了( )A.技術水平帶動城市格局變化 B.引進外資完善交通運輸體系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國家政策影響基礎設施建設10.古代某思想家被稱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和西方的孔子,他主張通過與他人的對話引導思考人類的本質和目的。這位思想家( )A.開創敘事體的撰史體裁 B.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C.致力于探討人生的哲理 D.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11.3到6世紀的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深刻改變了區域政治格局,一些古老國家覆滅,新的勢力隨之興起。下列史實能論證此結論的是( )A.首個橫跨三大洲的帝國形成 B.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C.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D.法蘭克王國的建立12.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將巧克力進獻給宮廷,國王在飲用時加入蜂蜜,巧克力成為宮廷時尚的飲料;1606年,巧克力被引入威尼斯,這一地區成為巧克力的“圣地”;1657年,法國商人在倫敦出售巧克力飲料,由此誕生了巧克力屋和咖啡屋等新型俱樂部,巧克力開始平民化。這表明( )A.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 B.物種的交流消弭社會貧富分化C.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產品的豐富 D.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文化生活13.拿破侖戰爭后,歐洲很多地區實現了宗教自由,結婚和離婚不再需要通過教會,世俗教育興起,教士也由國家任命。教會迫于壓力,開始允許信仰自由,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非基督徒尤其是猶太人的平等權利。據此可知,拿破侖戰爭( )A.使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 B.激發了歐洲國家的民族意識C.摧毀了歐洲封建社會秩序 D.推動了歐洲各國的民主革命14.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變化非常迅速的時期,養羊業的發展使牧場主競相占有大片土地。1832—1842年,有近7萬移民移居新南威爾士,他們強行攆走了當地的原住民。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緣于( )A.殖民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B.殖民地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C.宗主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D.美國獨立使英國殖民地減少15.19世紀末,英國政府組織本土運動員和各殖民地的運動員同臺競技,獲勝隊伍將獲得英國王室頒發的“帝國杯”,以示獎勵,英帝國運動會的雛形自此誕生。據此可知,英國政府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激發殖民地的運動熱情 B.增加帝國內部的交流 C.構建對殖民文化的認同 D.引領近代體育的發展16.1947年,關貿總協定簽訂時,23個締約國有8個發展中國家;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時,成員中的發展中國家數量增加到52個;目前在世貿組織的140多個成員中,大約有100個成員屬于發展中國家。這種變化( )A.有利于實現真正的貿易公平 B.源于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C.促進了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 D.表明多極化政治格局的建立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以前,神州之境,分為無數小國……秦并六國,北逐匈奴,南開桂林、象郡。漢武帝北破匈奴,西并西域……五十年間,成加率土。于是漢族遂獨立于地球之上……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摘編自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材料二: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也加授節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形成“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的現象。宋朝統治者鑒于唐代的歷史教訓,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秦始皇在“中國之政”及漢武帝在“中國之境”方面的主要舉措。(2)根據材料二,指出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的歷史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統治者鑒于這一現象采取的措施。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第一個像樣的軍事工廠是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局。此后,許多省份都以“機器局”“制造局”之類名義相繼設立軍火工廠、鐵廠、礦廠等,它們都是督撫動用官費設立的。這些企業只管完成任務,不必考慮產品是否適銷對路,也不計算成本,不管盈虧。它們逐漸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如江南制造局一年經費140萬兩,擁有13個車間(分廠)的規模卻每天產槍7支。企業的管理人員按地位高低被分別封予督辦、總辦、提調等各色頭銜。但這些企業多半按照西洋工廠的組織規范,進行了極細的分工,分設各個車間(分廠)及工程處、考工處、支應(財務)等管理部門。晚清官辦軍事企業,其作用是較大的,中國第一艘兵輪、第一臺車床、第一磅新式火藥的生產和制造,都是由此開始。——摘編自張曉剛《清末企業管理體制的演變》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晚清官辦軍事企業興辦的因素。(2)根據材料,概括晚清官辦軍事企業的特點。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對于印第安人來說美洲不是新大陸,4萬年前就有了他們生活的足跡。在被歐洲“發現”前,占美洲原住民絕大多數的印第安人大約有4000萬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約2500萬人。歐洲人和非洲人陸續來到美洲,到17世紀中葉拉美印第安人為950萬人……1935年,南、中、北美洲的白人移民分別為4090萬人、690萬人、12430萬人,而黑人移民則分別為1870萬人、840萬人和1240萬人。——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二:二戰后,美國西部新興工業部門蓬勃發展,如硅谷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充滿生機和活力,創造了大量高薪崗位,吸引了大量外國優秀人才到美國就業。二戰后,僅硅谷地區就引進包括科學巨匠、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國外高級人才138400多人,這些人的平均薪酬是8.9萬美元……1969 - 2012年,美國還從發展中國家接收了數百萬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特長的移民。——摘編自《二戰后美國移民特點及原因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美洲人口的變化并分析其對美洲文化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二戰以后美國的移民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未曾中斷,其深厚積淀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展現出獨特的當代價值。當代人類共同面臨諸多困境,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離、不同文化間的沖突、民族矛盾、極端個人主義下的道德失范、嚴峻的生態危機等,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智慧,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實踐路徑。這種價值不在于替代其他文化,而在于豐富人類文明的工具箱,為構建一個更加和平、包容、可持續的世界提供不可或缺的“中國智慧”。——摘編自許倬云《中國文化的精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華文化的現實價值”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1.B2.A3.A4.C5.B6.C7.B8.D9.D10.C11.D12.D13.A14.C15.C16.A17.(1)舉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答具體制度,如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也可得分)。漢武帝:北破匈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并西域(或派張騫出使西域);設河西四郡。(2)歷史現象:藩鎮割據。措施:杯酒釋兵權,削弱地方節度使兵權;設立禁軍,拱衛京師;實行更戍法,兵將輪換,互不相識;設轉運司,把地方大部分賦稅收歸中央;文官擔任知州,并設通判監督;分散相權,加強君權;崇文抑武。18.(1)因素:民族危機的加深;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有識之士的推動等。(2)特點: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創辦者以地方督撫為主(企業均是官辦,資金由政府調撥、具有濃厚封建性);脫離市場體系(或忽視市場規律);效率低下;具有近代企業管理的色彩;開創性作用明顯等。19.(1)變化:原住民大幅減少;移民總數大大增長;美洲人種走向多樣化。影響:傳統的印第安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形成以歐洲文化為主導、多元文化并存的美洲新文化。(2)變化:技術移民增加(或高技術移民增加)。原因: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的大量出現;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造就的高薪崗位具有吸引力;發達國家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產業升級,需要大量的勞動力。20.示例1論題:中華文化為現代文明困境提供解決思路。論述:中華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對現代文明面臨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離、文化沖突、民族矛盾、極端個人主義下的道德失范、嚴峻的生態危機等困境,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在人與社會關系中,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強調人們之間要互相愛護,待人寬容。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倫理與社會群體意識,注重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有助于構建有凝聚力、有道德感的社會。此外,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尊重差異,追求多元共存。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自然觀,強調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節制欲望,為現代環保提供理念支撐,為解決當今嚴峻的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古老的東方智慧。中華文化的現實價值,在于它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解決智慧,使中華文化融入現代文明建設中,助力構建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這是中華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延續,也是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示例2論題:中華文化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論述:面對全球治理困境,中華文化貢獻獨特智慧。國際社會中不同文化、民族間沖突不斷,中華文化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和而不同”理念促進文明互鑒。如“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國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尋求合作,踐行“和而不同”,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當前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全球面臨貧富分化、公共衛生危機等挑戰,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天下觀、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弘揚和升華。在疫情防控中倡導抗疫合作,在氣候變化議題上推動國際協作,正是“天下大同”的現代實踐,體現中國在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大國擔當。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