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2022年課標】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思維導學】→ 政治:瓜分狂潮(地圖簡繪)甲午戰敗 → 經濟:資本輸出 ← 民族資本主義↘ 文化:民族意識覺醒【背記要點】知識點1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與《馬關條約》的簽訂1.甲午中日戰爭(1)原因:日本企圖通過征服朝鮮,侵略中國、霸世界。(2)經過:①爆發:1894年7月,日軍進攻駐守朝鮮的中國軍隊,并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這場戰爭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9月,日本分多路圍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清軍將領左寶貴中炮犧牲。統帥葉志超棄城逃跑,平壤陷落。②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戰后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不許出海迎敵,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避戰自保”。③陸戰:大連守將不戰而逃,旅順守將只有徐邦道孤軍迎敵,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敗。日軍占領旅順后,殺害了兩萬多中國人,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④結果: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洋務運動破產)(3)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①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②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說明列強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馬關條約》的簽訂時間 1895年春簽約方 中國代表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內容 割地 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 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廠 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最大不同)開埠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危害 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知識拓展】1.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清政府是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資是中國政府主動實施的,是互贏互惠的。2.為什么說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而日本利用賠償作軍費,迅速發展軍事工業和軍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增開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易錯提醒】1.《馬關條約》的內容包含“割遼東半島”,但實際由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并沒有真正割占。2.《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3.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學史崇德】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平時鉆研海軍戰術,嚴格訓練,經常在 軍中激揚士氣。1894年9月在黃海海戰中,他指揮全艦將士奮 勇作戰,突見旗艦定遠號危急,遂命開足輪機,駛出定遠之 前,迎戰來敵。致遠艦中炮甚多,受傷嚴重,鄧世昌遂下令鼓 輪怒駛,欲撞擊日艦與其同歸于盡。因敵炮叢集,未至而沉 沒。鄧世昌落水后,拒絕救援機會,與全艦官兵一起沉海。有人為他寫下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認識】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展現出矢志報國的愛國精神,他率致遠艦勇救旗艦、欲撞敵艦,最終殉國。其平時鉆研戰術、嚴格訓練的職業操守令人敬佩。他的犧牲成民族精神旗幟,也折射晚清腐朽,啟示我們個人奮斗需與時代進步結合,傳承其精神以實干興邦。【材料研讀】日軍于11月21日進入旅順,殘酷地屠殺了幾乎全部居民。無自衛能力和赤手空 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殺,他們的軀體被殘害之狀無法形容。 ……這是日本文明的 最大污點,日本人在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蠻。—[美]克里爾曼《日軍大屠殺》,紐約《世界報》1894年12月12日閱讀材料,談談你對日軍侵略罪行的認識。【參考答案】旅順大屠殺中,日軍對無自衛能力的居民展開殘忍屠殺,其暴行突破文明底線,是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本質。這一罪行是日本侵華史上的黑暗一頁,警示我們銘記歷史,反對侵略,珍惜和平,以史為鑒捍衛民族尊嚴與人類文明。【看圖學史】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讀地圖】1.說說日軍從水陸兩路向中國進犯的主要路線。2.找出清軍抗擊日軍的重要戰場。【參考答案】1. 日軍水陸進犯主要路線 水路:日本聯合艦隊從本土出發,經朝鮮半島西海岸,進攻中國黃海海域(黃海海戰主戰場),后沿渤海灣南下,封鎖威海衛港口,切斷北洋艦隊退路。 陸路:日軍先攻占朝鮮平壤,隨后跨過鴨綠江侵入中國遼東半島,相繼占領九連城、大連、旅順,再南下進攻山東半島,配合海軍夾擊威海衛。 2. 清軍抗擊日軍的重要戰場 朝鮮境內的平壤戰場(左寶貴率軍抵抗); 黃海海域的黃海海戰戰場(鄧世昌等率北洋艦隊激戰); 遼東半島的旅順、大連戰場(徐邦道孤軍抗敵); 山東半島的威海衛戰場(丁汝昌指揮北洋艦隊最后抵抗)。 這些戰場分布體現了甲午戰爭中中日雙方在海陸兩線的激烈爭奪,也反映了日軍從朝鮮向中國本土逐步推進的侵略軌跡。【想一想】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戰敗 【參考答案】清政府腐朽落后:政治腐敗,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導致北洋艦隊裝備老化、彈藥不足;軍事指揮混亂,李鴻章推行“避戰自保”政策,錯失戰機,如黃海海戰后困守威海衛,致艦隊覆滅。 日本蓄謀已久且實力占優:明治維新后國力大增,軍事上實現近代化,艦船速度、火力均超清軍;戰前長期偵察中國,戰略部署周密,目標明確。 兩國制度差距懸殊:中國仍為封建專制,官僚體系僵化,難以凝聚國力;日本已確立資本主義制度,高效動員全國資源,戰爭潛力遠超中國。 國際環境不利:列強或縱容日本(如英、美),或伺機漁利(如俄、德),中國未獲有效外援,外交孤立。知識點2 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瓜分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法、德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2)瓜分狂潮:列強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2.“門戶開放”政策(1)背景: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時,美國無暇東顧。后于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2)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3)結果:這個照會得到各國的同意。(4)“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易混易錯】1.三國干涉還遼的本質:并非三國出于“正義”幫助中國,而是為了維護自身在華利益,阻止日本獨吞遼東半島,是列強之間爭奪在華權益的體現。2.“門戶開放”政策的受益者:表面上看似尊重各國在華權益,實則更有利于美國,使其能夠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逐步擴大在華影響力,是美國侵華政策的重要標志。3.“勢力范圍”與“租借地 的區別:“勢力范圍”是列強在華劃分的、享有特殊權益的區域,但名義上仍屬中國領土;“租借地”是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租借的中國領土,租期一般較長(如 99年),列強在租借地內享有行政、軍事等完全控制權。【知識拓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主觀原因(內因) 客觀原因(外因)政治上,清政府腐敗無能(根本原因)經濟上,落后軍事上,清軍總體裝備落后,李鴻章采取“避和求戰”政策,清軍中不少官兵臨陣脫逃 政治上,日本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強道路軍事上,日本裝備先進,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知識點3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概況:19世紀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影響,我國開始出現商辦企業。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清政府放松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2.特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它們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易錯易混】1.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與“產生”的區別:19世紀70年代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階段,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僅處于萌芽狀態;甲午戰爭后是初步發展階段,企業數量增多、資本總額擴大,形成一定規模,且“實業救國”思潮推動下社會參與度更高。2.民族資本主義與洋務企業的性質差異:洋務企業(官辦、官督商辦)帶有封建性和買辦性,本質上服務于清朝統治;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是私人投資的商辦企業,具有資本主義性質,代表了中國近代先進的生產方式。【跨學科主題學習】一、與語文學科的關聯 文學中的歷史表達:黃遵憲《哀旅順》《哭威海》等詩作,以詩句記錄旅順天險與割臺之痛;梁啟超《變法通議》借議論文呼吁維新,體現文學與時代議題的結合。 二、與地理學科的關聯 地理對侵略的影響:列強租借地(膠州灣、旅順等)多為沿海戰略要地,符合“海權論”;民族資本主義集中于沿海沿江城市,因交通便利、自然經濟解體早。 【課后活動】1.結合《馬關條約》的內容,說說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參考答案】《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等給日本,嚴重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刺激列強瓜分野心。賠款2億兩白銀,加重人民負擔,清政府財政危機加深,列強借此擴大經濟控制。允許日本在華設廠,標志列強侵華轉向資本輸出,擠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開放沙市等商埠,使侵略勢力深入內地。戰爭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推動國人覺醒,引發救亡圖存運動。2.1896年,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作詩《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shan)。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去年今日割臺灣”指的是什么事件 這些詩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去年今日割臺灣”指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清政府將臺灣全島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詩句中“四百萬人同一哭”,以“四百萬人”代指臺灣同胞,“哭”字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對臺灣被割占的痛心疾首,以及對國家領土主權喪失的悲憤,飽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知識拓展】臺灣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清政府割讓臺灣后,臺灣人民和留臺清軍不甘作亡國奴,在內乏餉械、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對日本的侵占進行了頑強抵抗。從1895年5月日軍登陸基隆到10月臺南陷落,臺灣軍民與日軍進行了大小100余次戰斗,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先后打死打傷日軍3.2萬多人。日本近衛師團有一半被消滅。臺灣抵抗力量,包括吳湯興、徐驤等在內的臺灣義勇軍和楊載云等在內的留臺清軍將士,大部分戰死。這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史上的壯烈篇章,值得后人永遠紀念。此后,臺灣人民繼續堅持抗日游擊活動。【認識】臺灣人民和留臺清軍的抗日武裝斗爭,是反侵略的壯烈篇章。他們在內乏餉械、外無援兵下,與日軍激戰百余次,重創敵軍,眾多志士戰死。這展現了臺灣軍民不屈的民族氣節與愛國精神,彰顯了捍衛領土完整的決心,其壯舉永載史冊,激勵后人銘記歷史、守護國家統一。【基礎鞏固】1.通過對下面鴉片戰爭過程(部分)與甲午中日戰爭過程(部分)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的經驗教訓是( )1840年6月 英軍抵達并封鎖珠江口1840年7月 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1841年8月 攻占福建廈門1842年6月 攻陷江蘇吳淞口(今上海寶山) 1894年9月 黃海海戰,日軍奪取制海權1894年11月 旅順陷落1895年1—2月 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895年3月 遼東半島淪陷A.應加強海防建設 B.應積極引進外國資本C.應學習西方技術 D.應主動實行對外開放2.(2025·黑龍江佳木斯·三模)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日軍進攻路線顯示其企圖( )A.奪取中國北方煤礦資源 B.控制長江流域通商口岸C.切斷中國東南海上運輸線 D.占領朝鮮并入侵中國東北3.史料記載:“1895年5月,清政府割讓臺灣的消息傳來,臺灣人民‘奔走相告,哭聲震天’,紛紛表示‘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臺灣人民這種強烈反應源于哪一條約的簽訂?(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4.(2025·河南洛陽·二模)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都以中國為宰割的對象,爭先恐后地資本輸出,掠奪利權,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這一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英法要求打開中國市場 B.甲午戰爭中國戰敗C.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 D.八國聯軍開始侵華5.(2025·廣東廣州·中考真題)以下資料介紹的歷史人物是( )A.嚴復 B.李鴻章 C.張謇 D.譚嗣同6.(2025·河南信陽·三模)“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但能于工藝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憂貧之事哉!此則養民之大經,富國之妙術,不僅為御侮計,而御侮自在其中矣。”這集中體現了( )A.學習西方技術的務實態度 B.振興民族工業的救國之策C.推動政治變革的維新主張 D.改良社會風氣的進步思潮7.據學者研究:“《馬關條約》后臺灣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雖然最終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由此可知,臺灣人民的斗爭( )A.阻止了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B.推動了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C.體現了臺灣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 D.迫使日本修改《馬關條約》【能力提升】8.(2025·山東棗莊·三模)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歷史的事實”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9.(2025·廣西桂林·二模)與下面示意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抗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0.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這一重大變局宣告( )A.維新變法運動興起 B.洋務運動破產C.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1.(2025·云南昆明·三模)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過體現警悟的先覺者。但他們的周圍和身后沒有社會意義上的群體。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催生中華民族“群體覺醒”的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馬關條約》12.(2025·廣東佛山·二模)下圖漫畫《外人以鐵道侵略中國之危象》刊載于1908年4月14日《神州日報》(革命黨人創辦)該漫畫旨在( )A.倡導君主立憲 B.主張扶清滅洋 C.揭示民族危亡 D.反對復辟帝制13.(2025·河南信陽·二模)下圖所示為1893—1920年機器設備進口在整個中國進口總值中的比重變化情況。這一變化說明當時的中國( )A.民族工業生產能力有所發展 B.輕重工業失衡局面得以改變C.列強對中國的控制日益加強 D.社會生活多元特征日益明顯【拓展創新】14.(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從晚清到民國,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政局的更替,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八年級某班同學以“近代之變”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請你參加。【社會性質的變化】材料一 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列表(部分)戰爭名稱 時間 簽訂條約 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逐步;淪為④____社會鴉片戰爭 1840—1842年 ①____②____ 1856—1860年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 ③____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 《辛丑條約》【生產方式的變化】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海禁大開,各種外來事物紛紛進入中國。近代中國被迫成長、探索,被強迫拉入西方工業文明的輻射范圍之內,由此引發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創辦了近代企業。這些近代民族工業雖然飽受國內外多種勢力的擠壓……但總的來看始終是以頑強的安心在曲折中向前發展。——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八年級上冊【近代思想的變化】材料三 從鴉片戰爭時期“師類制炎論”的提出,到甲午戰爭中國一敗涂地……經過維新的東鄰小邦戰敗的強烈的歷史震撼,使許多中國人從“洋務救國”的夢中驚醒,把中國近代化運動推進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階段。——摘編自顧曉紅《淺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主線-—-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和抗爭》(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這一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甲午戰爭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國哪一事件 如何評價這一事件 15.(2025·江蘇鎮江·二模)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憑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侵略的同時,也開始了經濟侵略。閱讀材料,完成探究。材料一1840-1860年英國向中國輸出的產品總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材料二 近代史上根據條約開放的商埠(通商口岸)國家 開放的商埠或者通商口岸英國 1842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1858年:營口、煙臺、臺南、汕頭、瓊州、鎮江、漢口、九江、南京、淡水;1860年:天津、大沽;1876年:宜昌、蕪湖、溫州、北海;1890年:重慶;1893年:亞東;1897年:騰越、梧州、三水;1902年:長沙、萬縣、安慶、惠州、江門;1906年:江孜、噶達克、亞東日本 1895年:沙市、重慶、蘇州、杭州;1903年:長沙、沈陽、丹東;1905年:風城、遼陽、新民屯(新民)、鐵嶺、通江子(通江口)、法庫、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寧安)、琿春、依蘭、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里;1909年:龍井、延吉、頭道溝、百草溝材料三 1895-1913年設在中國的外資廠礦數量——據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整理請回答:(1)閱讀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國向中國輸出產品總值的趨勢。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概括英國、日本開辟的商埠或通商口岸的時空特點。分析西方列強在我因開辟大量商埠(通商口岸)對我國的影響。(3)結合材料三,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什么變化?(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是什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B C B C C B B題號 11 12 13答案 D C A14.(1)①《南京條約》;②第二次鴉片戰爭;③《馬關條約》;④半殖民地半封建。(2)特點:總體來說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產業結構不合理,以輕工業為主;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等。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工業的先天不足,其發展面臨著規模較小、資本短缺和技術力量薄弱的困境;后天發展環境的不利影響,民族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呈現不平衡,過多集中于沿海地區。產業結構也未能合理配置,輕工業發展尤為突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這一階級在面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時,表現出既有依賴又有沖突的復雜態度,其軟弱性和妥協性對民族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3)事件:戊戌變法。評價: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改革運動。從積極方面看,它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變法期間,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被大量介紹到中國,如倡導興民權、設議院等理念,沖擊了封建專制思想,讓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國家制度變革的必要性。在教育方面,主張廢除八股文,設立新式學堂,推動了教育向現代化轉變,培養新式人才。而且變法還試圖對經濟制度進行改革,鼓勵發展工商業,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從消極方面看,戊戌變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一場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開展的改良運動,缺乏足夠的社會基礎。改革派力量薄弱,沒有發動廣大群眾,且觸動了封建頑固派的利益,最終被殘酷鎮壓而失敗,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15.(1)趨勢:逐步上升;原因:《南京條約》中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和協定關稅的條款,便利了英國的商品輸出(2)特點:英國: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并呈現由沿海向內地的特點;日本:時間集中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范圍集中在東北地區影響:加深了我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便利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濟侵略。(3)變化: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4)原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