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歷史從黃海硝煙到瓜分狂潮:半殖民地深淵中的抗爭與危機 《時局圖》簽訂《馬關條約》01素養目標03整體感知04問題探究05拓展延伸06課堂反饋07板書設計08作業布置02新知導入本課定位本課單元定位本課以“民族覺醒”為暗線,通過“戰爭—條約—瓜分”的邏輯鏈,揭示“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的必然性。縱向銜接:對比洋務運動(第4課)的“自強”口號與甲午戰敗的殘酷現實,引出戊戌變法(第6課)的制度變革需求。 橫向銜接:瓜分狂潮(本課)→美國“門戶開放”(本課)→八國聯軍侵華(第7課),形成“危機—侵略—反抗”鏈條。素養目標2022年課程標準: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素養目標:1.繪制戰爭形勢圖,標注豐島海戰、黃海海戰等關鍵戰役的空間分布。(時空觀念) 2.對比中日海軍軍備史料(如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數據),分析戰敗原因。(史料實證)(教學重點)3.多角度評價《馬關條約》的影響(半殖民地化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受挫、救亡運動興起)。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教學難點)4.通過鄧世昌、左寶貴等英雄事跡,感悟“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家國情懷)新知導入狄仁杰的迷惑思考:1.西方媒體為何高度關注這場東方戰爭?2.中國人的淚水背后折射出哪些歷史轉折?1895年4月9日社論:在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前夕,《紐約時報》發表社論聲稱清政府“需要被鞭打”,使其認識到“世界上不是有四種、三種或兩種文明,而是只有一種文明,那就是歐洲和美洲的文明,凡不屬于這種文明的都是野蠻的”。還置日本要求清朝割地賠款的苛刻條件于不顧,認為日本在傳播西方文明方面“工作做得特別好”。譚嗣同的《有感》:“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首詩創作于1896年春。當時,清政府因甲午戰爭戰敗,于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家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詩句表達了譚嗣同對國土淪陷、國家危亡的無限憂慮和悲痛,以及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憤慨。1.戰爭背景任務1、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簽訂副標題:"蕞爾小國"的震撼一擊問題鏈導學:Q1.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為何"同途殊歸"?對比維度 洋務運動(中國,1861-1895) 明治維新(日本,1868-1912)政治體制 保留封建帝制,改革由地方督撫主導,缺乏中央統一領導。總理衙門僅為臨時外交機構,未觸動皇權。 廢除幕藩體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立憲制,天皇親政與議會政治結合,實現政權從封建領主向資產階級和地主聯合專政的轉變。經濟模式 官辦與官督商辦壟斷,抑制民間資本,限制民辦企業發展。30年興辦約60個近代企業,年均僅2個企業。 政府初期主導工業,后期將國營企業廉價轉讓給私人。1868-1892年建立 5600多個公司,年均設立225個公司。教育改革 創辦約30所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以培養技術人才為主,傳統科舉仍占主導。1875 年起派遣留學生,但規模有限,嚴復、詹天佑等人才未被充分利用。 普及義務教育,1873年小學入學率 28%,1907年達98%。建立東京大學等現代教育體系,推行 “文明開化”,福澤諭吉等思想家推動思想解放,培養全面人才。軍事改革 北洋水師規模龐大但問題重重:艦船老舊、彈藥不足、管理腐敗。甲午海戰中炮彈摻沙,戰斗力低下,最終全軍覆沒。 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建立現代征兵制,軍費占財政支出30%。通過發行國債購買“吉野號”等先進軍艦,甲午戰爭中戰術與指揮全面壓制清軍。社會結構 改革由地主階級主導,缺乏廣泛社會支持。保守派頑固抵制。 下級武士與資產階級、新地主結成聯盟,形成倒幕力量。通過“四民平等”廢除等級制度,激發社會活力,民眾積極參與改革。國際環境 面臨列強侵略與不平等條約束縛,資源被掠奪。如《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加劇財政危機。 利用列強矛盾,較少受外部干預。巖倉具視考察團制定“脫亞入歐”策略,逐步廢除不平等條約,躋身列強。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同途殊歸”的深層原因:改革目標上,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維護清朝統治,僅學技術;明治維新以“脫亞入歐”為目標,全面走向資本主義。經濟上,洋務運動官辦企業效率低下,如江南制造總局成本高昂;日本“殖產興業”,私營企業蓬勃發展,工業增長迅猛。思想上,中國儒家思想頑固,保守派抵制西學;日本“文明開化”,民眾積極學習西方。國際環境方面,中國屢遭侵略,賠款耗盡資源;日本利用列強矛盾,獲技術資金支持。這些差異導致兩者結局迥異。一、甲午中日戰爭原因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市場狹小資源有限內部起義矛盾尖銳對外擴張對外擴張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對外擴張欲稱霸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朝鮮!日本要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知識拓展】日本的大陸政策材料1:19世紀末,對于日本即將發動的對大清的戰爭列強各打著自己的算盤: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發展勢力;德法想乘機在中國奪取新的侵略權益;俄國采取不干涉政策。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強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持什么態度 (2)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1)日本:出臺“大陸政策”,侵華野心蓄謀已久。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3)清政府:寄希望于帝國主義國家、避戰求和,無心備戰材料3日本所需的“中日沖突”是什么?(4)導火線: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根本原因(有利的國際環境)(提供契機)思考:日本為什么要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材料2:我多兵逼處,易生事;遠扎,則兵多少等耳。……我再多調,倭亦必添調,將作何收場耶?今但備而未發,續看事勢再定。——《李文忠公全集》(可乘之機)材料2清政府對可能到來的戰爭是什么態度?1.戰爭背景問題探究①豐島海戰(戰爭開始)②平壤戰役(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陷落)左寶貴回族抗日英雄。左寶貴是甲午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血戰沙場,壯烈殉國的第一人。1894年是農歷甲午年,這場戰爭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的入侵路線:從海上入侵中國。2.戰爭過程③黃海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及全艦官兵,壯烈殉國;日軍奪取制海權。)鄧世昌點擊播放視頻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光緒帝④遼東戰役 (日軍分兩路入侵中國→旅順守將徐邦道孤軍迎敵→日軍制造了旅順大屠殺)徐邦道清末名將,其指揮的土城子阻擊戰是甲午戰爭爆發以來清軍的一次重大勝利。1895年病逝于軍營。日軍攻占旅順后,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屠殺,死難者可能達2萬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難,后經考察,生還者800余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旅順大屠殺。英國人艾倫的《龍旗翻卷之下》記載:“日本兵追逐逃難的百姓,用槍桿和刺刀對付所有的人;對跌倒的人更是兇狠地亂刺。在街上行走,腳下到處可踩著死尸…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臥著肢體殘缺的尸體…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地舉向高空,讓人觀看”日軍的暴行之一:旅順大屠殺知恥而后勇點擊播放視頻⑤威海衛戰役 (日本陸海軍進攻威海衛,在援兵無望的情況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丁汝昌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清朝晚期將領,北洋水師提督。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因令在港內待援,最后援軍未至,拒絕勸降,自殺殉國。問題鏈導學:Q2.黃海海戰中的技術差距反映了什么深層問題?黃海海戰中,中日雙方在艦船航速、火炮射速、彈藥效能等技術層面存在顯著差距,具體表現如下:艦船航速:日本聯合艦隊主力艦航速普遍占優,如“吉野號”航速達23節,“浪速號”“高千穗號”為18節;而北洋水師主力艦“定遠”“鎮遠”航速僅14.5節,且因老化實際航速更低。這導致日軍能靈活機動,掌握戰場主動權,形成局部包圍。火炮射速:日軍廣泛配備速射炮,如“吉野號”裝有12門4.7英寸速射炮,射速約每分鐘6-10 發;北洋水師主力艦以大口徑主炮為主,射速極慢(“定遠”305毫米主炮每3-5分鐘才發1發),且速射炮數量僅為日軍的1/5,火力輸出差距懸殊。彈藥效能:日軍大量使用爆破彈,擊中后可引發爆炸、燃起大火;北洋水師則以實心彈為主(占比超60%),僅能擊穿艦體卻難以造成致命損傷,且部分爆破彈存在引信失效、裝藥劣質等問題,威力大打折扣。工業體系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懸殊清軍艦船與武器多依賴外購(如北洋水師主力艦多購自英德),國內軍工企業(如江南制造總局)受限于官辦體制效率低下,無法自主研發適配的速射炮與爆破彈,甚至炮彈存在 “實心彈比例過高”“引信失效” 等問題;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已建立自主工業體系,能仿制并改進西方武器(如“吉野號”航速達23節,遠超北洋水師主力艦的15-18節),其軍工企業(如大阪兵工廠)可量產高效爆破彈,背后是“殖產興業”政策下資本主義工業對封建官辦工業的碾壓。軍事體制與國家戰略的代際差清軍水師仍屬“派系私兵”(北洋水師實為李鴻章淮系勢力),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與協同,訓練、后勤、戰術思想停留在傳統陸軍思維;日本海軍則是“國家化軍事力量”,以“開拓萬里波濤”為戰略目標,全面學習西方海軍制度(如引入英國海軍戰術、建立統一指揮體系),技術差距實為“封建軍事體系”與“近代民族國家軍事體系”的對抗。改革本質的鴻溝:器物模仿vs制度重構技術差距的表層是“船堅炮利”的不足,深層是清朝“中體西用”改革的局限性 —— 僅移植技術而拒絕觸及君主專制、官僚體系等核心制度,導致技術無法轉化為戰斗力;日本則通過 “脫亞入歐” 實現制度重構,政治上廢藩置縣強化中央集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思想上普及近代國家意識,技術進步只是制度變革的自然結果。簡言之,黃海海戰的技術差距,實為封建王朝“裱糊式改革”與近代國家“系統性轉型”的終極較量。3.失敗原因慈禧:哪管國家興亡,生日非過不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2)“避戰自保”、妥協退讓而貽誤戰機。(3)中國軍隊裝備落后,軍備不足,實力差距。(4)外因:日本蓄謀已久,制度先進;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以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個銅板。中國是人口大國,有4億人口,有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只有29萬軍隊,后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可是,為什么最終清政府還是失敗了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失敗原因問題探究隨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以此為契機,1895年日本強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伊藤博文李鴻章1、簽訂《馬關條約》二、《馬關條約》點擊播放視頻 割地:割遼東半島(后贖回)、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款: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增開商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內 容危 害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日本崛起的“輸血效應”。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便利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新特點: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2、《馬關條約》內容與危害破壞最大問題探究問題鏈導學:Q3.《馬關條約》哪一條款對中國的傷害最大?【活學巧記】內容:(一廠、二億、三地、四口)《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一內容對中國的破壞性尤為深遠。這一條款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從“商品輸出”轉向“資本輸出”。日本可直接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原料和廣闊市場設廠生產,其產品無需繳納高額進口關稅,成本遠低于中國本土企業,嚴重擠壓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阻礙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同時,這一條款也為其他列強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提供了借口,各國紛紛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在經濟上更深度地依附于列強,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相比割地等內容,這一條款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破壞更為根本和持久。新知講解材料1 在中國,以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為標志,列強侵華政策出現了體現帝國主義特點的重大變化。一是經濟方面,此前主要是圍繞商品輸出,攫取片面協定關稅等特權,現在則著重于資本輸出。二是政治方面,此前主要出于商貿需要,攫取相關特權,現在則在瓜分世界的大形勢下,更進一步分割在華權益。材料2、 甲午戰后大事記(截止到1900年)1895年春,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舉人上書光緒帝,史稱“公車上書”。1895年10 月,孫中山策劃廣州起義,因計劃泄露遭清政府破壞,陸皓東等人被捕犧牲。1898年6月—10月,康有為、梁啟超等組織維新變法運動。1898-—1900 年,民間組織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給列強以沉重打擊。1899年,江蘇南通人張謇放棄科舉功名,創辦大生紗廠,力求實業救國。材料3、甲午中日戰爭前30年間,民族資本的總領只有680 萬元,而甲午中日戰爭后了年間,民族資本的總領就增加了一倍多。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人教版必修二《馬關條約》的影響:③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馬關條約》的影響:②各階層民族意識的覺醒。3、《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的影響:①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對日本和西方列強各自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日本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繼續發展軍需工業,增加對軍隊的投入,很快擠進帝國主義強國的行列。刺激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更加激烈。臺灣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 清政府割讓臺灣后,臺灣人民和留臺清軍不甘作亡國奴,在內乏餉械、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對日本的侵占進行了頑強抵抗。從1895年5月日軍登陸基隆到10月臺南陷落,臺灣軍民與日軍進行了大小100余次戰斗,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先后打死打傷日軍3.2萬多人。日本近衛師團有一半被消滅。臺灣抵抗力量,包括吳湯興、徐驤等在內的臺灣義勇軍和楊載云等在內的留臺清軍將士,大部分戰死。這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史上的壯烈篇章,值得后人永遠紀念。此后,臺灣人民繼續堅持抗日游擊活動。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臺民布告》“朝廷無力以衛吾臺,能衛吾臺者,吾民耳?眾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原吾血隨吾臺俱盡,吾頭與吾臺俱碎,安知終不可有為耳? ——徐驤◎劉永福知識拓展臺灣人民和留臺清軍的抗日武裝斗爭,是反侵略的壯烈篇章。他們在內乏餉械、外無援兵下,與日軍激戰百余次,重創敵軍,眾多志士戰死。這展現了臺灣軍民不屈的民族氣節與愛國精神,彰顯了捍衛領土完整的決心,其壯舉永載史冊,激勵后人銘記歷史、守護國家統一。問題探究問題鏈導學: Q1.勢力范圍與租借地有何本質區別?Q2.為什么說"門戶開放"政策是更隱蔽的侵略?任務2、 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副標題:鯨吞與蠶食的雙重奏《 時局圖 》《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列強掀起瓜分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企圖獨霸中國東北履行對俄結盟義務法國德國俄國意欲在遠東擴大侵略勢力,緩和與俄在歐洲的矛盾問題探究【合作探究】:沙俄、法國、德國聯合向日本施加壓力是為了國際道義還是另有打算?帝國主義在侵略過程中既矛盾又勾結,完全以自己的利益為重2、瓜分狂潮與影響:列強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熊代表沙皇俄國太陽代表日本虎代表英國鷹代表美國哈蟆代表法國腸代表德國《時局圖》反映了《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敗。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機。問題鏈導學: Q1.勢力范圍與租借地有何本質區別?國別 強租租借地 “勢力范圍”德國 膠州灣租借地 山東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長城以北、新疆、東北法國 廣州灣租借地 廣東、廣西、云南英國 九龍、威海衛租借地 長江流域日本 —— 福建勢力范圍與租借地存在多方面本質區別:主權程度:租借地是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租借中國領土,在租借期內享有幾乎完全的行政、司法、軍事等主權,中國主權嚴重受限;勢力范圍是列強憑借經濟、軍事等優勢,在特定區域內擁有優先的投資、貿易等特權 ,但中國在名義上仍保有一定主權。表現形式:租借地有明確的地域范圍,是具體的土地租借;勢力范圍界限相對模糊,更側重于經濟、政治影響力的輻射區域。控制力度:租借地內,列強直接派駐軍隊、設立行政機構管理,對當地實行殖民統治;勢力范圍內,列強主要通過經濟手段施加影響,如壟斷鐵路修筑權、礦山開采權等,同時通過外交施壓等方式,影響當地的政治決策。3、“門戶開放”政策:“門戶開放”政策目的:承認列強既得權益,侵華機會均等,美國達到利益均沾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不論是在哪個列強的勢力范圍內,不論是否在中國內地或沿海地區都實行這個原則。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國共同瓜分中國的局面。問題鏈導學: Q2.為什么說"門戶開放"政策是更隱蔽的侵略?實質:維持中國為列強共同殖民地。(資本輸出) 任務: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目的、實質、影響侵略方式:表面上主張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不直接搶奪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實則是在承認列強在華既得利益的基礎上,憑借美國經濟優勢滲透,以經濟手段侵略中國,比武力搶奪更具迷惑性。侵略主體:政策出臺前,其他列強已瓜分中國,美國錯過搶奪租借地與劃分勢力范圍時機。該政策使美國無需激烈武力沖突,就能和列強共享特權,隱蔽實現侵略意圖。侵略影響:看似維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實際是讓中國持續處于半殖民地狀態,列強得以聯合控制中國經濟、政治等,加深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中國主權在無形之中不斷喪失。教訓和啟示:從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4、教訓與啟示:富國強軍,增強復興意識陸海統籌,增強海洋意識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捍衛和平,增強責任意識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推進軍事現代化。問題探究教訓:落后就要挨打問題探究1.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時間、原因)任務3、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副標題:危機中的微弱曙光藩國曾章鴻李棠宗左洞之張福州船政局造船廠江南制造總局制炮廠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張之洞開辦的漢陽鐵廠②原因:洋務運動的刺激①時間: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問題探究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①時間:甲午中日戰爭后(1895年后)②事件:《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也獲得了這項權利。③原因: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問題探究人物掃描:張謇,江蘇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五歲入塾,十六歲中秀才。1885年張謇參加順天府鄉試,中舉人。1894年4月,張謇再次赴京參加會試,考取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邊疆緊急,張曾上疏痛劾李鴻章奉行妥協政策。張謇目睹國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為謀,雖科舉成名,卻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興辦實業和教育的新路。建立大生集團,主營紡織和面粉。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創辦大生紗廠等企業問題鏈導學:Q1. 張謇"狀元辦廠"的選擇說明了什么?張謇“狀元辦廠”的選擇,深刻折射出近代中國的時代困境與士紳階層的覺醒:體現了民族危機下的道路探索:甲午戰敗后,士大夫意識到“實業救國”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徑,突破了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路徑依賴。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使命擔當:作為士紳與資本家的結合體,張謇以自身聲望和資源推動近代工業(如大生紗廠),試圖通過經濟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展現了民族資本的覺醒。暴露了近代中國實業發展的艱難:其辦廠過程中面臨外資擠壓、封建勢力阻撓、資金匱乏等困境,印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實業救國”的局限性。 啟示:民族獨立、國家獨立是民族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點擊播放視頻問題探究3.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問題鏈導學:Q2. 民族工業"先天不足"的表現有哪些?Q3. 為什么說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唯物史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起步的時間 國家 時間英國 1760年左右美國、法國 1800年左右德國 1830年左右中國 1860-70年代①總體發展落后。(資金少、規模小、設備差)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③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紡織業面粉業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初我國輕重工業所占比重圖根本原因: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民族獨立是實現民富國強的前提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斗爭中求發展革命性:受帝國主義壓迫(如外資排擠)和封建主義束縛(如苛捐雜稅),其利益與列強、封建勢力沖突,具有反對侵略和封建統治的動力,曾參與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運動。妥協性:自身經濟力量薄弱,依賴外資技術、封建土地關系或官僚勢力,缺乏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在斗爭中易動搖妥協(如辛亥革命后與袁世凱妥協)。這種兩面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特征。板書設計→ 政治:瓜分狂潮(地圖簡繪)甲午戰敗 → 經濟:資本輸出 ← 民族資本主↘ 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2025·江蘇宿遷·三模)1872年到1875年,120名赴美留學幼童中,人數居前三位的廣東、江蘇、浙江分別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戰爭后,留學生的分布逐步向長江流域延伸。留學生地域分布的變化( )A.加速了科舉制度的瓦解 B.體現近代列強的侵略范圍變化C.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始 D.加劇了中國的半封建化2.(2025·河南平頂山·一模)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點石齋畫報》刊載的甲午中日戰爭中的石版畫“牙山捷報”“鳳凰城大捷”“海戰捷音”完全是被清軍謊報軍情誤導,顛倒真相,國人還一時被虛假勝利蒙蔽,在國際上成為笑談,造成惡劣影響。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A.政府對輿論監管不力 B.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C.清王朝軍事腐敗嚴重 D.民眾缺乏理性判斷力BB課堂反饋3、(2025·廣東·中考真題)張謇認為中國要振興,必須以棉、鐵兩種工業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鐵政策”。認為“至柔唯棉,至剛唯鐵”。這表明他主張( )A.平均地權 B.君主立憲 C.實業救國 D.民主共和4.(2025·河南新鄉·三模)梁啟超在回憶19世紀80年代的情形時說:“朝士皆恥言西學,有談者,詆為漢奸,不齒士類”,而到了19世紀末,卻出現了“舉國若狂,人人競言西學”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 )A.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改變 B.民族危機日益加深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自強求富理念的推廣CB課堂反饋作業布置【歷史小短文】:撰寫《從甲午戰敗看“落后就要挨打”》短文(要求結合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示例:從甲午戰敗看“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戰敗是近代中國的錐心之痛,其深層癥結在于制度與生產關系的代際差。清廷固守封建專制,洋務運動僅學器物卻拒變體制,官辦企業效率低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確立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形成制度優勢。這種差距體現在黃海海戰的炮速差距、工業產能的懸殊中,最終以《馬關條約》的割地賠款印證:落后不僅是技術差距,更是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滯后。歷史警示我們,唯有順應時代潮流,推動全面革新,才能擺脫任人宰割的命運。今日之奮進,正是對“落后就要挨打”最深刻的回應,亦是家國情懷最鮮活的注腳。中國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pptx 視頻素材:《馬關條約》的簽訂.mp4 視頻素材:張謇.wmv 視頻素材:旅順大屠殺.mp4 視頻素材:黃海海戰.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