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大單元教學課件】+素材-【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大單元教學課件】+素材-【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簡介

(共35張PPT)
大單元整合
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起步
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現代化,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早期現代化初步探索的過程及代表性的事件:
器物(技術)-------制度----------思想文化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近代化探索的特點:分為三個階段,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單元主題定位
縱向定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起步階段(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橫向定位:世界工業文明沖擊下中國的被動轉型與抗爭
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的加劇
經濟:
政治:
思想:
工業化
民主化
科學化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單元內容概述
——大概念:救亡圖存的艱難歷程
大單元整合
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
課時關系梳理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第6課 戊戌變法
第7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標志破產
背景
背景、基礎
19世紀60年代以后,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掀起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發展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這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洋務運動幾乎與當時中國出現的邊疆危機相始終。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破產。《馬關條約》簽訂,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為救亡圖存,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行動起來。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變法思想,積極推行變法,很快失敗。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興起,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帝國主義列強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遭到列強和清政府聯合絞殺。《辛丑條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反抗侵略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展現了不畏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
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
民族危機加劇
民族危機加劇
民族危機加劇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變局中的抉擇與抗爭
——洋務運動、邊疆危機與近代中國的命運轉折
李鴻章
輪船招商局
內部改革
外部挑戰
01
素養目標
03
整體感知
04
問題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課堂反饋
07
板書設計
08
作業布置
02
新知導入
本課定位
本課單元定位
單元明線:近代化探索的層層深入(技術→制度→思想)
單元暗線:民族危機的步步加劇(邊疆危機→甲午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
單元關聯:本課是近代化探索的起點(技術層面),為第5-7課(制度、思想層面探索)奠定基礎,同時揭示民族危機背景下探索的局限性。
素養目標
2022年課程標準:了解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理解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素養目標:
1.核心史實與邏輯關聯: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具體措施(軍事工業與民用企業差異)、19世紀 60-80年代邊疆危機關鍵事件(美日侵臺、新疆危機、中法戰爭)及其因果關系,以及臺灣、新疆建省的核心意義。
2.核心素養落地:通過史料實證分析洋務派與邊疆危機中各方的戰略考量(如左李“塞防”“海防”之爭),理解近代化嘗試與邊疆治理轉型的基本邏輯,體會救亡圖存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3.深層邏輯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互動(如封建體制對洋務運動的制約)、列強全球擴張與中國邊疆危機的本質關聯,以及侵略與近代化轉型的辯證關系。
4.復雜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失敗”與“開端”的雙重屬性、清政府處理邊疆危機的戰略差異(被動妥協與主動抗爭)的根源,以及邊疆治理從“羈縻” 到“行省制”的轉型邏輯。
5.認知提升:從全球視野整合同期中外互動(如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對比),建立對“國家主權”“邊疆意識”近代覺醒的深刻認知。(教學難點)
新知導入
狄仁杰的迷惑
1862年8月,安慶內軍械所的科學家徐壽和華蘅芳合作,手工制成中國第一臺實用蒸汽機。這臺蒸汽機與當時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往復式蒸汽機類似,“以火蒸水”,運轉自如。后來,他們又制成以螺旋槳推進的汽輪“黃鵠號”。這些情況說明,中國已經初步具備發展近代工業的條件。
思考:以發展近代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是如何開展起來的 它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黃鵠號”復原模型圖
1.洋務運動的背景
任務1、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嘗試
副標題:“師夷長技”能否挽救王朝?
問題鏈設計:
Q1.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天朝上國”觀念為何被打破?(聯系第一單元)
Q2.太平天國運動如何推動地方勢力崛起?(內憂外患的關聯性)
Q1.鴉片戰爭后“天朝上國”觀念被打破的原因(聯系第一單元“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開端”)
戰爭慘敗的沖擊:鴉片戰爭中,清軍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打破了“天朝”對“蠻夷”的軍事優勢認知。
主權喪失的現實: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條款,讓清政府首次以“平等”(實為不平等)身份與列強打交道,傳統“朝貢體系”崩塌,“天朝上國”的等級秩序幻想破滅。
認知覺醒的開端:部分官員(如林則徐、魏源)開始正視西方“船堅炮利”,提出 “師夷長技”,標志著對“天朝無所不有”的盲目自信被打破。
Q2.太平天國運動推動地方勢力崛起(內憂外患的關聯性)
內憂倒逼權力下放:太平天國席卷南方,清廷八旗、綠營腐朽不堪,被迫允許地方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自籌團練(湘軍、淮軍),地方督撫由此掌握兵權、財權(如厘金征收),脫離中央直接控制。
外患強化地方實權:內憂未平之際,第二次鴉片戰爭等外患加劇,清廷需依賴地方勢力辦洋務(如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多由地方督撫主導),地方在軍事、經濟、外交上的自主性進一步增強。
結果:中央集權削弱,湘淮系等地方集團崛起,成為晚清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為后來的軍閥割據埋下伏筆。
1851
1856
1860
1864
太平天國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50---60年代初的清朝政府面臨怎樣的內外局面?
外患: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內憂: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清朝統治,清朝危機重重
內憂外患
1.洋務運動的背景
中國如何才能擺脫困境呢?
洋務運動是指指清朝統治集團內部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師夷長技以自強),維護清朝統治,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
主張
根本目的
時間
口號
性質
60年代
70年代
90年代
“自強”
重點發展軍事工業
前期
“求富”
重點發展民用工業
后期
2.洋務運動的興起
點擊播放視頻
奕 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 張之洞
(中央)
(地方)
地主階級洋務派
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視中華。
—薛福成《籌洋芻議論》
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西方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
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
——曾國藩
“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鐵路耳,機器耳。 ——李鴻章
“探源之策,在于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
——1861年恭親王奕 給咸豐皇帝的奏折
3.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期
安慶內軍械所制造場景畫像
江南制造總局制炮廠
江南制造總局生產的后膛鋼炮
江南制造總局仿制的毛瑟槍
福州船政局
1861年安慶內軍械所
曾國藩 最早
1866年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最全
1865年江南制造總局
李鴻章 最大
軍事工業經營方式:機器生產,具有近代化特征;政府創辦,產品供軍隊使用,實行封建化管理
19世紀60年代——70年代
點擊播放視頻
1)創辦軍事工業
4.洋務運動的內容
1877年 開平煤礦 (李鴻章)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民用企業
1890年 漢陽鐵廠
(張之洞)
1872年 輪船招商局(李鴻章)
中國近代第一家新式航運企業
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
時間:
口號:
代表企業:
19c70s
求富
洋務運動中中國近代化的民用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毛澤東
目的:與外商競爭,獲取利潤;支持軍事工業發展。
特點:官辦性質;機器生產,但不面向市場
4.洋務運動的內容
2)創辦民用企業
4.洋務運動的內容
問題鏈設置:
Q1.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口號下,具體措施有何差異?(軍事工業vs民用工業)
Q2.對比曾國藩、李鴻章與張之洞的實踐,分析其共性與局限。(地域性與派系性)
類別 “自強”(軍事工業) “求富”(民用工業)
核心 目標 抵御內憂外患,強化軍事力量(“剿發捻”“御外侮”) 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原料、運輸問題,輔助 “自強”
主導 領域 兵器制造、艦船生產 航運、礦業、紡織、電報、鐵路等
企業 性質 官辦(政府直接投資、管理,無市場競爭) 官辦、官督商辦(商人出資,政府監管,如輪船招商局)
代表 企業 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
特點 技術依賴西方,生產成本高,產品直接供軍隊使用 引入市場機制,部分產品面向社會,盈利反哺軍事
共性
指導思想一致:均以“中體西用”為核心,堅持維護封建制度,僅學習西方技術與工業模式。
實踐目標重合:初期服務于“剿發捻”(鎮壓內亂),后期轉向“御外侮”(抵御列強),均推動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發展。
依賴政權資源:均借助地方督撫權力(曾國藩辦湘軍、李鴻章掌淮系、張之洞督湖廣),利用官方資源創辦企業。
局限
地域性與派系性:曾國藩、李鴻章以江南為中心(湘淮系主導,如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張之洞以湖廣為基地(如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形成地域分割,缺乏全國統籌,企業間競爭大于協作。
派系利益優先(如湘淮系與張之洞的“清流”派存在權力博弈),導致資源分散,難以形成整體工業體系。
制度性缺陷:企業管理腐敗(官僚化運作,如挪用公款、效率低下),技術依賴西方(缺乏自主研發),未能突破封建體制束縛。
民用工業雖引入商資,但官方控制過嚴,抑制市場活力,最終難以實現“求富”目標。
根本局限:僅停留在技術與經濟層面改革,未觸及政治制度,無法從根本上挽救清廷統治危機。
(1)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
(2)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
(3)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作用:培養人才(從而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
主要內容
京師同文館
1862年8月正式批準成立,附屬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附屬于總理衙門。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為北京大學)
第一批赴美留學的30名幼童
(4)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
意義:中國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機構。
3)發展近代教育
4.洋務運動的內容
a、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
b、作用: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
①建立新式陸軍
4.洋務運動的內容
4)建立新式陸海軍
北洋艦隊“定遠號”鐵甲艦
北洋海軍
南洋海軍
福建海軍
清政府海上軍事實力弱是兩次鴉片戰爭中侵略軍得以長驅直入的重要原因。為加強海防,清政府于19世紀70年代開始籌建新式海軍。到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
廣東海軍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洋務運動破產。
②建立新式海軍
③機構設置:
1885 成立海軍衙門統一指揮
艦隊名稱 規模 布防基地
北洋艦隊 總噸位4.1萬噸,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大沽、旅順、威海、營口、煙臺
南洋艦隊 有主力軍艦17艘,總噸位兩萬余噸,實力僅次于北洋水師 江蘇、浙江海面及長江口
福建水師 有大小艦艇26艘,總噸位1.1萬噸。 廈門、馬尾
廣東水師 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 廣東沿海及珠江口
4.洋務運動的內容
4)建立新式陸海軍
問題探究
【小組合作】洋務運動難以擺脫破產厄運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洋務運動期間,雇用洋匠。他們大都挾技居奇,刻意延長工期,唯利是圖;核心技術獨立完成,回避中國工匠。”
材料二:“洋務運動期間,慈禧太后支持頑固派,用來制約洋務派。”
材料三(相關史事):“輪船招商局長期使用官款,發展迅速……所獲利潤大都歸入李鴻章等人的私囊……民間有‘宰相肥(李鴻章)天下瘦’的說法。
材料四:“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①外國勢力的擠壓
②清政府內部腐敗
③洋務派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沒有變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教訓:
改革要徹底、不斷深化。要改根本,不能只改皮毛。
5.洋務運動的評價
1)失敗原因
問題探究
材料1:甲午戰爭的隆隆炮聲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材料2: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
2)評價
問題鏈設置:
Q1.洋務運動是“失敗的自強”還是“近代化的開端”?(多維史料辨析)
Q2.為何甲午戰爭宣告洋務運動破產?(聯系第二單元“制度變革”的必然性)
作為“失敗的自強”:目標與實踐的背離
“自強” 目標未達:洋務派試圖通過軍事工業實現“御外侮”,但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北洋水師覆滅、陸軍潰敗),暴露了軍事改革的脆弱性——武器依賴進口、軍隊體制腐朽(封建兵制未變),無法真正抵御列強。
“求富”成效有限: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雖有盈利,但受官僚操控、技術落后、外資擠壓,未能形成獨立的近代經濟體系,反而成為列強經濟滲透的附庸(如鐵路利權被列強把持)。
制度局限的致命性:“中體西用”堅持封建制度不動搖,企業管理腐敗(如挪用公款、效率低下)、技術依賴西方(江南制造總局槍支仿造不達標),最終淪為“紙糊的老虎”。
作為“近代化的開端”:歷史突破與奠基作用
經濟近代化起點:創辦中國第一批近代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等),引入機器生產和資本主義經營模式(官督商辦),打破自然經濟壟斷,催生民族資產階級。
軍事與國防轉型:建立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新式陸軍(湘軍、淮軍采用西式訓練),開啟軍事近代化,改變了傳統冷兵器作戰模式。
思想與社會革新:創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翻譯西書、派遣留學生,傳播西方科技與文化,沖擊了“天朝上國”的保守觀念,為后續改革(如戊戌變法)提供了思想基礎。
結論:洋務運動是“未完成的近代化嘗試”—— 它未能實現“自強求富”的核心目標(失敗性),但開創了中國近代工業、軍事、教育的先河(開端性),是傳統社會向近代轉型的重要跳板。
甲午戰敗直接暴露洋務運動的根本性缺陷
軍事層面:洋務派耗時30年打造的北洋水師(亞洲最強艦隊之一)在黃海海戰中覆滅,江南制造總局生產的武器性能遠遜于日軍(如步槍射速、炮彈威力),證明單純引進技術而不變革軍事制度(如指揮體系、后勤保障),無法形成戰斗力。
經濟與政治層面: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制度變革”(廢藩置縣、殖產興業、君主立憲),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高效動員體系;而洋務運動堅持 “中體西用”,封建皇權與官僚腐敗嚴重制約近代化(如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中日差距本質是“制度優劣”的較量。
破產的本質:“中體西用”的邏輯崩塌
洋務派認為“變技術不變制度”即可救國,但甲午戰爭證明:封建制度(中體)與近代工業、軍事(西用)存在根本矛盾—— 舊體制無法提供近代化所需的市場環境、人才機制和權力制約,反而成為近代化的阻礙。戰敗后,士大夫階層(如康有為、梁啟超)意識到:僅靠“器物改革”遠遠不夠,必須進行“制度變革”(如君主立憲),這直接推動了戊戌變法的興起,印證了“制度變革”的歷史必然性。
問題探究
1.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性 質
進步性
局限性
近代化
近代史
洋務運動期間,中國創造了數十項第一: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條標準軌鐵路、第一艘馬力軍艦……大步邁向工業化。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2)評價
問題探究
1.背景:
2.過程:美國:
日本:
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大敗而歸。
美國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
1874年,日本派軍隊進攻臺灣。清政府派沈葆楨率兵入臺。
在英、美等國“調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
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像清政府交涉。
美、日侵略臺灣
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
19世紀中期以后,列強凱覦中國東南海疆;
【相關史事】琉球是一個獨立王國,自明初起,一直保持與中國的藩 屬關系。琉球事件后,日本迫使琉球成為藩屬國。1879年,日本 派兵占領琉球,非法將琉球王國改為日本沖繩縣,遭到清政 府抗議。清政府拒絕承認日本 吞并琉球。
任務2、 美日侵略臺灣:海疆危機的警示
副標題:“東南門戶的失守:海防意識的覺醒”
問題探究
【小組合作】:請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繪制時間軸。
三國時,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
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
元朝時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里收復臺灣。
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設立臺灣省。
時空觀念
史料實證
問題探究
問題鏈設計:
Q1.美國、日本為何在19世紀70年代先后覬覦臺灣?(全球擴張與遠東戰略)
Q2.清政府通過《北京專條》妥協的原因是什么?(對比洋務派的“自強”口號)
Q3.臺灣建省(1885年)與海防建設如何體現洋務運動的邊疆政策?(跨目關聯)
1879
日本吞并琉球
1874
日本侵入臺灣
1894
日本出兵朝鮮
美、日侵略臺灣
美日19世紀70年代覬覦臺灣的原因
美國:太平洋擴張中需控制臺灣作為貿易與航線樞紐,借“羅妹號事件”試探,暴露其遠東戰略野心。
日本:明治維新后推行“南進”,以“琉球漂民事件”為借口出兵,企圖以臺灣為擴張跳板,掠奪資源并轉移國內矛盾。
共同背景:清政府國力衰弱,邊疆控制力弱,成為列強遠東爭奪的目標。
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妥協的原因
洋務派“自強”尚處初級階段,海軍未成、陸軍落后,缺乏對抗日本的實力。
同時面臨西北“塞防”(新疆危機)與東南“海防”壓力,財政拮據下選擇妥協以集中資源。
傳統邊疆觀念薄弱,視臺灣為“化外之地”,妥協符合其“保核心、棄邊緣”的短視邏輯。
臺灣建省與海防建設體現的洋務派邊疆政策
政策轉向:從松散管轄到建省,將臺灣納入核心治理,呼應“海防優先”理念,體現邊疆與內地同等重要的認知。
洋務手段落地:通過修炮臺、辦軍工、建鐵路、開礦山等,以“自強”“求富”模式強化防務與經濟,將邊疆納入洋務體系。
服務全局:臺灣成為東南海防屏障,保障沿海洋務企業安全,實現“邊疆穩固支撐國家自強”的邏輯閉環。
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條》(又稱《中日臺灣事件專約》),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并賠償日本軍費50萬兩白銀。
問題探究
十九世紀中后期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的形式的緊張,清政府內部發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爭論。
VS
新疆不復,于肢體無傷;海疆不防, 則腹心之大患愈棘。
李鴻章“海防論”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塞防論”
1.背景
任務3、 左宗棠收復新疆:塞防與海防之爭
副標題:“鐵血西征:陸權帝國的最后輝煌”
問題鏈設計:
Q1.左宗棠為何主張“塞防優先”?(地理、資源與俄英博弈)Q2.對比李鴻章“海防優先”論,兩者分歧反映清政府怎樣的困境?
1864年阿古柏侵入新疆
19世紀70年代俄國出兵侵占了伊犁
左宗棠主張“塞防優先”的原因
地理與資源:新疆扼守中亞陸路咽喉,控制天山南北綠洲與礦產,若失守則蒙古、陜甘暴露,威脅京師。
俄英博弈:沙俄侵占伊犁,英國扶持阿古柏覬覦南疆,若放棄新疆,列強將進一步肢解中國西北,危及國家主權。
左李分歧反映的清政府困境
資源極度匱乏:財政僅能支撐局部建設,塞防與海防難以兼顧,暴露近代化轉型中“有限投入”與“全面需求”的矛盾。
戰略認知分裂:傳統“陸權思維”與近代“海權意識”沖突,體現清廷對國家安全缺乏整體性規劃,淪為被動應對。
統治根基脆弱:既需應對邊疆危機,又要維護內部統治,資源分配困境實質是傳統王朝向近代國家轉型的陣痛。
問題探究
先北后南,緩進急戰
左宗棠抬棺出征
裝備新式武器和采用新式訓練的清軍
1875年左宗棠收復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行省。
2.揮兵進疆
1875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率領裝備了新式武器和進行了新式訓練的清軍,成功收復新疆。
以清軍兵威為后盾,曾紀澤于1881年(光緒七年)成功與沙俄議定《伊犁條約》,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
點擊播放視頻
問題鏈設計:Q3.新疆建省(1884年)與臺灣建省有何共同意義?(強化中央控制與近代行政改革)
新疆與臺灣建省的共同意義
強化中央集權:打破舊有藩屬 / 府縣松散管理,以行省制直接管轄,消除地方割據隱患。
推動近代化治理:推廣郡縣制、興修交通、發展實業,將邊疆納入全國行政與經濟體系,加速近代化進程。
鞏固主權防御:通過制度化治理抵御列強滲透(俄英對新疆、日美對臺灣),以行政整合強化邊疆防務。
問題探究
原因:
(1)、阿古柏殘酷地壓迫和剝削新疆各族人民,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收復新疆,是反抗外敵入侵、維護通過統一的正義戰爭。
(2)、清軍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支持。
(3)、左宗棠卓越的軍事才能,采取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
(4)、左宗棠反侵略的態度堅決,清朝愛國官兵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精神。
意義:
①歷史意義: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國西北領土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新疆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防。
②現實意義: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收復新疆的原因、意義
【相關史事】清軍大舉入疆,新疆各族人民歡欣鼓舞,竭盡所能提供支援。清軍到達阜康時,當地群眾指引他們走一條水源充足的小路,奇襲敵人。清軍包圍達坂城后,城里的維吾爾族居民冒著生命危險,出城送情報,幫助清軍及時全殲守敵。清軍在庫爾勒陷入缺糧困境,在當地人民協助下,獲得幾十萬斤糧食,成功渡過難關。
問題探究
1、原因
2、經過:
1883年底,法國軍隊進攻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中法戰爭爆發
①馬尾海戰(1884年夏),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法國侵略越南和劉永福黑旗軍助越抗法斗爭
爆發:
主要戰役
②臺灣之戰(1884年秋),劉銘傳抗法
③1885年鎮南關大捷(馮子材)
清政府以勝求和,與法國簽訂條約。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
3、結果:
中法戰爭
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清統治者懦弱、妥協、腐朽!
任務4、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的尷尬
副標題“馬尾炮火與鎮南關大捷:勝局為何換不來尊嚴?”
問題探究
問題鏈設:
Q1.中法戰爭期間,洋務派創建的軍事工業是否發揮了作用?(實戰檢驗)

Q2.清政府為何在鎮南關大捷后仍簽訂《中法新約》?(外交軟弱與戰略短視)

Q3.對比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的結果說明什么?(邊疆危機處理的差異性)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形勢圖
【相關史事】西藏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戰略地位重要。英、俄兩國對西藏覬覦已久。1870—1909年,俄國先后多次派出“考察隊”入藏刺探情報,與當地民眾沖突不斷。英國為與俄國爭奪勢力范圍,于1888年和1903年先后兩次入侵西藏,獲取了一些非法權益。
洋務派軍事工業在中法戰爭中的作用
有一定作用但有限:福州船政局造艦參與海戰,江南制造局槍炮裝備清軍,一定程度提升了清軍戰斗力(如鎮南關大捷中武器支持);但技術落后、產能不足,無法扭轉整體軍事劣勢。以行政整合強化邊疆防務。
鎮南關大捷后簽《中法新約》的原因
外交軟弱:清政府缺乏近代國際博弈意識,視妥協為“息事寧人”。
戰略短視:擔心戰爭持續引發列強干涉,且軍費消耗加劇財政危機,急于結束戰事。
內部矛盾:統治集團缺乏抗戰決心,湘淮系派系斗爭削弱統籌能力。
中法戰爭與左宗棠收復新疆結果的差異說明
清廷對邊疆危機的重視程度不同:新疆被視為“核心疆域”,而越南(中法戰爭核心)被當作“藩屬”,戰略優先級有別。
對手與國際環境差異:沙俄、英國在新疆問題上存在牽制,而法國在遠東相對強勢,清廷應對難度更大。
領導核心決心不同:左宗棠以“戰死沙場”的強硬態度推動收復新疆,而中法戰爭中清廷缺乏統一抗戰意志,妥協傾向占優。鞏固主權防御:通過制度化治理抵御列強滲透(俄英對新疆、日美對臺灣),以行政整合強化邊疆防務。
板書設計
洋務運動(1860s-1890s)
/ \
自強(軍事工業) 求富(民用企業)
/ | \ |
安慶 江南 福州 輪船 開平
軍械所 制造局 船政局 招商局 煤礦
|
邊疆危機←中體西用→近代化萌芽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1、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在內憂外患雙重壓迫下催生的技術救國運動雖然對封建社會有著很大的依賴性,但其各項舉措卻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向近代化轉軌的進程( )
A.均田免糧 B.師夷長技 C.扶清滅洋 D.民主科學
2.1877-1889年,英國太古、怡和,美國旗昌等輪船公司與輪船招商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旗昌公司破產,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與招商局達成協議:中外公司在各條航線上共同議定統一的價格。這反映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 )
A.無力與外國企業相抗衡 B.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C.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 D.部分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
B
D
課堂反饋
3、作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以下思維導圖的主題是( )
A.追求民主政治
B.外交政策演變
C.思想解放運動
D.近代邊疆危機
4.(2025·山東泰安·中考真題)在以“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為主題的歷史情景劇演出中,劇中主人公吟誦了清朝詩人楊昌浚的詩句“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這句詩盛贊的民族英雄是(  )
A.鄭成功 B.林則徐 C.鄧世昌 D.左宗棠
D
D
課堂反饋
作業布置
【歷史解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如何通過洋務運動探索近代化?邊疆危機如何暴露其局限性?
一、清政府通過洋務運動探索近代化的路徑
軍事近代化: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工企業,仿制西式武器;建立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等艦隊),嘗試突破傳統軍事體系。
經濟與技術革新:以“求富”為目標,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民用企業,引入機器生產,推動近代工商業發展。
教育與人才培養:設立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技術與語言,打破科舉壟斷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邊疆危機暴露的洋務運動局限性
改革不徹底:軍事工業依賴進口技術,管理落后,實戰中難以抗衡列強(如中法戰爭中洋務艦隊損失慘重)。
戰略短視與資源分散:塞防與海防之爭暴露資源分配混亂,無法統籌應對邊疆危機(如新疆、臺灣同時告急時的被動)。
體制僵化制約:洋務派依賴朝廷權力推動,未觸及政治制度改革,地方督撫權力膨脹加劇中央與邊疆的協調困境(如新疆、臺灣建省后仍難徹底擺脫危機)。
對邊疆認知滯后:仍視邊疆為“邊緣”,改革側重內地與沿海,邊疆近代化進程緩慢,難以抵御列強滲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钟山县| 和静县| 两当县| 高碑店市| 九江县| 昭苏县| 巨野县| 奉新县| 年辖:市辖区| 东至县| 长沙县| 鱼台县| 柘城县| 滕州市| 厦门市| 阿克陶县| 蒲城县| 自治县| 肃宁县| 海南省| 克山县| 平武县| 四平市| 金堂县| 科技| 葫芦岛市| 维西| 洞口县| 岳池县| 卢龙县| 漳浦县| 尤溪县| 阳山县| 修武县| 晋城| 奎屯市| 钟祥市| 农安县| 弥勒县|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