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 走進社會生活1.2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 大單元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規劃(一)主題名稱:走進社會生活(二)主題概述:1.本單元以“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及網絡生活”為教學主題,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實現社會化并正確對待網絡。第一課“豐富的社會生活”,從“認識社會生活”和“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兩方面展開,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社會生活的豐富性以及個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系。第二課“在社會中健康成長”,涵蓋“人的社會化”和“養成親社會行為”內容,旨在讓學生明白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實現自身的社會化進程,以及培養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與途徑。第三課 “共建網絡美好家園”,通過“網絡改變世界”和 “營造清朗空間”兩部分,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網絡對世界的影響,同時掌握營造健康網絡環境的方法,正確處理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培養正確的網絡觀與社會責任感,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和諧共發展。2.通過分析課標及教材內容,梳理本單元知識結構,體現結構化(如下圖)(三)主題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社會認知逐步深化的關鍵時期。他們對社會生活已有一定體驗,初步感知個人與社會的關聯,能察覺到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以及人際交往形式的多元 。在網絡廣泛普及的當下,學生接觸網絡頻繁,對網絡改變世界有直觀感受,但對如何正確利用網絡、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缺乏深入認知。在親社會行為養成方面,他們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卻在踐行中常因缺乏方法和行動力而受阻。對于自身的社會化發展,雖有初步自我認知,但尚未全面理解社會化內涵及重要意義。鑒于此,教師需通過多樣化教學活動,如組織社會調研、開展案例分析、舉辦主題討論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社會生活,掌握親社會行為養成路徑,正確對待網絡,助力其在社會化進程中健康成長,提升社會認知與實踐能力。(四)開放性學習環境:學生實地走訪、圖書館、互聯網、多媒體設備、圖片和視頻等數字資源。(五)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參與各類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個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系,明晰社會發展為個人成長提供的機遇與提出的要求,樹立積極融入社會生活的態度,主動養成親社會行為。2.借助案例分析、討論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全面認識人的社會化過程,提升媒介素養,在復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實現健康成長,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3.依托網絡生活探究、主題辯論等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網絡對世界的深刻影響,掌握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方法,樹立正確網絡觀,學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促進自身發展并為共建網絡美好家園貢獻力量。(六)單元評價建議:學習態度 1.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或創意,引發同學積極思考或行動。2.能代表小組在課堂上發言,分享小組合作成果。3.在小組合作中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觀點。4.自己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了具體的思考與分享任務,效果良好。學習程度 知識獲取 1.知曉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2.掌握網絡對社會及個人生活的多方面影響,了解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方法與準則。3.理解人的社會化內涵,明晰親社會行為的意義與表現。學習能力 1.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個人在不同社會情境中的角色與責任。2.養成主動融入社會生活,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3.具備辨析網絡信息、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能在網絡生活中自覺規范言行,維護網絡良好生態。價值觀念 1.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參與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2.積極擁護黨的領導,支持國家各項政策。3.秉持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與法治觀,傳播網絡正能量,堅定維護網絡空間風清氣正。素養達成 道德修養 維護公共秩序,講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個文明的社會成員。健全人格 理解個人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責任意識 關心社會,了解時政,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二、具體課時設計:1.2 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一員1.課程標準: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健全人格”,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理解個人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2.課時教材分析本課聚焦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 “社會身份的多重性”“社會關系的類型”“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 三個維度,引導學生理解 “人是社會的產物,也是社會的建設者”。教材以“生活觀察 — 理論歸納—實踐應用”為主線,結合學生熟悉的社會場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明確個人在社會中的定位,培養“積極融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3.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社會角色認知,但對“社會關系如何塑造個人身份”“個人與社會的深層聯結”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從學情看,學生能感知家庭、學校等初級社會關系,但對地緣、業緣關系的認知較模糊,且容易忽視個人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教學中需通過可視化工具(如社會關系網絡圖)、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從“自我中心”向“社會視角”過渡。4.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人的身份由社會關系確定。(2)教學難點:個人與社會的雙向依存關系。5.核心素養目標(1)健全人格:通過議學活動的探究、分析多重身份,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建構個人與社會緊密聯結的理性認知。(2)責任意識:通過榕江縣抗洪救災的相關案例分析,培養學生主動從身邊小事踐行社會責任的意識。(3)道德修養:通過議學延伸活動的探討,養成踐行文明行為的道德習慣,將社會一員的責任轉化為具體行動。6.設計意圖借榕江暴雨中商戶、消防員、志愿者等共同抗災場景,讓學生感知社會由個體組成,每人都是社會網絡一環,參與社會運轉。分析個體行動與集體救援關聯,引導認識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結合安置點互助細節,引發對自身社會角色的思考,理解“社會一員”是身份,更是責任與聯結。7.教學過程:(1)課堂導入教師:孩子們的這些行為和社會有什么聯系呢?其實在榕江暴雨里,有商戶搬沙袋堵水,消防員蹚水救人,志愿者送熱粥。這些互不相識的人,為何會為同一件事奔忙?他們的行動,藏著一個答案——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的繩結,既被網保護,也在撐著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社會一員”的意義。(設計意圖:以榕江暴雨中具體的人物行為切入,用“互不相識的人為何為同一件事奔忙”的疑問,引發學生對個體與集體關聯的好奇,激發探究欲。為后續深入探討奠定基礎,實現從現象到理論的過渡。)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6-8,在課本上標記問題要點。1.如何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2.個人與社會的關系?(3)新課講授環節一:我的社會角色,從何處而來?教師:(播放視頻)榕江暴雨里,子弟兵蹚水救災。他們扛沙袋時,老鄉遞來熱粥;轉移老人時,志愿者搭手攙扶。沒人單打獨斗,你幫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緊緊連在一起,才撐過了難關。議一議:榕江暴雨中,子弟兵抗洪、老鄉送物資、志愿者幫忙,他們為什么能一起渡過難關?學生:相互支撐,彼此關聯、互相依靠。教師: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人與人是密切聯系的。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白紙,繪制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圖。(全班分享,隨機抽取2名同學展示作品,結合作品講解。)學生:教師總結:1.如何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P6①人是社會的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相應的位置。如果把個人看成點,把人與人的關系看成線,那么,由各種關系連接成的線就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教師:在榕江暴雨救災中有這樣的一名救援大學生格外令人關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教師:他是退伍軍人,是一名在讀大學生——00后吳興貴千里馳援榕江抗洪。在家里,他是父母的孩子,在親情關系中承接著關愛與牽掛;在社會上,他曾是軍人,如今是馳援榕江的志愿者;在與群眾、救援者的互動中,又多了份守護與協作的身份。議一議:吳興貴具有哪些身份,分別由哪種社會關系決定?學生:兒子身份由血緣關系決定,志愿者身份由業緣關系決定的。教師總結:1.如何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P7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例如,我們是父母的子女,是老師的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相關鏈接:社會關系從建立的基礎可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等。血緣關系:以血統或生理聯系等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地緣關系:以空間與地理位置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同鄉、鄰居等。業緣關系: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同行、同事等。(設計意圖:通過相關的案例,結合教材內容,鞏固“人是社會的一員”的認知。借其多身份及背后社會關系,具體闡釋“身份由社會關系確定”,讓學生理解不同社會關系對身份的決定作用,實現案例與理論的結合。)過渡語:我們看到,吳興貴的多重身份在社會關系中清晰呈現,而社會不僅為個體賦予身份,更在危難時成為堅實后盾。就像榕江暴雨中,被困群眾在安置點收到政府調配的帳篷、棉被,志愿者送來熱食,醫療和心理團隊守護健康,搶修隊伍恢復水電——這些正是社會為個體生存發展提供的有力支撐。環節二:個人與社會,如何共生共長?教師:榕江暴雨致部分群眾被困,安置點里,政府調配的帳篷、棉被抵御著寒意,志愿者送來的熱食驅散了饑餓;醫療團隊駐點保障健康,心理疏導人員緩解著恐慌。斷水斷電后,搶修隊伍爭分奪秒恢復供應,讓居民重獲基本生活保障。議一議:為什么說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學生:社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教師總結:2.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P8①社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我們的衣食住用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同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教師: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我們一起來看看災后的榕江變成什么樣了呢?(播放視頻)議一議:榕江村超球場的燈亮起來離不開誰的努力?學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教師總結:2.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P8②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社會是由人構成的,沒有人就沒有社會,也就沒有社會生活。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設計意圖:通過榕江暴雨中群眾獲社會多方支持的場景,以 “議一議” 引導學生思考基本生活需求與社會支持的關聯,自然得出 “社會提供必要條件” 的結論。再借災后村超球場亮燈的視頻,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離不開個體努力。整體設計從 “社會支撐個人” 到 “個人推動社會”,幫助學生構建對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關系的完整認知。)過渡語:通過這節課,我們認識到人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那我們如何讓社會生活更美好呢?環節三:以青春之朝氣,賦社會以蓬勃教師:我們已然明了,社會為每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著堅實支撐,每個人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這些條件與支持。那么,當我們享受著社會帶來的種種益處時,為了讓社會生活更美好,我們能做些什么呢?為了社會美好生活,我能:(設計意圖:承接社會為個人提供支持的內容,以“為了社會美好生活,我能做什么”設問,引導學生從“受益者”視角轉向“貢獻者” 思考,將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認知轉化為行動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完善對“共生共長”關系的理解。)8.板書設計9.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借榕江暴雨的事例,明白了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 “大網”的“結點”,身份在社會關系中確定。也懂得社會為個人提供生存發展的條件,而社會發展也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愿我們都能以行動回應社會,讓社會因我們的參與更美好。10.教學反思本次課以榕江暴雨為核心線索串聯知識點,借助商戶抗災、群眾安置等具體場景,將“社會成員”“個人與社會關系”等抽象概念具象化,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理論內容,課堂整體參與度較高。 但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對 “社會關系類型” 的講解僅依托吳興貴的案例,若能結合學生身邊的同學關系、鄰里關系等生活實例,對比分析血緣、地緣、業緣關系的差異,學生可能會理解得更透徹。 課堂互動環節,學生對 “個人行動” 的討論雖較積極,但多停留在口頭表述。若增設小組分享 “身邊可踐行的小事” 環節,搭配情景模擬,能更有效地促進認知向行動轉化,這一環節需在下次教學中重點優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