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豐城市第九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江西吉水烏江鎮環壕遺址,發現了史前土垣與環壕,堆積土分層明顯,夾雜大量紅燒土和炭粒,包含紅衣陶、橙黃陶、灰陶和黑皮陶,可辨凹面卷邊鏟形鼎足殘跡。土垣高約2米,斷面可見分層夯筑痕跡,遺址中心區分布密集灰坑。這說明當時江西地區( )A.進入文明社會 B.聚落形態形成 C.手工業專業化 D.繼承良渚文化2.商朝建立后,以神權強化王權,祭祀活動頻繁且隆重,青銅器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造型莊重威嚴。到了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結合,青銅器不僅用于祭祀,還常被賦予表彰功績、彰顯身份的作用,造型與紋飾更加規整有序。這一變化說明( )A.封建等級秩序日益鞏固 B.制度演變影響文化形態C.青銅工藝水平得到提升 D.神權統治地位發生動搖3.學界普遍認為,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貨幣。但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考古成果,發現秦半兩錢相對集中于今陜西、四川等秦故地,且重量不一,成色各異。還有學者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當時各地還存在地域性的等價物,東北邊地則一直在使用刀幣。這體現了( )A.學者閱歷影響歷史結論 B.史學研究須文獻與實物互證C.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 D.年代久遠難以復原歷史真相4.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提倡“以法為教”,墨家強調“兼愛非攻”。這些主張的共通之處在于( )A.否定等級制度的合理性 B.試圖構建理想社會秩序C.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D.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5.某學校歷史學習小組收集整理了一些漢代的相關資料,內容包括各郡縣“舉孝廉”、辦太學設五經博士、《春秋》義例引入司法、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等重大活動等。據此判斷,最符合這一歷史時期研究主題的是(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法治與教化的結合 C.官員選拔與管理 D.儒學正統地位確立6.據《魏晉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員任職情況表(部分),這反映了( )官員姓名 民族 官職 主要政治舉措宇文泰 鮮卑 太師、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鮮卑八部與漢族六軍蘇綽 漢族 大行臺度支尚書 制定《六條詔書》,推行漢族均田制度獨孤信 鮮卑 大司馬 采用漢制禮儀修訂鮮卑婚喪習俗韋孝寬 漢族 徐州總管 在邊境推廣鮮卑馬政與漢族屯田結合模式A.漢族官員主導北周政治改革 B.漢文化對鮮卑的單向滲透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創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質化趨勢7.南朝,江南樂舞不再是帶有異域特征的“吳聲歌曲”,而正式成為朝廷認可的樂府“清商曲”。對此瑯琊王氏王僧虔斥責其“節數雖會,慮乖(偏離)雅體”,認為“士有等差,無故不可去禮。樂有攸序,長幼不可共聞”。這折射出當時( )A.南北經濟的易位 B.綱常倫理的衰落 C.民族交融的發展 D.士庶文化的沖突8.隋唐時期,只有通曉儒經,能書寫規范楷體字,說規范官話的人,才能通過科舉考試和銓選,封官授爵。這一規定( )A.恢復了儒學正統地位 B.拓寬了人才選拔的途徑C.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 D.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產生9.畫家閻立本的《職貢圖》(見下圖)描繪了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的場景;詩人王維的詩中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描述;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唐朝的樂舞吸收了西域和周邊國家的元素。這些現象反映出唐代( )A.社會治理尺度寬松 B.民族關系十分融洽 C.拋棄傳統華夷觀念 D.社會風氣開放包容10.在唐代,行會有私營手工業行會和商業行會,如長安的“行”,主要有肉行、藥行、絹行、筆行、秤行、鐵行等。行會的組織領導者一般稱為行首。他們或由同業公推,由本行業中有地位、有財力的人充任,或“同行推選、官府批準”。據此可知,唐代的行會有助于( )A.加速城鄉經濟互動 B.規范城市經濟活動C.推廣自由雇傭勞動 D.放寬重農抑商政策11.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元中統時提出“見天下一家之義”。將《宋史》《遼史》《金史》同時列為正史;元代儒士通過吸收儒家道統觀念,論證了儒家的仁愛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域、種族和國別,成為各族共同追求的文化共識。這表明元朝( )A.邊疆一體化的趨勢逐漸加強 B.儒家道統觀念煥發出生機C.民族平等思想影響史學理念 D.致力于構建政治文化認同12.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確立新的服飾制度,規定不同階級不同等次的人只能享用本等級的服飾,不能混同。但明中葉后,江南的一些城市出現“服妖”?!稘h書》曾記載“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騎奇怪之服,故有服妖。”明朝“服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政府對人身控制的減弱C.棉紡織技術進步 D.反專制思想傾向的出現13.論及晚清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有學者注意到:“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出于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并減輕管轄他們的任務?!边@本質上反映了清政府( )A.朝廷官員外交靈活務實 B.缺乏近代國家主權觀念C.防范地方官吏胡作非為 D.主動融入國際條約體系14.1938年8月13日,漢口市政府宣布收回漢口日租界,將其改為第四特別區,歸漢口市政府統一管理,租界內的街道名稱一律以抗戰紀念日、紀念地和殉國將領、抗日英雄名字重新命名。此舉( )A.鼓舞了抗戰軍民的士氣 B.是國民政府外交重大勝利C.表達了民眾的抗戰決心 D.標志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15.有學者指出: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全國城鄉手工業工人和手工業獨立勞動者多達1930余萬人,手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6%。但手工業者是勞動者與私有者的結合體,極易破產或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該學者意在強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手工業( )A.地位的重要性 B.改造的必要性 C.工人的自主性 D.發展的曲折性16.下面是1992~2005年我國三種類型的技術引進合同金額比重圖。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我國( )A.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變革 B.資源配置實現了全面優化C.科技成果轉化障礙被掃除 D.企業自主創新驅動力提升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良渚古城材料一 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結構示意圖良渚古城位于長江下游地區,距今約5300~4300年。外圍水利系統的影響范圍約100平方千米,由谷口高壩、平原堤壩和山前長堤等11條人工壩體,以及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內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臺,即莫角山遺跡,是良渚人從事公共活動的核心區。莫角山附近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據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一冊摘編材料二 良渚古城部分考古發現:城內外的貴族墓地里隨葬有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壁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玉琮 玉鉞——據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一冊摘編材料三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標準: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據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獲》摘編結合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分析說明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高昌國(西域民族政權,位于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獻浮光錦裘、浮光錦絲,以紫海之不染其色也,以五采絲蹙成龍鳳,各一千二百絡,以九色真珠。上衣之以獵北苑,為朝日所照,光彩動搖,觀者炫目,上亦不為之貴。一日馳馬從禽,忽值暴雨,而浮光錦裘略無沾潤,上方嘆為異物也。——摘編自[唐]蘇鶚《杜陽雜編》(朱啟鈐《絲繡筆記》轉引)材料二 對于《絲繡筆記》載“錦始于堯時”,沈從文批注:“(《絲繡筆記》所引證的)《事物紀原》《古今注》均不足信”;對于《絲繡筆記》中的“宋禁紫色(絲織品)”條,沈從文批,“涉及民族關系及政治諷刺”。——整理自沈從文等《沈從文批注<絲繡筆記>》(1)概括材料一中有關唐代絲綢業的歷史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中的實例,談談沈從文的批注所體現的歷史研究原則。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政府要求所有出版物必須送中央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審查。為了解決邊區干部思想學習的教材問題,中共中央在延安專門成立了馬列學院編譯部,這是中國第一個負責編譯馬列經典著作的專門機構,它的成立體現出中共中央對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編譯的高度重視,也標志著中國馬列經典著作編譯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批優秀的翻譯家和理論家集中在編譯部,開始有組織、集體化、成規模地翻譯馬列經典著作。——摘編自袁西玲《延安時期的翻譯活動及其影響研究》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史學從邊緣走向中心,面臨著確立馬克思主義史學指導地位、構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促進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并服務現實的重要任務。1953年,中共中央成立指導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黨內機構“中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決定出版刊物《歷史研究》,毛澤東親自為刊物確定了“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在創刊之初的幾年里,《歷史研究》發表了大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文章和考據文章。——摘編自楊風城《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歷程研究(1949-1966)》(1)根據材料一,分析抗戰期間邊區政府重視馬列經典著作編譯的原因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特點。20.【社會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羅榮渠先生的《現代化新論》中闡述道:在人類歷史上,凡屬社會形態的轉變,都不是一般的社會變動,而是巨大的社會變革即社會革命過程。這樣的歷史運動不同于改朝換代,不是任何單因素可以支配的,它總是由眾多的內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與奇特的湊合。外部條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會內部的對抗運動很難突破現有的社會形態,這時候需要有一種外部力量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社會變革的條件”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B2.B3.C4.B5.D6.C7.D8.C9.D10.B11.D12.A13.B14.A15.B16.D17.從生產發展等看:良渚古城有大規模水利系統,還有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說明農業生產有發展,能養活較多人口,且出現古城,符合“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 。從社會分工等看:貴族墓地隨葬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有祭祀和軍事指揮權象征的玉器,表明社會有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符合“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 。從王權國家看:玉琮、玉鉞等象征祭祀與軍事權力,說明出現王權,結合古城等,可判斷已進入文明社會,符合“出現王權和國家” 。 綜上,良渚古城考古成果符合文明社會的三個標準,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18.(1)歷史現象:唐朝后期,新疆地區絲織業有所發展(出產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絲綢);絲綢是朝貢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原因:唐朝長期經營西域,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聯系緊密;唐政府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絲綢之路的發展;養蠶、織錦技術及中原圖騰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唐朝統治階級奢侈享樂的需求。(2)原則:歷史研究應遵循實證性原則,查詢史料記載的原始出處,并考訂原始材料的可靠性;應遵循綜合性原則,結合特定歷史時代的政治、社會環境來解釋經濟、文化新現象。19.(1)原因:解決邊區干部思想學習的教材問題;適應抗戰時期思想建設的需要。影響:為邊區干部提供了學習教材,推動了馬列主義在邊區的傳播;培養了一批翻譯和理論人才,為中共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2)馬克思主義史學成為主流;成立專門機構指導;有明確的辦刊方針;發表大量相關理論和考據文章。20.示例一: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多種社會條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論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井田制遭到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開始確立,新興的地主階級力量日益強大。諸侯國的爭霸兼并戰爭,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運動,進一步瓦解了奴隸制度,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建立。在思想文化領域,隨著私人辦學的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這一社會階層開始崛起,他們針對社會變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張,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法家思想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奠定了社會轉型的思想基礎:日益強大的秦國,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國家,完成了社會變革。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示例二:論題:外部條件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條件。論述:(可以以西方列強的侵略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變革產生的影響、-戰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提供有利時機、美國的侵略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等為例進行論述)說明:學生可以從宏觀上以社會變革的條件為論題進行論述,也可以以—個具體的社會變革事例作為論題進行論述,只要論述合理充分即可,符合題意其他論題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