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練習題(含答案)選擇題1. 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敗,是這套制度沒有可以約束它的力量,導致它汲取過度,超過了民眾的承受力。該觀點最能說明秦朝滅亡的原因是( )A. 法家思想的影響 B. 中央集權制度C. 秦末農民大起義 D. 秦的殘暴統治2. “臣(李斯)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觀目的是( )A. 兼并六國,完成統一B. 統一思想,鞏固統治C. 鉗制思想,摧殘文化D. 整頓吏治,以德化民3. 學習歷史需要了解和掌握歷史紀年方法。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這一年是( )A. 公元前2世紀前期 B. 公元前2世紀末期C. 公元前3世紀前期 D. 公元前3世紀末期4. 從下圖中能直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A. 秦的暴政引發秦末農民大起義B. 陳勝、吳廣的進軍方向是自西向東C. 陳勝、吳廣起義是第一次農民大起義D. 陳勝、吳廣起義控制了大澤鄉地區5.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內容。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B. 攻占陳縣后,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C. 公元前209年,起義在大澤鄉爆發D. 起義軍缺乏后援,最終失敗6.李清照曾這樣稱贊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下列事件與項羽有關的是( )①大澤鄉起義 ②巨鹿之戰 ③楚漢之爭④建立“張楚”政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敵,處于孤立危急的困境。與該成語相關的戰役是( )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C.巨鹿之戰 D.垓下之戰8.下列不屬于楚漢之爭中劉邦取得勝利的原因的是( )A.項羽剛愎自用 B.劉邦注重收攬民心C.劉邦勢力強大 D.劉邦善用人才9.“伐無道,誅暴秦”,秦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最后率兵攻取咸陽,推翻秦朝的是( )A.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軍 B.項羽領導的農民軍C.劉邦領導的農民軍 D.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10.某同學搜集了“鴻門謝罪、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三個成語,請你確定一個主題,應選擇的是( )A.春秋爭霸 B.戰國稱雄C.秦滅六國 D.楚漢之爭11.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指( )A.阿房將發動起義滅亡秦朝B.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C.秦朝刑法特別殘酷D.秦始皇將葬于阿房宮12.秦朝是輝煌的,也是短暫的。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其表現為 ( )①賦稅沉重 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中央集權 ④嚴酷的刑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長城路,實難行……”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廣為流傳,該故事反映的歷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現之一( )A.沉重的賦稅 B.繁重的徭役 C.嚴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14.下列屬于秦末農民大起義范疇的歷史事件有 ( )①陳勝、吳廣起義 ②項羽領導的起義③劉邦領導的起義 ④楚漢之爭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15.如圖所示,這是一張紀念陳勝吳廣起義3200年的紀念郵票,后人之所以如此紀念他們,是因為( )A.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B.他們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C.他們曾一度建立政權,并占領咸陽D.他們是反抗秦朝暴政的第一人16.大澤鄉起義后,陳勝自立為王,建立________農民政權。( )A.大楚 B.大齊 C.張楚 D.大順17.如果給下圖中正揮臂高呼的農民領袖配音,恰當的臺詞是( )A.天下為公,選賢與能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老驥伏櫪,志在千里18.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聰明的古人從戰爭中受到啟發,在方寸之間劃分楚河漢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現了中國人的大智慧。請問,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是受了哪一歷史事件的啟發( )A.牧野之戰 B.長平之戰C.楚漢之爭 D.巨鹿之戰19.“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均是與項羽有關的歷史典故。它們的發生地點分別是( )A.漁陽 大澤鄉 B.巨鹿 垓下C.咸陽 垓下 D.咸陽 大澤鄉20.秦末農民戰爭中,對推翻秦朝的統治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C.城濮之戰 D.馬陵之戰21. 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秦朝統一六國后,糧價急劇上漲。《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可能是源于( )A. 農民起義導致社會動蕩 B. 法家思想阻礙農業發展 C. 連年征調徭役喪失勞動力 D. 長期戰亂后的社會經濟凋敝 22“在‘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的環境下,秦朝的民間輿論與政治秩序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民間輿論受到壓制,以致形成了與秦始皇直接對抗的潛流。”材料旨在說明( )A. 法律嚴苛有利于社會穩定B. 禁錮思想易激化社會矛盾C. 文字統一促進了政令推行D. 秦始皇鼓勵民眾上書言事23. 《史記》記載,陳勝、吳廣前往戍邊,在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在當時應該斬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據1975年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秦簡記載,因大雨延期,根本不會斬首。由此可見( )24. 成語“破釜沉舟”體現了西楚霸王項羽勇往直前、絕不后退的決心。該成語出自( )A. 牧野之戰 B. 巨鹿之戰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25. 七年級(1)班的同學們開展研討活動時收集到以下圖片,由此判斷同學們研討的主題是( )A. 儒家思想的發展B. 鞏固統一的措施C. 秦朝滅亡的原因D. 嚴刑峻法的危害二、非選擇題26、請根據下列提示寫出相關的內容。(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領導貧苦農民舉行起義,后在陳縣建立了“________”政權。(2)公元前207年,項羽在________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3)楚漢之爭指的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________而展開的爭戰。27、在學習了《秦統一中國》和《秦末農民大起義》兩節歷史課后,小紅和小明兩位同學對如何評價秦始皇產生了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請你來當一回小判官,以《我眼中的秦始皇》為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對秦始皇作出全面客觀的評價。28、觀察圖片,回答問題。(1)圖一再現的是我國哪一歷史事件 這一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何歷史意義 (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三幅圖片中的主要人物在推翻秦朝統治的斗爭中,各起了什么作用。(3)以下是同學們搜集的一些同本課有關的成語,根據所學知識按照因果關系進行重新排序。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破釜沉舟;約法三章; 族誅連坐。(4)強大的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它給我們什么深刻的啟示 29.觀察圖片,回答問題。(1)圖一再現的是我國哪一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三幅圖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在推翻秦朝統治的斗爭中,各起了什么作用?(3)以下是同學們搜集的同本課有關的一些詞語,根據所學知識按照因果關系進行重新排序。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約法三章、族誅連坐(4)強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么深刻啟示?答案1-5DBDDA 6-10CDCCD 11-15BBBBA 16-20CBCBB 21-25CBABC(1)張楚 (2)巨鹿 (3)帝位27.【示例】題目:我眼中的秦始皇小紅和小明對秦始皇的評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客觀。一方面,他統一六國、北擊匈奴、開鑿靈渠,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統一后,他又創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為適應全國統一的需要,他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統一車軌和道路的寬度,這一系列措施影響深遠,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稱為“千古一帝”毫不為過。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焚書坑儒,摧殘文化;實行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征收很重的賦稅;大規模征調民力服徭役和兵。28.(1)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秦朝的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2)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掀起轟轟烈烈的反抗秦統治的農民起義;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消滅了秦軍主力,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劉邦:直接推翻了秦的統治。(3)族誅連坐——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約法三章。(4)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須考慮到人民的承受能力,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統治者要愛惜民力。(言之有理即可)29.(1)大澤鄉起義(或陳勝、吳廣起義)。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2)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掀起轟轟烈烈的反抗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殲滅了秦軍的主力,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劉邦:率軍直抵咸陽,直接結束了秦朝的統治。(3)族誅連坐——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約法三章。(4)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須考慮到人民的承受能力,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統治者要愛惜民力。(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