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1.《資治通鑒》稱隋文帝:“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宜補用。”由此可見,隋文帝( )
A.重視農業 B.奢靡浪費 C.整頓吏治 D.崇尚勤儉
2.同學們正在討論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意義,請問下列觀點中不正確的是( )
A.鞏固了對全國的統治 B.為消滅陳統一全國做準備
C.方便隋煬帝巡游南方 D.加強南北交通,便于經濟交流
3.這一制度使少數下層士人得以參政,影響到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它所造成的是一個龐大的讀書人階層。“這一制度”的創立者是( )
A. B.
C. D.
4.某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時提出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 )
①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②都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③都在文化思想上高壓控制 ④都重用人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列歷史人物中,屬于唐朝對外交往典型代表的是( )
A. B.
C. D.
6.“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即位以來,稱為真龍天子。”文中的“真龍天子”指( )
A.宋太宗 B.宋神宗 C.宋欽宗 D.宋太祖
7.史學界有一種觀點:宋朝某項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人喪失了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屢敗北。這項政策是( )
A.重農抑商 B.崇文抑武 C.閉關鎖國 D.休養生息
8.北京通州遼代墓葬出土了醬釉馬鐙壺,該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雙孔,便于穿繩攜帶。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遼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B.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
C.蒙古族的崛起與元朝統一 D.宋代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
9.歷史上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下列詩句中的“胡”所指的少數民族分別是( )
唐詩 宋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滿江紅 岳飛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A.匈奴契丹 B.吐蕃匈奴 C.匈奴女真 D.黨項蒙古
10.元朝有眾多的海外貿易港口和細密的管理規章,使運載貨物更多,來往更便捷。當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40多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上述材料說明了元朝
A.民族關系融洽
B.科學技術發達
C.對外貿易繁盛
D.軍事實力強大
11.如果為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特務機構選擇令牌道具,應該選下圖中的( )
A. B.
C. D.
12.李老師在講明朝歷史時,多媒體上出示了如下內容,由此推斷其講解的知識是( )
格式: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部分 特點: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 影響:禁錮思想,不利于選拔人才
A.中央官制的演變 B.特務機構的設置 C.八股取士的實行 D.地方官制的演變
13.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迭,該民族以不同的稱謂活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該民族曾建立過的“中原王朝”是( )
A.遼朝 金朝 B.元朝 清朝 C.金朝 清朝 D.金朝 元朝
14.從明朝廢除丞相和中書省、實行八股取士,到清朝設置軍機處、大興“文字獄”,這些措施體現了明清時期( )
A.思想文化不斷管控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C.社會經濟不斷進步 D.對外交往不斷加強
15.清政府對黃河、淮河及大運河進行治理,人們大量開墾土地,種植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這些舉措( )
A.導致經濟重心南移 B.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C.徹底解決溫飽問題 D.源于大商幫的出現
二、綜合題
16.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期,是經歷了漫長分裂時期后的兩個大一統王朝。七年一班同學以“繁榮開放的隋唐”為主題,開展了如下活動:
人物篇 A.孫思邈 B.白居易 C.閻立本
農具篇
交流篇 唐朝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歷盡艱難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矢志不渝地把盛唐文化傳播四方……
民族篇 唐朝……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1)選取人物篇中任選一位進行評述。(從成就和影響或地位方面作答)
(2)農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農具篇中兩種新農具的名稱和用途分別是什么?
(3)請列舉一例交流篇中“這樣一群人”的相關史實。
(4)唐太宗實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5)隋朝二世而亡與唐朝的繁榮強盛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談談你的啟示。
17.某班以“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主題展開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任務一
時期 人物 領域 作品或成就
唐朝 李白 A 《靜夜思》《早發白帝城》《將進酒》
B 沈括 天文學 《夢溪筆談》
北宋 司馬光 史學 C
明朝 D 醫藥學 《本草綱目》
任務二 建筑凸顯文化特色。
(1)結合所學將圖表中的字母處填寫完整。
(2)談談我們對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應該怎樣做。(至少回答兩點)
(3)請以“中國古代人民創造輝煌燦爛的文明”為題,為下面的兩處建筑申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撰寫介紹詞。
★八達嶺長城 ★北京城
三、材料題
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俗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宋高宗說:“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皆寬民力也。”
材料四 元世祖重視借鑒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加強對邊將地區的直接管轄。
材料五 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近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
——摘編自《元史·地理志》
(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形勢示意圖中的①②③處,并說說此圖體現了這個時期什么特征?
(2)材料二的內容反映了當時什么地區出現的什么現象?
(3)材料三的內容反映了宋朝哪一方面的興盛?
(4)結合所學回答元世祖為實現對疆域有效管轄實行了哪一制度?
(5)從材料五中,你獲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并回答元朝如何加強對東南和西北地區管轄的。
19.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和發展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民族篇】
材料一
【外交篇】
材料二
★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 ★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空邊徼之民不獲寧息。
(1)根據材料一的三幅圖片,回答中央政府在處理民族關系時分別采取了哪些方式?并簡述其共同歷史作用。
(2)根據材料二內容按順序寫出三個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共同的歷史意義。
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C D B B C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B B
16.(1)示例:孫思邈;成就:編寫《千金方》,影響:是中醫藥學的經典著作,對后世醫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2)名稱及用途:曲轅犁,用于耕作;筒車,用于灌溉。
(3)史實: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
(4)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5)啟示:統治者要勤政愛民,重視民生,反對暴政等。
17.(1)A.文學(詩歌);B.北宋;C.《資治通鑒》;D.李時珍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創新;加強保護等。
(3)八達嶺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布局嚴謹,建筑宏偉,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理念,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筑的杰出代表。
18.(1)①西夏;②金;③南宋;
特征:民族政權并立
(2)地區: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現象: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3)方面:海外貿易
(4)制度:行省制度
(5)信息:元朝疆域遼闊;東南: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西北:設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
19.(1)方式:軍事平定(平定準噶爾)、設置機構(伊犁將軍)、冊封(活佛金印);共同作用: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2)事件: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共同意義: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新河县| 淳化县| 贡山| 盘山县| 朔州市| 古蔺县| 临沭县| 两当县| 衡阳县| 天峻县| 临泽县| 仲巴县| 五指山市| 保靖县| 六安市| 赤城县| 罗甸县| 象山县| 普兰县| 宁阳县| 久治县| 桦甸市| 枝江市| 华阴市| 西吉县| 中西区| 太和县| 永州市| 宁远县| 宜章县| 公安县| 辉县市| 长宁区| 长白| 巴南区| 大同市| 会同县| 花莲市| 鞍山市|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