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及民族關系-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微專題特訓(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及民族關系-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微專題特訓(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1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及民族關系
一、選擇題
1.(2025·湖南長沙模擬)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學復習歷史時總結的一張示意圖。圖中所標記的a.b.c處應填 (  )
A.尚書省、參知政事、刑獄
B.臺諫、參知政事、軍政
C.南書房、門下侍郎、警衛
D.臺諫、門下侍郎、司法
2.(2024·河北滄州聯考)南宋初的汪藻說道:“祖宗時,武臣莫尊三衙,見大臣必執梴趨庭,肅揖而退,非文具也,以為等威不如是之嚴,不足以相制。”這一現象反映了宋代 (  )
A.重文輕武         B.分化相權
C.分化事權 D.武將專權
3.(2024·江西南昌模擬)宋太祖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宋太宗強調“文德致治”,重視用儒家的思想來進行教化;宋真宗率先對孔子進行祭奠,以闡明“尊孔崇儒”的教育思想。這表明該時期 (  )
A.政治風氣因循保守
B.儒學重新回歸主流地位
C.儒家學說日益僵化
D.人文教化傾向內省收斂
4.北宋時,蘇軾在徐州擔任知州時,發現其治下利國監“自古為鐵官、商賈所聚,其民富樂,凡三十六冶,冶戶皆大家,藏鏹巨萬,常為盜賊所窺”。他感嘆道:“兵衛寡弱,有同兒戲。……使劇賊致死者十余人,白晝入市,則守者皆棄而走耳。”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宋代 (  )
A.重文抑武的社會風氣
B.城市經濟繁榮發展
C.周邊民族政權并立
D.政治權力結構性弊端
5.(2024·山東高三練習)描繪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民眾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中,缺乏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畫面中,開封的大車都用黃牛或水牛拖拉。對這一信息解讀合理的是,宋代 (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導致馬匹供不應求
B.政府嚴格執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C.文人階層對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識
D.邊患使政府加強對戰備物資的控制
6.針對王安石變法舉措,司馬光認為人們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決定了其貧富的不同,強調“大地主大商人‘蠶食細民’、‘侵牟編戶’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與致富無關”。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  )
A.富國政策沒有得到全面貫徹
B.承襲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
C.抑商增稅方式引發朝政爭議
D.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對
7.(2025·廣東惠州練習)遼朝科舉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經、詞賦等科目,經史、文學是重要的考試內容。遼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參加科舉考試。遼中后期,一些契丹族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能順利參加科舉,并有機會考中進士。這種變化說明遼朝 (  )
A.奉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認同
C.社會群體流動性增強
D.緩和南北民族矛盾
8.(2024·河南高三模擬)西夏李乾順親政后,“一意治國學堯舜,一心治民循湯武”,還把漢學定為國學,設專職教授執教;立養賢務,培養人才。這些舉措 (  )
A.利于推動黨項族的社會進步
B.意在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
C.改變了西夏政權的統治基礎
D.豐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內涵
9.(2024·廣西桂林模擬)下圖為《金中都皇城示意圖》。這一示意圖可用于探究金朝 (  )
A.民眾的生活方式 B.建筑技術的成熟
C.行政組織的結構 D.民族交融的成果
10.郊祀是天子在郊外祭天或祭地的重要典禮,承載著中原傳統文化對天地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禮儀。這說明 (  )
A.元朝以郊祀彰顯正統
B.蒙漢文化已深度交融
C.統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籠絡人心
11.有學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故元、明二季流賊之起也,來無所堵,去無所偵,破一縣,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該學者意在說明,元代行省制 (  )
A.打破山川形便劃界原則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C.阻礙了區域間經濟交流
D.不利于維護地方社會穩定
12.(2024·福建龍巖模擬)元朝科舉實施時間短、規模小,還曾一度停開,主要采用世襲、恩蔭與推舉制錄用官員,并允許轉吏為官。這 (  )
A.吸收了蒙漢選官制精華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豐富了官僚政治的形式
D.限制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13.(2024·河南三門峽模擬)13世紀時,蒙古統治者對少數較早投附的漢族軍閥、官僚家族有優待,視他們為“國人”,南方漢族大地主“無爵邑而有封君之貴,無印節而有官府之權”。而廣大蒙古底層百姓,要為國家承擔沉重的軍役、賦稅,不少人破產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  )
A.社會階層間流動逐漸加速
B.少數民族統治的社會基礎擴大
C.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
D.民族交流交融的趨勢顯著增強
14.在眾人心目中,宋、金兩朝的文明程度是無法相比的。如果一定要比的話,也一定以前者為優。但在戶籍登記方面恰恰相反,與宋朝戶籍登記制度名實不符形成對比的是,金朝的戶籍登記制度全面而嚴密。這一反差意味著 (  )
A.金朝的封建化程度更高
B.宋朝綜合實力弱于金朝
C.金朝社會動員能力更強
D.宋朝中央集權受到威脅
二、非選擇題
15.(2024·山東臨沂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北宋政治地理結構
圖1 北宋政治地理結構分區圖 
圖2 北宋政治地理結構分區簡化圖
  圖2中,北宋的政治地理結構,是由首都(點A)向外輻射的模式,由京畿核心區(內圓1)至東南供饋區(半圓環2)和北方防御區(半圓環3),再到南方邊遠區(半圓環4)。如果在3之外補上半圓環5,這個模式,就比較符合上古以來“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荒服”這一理想的均勻輻射的圈層式的政治地理結構。但是北宋的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實際上并不存在半圓環5,區域3也不能與區域2直接聯系。
——摘編自余蔚《兩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較研究》
(1)概括指出圖1中各分區形成的主要因素。
(2)結合材料說明北宋政治地理結構分區的特點。
參考答案
1.B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該示意圖是宋代中央權力結構圖,宋代中央“因事系權”,在“二府三司制”之下,臺諫掌監察,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與同平章事共同執掌行政,樞密院掌軍事,故選B項。尚書省屬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中央行政機構,排除A項;南書房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之所,排除C項;在“二府三司制”之下,樞密院掌軍事,而不是“司法”,排除D項。
2.A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太祖、宋太宗時期,武臣中最尊貴的三衙官員,在見到文臣時都必須禮讓三分,且不足以相制,這反映出宋代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分化相權,排除B項;材料強調武臣見到文臣時的禮讓,并未涉及分化事權,排除C項;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3.D 解析:據材料“興文教,抑武事”“重視用儒家的思想來進行教化”“尊孔崇儒”可知,北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政策,強調文教的作用,重視儒家思想的教化,體現了人文教化傾向內省收斂,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和教育政策,而非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排除A項;儒學在宋代始終處于主流地位,“重新回歸”這一說法錯誤,排除B項;宋代的儒學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排除C項。
4.D 解析:據材料“兵衛寡弱,有同兒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初期,統治者為避免重蹈唐末及五代的覆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造成地方權力被過度削弱,州郡空虛,無法防范盜賊,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出重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導致徐州利國監兵衛寡弱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強調地方軍事力量薄弱導致了社會治安的混亂,這與城市經濟發展無關,排除B項;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威脅的是宋代邊境的軍事安全,材料中所述的是宋代地方社會治理的問題,排除C項。
5.D 解析:馬和羊是重要的戰備物資,馬是古代戰爭與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則可用于制作軍服與營帳,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對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強對戰備物資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圖》中,缺乏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故選D項。材料并未顯示當時交通工具落后,也無法得知馬匹的供求關系,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在宋朝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動,排除B項;《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說明畫家對當時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排除C項。
6.C 解析:司馬光認為大地主大商人能否致富是由自身才性智愚決定的,這是在反駁王安石變法中抑制商業、增加商業稅收等措施,這表明王安石的經濟政策引發朝政爭議,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的目的,給國家增加了大筆收入,體現了其富國政策得到了有效實行,排除A項;王安石實行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改變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排除B項;司馬光強調的是王安石變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排除D項。
7.B 解析:遼朝科舉制度仿效唐宋,考試科目和內容均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從禁止契丹族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到允許,這一變化反映了契丹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故選B項。遼朝依舊保留了尚武的傳統,“重文輕武”與遼朝政策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要論述的是遼朝科舉制度的參與群體發生變化,并未直接涉及社會群體的流動性,排除C項;遼朝統治區域在北方,材料所述變化并不能緩和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項。
8.A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夏統治者學習中原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推動了西夏的封建化進程,有利于推動黨項族的社會進步,故選A項。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西夏自身的治理水平和人才素質,而非單純地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排除B項;西夏政權的統治基礎仍是西夏貴族,排除C項;這些舉措是對中原文化成果的借鑒,而不是對儒家德治思想的內涵的豐富,排除D項。
9.D 解析:圖片信息體現了皇城建筑和宮城布局,宮城中軸對稱,這凸顯了皇權至上的理念,體現了女真族對中原漢族政權宮城建設理念的借鑒,D項正確。皇城和宮城主要是皇族生活的場所,排除A項;材料只是簡單地介紹了皇城的分布情況,并未具體說明建筑建造工藝,排除B項;皇城布局無法完整地體現制度建設的內容,排除C項。
10.A 解析:元朝統治者在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禮儀,這體現了元朝統治者通過這種儀式來彰顯其政權的正統性,故選A項。單憑一個郊祀儀式不能得出蒙漢文化深度交融的結論,排除B項;元朝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分化政策,服膺中原文化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當時元朝剛剛定都燕京,用郊祀來彰顯政權的正統性是其主要目的,僅憑郊祀禮儀的推行很難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排除D項。
11.D 解析:該學者指出,元代行省制的劃分,使得一些傳統的自然防線失去防御作用,這導致“流賊之起”時,地方無法有效地進行防御和偵查,一旦一個縣或府被攻破,就會迅速影響到整個省甚至其他省份。這明顯不利于維護地方的社會穩定,故選D項。元代在劃分行省時,確實沒有遵循傳統的山川形便原則,但這并不是學者要強調的內容,排除A項;元代行省制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但材料并沒有直接提及這一點,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提到行省制對區域間經濟交流的影響,排除C項。
12.D 解析:元朝官員的選拔多采取世襲、恩蔭及推舉制,并允許轉吏為官,且元朝科舉實施時間短、規模小,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D項。材料的主旨是元朝的科舉制度出現異化,而不是吸收了蒙漢選官制精華,排除A項;采取世襲、恩蔭方式選拔官員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項;元朝這種以世襲、恩蔭與推舉制為主的選官方式,更傾向于貴族階級,沒有豐富官僚政治的形式,排除C項。
13.C 解析:從民族角度看,蒙古統治者對漢族軍閥、官僚家族有優待,這體現了民族之間待遇的差異,會引發民族矛盾。從階級角度看,廣大蒙古底層百姓承擔沉重的軍役、賦稅,而漢族軍閥、官僚家族卻有特權,這體現了階級矛盾。所以材料反映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的情況,故選C項。材料中并未體現社會階層間流動逐漸加速的情況,排除A項;廣大蒙古底層百姓生活困苦,不能說明少數民族統治的社會基礎擴大,排除B項;材料旨在展現不公平的社會現象,而不是描述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排除D項。
14.C 解析:由材料可知,相比宋朝,金朝的戶籍登記制度全面而嚴密,說明金朝能比較精確地統計并動員其所轄的人口,這意味著金朝擁有相對較強的社會動員能力,故C項正確。相比宋朝,金朝的社會發展階段相對落后,A項說法錯誤,排除;從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可知,宋金兩國實力大致均衡,B項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15.(1)北方防御區:北宋在北方面臨著遼、西夏的軍事威脅等現實因素。
京畿核心區:北宋都城在開封,鞏固統治需要等政治因素。
南方邊遠區:距離都城遠,交通不便等自然地理因素。
東南供饋區:經濟重心南移,江淮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糧食豐盈,工商業發達等因素。
(2)特點:各區域功能分工明確,差異明顯;重心偏向北方;呈環狀(半環狀)分布,體現中央集權特征;與理想政治地理結構有差距,如缺失半環邊遠區,防御區與供饋區不能直接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太康县| 田东县| 衡东县| 灵武市| 册亨县| 磴口县| 宕昌县| 英吉沙县| 宜黄县| 遂宁市| 卓资县| 穆棱市| 苍南县| 邹城市| 昌都县| 资中县| 枝江市| 柳州市| 南宁市| 胶南市| 哈巴河县| 阳西县| 伊通| 分宜县| 凤凰县| 崇州市| 楚雄市| 龙井市| 登封市| 汉寿县| 易门县| 玛沁县| 普格县| 儋州市| 东山县| 仲巴县| 密山市| 上思县| 库尔勒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