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1.宋代種植經濟作物和從事商業(yè)性農業(yè)生產比種植糧食作物獲利更多。一些地方將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種釀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還出現(xiàn)了固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這說明宋代 ( )A.傳統(tǒng)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B.重農抑商政策發(fā)生轉變C.農業(yè)領域出現(xiàn)新的生產方式D.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2.(2024·山東高三測試)宋代已經有燒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們認為“白不如青”;到了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發(fā)生了顛倒。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元代瓷器工藝水平提高B.元代瓷器更注重異域之美C.宋元主流學術思想不同D.宋元瓷器文化承載者不同3.(2024·安徽高三聯(lián)考)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州縣、關、鎮(zhèn)皆置稅務,于交通要道或貿易興盛處皆置稅場,形成了嚴密的商稅征收網絡。商人為躲避苛征,便尋找不設稅務、稅場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記載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文獻中。這反映出宋朝 ( )A.商品經濟發(fā)展沖擊坊市制度B.傳統(tǒng)抑商政策有所松動C.貿易發(fā)展削弱中央集權體制D.區(qū)域經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4.《宋刑統(tǒng)》規(guī)定:“應典、賣、倚當物業(yè),先問房親,房親不要,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爭田產”案中說:“律之以法,諸典賣田宅,具帳開析四鄰所至,有本宗緦麻以上親,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內者,以帳取問。”宋代法律的變化 ( )A.注重保護交易雙方權益B.彰顯了社會成員身份地位的平等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D.促進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5.下圖是南宋都城臨安城的平面示意圖。由圖可知,南宋時期 ( )A.“市”突破了時空限制B.南方經濟地位日益凸顯C.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D.都城設計注重禮制要求6.(2024·浙江高三模擬)元朝改造了大運河,改變了隋唐時迂回曲折的航線,大大縮短了航程,以便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還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是運輸江南的糧食。這說明元朝 ( )A.對外貿易成為重要財政來源B.北方經濟出現(xiàn)了嚴重衰退C.區(qū)域經濟差異推動長途販運D.南方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7.唐中后期實行兩稅法后,規(guī)定“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宋朝戶籍分主戶和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流亡人口也被編入戶籍。這一變化反映出,北宋戶籍制度 ( )A.弱化了征發(fā)賦稅功能B.導致了政府財政收入減少C.加強了對人身的管控D.推動了雇傭勞動關系普及8.(2024·河北承德模擬)據《宋史》記載,吏部侍郎孫祖德“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規(guī)有其財”。同樣,宋神宗元豐年間,屯田郎中劉宗古“規(guī)孀婦李財產,與同居”。另外,宋哲宗時,“常州江陰縣有孀婦,家富于財不止巨萬”,以至于知秀州王蘧“利高貲,屈身為贅婿”。這折射出 ( )A.商品經濟對社會觀念的影響B.儒家思想的影響力被削弱C.政府官員的薪資標準相對低D.官商結合得到政府的支持9.(2024·安徽合肥模擬)宋朝奉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對于“兼并之家”(新興地主、商人),不僅采取抑制政策,而且在抑制的廣度和深度上均超過漢唐時期。據此可知,宋朝 ( )A.土地的經營方式以租佃制為主B.奉行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C.注重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的經濟基礎D.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了質變10.(2024·青海西寧模擬)宋代清俗的風氣,不只見于傳統(tǒng)詩文中,也見于書法、繪畫、文物收集鑒賞、園林、茶藝、琴、棋等文化藝術活動與日常生活雅事中。作為左右時代風氣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其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B.極力反對商品經濟發(fā)展C.積極重構儒家思想體系D.試圖重建門閥政治格局11.北宋中期以后的建筑多用白墻黑瓦與木質本色,繪畫上多用水墨淡彩,服裝上趨于拘謹、保守,服裝色彩亦一反唐代濃艷鮮麗的特點,形成淡雅恬靜之風。這主要是因為 ( )A.儒家新思想逐漸滲透B.市民階層隊伍壯大C.宋朝統(tǒng)治者提倡節(jié)儉D.社會控制趨于嚴密12.(2024·河北高三調研)據記載,宋代“詩家不妨間用俗語,尤見工夫”,幾成詩壇共識。散文也運用了口語體,后人稱歐陽修與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文章的妙處為“只是平易說道理,初不曾使差異底字換卻那尋常底字”。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 )A.社會變革促進主流文學體裁更新B.市井風情引領文人雅趣發(fā)生轉移C.商品經濟發(fā)展助推文學觀念變化D.理學形成豐富儒家思想基本內涵13.隋唐書法融合南朝書法的秀美和北朝書法的雄健,講究氣勢雄渾和骨力遒勁;宋代書法更加追求個性和不拘法度。盛唐之畫,大都婉麗秀潤,宋初之畫一變而為蒼老。這一變化可以用來說明 ( )A.審美情趣受到時代影響B.宋代書畫水平總體高于唐朝C.經濟發(fā)展促進文化繁榮D.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趨向松弛14.宋刻本往往選用紙性堅韌、耐久,又可以殺蟲的椒紙,刻印精致,墨氣香淡。元祐年間刻印的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在后世有“字體渾穆,具顏柳筆意”的贊譽。據此可知,宋刻本 ( )A.代表活字印刷的最高水平B.迎合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C.反映宋代書法拘泥于法度D.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二、非選擇題15.(2024·山東泰安練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宋代士人階層的流動表1 宋代州試的法定配額比率時間 配額比率 時間 配額比率 時間 配額比率997年 20% 1026年 40% 1067年 15%1005年 40% 1032年 20% 1093年 10%1009年 50% 1045年 20% 1156年 1%1023年 50% 1066年 10% 1275年 0.5%注釋:整個宋代科舉考試在地方各州的實際配額變動基本不大。表2 宋代下層士人治生的部分事例宋代下層士人治生 出處“丁石,舉人也,與劉莘老同里。發(fā)貢,莘老第一,丁第四,丁亦才子也。后失途在教坊中” [宋]范公偁《過庭錄》“蓋緣一種人,長于詞理,熟公門事體淺深,識案分人物高下,專教人詞訟,為料理公事,利于解貫頭錢為活家計……此其人或是貢士,或是國學生,或進士困于場屋者”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以上材料均據李圓圓《宋代下層士人治生研究》整理(1)根據所學知識,對表1中的信息進行合理解讀。(2)除了材料中的例子外,宋代下層士人還有哪些治生的途徑 說說你判斷的依據。(要求:列出兩個途徑,理由符合史實。)參考答案1.A 解析:宋代農業(yè)生產呈現(xiàn)以盈利為目標的趨向,“甚至還出現(xiàn)了固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說明宋代傳統(tǒng)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故選A項。“發(fā)生轉變”不符合史實,應為“出現(xiàn)松動”,排除B項;農業(yè)領域出現(xiàn)新的生產方式是在近代,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2.D 解析:宋代的士大夫文化注重高雅和內斂,青瓷的色澤和質感恰好符合這種審美偏好。因此,盡管宋代已有燒制成功的白瓷,但士大夫們普遍認為“白不如青”;由于元朝統(tǒng)治階層的變化等因素,文化承載者發(fā)生了改變,從而導致瓷器地位發(fā)生變化,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宋元時期瓷器工藝水平的對比,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與前代相比,元朝的青瓷和白瓷的地位發(fā)生變化,并非元代瓷器更注重異域之美,排除B項;宋元時期的主流思想是理學,并未發(fā)生變化,排除C項。3.D 解析:據題干可知,在宋朝嚴苛的商稅政策下,商人不得不尋找“私路”行走,這客觀上促進了區(qū)域經濟聯(lián)系的日益緊密,故選D項。題干述及的是“交通要道或貿易興盛處”,與“坊市制度”無關,排除A項;題干僅是述及宋朝政府加強商稅管理,未涉及“抑商”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是宋朝政府嚴密的商稅征收網絡,并未述及“削弱”中央集權體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4.C 解析:據材料“諸典賣田宅,具帳開析四鄰所至”可知,宋代典賣田宅需詳細記錄四鄰位置,并詢問宗親,這顯示了宋代對田宅交易程序的進一步細化,這些規(guī)定與變化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確保交易的合法性與公正性,故選C項。題干中主要討論的是交易程序的規(guī)范,并未直接體現(xiàn)對交易雙方權益的保護,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宋代商品交易程序的規(guī)范,不能說明社會成員身份地位的平等,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了政府法律規(guī)定,不能說明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D項。5.C 解析:據地圖中“花市”“肉市”“菜市”“布行”“鮮魚市”可知,臨安城分布了諸多商業(yè)市場,反映了當時城市商業(yè)的繁榮和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故選C項。材料只能體現(xiàn)“市”突破了空間限制,無法體現(xiàn)其突破了時間限制,排除A項;臨安只是南方諸多城市之一,而且材料也并未將南北經濟發(fā)展的整體水平進行對比,排除B項;材料中臨安城的布局并未體現(xiàn)等級秩序,無法體現(xiàn)“禮制”,排除D項。6.D 解析:據材料“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運輸江南的糧食”并結合所學經濟重心南移是宋元時期的突出現(xiàn)象可知,南方此時經濟發(fā)達,經濟地位日益重要,故選D項。對外貿易強調中國與外國的貿易往來,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內部南北方的經濟交流,排除A項;北方經濟嚴重衰退發(fā)生在北方戰(zhàn)亂時期,此時元朝政局穩(wěn)定,排除B項;長途販運出現(xiàn)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fā)展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7.A 解析:材料反映唐中后期規(guī)定民戶不分主客,一概登記戶籍,一律納稅,而宋代民戶分為主戶和客戶,有常產的主戶承擔國家賦稅,無常產的客戶則無須向政府直接繳納賦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賦稅征收標準由以人口征稅為主改為以資產征稅為主,戶籍在征收賦稅中的作用逐漸減弱,故選A項。宋朝工商業(yè)賦稅和禁榷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由材料無法得出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的結論,排除B項;唐宋之際賦稅標準由以人口征稅為主改為以資產征稅為主,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項;明朝中后期,雇傭勞動關系逐步普及,排除D項。8.A 解析:據材料“及致仕,娶富人妻,以規(guī)有其財”“利高貲,屈身為贅婿”可知,宋代出現(xiàn)了政府官員不顧身份地位、禮儀道德,爭娶富婦,甚至甘愿屈身為贅婿的現(xiàn)象,這是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影響人們婚姻觀念的反映,故選A項。宋代理學形成并成為官方統(tǒng)治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并未被削弱,排除B項;宋代官員俸祿較高,且材料中沒有與官員俸祿相關的數(shù)據,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對婚姻觀念的影響,官商結合是指政府官員和商人之間的合作,在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排除D項。9.C 解析:宋朝雖然實行不抑兼并政策,但是對于新興地主和商人的抑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超過漢唐時期,這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經濟基礎,穩(wěn)定社會秩序,故選C項。材料重點描述的是對“兼并之家”采取的抑制政策,而非土地的經營方式,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直接提及該政策對商業(yè)的抑制,而是強調對“兼并之家”的抑制,“兼并之家”不等于所有的商人,排除B項;宋朝,小農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了質變”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0.A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士人作為文化精英,不僅以“雅俗的尺子”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還引領時代風氣,推動社會文化發(fā)展,故選A項。“極力反對商品經濟發(fā)展”不符合題意、史實,宋代士人商品經濟意識較濃,排除B項;“積極重構儒家思想體系”不符合題意,與材料側重宋代士人崇尚高雅相悖,排除C項;“試圖重建門閥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實,宋代士人不再關心祖先名望、門第觀念,而是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排除D項。11.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宋中期以后的建筑注重樸素無華的理性之美,繪畫、服裝上趨于保守,這主要是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故選A項。宋代在商品經濟發(fā)展下,市民階層隊伍壯大,文學藝術逐漸世俗化和平民化,排除B項;宋代建筑、繪畫等的風格變化與理學思想的逐漸滲透有關,而宋朝統(tǒng)治者提倡節(jié)儉與宋代的統(tǒng)治政策有關,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社會控制相對寬松,排除D項。12.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詩家用俗語較多,散文也運用了口語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興起,使得文學逐漸世俗化、平民化,這說明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助推文學觀念變化,故選C項。宋代主流文學體裁仍然以詩詞、散文為主,排除A項;文人雅趣也受到了儒家思想影響,并不完全由市井風情引領,排除B項;文學觀念并不等同于理學思想,排除D項。13.A 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處于大一統(tǒng)時期,社會安定,文化兼收并蓄,從而形成了“氣勢雄渾和骨力遒勁”的書法特點與“婉麗秀潤”的繪畫風格;而宋朝民族政權并立,理學產生,城市生活興起,市民階層涌現(xiàn),從而形成了“更加追求個性和不拘法度”的書法特點與“一變而為蒼老”的繪畫風格。所以,唐宋書畫風格的轉變,說明了審美情趣受到時代影響,故選A項。材料只是描述了唐宋書畫風格的差異,無法體現(xiàn)宋代書畫水平總體高于唐朝,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宋時期社會經濟都有所發(fā)展,因此唐宋時期書畫風格的差異并非受到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排除C項;宋朝時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趨向松弛,但這一變化與書畫風格的差異并無關聯(lián),排除D項。14.D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刻本便于長久保存且不易被蟲蛀,這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故選D項。宋刻本即使采用活字印刷,也處于活字印刷術起步的時期,之后的印刷水平肯定會超過宋代,所以宋刻本不能代表活字印刷的最高水平,排除A項;迎合市民階層文化需求的應是書籍的內容,而不是能夠持久保存的特征,排除B項;宋代印刷技術與宋代書法不屬于同一范疇,C項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5.(1)從兩個角度提取信息,解讀符合史實。信息1:宋代科舉考試在各地區(qū)有法定配額。信息2:各地配額的比例逐漸降低。解讀:從參加科舉人數(shù)不斷增加的角度作答。如宋代經濟發(fā)展使其自然增長人數(shù)大量增加;宋代科舉制度比隋唐時期更為完善,向全社會開放;宋代教育發(fā)展,官學和私學(書院)的興盛;等等。從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的角度作答。如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經濟文化中心不斷南移,南方文化繁榮;為維護各地政治利益平衡,朝廷被迫對北方地區(qū)的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等等。(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得分)(2)任意回答兩個途徑,符合宋代史實,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途徑1:從事教育事業(yè)。如去基層官學、各地書院、私塾當教書先生,或去當私人教師,等等。依據: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官學和私學教育發(fā)達,等等。途徑2:從事文化娛樂。如當說書藝人,創(chuàng)作話本或詞曲,賣畫,等等。依據:宋代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坊市制度被打破,瓦子等場所娛樂生活豐富,等等。途徑3:從事工商業(yè)。如經營手工作坊,進行國內外貿易的活動,等等。依據:宋代手工業(yè)發(fā)達,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個高峰,海外貿易發(fā)達;重農抑商的觀念淡化;政府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宋代人身束縛減弱;等等。途徑4:從事經營傳統(tǒng)農業(yè)。如經營田莊等。依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經濟發(fā)展,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