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講 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一、選擇題1.(2025·福建龍巖模擬)下表所示是明朝對各類民族聚居區實行的管理措施。這反映了明朝 ( )民族聚居地區 管理措施漢族聚居區 把歸附的各民族編入都司衛所中統一管理漢族與邊地民族聚居區 交界地帶采取駐扎漢軍與改編土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管理更邊遠一些的邊疆民族聚居區 以土司和羈縻衛所為框架A.內地邊疆治理一體化B.邊疆政策的靈活務實C.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D.軍政合一的管理機制2.(2025·遼寧名校聯考)明朝建國后,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同時,大力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以下對明朝邊疆治理解讀正確的是 ( )①解決了明朝內陸和邊疆的危機 ②體現重北輕南、懷柔南方的特點 ③將衛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結合 ④適應了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趨勢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3.(2025·湖北高三調研)據明代官方實錄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十二月,龍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貢馬,賀明年正旦”。正統六年(1441年)四月,由于忠峒安撫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節、冬至及當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貢,招致朝廷“俱合問罪”。這些記載旨在 ( )A.提升土司群體的政治地位B.優化對各民族地區的治理C.凸顯中央王朝的政治權威D.強化內陸邊疆一體化策略4.(2024·河北衡水模擬)《中國軍事通史》記載,明朝鄭和船隊“招撫了逃亡海島的流民,襲擊了盤踞海中的寇盜,拓清了海疆,鞏固和發展了沿海地區的安定,是永樂至宣德時期沿海防御體系從陸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標志之一”。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具有為貿易活動武裝護航性質B.反映出明代外貿面臨嚴峻形勢C.體現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D.促使海防思想日漸占主導地位5.(2024·湖南高三模擬)朝鮮在16世紀不時接受周邊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貢,并以“小中華”自居,給部落首領分封官職。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貢的同時,也接受中南半島諸“夷”國的朝貢。由此可見 ( )A.東亞民族國家觀念開始萌發B.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C.華夷觀念在中華文化圈傳播D.西方殖民擴張侵蝕朝貢體系6.(2024·福建高三聯考)明朝的多位皇帝嚴格執行禁海令,私下進行海上貿易的百姓被視為海盜。但東南沿海的海盜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總是一批被滅,新的更大的一批又興起。這反映了 ( )A.朝廷海疆政策與現實的矛盾B.政府失去了對民間貿易的控制C.商貿發展提高了海盜的地位D.倭寇是東南沿海不穩定的因素7.(2024·山東濟南模擬)明朝嘉靖年間,與沿海形勢相關的海防圖大量涌現,如《籌海圖編》《萬里海防圖論》《兩浙海防圖略》《溫處海防圖略》等。這一現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體制變化 B.東南海防形勢嚴峻C.政府海禁政策強化 D.西方殖民勢力擴張8.(2024·天津河西模擬)清朝前期采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測繪,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期繪成更為詳細的全國地圖《乾隆內府輿圖》。清朝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的編纂,各級地方政府也定期編修地方志。這主要反映了 ( )A.清朝政府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B.中央和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C.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基本奠定D.西學東漸的風潮已經初步興起9.(2024·河北邯鄲模擬)康熙年間,清朝在承德建立木蘭圍場。每年木蘭秋猄,康熙帝與蒙古王公共同圍獵,同時還進行野宴、會談、賜婚等活動,對蒙古王公進行賞賜。康熙帝的這些舉措意在 ( )A.維護國家的安定B.對邊疆實行行政管理C.開拓清朝的版圖D.加強漢蒙的民族交融10.(2024·東北三省模擬)清朝頒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則例》《新疆條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欽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則例》等法律條例。這一系列法律條例 ( )A.提供了邊疆治理策略B.確保了民族地區穩定C.拓展了清王朝的版圖D.標志著中華法系確立11.(2024·山東菏澤模擬)某學者將中國古代疆域的擴展劃分為三個階段:黃河和長江流域兩大農耕區聯合階段、以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為基點的疆域伸縮階段、突破北方農牧交錯帶將疆域穩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區階段。對第三階段的劃分主要是基于該階段 ( )A.農耕經濟的繁榮B.專制皇權的強化C.民族交融的發展D.有效的社會治理12.(2024·江西贛州二模)1893年,在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等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終于下諭廢除了1717年頒布的禁海令,允許人民出海貿易和海外華僑歸國,并頒布了許多保護歸國華僑的條例。這一政策 ( )A.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利益B.表明清政府謀求融入國際社會C.體現政治體制重大變革D.有助于保護海外華僑的利益13.(2025·四川名校期中)清朝沿襲前朝“厚往薄來”的傳統,但與前代封建王朝頻頻遣使域外,招徠朝貢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除與朝貢國之間的使節往來之外,清朝沒有其他招徠朝貢的措施。這一變化反映出清朝 ( )A.民族政策較為務實B.經濟結構的轉型C.對外政策日益保守D.盛世中危機初顯14.(2024·重慶模擬)明清時期,中國外銷絲織品主要來自江南地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稱: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售外夷。這一記載反映出當時 ( )A.政府外貿政策的調整B.南北漕運蔚為興盛C.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D.海上絲路開始興起二、非選擇題15.(2024·福建泉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入關后,為從俗從宜之計,于云南、廣西、貴州、四川、甘肅部分民族聚居地區仍置土司管理。但多年來,土司不法之事漸多。雍正皇帝總結土司制度的弊端:“向來云、貴、川、廣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邊隅,肆為不法,擾害地方,剽劫行旅,且彼等互相仇殺,爭奪不休,而于所轄苗蠻,尤任意殘害,草菅民命,罪惡多端,不可悉數。”于是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取消世襲土司,設置府廳州縣,派遣流官,增添鎮營,改革賦役制度,興辦學校等項。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根據材料,指出清朝治理西南地區舉措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意義。參考答案1.B 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朝對漢族聚居區、漢族與邊地民族聚居區交界地帶以及更邊遠的邊疆民族聚居區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這體現了明朝在邊疆政策上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故選B項。明朝對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區的管理措施并不統一,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在邊疆民族聚居區設置土司和羈縻衛所進行管理,未提及改土歸流,排除C項;明朝都司衛所是軍事機構,不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排除D項。2.B 解析:“解決了”一詞過于絕對,故①錯誤;據材料可知,明朝分封諸子鎮守北方,并修筑長城,派遣重兵,而對南方則采用羈縻政策,說明其重北輕南、懷柔南方,故②正確;據材料可知,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并推行土司制度,即衛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結合,故③正確;明朝邊疆治理與國際局勢無關,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3.C 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記載,土司必須定期朝貢,否則就要受到懲罰,目的在于凸顯中央王朝的權威,故選C項。材料強調中央對地方土司的控制力增強,而不是提升土司群體的政治地位,排除A項;優化對各民族地區的治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土司朝貢和中央王朝權威,沒有提及內陸邊疆一體化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4.A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擴展了朝貢貿易,鄭和船隊招撫流民,襲擊海盜,體現了一定的武裝性質,并且將防御體系推到海上,體現了鄭和下西洋具有為貿易活動武裝護航性質,故選A項。鄭和船隊對寇盜的打擊是對海上安全秩序的維護,而非應對外貿危機,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主要涉及的是海上軍事行動和海疆安全,與君主專制的加強沒有直接關聯,排除C項;僅從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海防思想日漸占主導地位,排除D項。5.C 解析:材料表明朝鮮和越南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中國的朝貢體系模式,將 “華夷觀念” 融入自身與周邊民族的關系處理中,體現了華夷觀念在中華文化圈的傳播,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此時東亞民族國家觀念尚未萌發,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不能說明“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西方殖民擴張對朝貢體系的影響,排除D項。6.A 解析:據材料可知,明朝多位皇帝嚴格執行禁海令,然而,東南沿海海盜問題一直無法徹底解決,這反映出禁海令這一政策與東南沿海的實際經濟社會情況存在矛盾,故選A項。材料只能說明政府的控制措施沒有達到理想效果,而不是失去控制,排除B項;海盜是政府打擊的對象,其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海盜而非倭寇,排除D項。7.B 解析:嘉靖年間,倭寇頻繁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對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同時,沿海地區還存在一些走私貿易等活動,這些活動也使得沿海秩序混亂。為了應對這些威脅,當時的學者、官員等紛紛開始研究海防問題,繪制海防圖,故選B項。明朝海防體制并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海禁政策是防止國人私自出海貿易,而海防則是防止外來侵略,二者不相關,排除C項;當時沿海地區的主要威脅是倭寇和沿海走私貿易,西方殖民勢力不是關鍵原因,排除D項。8.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不定期測繪全國地圖,編纂全國地理總志,要求地方政府定期編修地方志,這有利于宣示國家領土主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基本奠定,故選C項。“全面提升”說法過于夸大,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聯系加強的內容,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A 解析:據材料可知,康熙帝通過與蒙古王公共同圍獵、進行各種活動并賞賜等舉措,密切與蒙古的關系,增強彼此的聯系和認同感,這有利于維護國家北部邊疆的安定,故選A項。這些活動主要側重于加強與蒙古的關系,不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排除B項;康熙的主要目的不是開拓版圖,而是穩定邊疆局勢,排除C項;材料與漢蒙民族交融無關,排除D項。10.A 解析:據材料可知,清朝頒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條例》《西藏通制》等法律條例,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權,提供了邊疆治理策略,故選A項。“確保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蒙古、新疆、西藏本就在清朝版圖范圍內,擴展了清王朝的版圖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排除D項。11.D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三階段指清朝將疆土伸向西北干旱地區,突破農牧交錯帶,融南北蒙古、西域于大清版圖之內,并繼元、明兩代繼續實行對青藏高原的統轄,說明其劃分的依據是基于有效的社會治理,故選D項。這一階段主要是突破原有農牧交錯帶向干旱地區拓展,其主導因素不是農耕經濟的繁榮,排除A項;專制皇權的強化與疆域向西北干旱地區穩定延伸沒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民族交融的發展是疆域擴展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項。12.D 解析:1893年清政府廢除了1717年的禁海令,允許人民出海貿易和海外華僑歸國,并頒布了保護歸國華僑的條例。這一政策有助于保護海外華僑的利益,故選D項。清政府廢除禁海令,并不能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排除A項;清政府廢除禁海令主要是針對人民出海貿易和華僑問題,并不能表明清政府謀求融入國際社會,排除B項;“禁海令”屬于對外政策,不屬于政治體制的范疇,排除C項。13.C 解析:據材料可知,與前代封建王朝相比,清朝不積極主動地招徠朝貢,而是采取了更為內斂的態度,說明其對外政策更加謹慎和保守,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對外政策,民族政策是對內政策,排除A項;清朝時期經濟結構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并未發生轉型,排除B項;危機初顯涉及經濟衰退、社會矛盾激化、外部壓力增大等多種因素,材料僅體現了清朝對外政策變化,無法得出盛世中危機初顯的結論,排除D項。14.A 解析:材料顯示,外洋各國夷船到粵,主要販運絲貨,而這些絲貨為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再由行商轉售外夷。這說明當時清政府在對外貿易方面有一定的管理措施。政府允許絲織品通過這種方式出口,反映了外貿政策的調整,故選A項。材料中說的是絲織品從江浙運往廣東出口,與漕運沒有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的情況主要是明清時期傳統的對外貿易,不能得出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C項;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古代就已經興起,不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排除D項。15.變化:從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歸流。(從土司制到流官制)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速了主流價值的廣泛傳播,促進了文化認同;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和開發,增強了清朝的邊防能力;促進了內地和邊疆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交融;為后世邊疆治理提供經驗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