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講 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一、選擇題1.(2024·山西運城模擬)張春華在《滬城歲事衢歌》中記載,從明代開始,農民除種糧食之外,還種棉花,“下農種木棉三五畝”,或夫婦“人踖二畝”,“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終之,然后貿易錢米,以資食用”。這一現象 ( )A.表明經濟重心南移已完成B.體現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傾向C.促進了自然經濟開始解體D.印證了手工業生產關系的革新2.(2024·內蒙古包頭模擬)明初,官營手工業生產所需物料由各地上供,名曰“歲辦”。“歲辦”不足時方由官府出錢“采買”。隨著各處解京物料折銀上納的增多,至清中葉,“召商置買”逐漸形成制度并普遍化。這一變化過程表明了 ( )A.官府政策的調整B.商品經濟的發展C.地方財政的緊張D.商人地位的提高3.(2024·江西上饒聯考)《醒世恒言》中這樣描寫蘇州府盛澤鎮:鎮上居民稠廣,俱以蠶桑為業。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據此可推知,當時 ( )A.鎮以經濟功能為主B.雇傭勞動關系較為普遍C.集鎮出現專業分工D.長途販運貿易十分興盛4.(2024·吉林長春模擬)下圖所示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間,徽州地區427件土地買賣交易契約中使用通貨的情況統計。該統計佐證了明代前期 ( )A.美洲白銀大量流入B.白銀貨幣化的進程C.物價多以銀兩計算D.寶鈔不再作為通貨5.(2025·廣東惠州調研)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在全國推行“賦役合并、計畝征銀”的一條鞭法。對此時人評價道:“今科差于地者,不過曰計地而差,則地多之富家無所逃。然此務本之人也,與其使富商大賈逐末者得便,寧使務本者稍寬,不猶愈(較好)乎 ”該觀點認為,一條鞭法 ( )A.產生抑本務末的作用B.減少了政府財政收入C.加速了社會結構解體D.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6.(2025·遼寧錦州模擬)雍正時期,賦役不均的狀況得到改變,地主的賦役增加,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減輕。同時,農民不再被強制束縛在土地之上。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當時 ( )A.政府戶籍管理相對松弛B.賦稅征收標準調整C.土地兼并沖擊小農經濟D.新型生產關系產生7.(2024·山西晉中模擬)據記載,嘉慶十七年(1812年)全國稅田面積為791.5萬余頃,比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加了約50萬頃。新墾田多出現在海灘、沙地、葦塘、蕩田、山塘以及新設廳、州的荒地等畸零邊角之地。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A.傳統農業技術水平提升B.人地矛盾促使拓荒墾田C.稅制改革推動經濟發展D.外來作物助推糧食增產8.(2024·安徽名校聯考)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認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據此分析,王陽明的思想 ( )A.沖擊了傳統儒學的地位B.踐行了經世致用的思想C.填補了程朱理學的空白D.蘊含平等和叛逆色彩9.(2024·福建三明模擬)明朝后期,李贄在《忠義水滸傳序》中把《水滸傳》放在與正統詩文相同的地位,肯定《水滸傳》描寫的人物是“忠義之士”,其事跡是“愛國愛君的忠義之舉”。據此可知,其主旨是 ( )A.倡導個性解放B.推崇孔孟儒學C.批判君主專制D.贊揚忠義精神10.(2024·山東德州模擬)下圖所示為明朝某學者的筆記摘錄。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 宣德、正統間,書籍印版尚未廣。今所在書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上官多以饋送往來,動輒印至百部,有司所費亦繁。A.文化事業發展繁榮B.吏治腐敗現象嚴重C.印刷技術領先世界D.抑商政策有所松動11.(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研究明代手工工場的出現、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市民階層的政治面貌等,都可以在當時的小說集“三言”“二拍”中找到大量的旁證。這說明 ( )A.文學作品的敘述偏離了歷史事實B.歷史事實依存于文學作品的表達C.文學作品包含印證史實的歷史資料D.以詩文證史成為史學研究的主要途徑12.(2024·天津南開模擬)明朝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在《伍倫全備記》中寫道:“近世以來做成南北戲文,用人搬演,雖非古禮,然人人觀看,皆能通曉,尤易感動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覺。”這可用來說明,明代戲曲 ( )A.重在宣傳儒家思想B.大眾化的色彩突出C.屬于高雅藝術范疇D.深受商品經濟影響13.(2025·四川高三考試)徐光啟認為“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并在儒學“格物致知”認識論的基礎上開始了會通中西,以求超勝華洋的興實之路,“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科學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這一思想 ( )A.推動了傳統科技轉型B.開啟西學東漸浪潮C.動搖了儒學正統地位D.旨在實現經世致用14.(2025·江西吉安聯考)康熙帝非常欽慕“泰西”的科技,他不僅努力學習了《幾何原本》,還深入研究了歐洲的天文、地理、機械等科技和歷史知識。這一現象反映出 ( )A.“海禁”政策形同虛設B.西方科學革命波及中國C.西學東漸的繼續發展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二、非選擇題15.(2024·江西九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徐揚的《盛世滋生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在蘇州所見所聞之景致、風物、民情。畫面人物,接踵摩肩,熙來攘往,據粗略統計有一萬兩千多人。蘇州河上船帆如云,運糧船、貨船、客船、木筏、竹筏等約計四百只。街道上商店林立,市招繁多,可分為大小不等的五十余個行業。蘇州所販賣的商品不僅包括國內川、廣、貴、閩、贛、浙、蘇、魯等南北九省的名產,而且還有國外輸入的洋貨;不僅有專門從事商品流通的商業,而且有從事商品生產的自產自銷商店。當地有酒店、花木、珠寶、玉器、古玩等行業,其中占大多數的是棉花、棉布、染坊、醫藥、雜貨等行業。圖中有很多錢莊字號,參列于繁華街道的商鋪之間,還有靈巖山書塾和書樓以及山塘橋西橋堍義學等場景。在蘇州知府衙門舉行的府試,場面宏大而又莊重。衙西為商肆,路北有“三元齋”糕團店,大書“狀元糕”的紅色招牌,路南是文具店,也大書“狀元考具”“三場名筆”“試卷”等市招。《盛世滋生圖》繪寫了多處觀演的場景,僅閶門一帶就有十多家戲館、戲園。上至顯赫貴族,下至勞苦民眾,都打破約束投入曲藝觀演活動。——摘編自李華《從徐揚“盛世滋生圖”看清代前期蘇州工商業的繁榮》等材料二 《盛世滋生圖》(局部) 根據上述材料,選取一個角度,指出《盛世滋生圖》的史料價值,并對材料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闡釋。(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 解析:據材料“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終之,然后貿易錢米”可知,明代農民種植棉花,用以換取糧食,體現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傾向,故選B項。經濟重心南移早在南宋就已經完成,排除A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明代農民種植棉花以換取錢米,沒有涉及雇傭勞動,不能說明手工業生產關系的革新,排除D項。2.B 解析:明初官營手工業所需物料主要通過各地上供的“歲辦”來滿足,不足時才由官府出錢“采買”。這表明當時官府對手工業的原材料供應控制較嚴,商品經濟并不是主要的形式。到了清中葉,出現了“召商置買”的制度,并且這種制度逐漸普遍化。這意味著官府開始更多地依賴市場來獲取手工業所需物料,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官府政策調整和地方財政狀況的相關描述,排除A、C兩項;明清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3.C 解析:根據材料“綢絲牙行,有千百余家……俱到此上市”可以看出,當時集鎮十分繁榮,且出現專業分工,故選C項。鎮的功能并不都以經濟功能為主,排除A項;雇傭勞動關系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長途販運貿易,排除D項。4.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間,徽州地區土地買賣交易契約中白銀的使用比例不斷上升,占了絕大多數,遠遠超過其他通貨種類,這說明在民間商業貿易中白銀使用的次數越來越多,佐證了當時民間白銀貨幣化的進程,故選B項。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發生在新航路開辟后,也就是明朝中后期,排除A項;白銀貨幣化體現的是在商品交換中白銀使用多,不能代表物價是用銀兩計算的,排除C項;寶鈔只是使用率下降,不能說寶鈔不再作為通貨,排除D項。5.A 解析:材料中的觀點認為,一條鞭法使“富家無可逃”,即富有的土地所有者無法逃避稅收。這些土地所有者是“務本之人”,也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稅收負擔的加重會使這些人流向商業,產生抑本務末的作用,故選A項。“一條鞭法”是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稅收方式,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而非減少,排除B項;實行“一條鞭法”主要是稅收制度的改革,與社會結構的解體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一條鞭法”使賦役合并,一律折銀征收,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6.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民不再被強制束縛在土地之上,說明政府征稅主要依據土地而非人口,人頭稅被廢除,這與雍正時期“攤丁入畝”這一賦稅征收標準的調整有關,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政府戶籍管理與賦役無關,不可能改變賦役不均的狀況,排除A項;土地兼并不可能減輕農民的負擔,相反可能會加重農民負擔,農民沒有土地,卻還需繳納賦稅,排除C項;雍正時期的改革并沒有產生新型的生產關系,只是在封建社會賦役制度框架內進行調整,排除D項。7.B 解析:根據材料“全國稅田面積……增加了約50萬頃”“新墾田多出現在……畸零邊角之地”并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以來人地矛盾的加劇促使人們拓荒墾田,故選B項。清朝前期我國農業技術水平并未出現明顯提升,排除A項;畸零邊角之地的開墾主要是因為人地矛盾,而不是稅制改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外來作物助推糧食增產,排除D項。8.D 解析:王陽明認為道理是天下公認的道理;學問是天下共同的學問,并不是朱熹和孔子能夠據為己有的,這體現了他對封建正統權威的叛逆,故選D項。王陽明的思想依然屬于傳統儒學的范疇,并未沖擊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A項;王陽明的思想體現了懷疑精神,不符合經世致用的內涵,排除B項;王陽明的思想是對程朱理學的繼承和創新,二者都屬于傳統儒學的范疇,只是方法論方面具有差異性,排除C項。9.B 解析:李贄肯定《水滸傳》描繪的人物是“忠義之士”,這與孔孟儒學的“忠君愛國”的主旨高度相符,同時也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故選B項。李贄強調個人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沒有倡導個性解放,排除A項;“愛國愛君的忠義之舉”不符合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排除C項;贊揚忠義精神是表面現象,其根本目的是推崇孔孟儒學,排除D項。10.A 解析:材料“今所在書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表明書籍的印刷量在增加,反映出文化事業發展繁榮,故選A項。“上官多以饋送往來,動輒印至百部,有司所費亦繁”描述了書籍印刷與官員往來的聯系,并沒有直接指向吏治腐敗,排除B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斷定明朝的印刷技術領先世界,排除C項;明朝時期抑商政策并未松動,排除D項。11.C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小說集“三言”“二拍”可以作為研究明代手工工場的出現、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市民階層政治面貌的旁證,這說明文學作品包含印證史實的歷史資料,故選C項。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事實,“偏離”一詞表述有誤,排除A項;文學作品存在一定主觀和虛構色彩,“歷史事實依存于文學作品的表達”夸大了文學作品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并無史學研究方法的對比,無法得出以詩文證史成為史學研究的主要途徑的結論,排除D項。12.B 解析:由“人人觀看,皆能通曉”“易感動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覺”可知,明代戲曲易引起普通民眾的共鳴,具有教化作用,大眾化的色彩比較突出,故選B項。題干未涉及“南北戲文”體現儒家思想的內容,不能得出明代戲曲重在宣傳儒家思想的結論,排除A項;由“人人觀看,皆能通曉”可知,明代戲曲并不屬于高雅藝術的范疇,排除C項;僅從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明代戲曲深受商品經濟影響的結論,排除D項。13.A 解析:據材料可知,徐光啟強調在儒學“格物致知”的基礎上,融合中西學問,以求在科技上超越西方,體現了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試圖通過學習和借鑒西方科技來推動中國傳統科技進步,故選A項。在徐光啟之前,西學東漸已經發生,排除B項;徐光啟是在儒學“格物致知”的基礎上展開思考的,并未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徐光啟的思想更多的是強調在科技上超越西方,而不是單純追求實用,排除D項。14.C 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學東漸是指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通過傳教士和其他途徑傳入中國的過程。康熙帝對科學和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并積極推動西方知識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播,這反映出西學東漸的繼續發展,故選C項。清朝的“海禁”政策主要針對的是貿易,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是強調康熙帝學習西方知識,無法看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革命波及中國,排除B項;當時西方科技在中國的傳播僅限于社會上層,“快速提升”與實際相悖,排除D項。15.[示例]雖然《盛世滋生圖》作為繪畫史料,可能因技法的干擾、主觀意志的介入或藝術創作的需要等因素,會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存在一些誤差或者偏差。但徐揚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在蘇州的見聞,較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是研究乾隆時期蘇州工商業發展的二手史料。圖中所見,蘇州船帆如云,不僅包括來自國內南北9省的商品,還有來自國外的洋貨。可見當時蘇州交通便利,商業繁榮,長途販運業發達,也說明了蘇州作為商業中心的重要地位。自產自銷商店出現,初級商品在這里經過商業資本的運作又變成了生產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的轉化,形成了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的合一。錢莊的大量出現,不僅適應了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的需要,同時還對促進商品流通、活躍金融市場起了重要作用。總之,蘇州是明清以來工商業最發達和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城市之一,是我國的經濟中心之一。《盛世滋生圖》為我們研究乾隆時期蘇州工商業發展的歷史,提供了豐富而又形象的史料。(從研究中國繪畫史美術史、乾隆時期人文薈萃、市井風情等角度分析亦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