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講 兩次鴉片戰爭和列強侵略的加劇一、選擇題1.(2024·河南考前押題)1835年5月,《廣州紀事報》刊登了一篇英國人寫的文章,其中寫道:“如果所有國家都像清政府那樣拒絕共享自然福祉,這個世界成個什么樣 ……只能墜入霍布斯的《利維坦》描述的普遍戰爭狀態。”材料說明 ( )A.英國希望與清政府平等交往B.中國民眾仍持傳統的蠻夷觀C.鴉片戰爭的爆發具有必然性D.清政府已有運用國際法的意識2.1841年,在沙角、大角之戰中,清軍共戰死277人,傷重而死5人,受傷462人;英軍受傷38人,無死亡。欽差大臣琦善在奏報傷亡情況時,不得不逢迎帝意,宣稱清軍官兵奮不顧身,“接仗四時之久”“共計剿殺夷逆漢奸六百余名”。這反映了晚清 ( )A.軍事實力增強B.專制體制的弊端C.政治腐敗嚴重D.戰略戰術的失當3.《南京條約》及其附約里各種苛刻的條款,滿漢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其中提及的今后兩方面的文書要用平等語氣來往,開了“夷人”隨意置喙之門,反而令他們深感不安。這反映出當時清政府 ( )A.對宗藩體系崩潰的無奈B.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C.對國門開放的深切擔憂D.被迫適應近代外交體制4.(2024·安徽合肥聯考)晚清時期某一外交條款規定:“如蒙大皇帝恩準西洋各外國商人一體赴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港口貿易,英國毫無靳惜,但各國既與英人無異,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這一條款使 ( )A.列強侵略行徑客觀上受到限制B.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英國攫取到了片面最惠國待遇D.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初步形成5.(2024·山東淄博模擬)1858年,湖南巡撫駱秉章稱:“道光初年,每銀一兩尚止易錢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漸次增長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農民以錢易銀,完納錢漕。”這一現象 ( )A.緣于商品經濟發展 B.隱藏了社會危機C.說明列強資本雄厚 D.映射出社會穩定6.1861年,英國商船從溫州運載食鹽至上海,1862年,英國“珍珠號”商船又從泉州運載食鹽到福州。對此清政府令溫州、泉州等地“無論華洋商人販運,均將船貨扣留,一并入官”,同時照會英國駐華公使要求查辦相關人員和船只。清政府的舉措 ( )A.源于英國違背了已有條約體系B.意在扼殺太平天國運動C.符合開辦民用企業的利益需求D.扭轉了貿易逆差的現狀7.(2024·河南鄭州模擬)19世紀70年代,欽差大臣沈葆楨赴臺灣辦理海防事宜期間,認識到“臺洋之險,甲諸海疆,欲消息常通,斷不可無電線”,遂奏請朝廷創設電報。到1891年,全國電報線路“南北東西縱橫三萬里”。由此可知 ( )A.技術變革保障了臺灣安全B.日本的殖民統治受到沖擊C.危機意識促進通信現代化D.清廷扭轉了軍事被動局面8.1875年,左宗棠西征,其軍費籌集除了借助外債、他省協濟外,還以繳納資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組織設立“乾泰銀行”籌集,支付月息,并以海關稅作抵押,這一做法得到了上海、蘇杭等地商號的支持。此舉 ( )A.解決了西北邊疆的危機B.反映了晚清的財政困局C.促成了民族工業的發展D.加強了中央機構的權力9.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設置“觀審”權,規定原告國官員可“赴承審官員處觀審”,“凡遇內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關系英人命盜案件,議由英國大臣派員前往該處觀審”。“觀審”權的設置 ( )A.表明中國朝貢貿易體制的崩潰B.是基于國際法的平等互惠原則C.加深中國司法主權半殖民地化D.體現了清政府具有開放的意識10.1863年,天津港以棉布、糖等為主的生活資料的進口值占進口總值的31.2%,到1883年該占比又增長到80.7%。與此同時,棉紗、機器、木材和鐵路材料等產品所占比重卻始終未超過1%。這反映了此時期天津港腹地 ( )A.產業結構嚴重失衡B.市場開放程度較低C.工業基礎異常薄弱D.民眾消費觀念滯后11.(2024·湖南益陽期末)1894年夏,中日關系惡化,清廷選帥備戰,淮系劉銘傳為首選,李鴻章五次電請劉銘傳,終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清廷次選湘系劉錦棠,但遭李鴻章拒絕;8月下旬清廷任命淮系葉志超為帥,前敵諸將不服,旁觀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據此可推知 ( )A.清朝國力的衰微B.派系之爭殃及國家安危C.李鴻章專權恣肆D.將帥矛盾埋下失敗隱患12.(2024·福建福州質檢)德國強占膠州灣后,修筑了膠濟鐵路。該鐵路有幾段朝南或者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見下圖),德國修建這些路段的主要意圖是 ( )A.擴大勢力范圍B.掠奪經濟資源C.建立軍事基地D.鎮壓人民反抗13.(2024·陜西安康模擬)19世紀60年代后,煙臺的外貿經濟繁榮。20世紀初,由煙臺進出口的貨物多改為從威海出入,威海“一時商業驟盛,市面頓呈生氣”;同時,青島也迅速崛起,逐漸取代了煙臺的貿易中心地位。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經濟政策的調整B.列強侵華格局的演變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關稅主權的部分恢復14.下圖所示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全國范圍內抗稅活動的次數的變化情況。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 )A.清政府的稅收來源多樣化B.庚子賠款加劇了統治危機C.推翻清政府成為社會共識D.甲午戰爭前社會相對穩定二、非選擇題15.(2024·江西贛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事記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魏源編成《海國圖志》;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1877年丁日昌在臺灣架設中國第一條長途電報線;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張謇開始創辦大生紗廠;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任選以上三個史實,從中提煉一個主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國人因為清政府拒絕共享自然福祉而不滿,這反映出英國等西方國家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獲取更多利益,與清政府的保守政策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和沖突反映出鴉片戰爭的爆發具有必然性,C項正確。英國人對清政府拒絕共享自然福祉的態度是不滿的,并非希望與清政府平等交往,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民眾仍持傳統的蠻夷觀,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際法,且此時清政府夜郎自大,閉目塞聽,缺乏運用國際法的意識,排除D項。2.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沙角、大角之戰中,欽差大臣琦善為了逢迎帝意,謊報軍情,這反映了清朝君主專制體制的弊端,而非“政治腐敗”,B項正確,排除C項。清軍的損失遠遠超過了英軍,這不能反映晚清軍事實力增強,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戰略戰術的信息,排除D項。3.D 解析:清政府能夠接受《南京條約》及其附約里的苛刻條款,卻難以適應平等語氣的文書來往,這說明《南京條約》及其附約中雙方文書要用平等語氣來往的規定沖擊了清朝統治者一直堅守的“天朝上國”觀念,反映出當時清政府被迫適應近代外交體制,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宗藩體系崩潰,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清朝統治者一直堅守的“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這不屬于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排除B項;C項明顯與材料中“各種苛刻的條款,滿漢官僚基本都能接受”信息不符,排除。4.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其他列強從中國攫取的各項特權,英國可以援例享有,這說明英國借此在華獲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的特權,這是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的內容,C項正確。片面最惠國待遇使各國侵略者結成侵華伙伴關系,擴大了列強的侵華權益,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B項;《虎門條約》是中英之間簽訂的條約,不能由此說明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項。5.B 解析:材料中銀錢比價的大幅增長,使農民以錢易銀繳納賦稅更加困難,這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隱藏著社會不穩定的因素,B項正確,排除D項。這一現象緣于列強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列強資本雄厚與銀錢比價變化的直接關系,排除C項。6.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溫州、泉州不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開放的通商口岸之列,英國商船到這些地方貿易違背了已有的條約體系,因而才出現清政府對此不滿而照會英國駐華公使的情況,故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7.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欽差大臣沈葆楨認識到電報對海防的重要作用,從而推動清政府加快全國電報線路的建設,這說明危機意識促進通信現代化,C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后,日軍侵占了臺灣,這說明技術變革并未保障臺灣安全,也未扭轉清廷的軍事被動局面,排除A、D兩項;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排除B項。8.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左宗棠西征,通過舉借外債、他省協濟、以繳納資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組織設立“乾泰銀行”籌集(支付月息)西征所需要的軍費,這說明僅靠晚清政府已無力支付西征軍費,反映了晚清的財政困局,B項正確。左宗棠的西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北邊疆的危機,但不能說完全解決了危機,排除A項;左宗棠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西征軍費不能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左宗棠籌集軍費的方式,與中央機構權力的加強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9.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觀審”權的設置使列強在攫取了領事裁判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干預中國司法審判的權力,擴大了列強在華的治外法權,這就加深了中國司法主權的半殖民地化,此舉違背了國際法確立的國家主權與獨立等原則,C項正確,排除B項。材料涉及司法體制,沒有涉及朝貢貿易體制,排除A項;“觀審”權的設置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清政府是被迫接受的,不能體現清政府具有開放的意識,排除D項。10.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天津港進口商品中工業生產資料占比極低,這反映出天津港腹地工業基礎薄弱,對工業生產資料的需求低,C項正確。僅從天津港的進口商品結構難以直接推斷出天津港腹地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產業結構需要綜合考慮生產、消費等多個方面,A項說法過于武斷,排除;生活資料進口值的增加不能說明市場開放程度較低,反而可能意味著市場有一定的開放性,排除B項;民眾消費觀念可能會對生活資料的消費有一定影響,但這不是產生這種進口結構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11.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選帥過程中,李鴻章因派系之見干擾朝廷決策,導致選帥不當,這種派系之爭嚴重影響了備戰,殃及國家安危,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清廷圍繞選帥出現的派系之爭,不能體現清朝國力的衰微,排除A項;C項表述過于絕對,更準確的表述應是李鴻章在選帥問題上因派系觀念而影響決策,排除;材料強調在選帥問題上出現的派系矛盾,而非將帥矛盾,排除D項。12.B 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知,膠濟鐵路部分特殊路段延伸到了煤礦、鐵礦資源豐富的地區,這說明德國修建這些路段的主要意圖是掠奪經濟資源,B項正確。擴大勢力范圍是德國的整體目標,但具體到這些特殊路段的走向,直接目的并非單純擴大勢力范圍,排除A項;圖片中鐵路特殊路段的走向與建立軍事基地的直接關聯不明顯,其主要目的不是建立軍事基地,排除C項;德國修建這些特殊路段的主要意圖是掠奪礦產資源,與鎮壓人民反抗無關,排除D項。13.B 解析:隨著《天津條約》的簽訂,煙臺(登州口岸設在此地)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煙臺一時成為“北方的貿易中心”;在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強租威海衛,德國強租膠州灣,客觀上推動了威海“商業驟盛”、青島“迅速崛起”,因而列強侵華格局的演變是材料中上述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廷對經濟政策作出了一些調整,但這些調整不能解釋材料中的變化,排除A項;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材料中的變化不存在必然聯系,排除C項;關稅主權的部分恢復是在南京國民黨政府“改訂新約”之后,排除D項。14.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00 年之后,抗稅活動次數大幅增加,而 1901 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規定的庚子賠款數額巨大,這加重了民眾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加劇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導致抗稅活動增多,B項符合圖片所呈現的趨勢,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全國范圍內的抗稅活動,沒有涉及清政府的稅收來源,排除A項;圖片中抗稅活動次數的變化不能直接表明推翻清政府成為社會共識,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和夸大,排除C項;僅從抗稅活動次數在甲午戰爭前相對較少,不能簡單得出甲午戰爭前社會相對穩定的結論,排除D項。15.[示例]史實: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主題:列強侵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闡述: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便步入了一段被列強侵略和掠奪的屈辱歷史。這場戰爭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轉折點,更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英國通過《南京條約》,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并支付大量賠款,嚴重削弱了中國的主權和經濟實力。隨后,1895年的《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中國被迫簽訂了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割讓臺灣全島等給日本,支付巨額賠款,并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這不僅使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進一步破壞,也使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緊接著,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的事件,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德國的行徑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這三個連續的史實,清晰地展示了中國在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期遭受到的列強侵略和壓迫。這些侵略行徑不僅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覺醒,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從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