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講 辛亥革命一、選擇題1.1904年,清朝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多使用“中國”一詞而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樣,諸如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等成為各級學校正規的課程名稱。最能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A.民族意識的增強 B.新式教育的發展C.宗藩體制的解體 D.清末新政的推動2.(2024·山東濟南模擬)孫中山在回顧其革命歷程時曾指出,在1895年廣州起義時,“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而在1900年惠州起義敗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現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戊戌變法對民眾的思想啟蒙B.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憲騙局敗露D.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3.(2024·山東日照測試)戊戌維新前后,資產階級改良派創辦《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時報》等報刊,文體摒棄陳詞套語,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時雜以俚語、韻語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報刊及大量如《中國白話報》等完全用口語編寫的報紙。這一辦刊趨向旨在 ( )A.改革報刊達成代民立言目標B.表達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C.喚起民眾覺悟,助推政治革新D.體現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4.(2024·江西鷹潭模擬)1904年《南洋官報》發表文章《皖南風俗利病說》,細數當地存在的六大問題,如地廣人稀,多商少農;沒好好開發黃山上的藥材資源;等等。解決措施即“墾荒地、講種植、開礦產、興水利”。1905年《北洋官報》曾報道新聞一則“洋燭一宗,近來銷售頗巨,上海早經設廠仿制,借以抵制外貨,成效卓著”。這些近代報紙反映了 ( )A.新思潮的萌發 B.中體西用原則C.維新變法主張 D.實業救國思想5.(2024·吉林長春模擬)孫中山認為西方立憲各國幾乎都是用立法機關來行糾察監督之權的,這容易導致議會權力過大而干擾行政權的正常行使。于是他主張借鑒中國古代專設監察機關的傳統,讓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監察權,使各權力機關更好地發揮效能、保護民權。孫中山的監察權理念 ( )A.能夠有效保障民權 B.被國民黨政府成功實踐C.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D.與現代憲政理論相悖6.同盟會成立前,孫中山主張摧毀封建土地關系,土地歸國家所有,但經過反復思量,孫中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提出“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全國地價,現在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這反映了 ( )A.孫中山具有土地革命的思想B.資產階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孫中山重視農民的切身利益D.“平均地權”順應歷史趨勢7.(2024·山東聊城模擬)自1907年7月秋瑾在紹興就義后,上海各報對其義行紛紛予以報道,并對清廷進行口誅筆伐。其中,尤以《申報》《新聞報》和革命派創辦的《神州日報》等為最,連當時尚支持君主立憲之說的《時報》也視其為大事,居然不避風險作詳細報道,且不時出現“熱血之士,投袂奮起,殞首斷頸,甘之如飴”等贊美之詞。這折射出當時 ( )A.上海成為報業中心 B.民權主義基本實現C.預備立憲陰謀破產 D.革命潮流不可阻擋8.(2024·山東臨沂模擬)下圖為中國近代某革命形勢發展示意圖。此次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動了民族復興C.獲得了民眾支持 D.建立了現代國家9.(2024·河北張家口模擬)武漢三鎮光復后,湖北軍政府在對軍隊實施整治的基礎上,擴充了4協軍隊,其干部主要來源于原來在武昌的新軍,隊員主要在武漢就近招募,士兵招夠后,就劃定武漢為4區,讓4區的軍隊各自擔任防御的責任。其舉措 ( )A.提高了革命黨人的地位B.意在捍衛民主共和政體C.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D.保證了南方政局的穩定10.(2024·天津和平區模擬)1911年,湖北軍政府頒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鄂州政府由都督及都督任命的政務委員、議會、法司等部分構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論、集會、結社、通信、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舉,任期三年,連任以一次為限;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標志著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B.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C.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原則制定D.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精神基本一致11.武昌起義爆發后,英美報刊均以更為務實審慎的態度向西方報道中國局勢,報道中并不多見關于“憲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討論,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達出對孫中山政府實際治理能力的擔憂。這些報道反映出英美兩國 (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 B.期望中國建立共和政體C.注重維護在華利益 D.意圖促成軍閥割據局面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羅列了人民應當享有的各種自由權利,但對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卻未設任何救濟方法。其中第十五條規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給予人民的自由只是“貓口之鼠之自由”。這表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A.保障資產階級的自由B.存在明顯的法理缺陷C.缺失制約政府的機制D.忽視人民的民主權利13.(2024·遼寧沈陽模擬)章太炎于武昌起義當天即致函滿族留日學生,對此前自己過激的排滿言論深表歉意,“君等滿族,亦是中國人民,農商之業,任所欲為,選舉之權,一切平等”。革命黨人陳其美等,于1912年5月電呈大總統袁世凱,要求通電各省將此前“鼓吹排滿各書”一律禁毀,以聯絡五族,促進共和。這反映出當時 ( )A.五族共和思想推動革命勝利B.革命黨人對奮斗目標的調整C.民族平等觀念得到社會認同D.民國政府注重改善民族關系14.(2024·江西上饒模擬)中華書局于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國史教本》敘述了遠古至民國初年的歷史,該書“緒論”認為,“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其最大者,厥為二端:以制度言,則君主之專制是也;以習俗言,則人心之尚文是也”。據此可知,該教本意在 ( )A.肯定君主專制的歷史作用B.反思數千年歷史文化傳統C.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行為D.強調民國建立的現實意義二、非選擇題15.(2024·湖北鄂州模擬)[《時務報》與《民報》]材料一 1896年1月,上海強學會遭封禁后,黃遵憲“憤學會之停散,謀再振之,亦以報館為倡始”。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正式創刊,梁啟超任主筆,設有“論說”“恭錄諭旨”“奏折錄要”“京外近事”“域外報譯”“西電照譯”等欄目。黃遵憲非常自信地向友人表示:“吾輩事期必成,非阻力所能阻。”直到1898年8月停刊,《時務報》共出版了69冊。開創《時務報》的資金多仰賴張之洞的捐助。開辦之后,張之洞又下令按時撥款,并稱譽《時務報》“實為中國創始第一種有益之報”,并以此札飭治下各州縣購讀,同時要求報館向“文武大小各衙門”,乃至“各局各書院各學堂”按期足數寄發。他將飭札登載在《時務報》上,公開表明自己的支持態度。緊踵其后,便有數省官員起而效尤,紛紛“通札各屬及書院諸生悉行閱看,或令自行購買,或由善后局撥款購送”。——摘編自黃升任《黃遵憲與<時務報>》等材料二 中國同盟會建立后,孫中山等人就著手創辦自己的機關報,曾決定將正在刊行的由宋教仁創辦的第2期《二十世紀之支那》報刊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但由于第2期中有一篇抨擊日本侵華野心的文章,該報刊被日本內務省下令“押收”。同盟會便決定停刊,別起報名,另行出版。1905年11月《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到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至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兩期后停刊,共出了26期。作為革命政黨報刊,在前后5年時間里,《民報》有一套自己的經營方式:首先是依靠社會捐款和同盟會撥給經費出版。其次,《民報》創刊之初,發行工作靠同盟會員的革命熱情去義務完成。此外,《民報》創辦初期并不重視廣告業務。——摘編自王業興《<民報>的創辦與20世紀初年的社會思潮》(1)根據材料,比較《時務報》與《民報》的主要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報》與前者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時務報》和《民報》的共同影響。參考答案1.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奏定學堂章程》中多使用“中國”一詞而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樣,這說明列強的侵略和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推動了國人民族意識的增強,A項正確。材料能體現“新式教育的發展”,但不是“最能說明”,排除B項;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宗藩體制的解體”,這與材料中的現象不存在必然聯系,排除C項;清朝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內容之一,不屬于“最能說明”,排除D項。2.D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時由于戊戌變法失敗,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從而使廣大民眾對革命志士的起義活動由詛咒謾罵轉變為認同,甚至支持,D項正確。戊戌變法對民眾的思想啟蒙是出現材料所述變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與材料所述變化不存在必然聯系,排除B項;1911年“皇族內閣”的成立,標志著清廷在新政中立憲騙局的敗露,排除C項。3.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戊戌維新前后,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改良派與革命派創辦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報刊,向民眾介紹時務等,這有利于喚起民眾的覺悟,助推政治革新,實現救亡圖存,C項正確。A、B、D三項都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4.D 解析:材料“開礦產、興水利”“上海早經設廠仿制,借以抵制外貨,成效卓著”,體現了實業救國思想,D項正確。新思潮的萌發是在鴉片戰爭前后,核心是向西方學習,排除A項;中體西用主張用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與儒家的綱常禮教,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項;維新變法強調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項。5.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的監察權理念糅合了西方立憲國家與中國古代的監察權理念,是中西合璧的產物,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孫中山的監察權理念,未提及這一理念的實踐情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民黨政府實踐孫中山的監察權理念,且國民黨政府并沒有真正實踐這一理念,排除B項;現代憲政理論強調分權制衡,因此孫中山的監察權理念符合現代憲政理論,排除D項。6.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同盟會成立前,孫中山主張摧毀封建土地關系,土地歸國家所有,這體現了他具有比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但后來孫中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提出“平均地權”,這一主張沒有摧毀封建土地關系,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反映了資產階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B項正確。“平均地權”體現了孫中山的社會革命思想,而非“土地革命”思想,排除A項;“平均地權”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不能說明孫中山重視農民的“切身利益”,也不能說明“平均地權”順應歷史趨勢,排除C、D兩項。7.D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上海報界包括革命派與改良派創辦的報刊積極宣傳與贊美革命烈士的義行,對清廷進行口誅筆伐,這折射出當時清政府已失去民心,革命潮流不可阻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上海報刊業與其他地區的比較,不能得出“上海成為報業中心”的結論,排除A項;當時民權主義并未實現,排除B項;1911年“皇族內閣”的成立,標志著預備立憲陰謀的破產,排除C項。8.B 解析:根據圖例與地圖中的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次革命是1911年爆發的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為民族復興探索了道路,B項正確。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項;武昌起義并未獲得民眾的支持,辛亥革命缺乏群眾基礎,排除C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建立現代國家,排除D項。9.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起義軍占領武漢三鎮后,湖北軍政府整治軍隊,擴大了軍隊的規模,新建立的軍隊的干部主要來源于原來在武昌的新軍,隊員主要在武漢就近招募,讓新建立的軍隊在武漢分區防御,這就壯大了革命力量,有利于保衛革命成果,促進革命形勢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革命黨人地位的提高,排除A項;此時處于武昌起義爆發后不久,而民主共和政體在1912年1月建立,排除B項;“保證了南方政局的穩定”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0.D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鄂州約法》體現了三權分立、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原則,這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精神基本一致,D項正確。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標志著共和政體就此產生,排除A項;此時資產階級共和國尚未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排除B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在1912年3月頒布的,排除C項。11.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美兩國對清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的態度非常慎重,不輕易支持或反對任何一方,在中國革命形勢尚未明朗的情況下,這一做法有利于維護英美兩國在華的利益,C項正確。關于“憲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討論很少,不能說明英美兩國支持南方革命政府,也不能說明英美兩國“期望中國建立共和政體”,排除A、B兩項;這些報道反映出英美兩國注重維護自身在華利益,未體現促成軍閥割據局面的意圖,排除D項。12.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對政府非法侵犯人民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這就使人民的權利不能真正得到法律的保障,表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存在明顯的法理缺陷,B項正確。材料強調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缺陷,不能體現《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保障資產階級的自由”,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與議會等部門的關系,由材料不能得出“缺失制約政府的機制”這一結論,排除C項;D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3.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章太炎等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前鼓吹革命排滿,武昌起義爆發后又反對革命排滿,主張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促進共和,這反映出當時革命黨人對奮斗目標的調整,B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最終失敗,排除A項;材料說明民族平等觀念得到革命黨人的認同,而不能體現“得到社會認同”,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部分革命黨人的行為,而不是民國政府的行為,排除D項。14.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制本國史教本》認為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的最主要原因是君主專制與人心尚文,這體現了其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意在肯定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的現實意義,D項正確,排除A項。該教本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意在肯定中華民國建立的現實意義,而非“反思數千年歷史文化傳統”,排除B項;袁世凱復辟帝制是在1915—1916年,排除C項。15.(1)主要不同之處:時空不同:《時務報》在上海短暫經營,《民報》在東京經營,時間更長。主體不同:《時務報》是維新派創辦的,《民報》是革命派創辦的。內容(目標)不同:《時務報》宣揚變法改良,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民報》宣揚民主革命,主張實行民主共和。支持者不同:《時務報》依靠封建官僚;《民報》依靠同盟會,有革命政黨支持。阻力不同:《時務報》的阻力主要來源于國內的頑固派勢力,《民報》則包括日本當局。主要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變化;民族危機的加深,而清政府已腐朽不堪,無可救藥;改良維新的失敗;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不斷壯大,并發展成革命政黨;西方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更多進步人士覺醒。(2)共同影響:宣傳了進步思想,推動了思想解放;促進了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沖擊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加速其滅亡;都推動了救亡事業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