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與文化一、選擇題1.(2024·湖南懷化模擬)一戰期間,外國商品輸入量下降,而中國出口貿易額呈現增長趨勢:1913年中國工業品出口額為4.03億兩,除了1914年略有下降外,此后四年都比1913年增長了14.8%至20.5%。這一狀況 ( )A.說明民族工業抓住了發展契機B.使民族工業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C.主要得益于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D.表明中國民族企業國際競爭力增強2.(2024·貴州遵義模擬)1915年,日本出口中國的自行車總額達55 687關平兩,占中國全年自行車總進口額的59.70%,日產自行車在中國自行車市場上以絕對優勢位列第一。而老牌自行車工業強國英國出口中國的自行車總額則占35.73%,英產自行車在中國自行車市場上位列第二。之后連續8年,日產自行車都占據中國自行車市場第一的位置。這說明當時( )A.列強對中國市場爭奪激烈B.英國喪失大國地位C.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很迅速D.日本加緊對華侵略3.(2024·廣東揭陽模擬)陳旭麓認為,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這段時間是一個歷史轉型期。在這個時期里有許多相互聯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則是新陳代謝不可抗拒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根源于 ( )A.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B.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C.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D.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4.(2024·四川巴中模擬)如圖所示為20世紀初《國貨月報》刊登的一則漫畫。漫畫中右邊那位男性身穿絲綢長袍,配以背心和棉鞋,這是典型的清代上層階級男性的服飾裝扮,衣服布料上也寫滿“國貨”字樣。對該漫畫解讀正確的是 ( )A.上層階級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B.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有所改善C.全盤西化與堅守傳統沖突激烈D.傳統服飾比西裝更具審美情趣5.20世紀前期,無錫唐驤庭等人集資建立麗新機器染織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麗新紡織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通過商標注冊、發現侵權行為、迅速處理糾紛及事后追蹤等方式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商標權保護體系。這可以用來說明 ( )A.政府經濟政策行之有效B.商標成為維權主要手段C.民族企業權利意識增強D.實業救國思潮開始興起6.(2024·四川內江模擬)20世紀20年代,大興車行聘請2名外國技工,并進口鋼管和接頭,用于組裝自行車;潤大車行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礎上,配以進口關鍵部件組裝自行車。這些組裝的自行車暢銷于市場。這說明 ( )A.民族工業出現初步發展B.中國近代重工業崛起C.近代民族工業基礎薄弱D.中國民族工業體系形成7.下圖所示為1913年和1921年中國機器工業生產的面粉和土磨坊生產的面粉在商品面粉中的占比情況。這反映出 ( )A.傳統經濟結構的頑固性B.國產面粉大量出口歐洲C.洋面粉占據了主導地位D.民族工業持續良性發展8.狀元實業家張謇以“衣被所及遍我東南”自勉,于1895年在家鄉創辦的棉紗廠名為“大生”,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盧作孚以“振興實業,以蘇民困”為志,1925年發起成立輪船公司時,特以“民生”為名。這反映出 ( )A.近代工業擴展到內地B.實業救國得到廣泛支持C.民族工業以輕工業為主D.愛國實業家的社會責任感9.某處有一副對聯,寫著: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這一情景最早發生于( )A.戊戌維新時期 B.清末新政期間C.辛亥革命期間 D.中華民國初期10.(2024·內蒙古包頭模擬)20世紀初,一些知識精英抨擊傳統宗法倫理社會“家私其肥,宗私其族,族私其姓……都是獨術的表現,造成為民四萬萬,則為國亦四萬萬,夫是之謂無國”。因此,他們認為要承擔起國民的責任義務,必“出于家人登于國民”。據此可知,他們的主要意圖是 ( )A.增強國家認同 B.反思傳統倫理C.提升國民素養 D.抨擊君主專制11.(2024·東北三省模擬)陳獨秀主張徹底改革文體和文學內容,打倒“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的封建文學和“無病呻吟”“滿紙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使文學寫人生、寫社會。這一主張 ( )A.推動了平民地位的提升B.反映了鮮明的時代要求C.使文言文退出歷史舞臺D.促使青年思想發生質變12.(2024·廣西桂林模擬)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認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應該以美育代替宗教。據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 )A.反思了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B.根除了制度近代化頑疾C.符合當時社會的客觀需要D.深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13.(2024·河北保定模擬)1918年1月,胡適、陳獨秀等人在編輯《新青年》時,開始用白話文發表文章。隨后,陳獨秀等人創辦白話文刊物《每周評論》,北大學生傅斯年等人創辦白話文雜志《新潮》。五四運動中,以白話行文的定期刊物,遍布全國,共有四百多種。這表明,此時 ( )A.民主與科學成為社會共識B.白話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新思潮的社會影響擴大D.國民精神改造任務完成14.(2024·廣東肇慶模擬)據統計,中國僅1919年至1920年新創辦的雜志就有近百種,1921年全國共有各類期刊584種;各種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主要得益于 ( )A.新文化運動的推動 B.知識分子的普遍覺醒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革命政黨勢力的壯大二、非選擇題15.(2024·湖南衡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 《時務報》主要編創人員一覽表姓名 籍貫 出生年份 身份 教育背景黃遵憲 廣東 1848年 湖南按察使、《時務報》創始人之一 舉人梁啟超 廣東 1873年 主筆 康有為弟子,舉人嚴復 福建 1854年 撰稿人、資助者、俄文館總辦 畢業于倫敦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譚嗣同 湖南 1865年 撰稿人 先后拜歐陽中鵠等人為師,同時自學西學材料二 表2 《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一覽表姓名 籍貫 出生年份 身份 教育背景陳獨秀 安徽 1879年 《新青年》 創始人、北大文科學長 秀才,入“求是書院”學習,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李大釗 河北 1889年 撰稿人、北大教授 先后就讀過永平府中學、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留學日本,有革命經歷劉半農 江蘇 1891年 撰稿人、北大教授 就讀過常州府中學堂,有革命經歷魯迅 浙江 1881年 撰稿人、北大兼職講師 就讀過礦務鐵路學堂,留學日本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田中陽、楊清華《戊戌至五四時期中國報刊啟蒙者角度演變——以<時務報><新民叢報><新青年>為研究中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時務報》《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從《時務報》到《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的變化所體現的時代變遷。參考答案1.A 解析: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工業品的出口額總體上迅速上升,說明這一時期民族工業抓住了發展契機,獲得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近代民族工業沒有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排除B項;民族工業這一時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西方列強忙于一戰,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C項;近代中國民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排除D項。2.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15年之后連續8年,日產自行車都占據中國自行車市場第一的位置,這說明當時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D項正確。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英國喪失大國地位”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 ,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C項。3.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推動民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這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從而使中國社會出現了新陳代謝不可抗拒的必然性,B項正確。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不利于“新陳代謝”,排除A項;俄國十月革命是外因,不是根源,排除C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是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排除D項。4.B 解析: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民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群眾性的反帝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自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一位穿著“國貨”服飾的男性,這不能證明上層階級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排除A項;材料中兩位男性服飾的不同,不能表明全盤西化與堅守傳統沖突激烈,排除C項;僅憑材料中兩位男性服飾的不同,無法得出“傳統服飾比西裝更具審美情趣”的結論,排除D項。5.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麗新紡織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商標注冊、發現侵權行為、迅速處理糾紛及事后追蹤等方式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商標權保護體系,對商標權形成系統保護,這反映出當時民族企業的權利意識增強,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政府經濟政策”,不能說明“政府經濟政策行之有效”,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維權手段,排除B項;實業救國思潮出現于19世紀末,排除D項。6.C 解析:根據材料“聘請2名外國技工,并進口鋼管和接頭”“配以進口關鍵部件組裝自行車”可知,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嚴重依賴外國,反映出近代民族工業的基礎薄弱,C項正確。民族工業出現初步發展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A項;自行車組裝不屬于重工業,排除B項;近代中國輕工業發展較快,重工業發展緩慢,民族工業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排除D項。7.A 解析:根據圖片中的數據可知,與1913年相比,1921年土磨坊生產的面粉在中國商品面粉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機器工業生產的面粉,土磨坊生產的面粉占比較大,反映出傳統經濟結構的頑固性,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產面粉的出口,不能斷定國產面粉大量出口歐洲,排除B項;“機器工業生產的面粉”不等于“洋面粉”,排除C項;與1913年相比,1921年中國土磨坊生產的面粉在商品面粉中的占比下降,機器工業生產的面粉占比上升,D項不能反映出民族工業“持續良性”發展,排除。8.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張謇以“衣被所及遍我東南”自勉,在家鄉創辦了“大生”棉紗廠;盧作孚以“振興實業,以蘇民困”為志,發起成立了“民生”輪船公司。這體現了他們振興實業、改善民生的志向和抱負,反映出愛國實業家的社會責任感,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近代工業布局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涉及實業救國思潮,但不能體現實業救國得到廣泛支持,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較,不能說明“民族工業以輕工業為主”,排除C項。9.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當時有人過陰歷的春節,有人過陽歷的春節,陰歷與陽歷并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后,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通告,改用陽歷,因而材料中的情景最早發生于中華民國初期,D項正確。戊戌維新時期、清末新政期間、辛亥革命期間都沒有使用陽歷,故A、B、C三項錯誤。10.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一些知識精英認為傳統宗法倫理社會會導致家族和個人過于自私,強調個人要承擔起國民的責任,其主要意圖是要增強國家認同,A項正確。“反思傳統倫理”是材料中的現象,不是主要意圖,排除B項;知識精英的主要意圖是增強國家認同,不是提升國民素養,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君主專制,排除D項。11.B 解析:材料中陳獨秀的主張有利于傳播民主與科學,傳播新道德,適應了新文化運動反封建的需要,反映了鮮明的時代要求,B項正確。陳獨秀主張徹底改革文體和文學內容,這并不能推動平民地位的提升,排除A項;“使文言文退出歷史舞臺”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這一主張對青年思想的影響程度,排除D項。12.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蔡元培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這一主張是在一個尋求救亡圖存、繼續傳播新文化、反對舊思想的文化啟蒙時代提出的,這種美育思想適應了救亡圖存的客觀需要,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排除A項;B項夸大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作用,排除;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與俄國十月革命無關,排除D項。13.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陳獨秀等人提倡使用白話文,將其作為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工具;五四運動中,用白話文創作的定期刊物遍布全國。這表明新思潮的社會影響擴大,C項正確。民主與科學觀念受到封建勢力的抵制,無法成為“社會共識”,排除A項;“完全取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有利于國民精神的改造,但不能說明“改造任務完成”,排除D項。14.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是思想領域的一場革命,“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民眾覺醒,推動了學生社團和新式報刊的涌現,A項正確。“普遍覺醒”的表述有誤,排除B項;報刊的創辦與社團的成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C項;材料與革命政黨勢力的壯大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排除D項。15.(1)《時務報》主要編創人員的特點:地域來源大多以東南沿海(廣東、浙江兩省)為主;大多接受過系統的傳統教育;大多取得過科舉功名;個別人有留學經歷,一定程度上受西學影響;師承同門關系明顯。《新青年》主要編創人員的特點:編創人員涉及的地域廣;獲得功名的人極少;大都有留學經歷,深受西學影響;同事關系明顯;有獨立職業,如教師;以北大為主要陣地;大都有革命經歷,參加了辛亥革命。(2)時代變遷: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實行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主富強成為時代主題。《時務報》的編創人員主要出生于19世紀中期,他們接受了系統的傳統教育,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曾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的;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思想文化傳入,傳統知識分子學習西方,意圖救亡圖存,但對西方思想文化認識不足,傳統因素仍占據主要地位。他們在推行變法維新時,多借助傳統儒學。《新青年》的編創人員主要出生于19世紀后期,求學時期適逢戊戌維新、清末新政,隨著西學傳入,他們的思想不斷解放;教育體制和選官制度深刻變革,新式大、中、小學堂出現,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們大多接受的是新式教育;畢業后留學海外的人占多數,對西方文化有比較完整的、直接的認知,對西方現代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普遍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全面西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